一场历史罕见的蝗虫灾害,正在逼近中国边境。联合国粮农组织于近日宣布,非洲沙漠蝗虫在持续入侵东非后,已飞过红海蔓延至伊朗、巴基斯坦、印度,距中国一步之遥。
没错,你看到的都是蝗虫▼
我国三大蝗虫(东亚飞蝗、亚洲飞蝗、西藏飞蝗)分布图,以东亚飞蝗危害最大。
古人谈蝗色变。蝗虫出现之突然,扩散之迅速,危害之惨重,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在历史上,中国蝗灾的受灾范围和受灾程度堪称世界之最,常常引发饥荒,造成社会动荡。
唐代《捕蝗图》
愤怒的人们将一只巨型蝗虫捆成了粽子
足见古人对蝗虫有多痛恨。▼
古人如何治蝗?
中国史书中对蝗灾的记载屡见不鲜。古籍中最早记载蝗灾的是《春秋》记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初税亩,冬,蝝生。蝝,即为未生翅的幼蝗。
明朝蝗灾发生次数
历代皇帝在位期间都要来几遭▼
古人在一次次迎击蝗灾的战斗中,发明和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和方法。
汉代则有捕打蝗虫和以土掩埋的记载;唐代继承了前人捕而埋之、且焚切瘗、焚瘗及投水之法;宋代人们采取了掘种即挖出蝗卵毁掉,以免来年再生的措施。
唐代人工捕蝗图,累得够呛。▼
然而,长达2000多年的治蝗历史,蝗灾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明清时虽已有从滋生地着手、根治蝗虫的想法,但在封建时代,无法完成如此巨大的防治工程,只能局部“微操” ,终究是还是让秋后的“蚂蚱”继续蹦跶了数百年。
民国治蝗,科学抬头
进入民国,蝗灾依旧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在其存在的38年中 ,除1924年、1937年、1948年没有发现蝗灾的记载以外 ,其余年份是无年不蝗。
民国时期各省蝗灾次数。▼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英国使用有机氯农药六六六治蝗获得空前成功,国内学者深受鼓舞。我国植物保护界的权威、昆虫学家邱式邦1946年就开始从事蝗虫研究工作,是当时国内首个通过研究“六六六”粉和毒饵治蝗的科研人员。
治虫安邦——邱式邦
解放后一手开创了新中国的治蝗事业。▼
新中国,地平线上的曙光
新中国成立初期,每年大大小小的蝗灾从未间断。1950年,还发生过波及7省2市的严重蝗灾。 1952年皖北泗洪一县发生蝗虫的面积就有30多万亩,而且密度稠的地方用碗一捞就可装满。
解决蝗灾成为建设新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早在1951年,朱德同志就亲自批准了人民空军出动5架飞机,协助河北、安徽、湖北等省在荒无人烟的蝗虫发生基地灭蝗,写下了中国飞机治虫史上的第一页。
飞机出动,治蝗放大招。▼
马世俊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农学院生物系,后前往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学成之后于1953年回到祖国。
回到祖国后,马世俊先生与他的团队对东亚飞蝗这个种群进行了系统化的研究,提出了“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治理方案。
通过综合防治,大规模的蝗灾在中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中央人民政府利用建国前在解放区的治蝗经验、苏联的治蝗援助、各蝗区的治蝗成果,先后制定了“人工捕打为主,药剂防治为辅”和“以药剂防治为主,人工捕打为辅”的治蝗政策。此后,蝗灾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新时期,治蝗仍要持续下去
步入新时代,我国治理蝗灾成果丰硕,经验和技术较成体系,初步实现了“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危害、入境蝗虫不二次起飞”的治理目标。
@非洲沙漠蝗,来了我们有“猎枪”。▼
蝗虫危害得到持续控制的背后,得益于中国目前已经搭建起了一个不断完善的公共防控体系,蝗虫防治技术的快速进步以及不断拓展的国际治蝗合作的巨大功劳。
当前,蝗灾已纳入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管理范围,各蝗区均成立了防控指挥部,确保发生蝗灾后能够有效防控。
无人机飞防,投入战场。▼
这一次,据说有近4000亿蝗虫或将铺天盖地而来。
治蝗,我们有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