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那一夜的风情

作者:张东晓

枫桥夜泊:那一夜的风情

(1)张继:史书中的一道残影

张继和张若虚差不多是一类人,都是因为写了一首好诗才得以留名青史。张若虚还稍微好好一些,毕竟当时就已经有了“吴中四友”的名号,而张继如果不是《枫桥夜泊》这首诗,估计也只能在刘长卿诗文的注释中刷一刷存在感。

张继在史书中只留下一道残影。这残影比他的好朋友刘长卿还要模糊许多。他们两个应该都是唐玄宗天宝年间的进士,很可能是安禄山起兵的那一年,也就是公元755年。寒窗苦读,一朝得中,本来是喜大普奔的事情,可惜他们的进士还没有来得及放榜,安禄山就在范阳举起了马刀,指向长安,指向李唐王朝。

此时的张继应该也只有二十五六的样子(史书中没有记载他的生卒年,所以只能推测),他本该有个美好的前程,可惜这场战乱不仅改变了大唐,也改变了众多诗人的命运,此后唐诗再也没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气,只有“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孤愤。李白杜甫王维王昌龄等大诗人尚且不得不随波逐流,在战乱中漂泊,何况他一个寂寂无名的读书人?!

的确,张继就是一个来自襄阳的普普通通读书人。虽然他也写诗,但唐朝的读书人哪里有不写诗的?他的诗在刘长卿眼里可能是宝贝,但在当时也的确是非常一般的。毫不客气的说,他就是一个十八线的小诗人。

枫桥夜泊:那一夜的风情

抚孤怜齿稚,叹逝顾身衰。

泉壤成终古,云山若在时。

秋风邻笛发,寒日寝门悲。

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

如果说《枫桥夜泊》是他才情的墓志铭,那这首诗就是他人品的墓志铭。他主管地方财赋大权,可竟然连身后事都无钱料理,还留下孤儿寡母无依无靠,这个读书人的正值与品格,可见一斑。

他们这些读书人才是历史的基石。尽管没有华丽的浮名,没有人世的赞誉,可他们默默坚守着读书人的品格和尘世的道义,他们过的很清贫,但却用一生写就了一个大大的“人”字。也许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写出《枫桥夜泊》那么美丽的诗,也只有这样美丽的诗才能配得上这样的人。

他去世后不久,他的夫人也在当地去世,大概是合葬了吧。刘长卿在《哭张员外继》中有一句自注,云“公与夫人相继没于洪洲……金辉玉洁”,有知己如此,夫复何求?!

(2)寒山寺:缘,求之不得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寒山寺也是建于南朝梁武帝时期的,这位喜欢佛学的帝王没有留下多大的历史功绩,好在还有几座寺院,供人追忆那段“阿弥陀佛”的岁月。

当然刚开始也是不叫寒山寺的,是一个很有些拗口的名字,妙利普明塔院。这个名字,实在太过于佛化了。唐朝贞观年间,有位僧人来到寺院,这僧人的名字渐渐的也就取代了寺院的名字——僧人叫寒山,寺院也成了寒山寺。

寒山是著名诗僧,并且还是中国少有的用白话文写诗的大诗人,在国内可能声名不显,但在日韩等地,却享有盛誉。

朝朝花迁落,岁岁人移改。

今日扬尘处,昔时为大海。

枫桥夜泊:那一夜的风情

这首题为《枫桥夜泊》的诗如同画龙点睛一般赋予寒山寺以灵魂和精神,从此寒山寺不用再仰望少林与白马,那悠扬的钟声更是有着穿越时空的魅力,让世人着迷。

幸运如果是上天注定的,幸福如果需要佛祖加持的,那在对的地方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就是我们莫大的福缘。

只是你珍惜了吗?缘,求之不得,得之需珍惜。

(3)枫桥夜泊:那一夜的风情

我们把时间往前推1300年,把地点推到苏州。

长江宛若一道分割线,北边是安禄山起兵之后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南边尽管没有了“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但依然还是人间的天堂。

秋日里,张继的小舟在长江上摇摇晃晃。

小舟上就他和老艄公。老艄公在船头,很是熟练的操控着小舟。张继在船尾。一卷诗书,一叠花生米,一壶花雕,一个人,品尝。

清风徐来,撩动他的衣袖。

流水悠悠,拨动他的心弦。

曾经的少年如此已经是满目沧桑鬓角斑白,但却还不得不为生计奔波。他想起了他的妻子——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惭愧,没有让他跟自己过上好日子。他想起了他的朋友刘长卿。这或许是他仕途中唯一的温暖。不知道他在随州怎么样了?张继小饮一杯,愁绪漫无边际。

夕阳一抹最后的余晖彻底的坠入了另一个轮回。月亮悄悄爬上天际,开始新的征程。“客官”老艄公喊道:“一会儿我们就要靠岸歇息了!”张继点了点头。其实无所谓的,反正都是漂泊,码头还是江中,又有什么区别。

枫桥夜泊:那一夜的风情

(4)余味:幸运的张继

《唐诗品汇》中将张继归为“接武”一级,其实就是认为张继在唐代诗坛就是个不太入流的诗人。他现在留下来的诗虽然也有四十来首,这个数量比王之涣都要多,但除了《枫桥夜泊》其他的诗真是聊胜于无。

《枫桥夜泊》这首诗比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幸运,它自诞生之日就引起了世人的重视和喜欢,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显赫,以至于让人不得不重视它的作者张继。就这么张继幸运的在中国诗歌史上拥有了无可置疑的一席之地。

但我不相信这只是个偶然之作。就像王勃,闯入滕王阁聚会,还成就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

那个夜晚,还有很多人在枫桥边留宿,但为什么偏偏是张继?我更相信这是一种积淀,就像是修行——只有经历日日夜夜的苦修,在机会来临时,才会开悟。

没有谁真的可以很偶然的就得到幸福与美满。只是世人只看到了偶然。那背后的艰辛,背后的坚持,背后的虔诚,只有自己知道。

他还有一首诗,题为《感怀》,我很喜欢。

调与时人背,心将静者论。

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

世俗的一切都与自己无关,自己只需静下心来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功名利禄荣华富贵,我不需要;达官贵人豪客巨贾,我也不需要。

我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这就是张继一个普普通通的读书人读出来的大道理——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然后就是坚持,再坚持,或许下一秒机会就会来临。

名留青史,为什么不呢?是为记。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