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河村鼓耳岩的“蛮子洞”探秘

高河村鼓耳岩“蛮子洞”探秘

胡林平

观阁,明初兴建,作为一个有六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镇,许多名胜古迹,比如观音庙,钟鼓楼,六方碑,文笔星等,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四清”、“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重破坏,荡然无存,徒留地名,让人唏嘘不已。鼓耳岩的“蛮子洞”因地势偏远,加之石窟坚固,不易破坏,保存完好。

鼓耳岩位于观阁镇高河村三组与龙滩镇龙滩三组交界处。范家桥河在附近蜿蜒而过,离化龙桥一公里左右,有两座圆形山丘相对峙。山丘外形似鼓。鼓耳岩因“蛮子洞”而远近闻名,”蛮子洞”大都凿在地势险要的悬崖峭壁上。大鼓耳岩的“蛮子洞”最为密集集中,大大小小有30个之多。小鼓岩半山腰上有四个面东“蛮子洞”,地势较缓,进出方便。“蛮子洞”顾名思义可能是古时候观阁土著先民的住宅,观阁镇所在区域秦汉时隶属巴郡,土著居民为賨人,民风慓悍骁勇,手持弓弩,以木板为楯,又称板楯蛮。由于战乱、瘟痪、灾害,原始土著先民,几近灭绝,现在广安境内人口,大都是湖广填四川的外来遗民的后代。因而“蛮子洞”比附近村庄历史更为悠久。据高河蒋吉荣村长讲,上世纪八十年代,广安县文物保护部门,曾专门前来考证,初步认为石窟最迟建于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东汉晚期。“蛮子洞”为整石开凿,没有炸药和大型机械,仅凭手工用錾子打,是经年累月的浩大工程,其难度和工作量远远超过了普通的修房造屋。

“蛮子洞”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呢?相传,明末清初,张献忠占四川,杀人掠货,无恶不作。后来,清嘉庆年间“川楚白莲教”起义,历时九年,兵荒马乱,社会动荡不安。附近村民为避战乱在洞中藏身,苟且安命。或是棒老二(土匪)啸聚山林,利用石窟与官府周旋,在此安营扎寨。或是地主老财,用其险峻、隐蔽,藏粮储宝与此。抑或穷人家颠沛流离,无房可住,以洞为居,以避风雨。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些用途可归结为穴居说。还有崖墓群说,古时巴渝一带的丧葬文化中,人们流行崖葬,尸体可以保存很久。有人曾掘开封闭的“蛮子洞”,里面发现了一具陈尸,尸体上残存的皮肤没有腐烂。此外还有哨所说,“蛮子洞”居高临下,地势险要,有护卫和哨卡之用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史无定论。

眼前的大鼓耳岩过去是农民的土,前些年退耕还林,眼前是一座荒山,长满了树木、荆棘和杂草。最近有人要在此建酒厂酿酒,打了井,挖了石窖,修了一所简易的瓦房,但未见开工。沿着一条人迹罕至,茅草齐腰的羊肠小道,我们一行人来到了光秃秃的石丘,大鼓耳岩山脊上,对“蛮子洞”进行了一番实地考察:

“蛮子洞”依山而建,多在山脊地势险要处,洞窟藏于山顶之下,从整石中,人工开凿挖洞而成,牢固异常。洞口大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少数为圆形。高,宽在1米左右,仅容一成人猫腰而进。洞内比洞口宽敞,但面积小,以6平方米左右居多,中间洞顶呈攒尖形,高二米五许,深约3米,人可立,四周最矮处仅1米5左右,洞底平坦,四面石壁。最大的石窟有近十平方米。石窟朝东或朝西。

西向石洞,彼此是相对独立的单洞,洞口相邻,并列排在一起,有10个洞,光线暗淡,面临缓坡,出行方便。东向石洞,又处于悬崖边上,险象环生,采光极佳,非常明亮,有的洞内还有转角,大都是二连洞(在石窟内壁凿洞,与另一个石窟相连),也有个别三连洞。从石梁子山顶往下,没有专用的石阶,只有沿深深浅浅的石窝匍匐而下,寸步难行。洞口有一条极其狭窄的山路,杂树丛生。有的洞口过于陡峭,无路可走,只有借助楼梯、绳索才能进入。洞内无一物,只有一些烂树枝、鸟雀粪便,鲜有烟熏火燎之迹。仔细查看石壁,錾子纹路很粗,间距较大,天长日久,风化腐蚀,纹路模糊,更没有文字痕象。

“蛮子洞”在观阁境内观门岩、七谷粱子、曾家寨也零星可见,远没有鼓耳岩集中。“蛮子洞”究竟是何时、何人所凿?用来干什么?没有先进的工具,他们又是怎么开凿?在我心中留下了一串串未解之谜 。鼓耳岩的“蛮子洞”啊!什么时候,你能从历史的迷宫走出来,从古老的典籍中走出来,与今天作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这是现代文明对远古文化的企盼和呼唤。

高河村鼓耳岩的“蛮子洞”探秘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