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军人枪击案”反思:媒体报道推波助澜,促其“畸形成名”

媒介伦理作为调节规范新闻实践中道德标准的重要问题,近年来被广泛讨论。美国学者克利福德·克里斯琴斯在对多个国家媒介伦理观念进行比较之后,提出将“真实、人类尊严和非暴力”作为全球伦理媒介的“原生规范”,以对媒体的失范行为进行道德干预。

泰国媒体数量众多,十分活跃,而且竞争激烈。尤其是进入网络时代以后,为了博人眼球,增加流量和收视率,以获得广告商的青睐,一些媒体放弃了本应坚守的新闻报道准则,过分追求暴力犯罪、桃色事件等猎奇新闻,对一些本不应重点报道的内容过度渲染,无形之中带偏了社会价值观。可以说,泰国频繁爆发枪击案,除了枪支泛滥这一问题之外,与新闻媒体推波助澜不无关系。

“泰国军人枪击案”反思:媒体报道推波助澜,促其“畸形成名”

凶手校长俨然成为了网红

“泰国军人枪击案”反思:媒体报道推波助澜,促其“畸形成名”

呵叻枪击案凶手不断上传自拍照片,直播行凶过程

上士视校长为偶像,不仅模仿校长在商场杀人,并且还“超越”偶像,成为散落在泰国社会各个阴暗角落的边缘群体的集体偶像。犯罪学家杰弗里·罗斯认为:“当下发生的事情具有暗示的力量。对于有某种挫折感或者是想要算什么账的人来说,当他们听说别的地方发生了什么事,这会让他们变得大胆。”“模仿犯”理论加上这一理论,恰好可以解释,为什么“呵叻枪击案”爆发后几天之内,在差也汶府、芭堤雅等地都有人在网上扬言,要学习枪杀了29人的上士,“干一票大的”。而且,在曼谷出现了多起枪击事件,美容院枪杀前妻便是其中之一。

在“呵叻枪击案”爆发后,泰国媒体对于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进行了集体反思,因此在“呵叻枪击案”的新闻报道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媒体做出了重大调整,比如尽量不提及凶手的真名,以“上士”或者“凶手”代称,对于他的私生活也不做过多报道,为的就是尽量减少他本人的“知名度”,以免更多人效尤。

希望这一事件能够成为泰国媒体改变行业风气的一次契机,不要让30名死者的血白流!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