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工之痛,风暴中的武汉光谷!为何牵动全球科技产业神经?

复工之痛,风暴中的武汉光谷!为何牵动全球科技产业神经?

▲武汉光谷

自1988年创建以来,光谷在30余年的创新发展中,从武汉城市版图外偏远的一处角落,不断加强研发、孵化企业、培养人才,陆续拿下首批国家高新区、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存储器基地等里程碑,已成长为一张武汉甚至中国走向世界科技场的重要名片。

而今年一触即发的疫情,也将光谷拉进了无数的挑战和机遇漩涡当中,一面是产业链面临劳动力短缺、复工和供应等紧张问题,另一面又是防疫刚需催生的大量生产需求。

复工之痛,风暴中的武汉光谷!为何牵动全球科技产业神经?

一、30余年激流勇进:武汉光谷的潮涨与奔涌

虽然武汉东湖开发区历经了30余年激流勇进的创新发展,但光谷的创建和半导体产业迎来蜕变之路,要从1998年说起。

1、1998年-2001年:武汉光谷建设的开端

那时的20世纪末,正处于世界发达国家们为竞争科技产业暗自较劲的阶段,半导体行业的新战场也从微电子产业逐渐转移至了光电子信息产业。

这时,长期布局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武汉嗅到了机会。

1998年,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副主任、信息学院院长、武汉市科技专家委员会主任黄德修认为,武汉的光电子技术“搞小了等于白搞,搞慢了等于自杀”,于是他毅然地向武汉市科委递交了《关于将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建成“中国光谷”的建议》,打响武汉光谷建设第一枪。

复工之痛,风暴中的武汉光谷!为何牵动全球科技产业神经?

▲武汉光谷广场施工图

3、2007年-2017年:突飞猛进的十年

光电子与信息产业基地逐步完善后,武汉选择制定新一轮的产业发展战略,并于2008年正式成立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筹备工作组。

此外,光谷还不断扩张新区面积、出台实施“3551人才计划”、创建未来科技城和研创中心,将发展重心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加大科研力度和资金投入等方面,进一步滋养自身生命力。

与此同时,在这十年时间里,也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外重要企业入驻光谷,如富士康、华大基因、中国航天、中国电信湖北、中国移动湖北等,不断丰富着光谷的科技产业格局。

据《长江商报》2013年报道,武汉光谷的2012年企业年总收入已达到5000亿人民币,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3783亿,同比增长32.50%。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武汉市针对集成电路(IC)产业的发展,推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将发展的重点指向IC设计业。

而这些,也为往后光谷存储芯片基地的构建,奠定了重要的政策和技术基础。

复工之痛,风暴中的武汉光谷!为何牵动全球科技产业神经?

▲紫光集团联席总裁、长江存储董事刁石京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11月,武汉市政府颁布《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该意见明确提出,“武汉将重点发展存储芯片、光通信芯片和卫星导航芯片,以芯片设计为引领、芯片制造为核心、封装测试为配套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针对IC产业,武汉市还制定了IC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实现在2022年超1000亿元人民币的发展目标。

据中国科学院2019年发布的《光谷指数2018》报告,截至2018年,武汉光谷的光电子产业集群规模占到全国50%,在武汉高科技产业中独树一帜。

二、光谷产业链全覆盖,IC设计全国第九

据武汉市政府官方信息,光谷的“芯屏端网”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自2019年以来一路高歌猛进,在应用材料、新思科技、华为、小米、武汉天马等重要产业链玩家纷纷入局的同时,自身也已形成四个较为成熟的产业链集群。

这四大产业链集群分别为IC产业、半导体显示产业、智能移动终端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产业。

其中,IC产业发展至今,已聚集了存储芯片、红外芯片、AI芯片、5G芯片等重要的产业链玩家,并形成紧密联系的产业生态。

复工之痛,风暴中的武汉光谷!为何牵动全球科技产业神经?

简单地说,武汉光谷的半导体产业链呈现出环环紧扣之势,每一环节的玩家和布局特点也较为鲜明。

复工之痛,风暴中的武汉光谷!为何牵动全球科技产业神经?

▲新思科技武汉全球研发中心大楼落成仪式

2、中游:国内厂商云集,覆盖各类芯片领域

相比产业链上游巨头的入驻盛况,武汉半导体产业链的中游则以国内厂商为主,亦是武汉存储器产业的重要生产环节。

除了武汉新芯外,长江存储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已在2019年成功量产64层3D NAND闪存,还要进一步扩充产能,实现月产能10万片的生产规模。

据了解,2020年长江存储将跳过96层研发,直接投入128层NAND闪存芯片的研发和量产工作,逐步拉近自身与三星、SK海力士、美光等国外领先存储芯片玩家的水平差距。

而在存储阵营之外,武汉还布局了国内重要的晶圆代工厂中芯国际、晶圆级先进封装厂商武汉弘芯、红外芯片厂商高德红外、IC设计厂商联发科、RISC-V处理器内核公司芯来科技,同时还有计划建设的华为武汉海思工厂等。

据了解,2018年长江存储的武汉存储基地月产能已能实现15万片,武汉新芯一期的NOR FLASH闪存月产能为1.2万片。其中,长江存储基地一期(32层)在2019年实现量产后,第一季度月产能也已达到5000片生产规模。

复工之痛,风暴中的武汉光谷!为何牵动全球科技产业神经?

▲小米武汉总部大楼

总的来说,在光谷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创新和发展中,它已经积累了EDA设备、半导体材料、IC设计、制造和封测等一系列科技基础,以及丰富的新兴产业建设经验。

如今,光谷正在加速建设国家信息光电子、国家先进存储、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三大创新中心等重要科技平台,以进一步扩大光谷的半导体产业规模,提升它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科技力量。

据湖北省人民政府官网信息数据,截至2018年,光谷的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将突破5500亿元人民币。除了长江存储、武汉新芯、武汉弘芯、武汉兆易和芯来科技等“武汉籍”的半导体玩家外,另有小米、科大讯飞和海康威视等超60家互联网公司和AI企业落地于此,共同加速武汉光谷的科技发展。

三、疫情笼罩下的武汉内外战场

自新冠状肺炎病毒疫情战打响后,全世界将目光投向武汉的同时,也有许多围绕武汉半导体产业的质疑声四起。

金融研究公司Cowen的分析师Krish Sankar,他针对长江存储在武汉的重要性谈到,随着中国春节假期的延长,长江存储的原材料等供应将可能受到影响,甚至导致自身生产停滞,从而影响整个中国其他厂商的相关生产活动。

但实际上,这个问题并不能一概而论。由于产业链分工的不同,武汉受疫情影响的程度也各不相同。而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中、下游厂商的劳动力、生产和运输等方面。

复工之痛,风暴中的武汉光谷!为何牵动全球科技产业神经?

与此同时,武汉半导体产业震荡的余波也将逐渐蔓延至全球的半导体相关产业。

芯来科技相关负责人告诉智东西,从时间维度上看,乐观地说,如果疫情很快进入拐点,市场前期被压缩的消费需求也将得到释放,带来一波机会。

若从领域方面看,市场围绕公共卫生和健康相关的需求和投入将会增大,例如体温监测、病毒筛查、健康监测护理等。“对半导体产业来说,围绕这些领域的传感器、控制、算法、解决方案,以及相关生产制造的需求也会随之提升,导致半导体行业的局部热点。”他谈到。

事实上的确如此。这段时间以来,不论是针对红外体温检测仪需求,还是与新冠状肺炎病毒相关的研究、治疗手段开发和AI模型预测,相关生产和科研需求一直在不断增长,已然成为近期业内的新“气象”。

结语:风口浪尖下,武汉为首的国内半导体迎来检阅

一场疫情点燃了全国上下众志成城的心,也将我国半导体产业推向风口浪尖,围绕生产、劳动力、复工和交通运输等争议,也一度铺天盖地般席卷业内,各大企业的生命力在这一刻也迎来暴风雨般的检验。

而武汉光谷作为我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重要“储备军”基地,它所聚合的众多半导体产业链的重要玩家,不仅代表了我国在存储芯片、AI芯片和设备材料等领域的实力,也彰显着”光谷“这张名片在全球科技领域的声望与地位。

虽然,基于武汉在全球半导体的重要地位,其因疫情所带来的挑战也沿着产业链层层辐射,逐渐影响到武汉外的半导体市场。但在复工、劳动力和产能不足等无情风口下,也隐藏着新的市场机遇。

所幸,在我国医护人员、专家和各级政府的努力下,这场疫情控制也开始展露出积极的一面。疫情终将结束,但武汉光谷乃至我国半导体产业的考验却不会就此止步。

未来它们还会走多远?这次疫情为这一产业摁下的是“后退”还是”快进“?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

感谢阅读。点击关注上船,带你浪在科技前沿~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