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定调、流量红利,互联网医疗再度迎风起飞

一场“全民战疫”,盘活了“互联网+医疗健康”整个产业。

政策定调、流量红利,互联网医疗再度迎风起飞

政策定调,行业发展燃火升温

政策导向的互联网医疗发展,一直以开放与谨慎并举的态度徐徐前行。

2014年8月,《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表示,只有医疗机构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提供诊疗服务,也明确互联网如无牌照,只能咨询,不能诊疗。

彼时的互联网医疗更像是医疗系统的“前台”,开展着就医流程教育,例如:到哪家医院看病;挂哪个科室;选哪位医生。而这些非刚需的服务项目,使得用户的问诊需求呈现出“低频、浅层次”的特点,商业模式饱受诟病。

幸运的是,资本窥见了互联网医疗未来的发展空间,大肆投资布局。在资本的温床里,互联网医疗终于等来更宽泛的行业界定。

2015年7月,在《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指导意见》中,国家给出了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方向,该文件中指出,支持第三方机构构建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支持利用互联网提供预约诊疗、候诊提醒、缴费、药品配送等服务。这一年,互联网医疗转身变为风口中的猪。

然而,在2018年9月国家卫健委印发《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三份互联网医疗文件后,大批互联网医疗创业企业倒闭。

到2019年,腾爱医生和青苹果健康的谢幕离场更是引起众议,众口一辞:“猪飞上天也长不出翅膀。”

谁曾想,2020年,卫健委发布的两项通知直接给安了一副“翅膀”:一方面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落实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工作;另一方面,要求各地加强信息化支撑工作。

而这两项通知也正是我国在政策层面,给出了互联网医疗行业未来规范化发展的方向。

流量红利,线上诊疗用户留存

根据Mob研究院《2019互联网医疗行业洞察》报告显示,2019年4月我国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为4500万,同比增长59.9%,渗透率为6.6%;预计2020年用户规模达到5900万,渗透率达7.9%,市场规模达7000亿元。

上述数据是基于原有市场情况进行推算而来,若考虑此次疫情对患者的教育,2020年我国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将突破6000万人,市场规模也远不止7000亿元。

部分互联网医疗平台在疫情期问诊数据

平安好医生平台数据:累计访问人次达11.1亿,APP新注册用户量增长10倍,APP新增用户日均问诊量是平时的9倍。

阿里健康平台数据:在线义诊功能开通后,每个小时平均近3000人发起在线咨询,截至1月26日零点,上线24小时的义诊活动页面累计访问用户数已接近40万。

百度问医生平台数据:平台1月27日针对疫情开通义诊服务后,一周时间累计咨询量超210万次。

京东健康平台数据:自1月26日以来,京东健康在线问诊平台日均问诊量在10万左右;最高峰时期,一小时内免费问诊可服务上万名用户。

对于互联网医疗企业来说,这次针对疫情的义诊服务既是一种公益行动,也是留存用户、抢夺市场的良机。

激增的用户流量,从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互联网医疗企业的品牌形象得到大幅提升,用户普及范围也更加广泛。

对于这次疫情给互联网医疗行业带来的影响,方正证券产业金融部董事姜天骄向亿欧大健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疫情期间,互联网医疗本质上更多还是扮演了科普,安慰,压力缓解的作用,最大的受益是在品牌和形象上,以及顶层对于互联网医疗的认可和鼓励态度上,至于流量和用户则都是脉冲式的,不会持续过长的时间,短期内互联网医疗的商业模式也不会一下子改变。”姜天骄说道。

不可否认的是,如此大的用户量,使互联网医疗企业拥有了商业落地的主动权,其发展也将从“抢用户”这一初期阶段过渡到“留用户”、“构建商业闭环”等中后期阶段。

而近日卫健委发布的两项通知,有望推动各省级部门的相关政策和工作的计划与实施,进而加速各医疗机构建立自己的互联网医院或入驻公有云互联网医院平台。

按上述的计划推进,未来二级及以上的实体医院将自建互联网医院,且多数会对外采购信息化服务,而互联网医疗企业此次在流量红利期所积累的在电子病历、医疗大数据等,也将是其未来发展的重要动力。

编辑:漆叶青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