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说中国搞半导体的都是他的徒子徒孙,为人低调奖金分给他人

去年中国公司在芯片进口上,被美国卡了脖子,令国人惊呼国产芯片竟与世界顶尖水平的巨大差距,警醒芯片行业不能只靠买买买,必须自主研发才有话语权。

实际上,中国半导体事业起步并不晚,在上世纪60年代,依然能看到美国的影子,与日本的水平不相上下,这皆因他在其中开拓创新。

可是在动乱的年代中,他被迫放弃了科研,半导体研发不被重视,导致中国半导体与世界强国差距越拉越大,慢慢被很多国家和地区超过。

等到他二度出山,他主持建成了中国半导体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从国家层面奋起直追,不断缩小差距。

他就是中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奠基人之一,中国半导体事业的开山鼻祖——黄昆。

杨振宁说中国搞半导体的都是他的徒子徒孙,为人低调奖金分给他人

从左至右:黄昆、邓稼先、黄宛、周光召、杨振宁

据杨振宁回忆,黄昆非常喜欢较真,彻夜查找资料,就是为了弄清楚一个小问题。而黄昆对杨振宁的评价是,思想活跃,二人在一起交流是享受。

硕士毕业后,黄昆考取了中英庚子赔款奖学金,赴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继续深造,确立了“固体物理”的研究方向。

杨振宁说中国搞半导体的都是他的徒子徒孙,为人低调奖金分给他人

黄昆与妻子李爱扶

在黄昆的求学之路上,遇到了吴大猷、莫特和玻恩三位世界物理学大师,后面两位更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站在大师的肩膀上,黄昆在30岁左右就走在了大多数同龄科学家的前面。这是他的幸运,也是中国的幸福。

02

专注于学术研究的黄昆,突然听到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新中国成立了。

他给远在美国的杨振宁写信,表达了自己想回国的想法:“虽然我难以想象我们一介儒生能影响多少国运……但我们如果在国外拖延目的只在逃避,就似乎有违良心。我还是觉得,中国有我们和没我们,有些区别。”

这一阶段,黄昆与威尔士女友里斯合作发表文章,首次提出多声子无辐射跃迁理论–“黄-里斯理论”,让我们相信爱情的力量真伟大。

1951年,32岁的黄昆终于回到中国,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他的使命是帮助新中国尽快培养高级物理人才。他的到来让北大学子如沐春风,开阔的视野,扎实的功底,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变成了“网红教授”。一年后,里斯来到中国与黄昆结婚,中文名字李爱扶,也在北大物理系工作。

他在北大开设了半导体物理学专业,编写了《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等教材,让学生开始有了学习体系。他在学术上,要求非常严格,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

杨振宁说中国搞半导体的都是他的徒子徒孙,为人低调奖金分给他人

黄昆授课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芯片行业是个培养周期相当长的行业,不是我们投入巨大资金就能够马上见效的,所以才有了去年中国芯片被美国卡脖子的情况。

半导体人才需要像黄昆院士那样,耐得住寂寞,久久为功,方能缩小差距,逐渐赶上来。好在一大批参与过世界强国半导体科研的海归人才回国创业,从民间的维度推动我国芯片事业的发展。

05

有人问黄昆,当初放弃留英的锦瑟前途,而回到国内,有没有后悔?

黄昆说,这条路没有走错,回来后教书育人,“建立我国自己的课程教学体系,培养人才远远比个人取得学术上的成就更有意义。”当年他培养的“徒子徒孙”,如今已成了中国半导体事业版图的中坚力量。

许多材料学专业的大学生,都学着黄昆院士当年编写的《固体物理》,践行前辈走过的道路。黄昆是学生们在这个领域接触到的第一位中国科学家,足见黄昆院士的学术成就。

2002年,因对我国固体物理和半导体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黄昆被授予国家科学技术大奖。他从500万奖金中,拿出绝大部分用来奖励半导体物理优秀人才,支持中国半导体事业发展。

尽管做出了卓越贡献,但黄昆从不愿意宣扬自己,他总说:“我是一个普通的科学工作者,没有什么神奇和惊人的地方。”甚至觉得国家把科学技术大奖给他,有点大了。

2005年7月6日,黄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