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中国遇险:扩张受限、同店销售下降 | 财报详解

星巴克中国遇险:扩张受限、同店销售下降 | 财报详解

来源:公司财报;整理:深探

从细分收入来看,星巴克自营收入的比例在不断提升,本季度直营店收入占总收入比例高达81.5%;而其他收入占比则不断下降,本季度已下降到7.4%。

收入组成的变化与星巴克的全球发展策略高度相关。一方面,星巴克为了增强公司对服务和产品的管控力度,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回收加盟门店的所有权。自2017年第四季度开始,星巴克全面回收了中国所有门店的经营权。

另一方面,星巴克为了将经营重心更加聚焦于连锁咖啡厅业务,已逐步剥离其非核心业务(咖啡吧)。2018年5月星巴克将咖啡店以外的零售和餐饮权以71.5亿美元出售给雀巢,另外还在2019年9月停止了报纸的供应。

星巴克中国遇险:扩张受限、同店销售下降 | 财报详解

来源:公司财报;整理:深探

专注于核心业务在获得收入增长的同时,也使得公司利润实现稳步提升。本季度,星巴克取得净利润8.85亿美元,净利率达到12.5%,在过去两年呈现稳定的态势。

星巴克中国遇险:扩张受限、同店销售下降 | 财报详解

来源:公司财报;整理:深探

由于星巴克在国内从高端市场切入,在一二线城市有很高的覆盖度和影响力,选址也多是大型商业中心或者办公楼附近。从星巴克在中国各省市店面分布来看,全国66%左右的门店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等地。

就目前分布情况,星巴克已基本覆盖一二线城市的核心地区,而这也是制约星巴克扩张发展的“高端制约”。

星巴克中国遇险:扩张受限、同店销售下降 | 财报详解

来源:公司财报;整理:深探

然而,与星巴克在中国区扩张速度减慢、门店收入增长乏力相对应的是,中国咖啡市场仍然被证明潜力十足。

根据Euromonitor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大陆地区人均咖啡消费杯数为4.7杯,而台湾地区是中国大陆的4.9倍,香港地区是中国大陆的31.6倍,美国是中国大陆的55.6倍。而其中中国大陆地区现磨咖啡的渗透率更低,2018年人均仅为1.6杯。

而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现磨咖啡市场达到390亿人民币,预计2023年达到1579亿人民币市场规模。更令人欣喜的是,就算已经达到1500亿的市场,现磨咖啡的渗透率也仅仅只有人均5.5杯,仍然远低于欧美国家。

按照2019年中国最头部的两家咖啡连锁公司星巴克和瑞幸的收入来推算,两家公司收入占市场总收入超过50%。而瑞幸作为一家新兴的咖啡连锁品牌,通过敏捷、激进的策略迅速占领市场,也从侧面印证了中国咖啡市场的巨大潜力。

星巴克中国遇险:扩张受限、同店销售下降 | 财报详解

来源:星巴克、瑞幸公司财报、瑞幸官网;整理:深探Research

从收入上来看,星巴克中国区本季度收入为7.45亿美元,而瑞幸四季度收入将很可能接近3亿美元。星巴克中国在收入规模上仍具有明显的优势,而这也主要体现在客单价、核心消费用户的粘性以及忠诚度上。

星巴克中国遇险:扩张受限、同店销售下降 | 财报详解

来源:星巴克、瑞幸公司财报;整理:深探Research

在三季度,瑞幸在财报中披露其整体门店层面已经实现盈利,而如果将瑞幸和星巴克还原至同口径下,两家公司仍然存在不小的差异。

可以看到,瑞幸在披露的门店层面整体模型中,是不包含营销支出的,也就是说我们日常获取的咖啡优惠券、各种广告等支出均放在总部层面进行核算,瑞幸门店的成本费用仅包含原材料、房租水电、固定资产折旧以及人员工资等。

而反观星巴克,其在报表层面是不包含营销费用的,而是将营销费用作为经营费用的一部分分摊到门店层面。因此如果对比瑞幸和星巴克在单店层面模型,也应将瑞幸的推广支出下放到门店层面。

可以看到,在目前的运营状况下,星巴克在包含营销费用的基础上,单店仍然能保持10%的盈利,而瑞幸在门店层面则变为15%左右的亏损。其差别主要在原材料成本和运营支出(包含推广费)上。

星巴克中国遇险:扩张受限、同店销售下降 | 财报详解

来源:星巴克、瑞幸公司财报;整理:深探

尽管瑞幸不断通过规模化降低了支出、费用率;通过品牌影响力降低了租金、提高了议价能力,但是其在盈利能力上与星巴克还有很大的差距。而反观星巴克,支撑其长期盈利能力的,则是他稳定、强大的供应链,以及超强的品牌溢价能力。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