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靠什么养活13多亿人口

截至2019年印度人口已达13.26亿,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二人口大国。印度是靠什么养活13多亿人口的呢?目前印度是世界范围内的粮食生产大国之一,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大米出口国。如今印度每年出口大米超过1000多万吨,与此同时小麦的出口数量也在稳步提高。印度政府表示:将在短期内将小麦出口量提高到年均500万吨左右。其实印度农业发展的先天基础还是很不错的:印度的国土面积约为298万平方公里,在全世界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位居全球第七位。地处南亚的印度位于青藏高原以南,地形从北至南分别是山地、平原和高原,除了北部的少部分山地地形之外,中部的恒河平原以及南部的德干高原都地势平坦,都适宜作为耕地开发。地处南亚的印度南濒印度洋,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降水丰富,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都适宜农业生产,而且热量丰富,可以实现一年三熟。得天独厚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使印度成为耕地面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国家,国土总面积还不到我国一半的印度却拥有153.5万平方公里的耕地面积,这占全世界可耕地总面积的10%左右,比我国还多3万多平方公里。然而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的印度在上世纪60年代却不能实现粮食自给。当时印度的人口约为4.5亿,如今印度的人口已接近于当年的3倍左右,为什么反而能实现粮食对外出口了呢?

印度靠什么养活13多亿人口

印度人所谓的”绿色革命“其实就是通过提高农业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具体的操作方法是:选择耕作条件好、雨量充足且有一定水利设施基础的地区采用优良品种、化肥、农药和灌溉配套的现代农业技术以及必要的农业机械。印度的这个农业方案得到了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支持:印度在引进新技术的过程中所需资金由世界银行附属组织国际发展协会提供贷款。仅1968年印度就从国外获得农业贷款1.24亿美元。印度政府选定的首批实施新战略的地区是北印度的旁遮普邦、哈里亚纳邦和北方邦西部地区。这批试点地区一共有大约三千二百万英亩耕地,占当时印度全国耕地面积的10%左右。这里的水利条件相对比较优越,具备较好的农业基础。土改后这里还留有相当一部分大土地所有者,不过相对更多的还是中小土地所有者。政府通过贷款向土地经营者提供资金上的帮助,以此鼓励他们积极采用新技术。与此同时政府还从国外购买种子、化肥以较低价格出售,兴修水利工程,帮助农户解决技术问题。政府的农业价格委员会根据市场行情确定适当的粮食价格,以确保经营者能通过投资得到合理的回报。

印度靠什么养活13多亿人口

1970-1971年度绿色革命在风调雨顺的环境下成效明显,然而1972年、1973年持续两年的旱灾造成的农业减产抵消了绿色革命地区增产的成绩。英迪拉·甘地政府审时度势后认为:1972年、1973年的粮食减产是自然原因造成的,绿色革命本身是取得了成绩的,实践证明采用以技术投入为主的新战略是有效的,那么就应当将绿色革命推向全国。等到英迪拉·甘地的儿子拉吉夫·甘地成为印度总理的80年度绿色革命继续向全国推广扩展。在推广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60年代作为绿色革命首批试点地区的旁遮普等地主要是小麦种植区,那么小麦种植区的成功经验能否推广到东部的水稻种植区以及种植杂粮的全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呢?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技术难关,同时推广也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英迪拉·甘地和拉吉夫·甘地两届政府都组织了农业技术力量研究技术方案,然后政府再据此增加财力投资。结果推广工作在全国各地普遍取得了成绩:1981-1982年度西孟加拉邦的粮食增长率只有0.48%,而同一时期印度全国的平均粮食增长率是2.33%,西孟加拉邦成为了全国最差的邦之一。当绿色革命推广到西孟加拉邦后的1991-1992年度该邦粮食增长率为6.1%,而全国平均粮食增长率为2.83%,西孟加拉邦一跃成为全国粮食增长率最高的邦。80年代印度粮食的增长主要是通过农业技术手段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靠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的只占0.99%。80年代印度两次遭遇严重旱灾,政府手中有充足的粮食储备使印度得以安然度过这两次旱灾。

印度靠什么养活13多亿人口

进入新世纪后的2004年印度再次进行“绿色革命”:利用生物技术的进步改良品种,推广高效无毒农药,完善水利灌溉系统,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管理中的运用……这一系列措施又一次明显提高了粮食产量。印度的绿色革命本质上是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通过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投入改变粮食短缺的面貌。不过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目前印度的粮食生产和民众的人均消费水平都还处于世界落后状态。2018年我国在耕地面积只有印度76%的情况下使粮食产量达到6.58亿吨,而印度2018年的产量只有3.13亿吨。印度的粮食产量数据也低于美国的5亿吨,全球排第三名。从这个角度来看:印度的粮食生产水平与我国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单产和全年粮食总产量都明显落后。印度所谓的摆脱粮食短缺现象其实只是说相比以前印度人基本上都有饭吃了,但要让全印度人都吃饱乃至进一步都吃好仍是遥遥无期。以印度在2018年的3.13亿吨粮食产量均分下来的人均粮食产量约为472斤。相比之下我国的6.58亿吨粮食产量均分到13.95亿人口中的人均粮食产量约为982斤,大约相当于印度的两倍。目前印度仍存在大量的贫困人口,对他们而言不要说想吃好,即使只是满足人体所需的基本营养也是一种奢求。迄今为止印度仍有40%的儿童存在营养不良的问题,每年有二百五十万儿童因饥饿导致的各种疾病而死亡。与此同时印度的肉类消费水平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极低的:世界人均肉类年消费量为43公斤,印度为4公斤,我国是61.8公斤,而美国达115公斤。印度的人均肉类消费量几乎是全球最低的国家之一,甚至低于非洲的一些贫困战乱的国家。当然印度的肉类消费水平低应该不完全是贫穷的原因,否则印度的肉类消费水平低于发达国家可以解释,那么印度总不可能比非洲那些保守战火、饥荒和疾病困扰的国家更贫穷吧?事实上导致印度肉类消费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印度人的宗教信仰:号称”宗教博物馆“的印度几乎能见到全世界各种宗教。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饮食禁忌:印度教徒不吃牛肉、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还有的印度人压根就是素食主义者。无论如何印度也算是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了粮食问题,甚至每年还有大量粮食出口。这既与印度的整体生活水平有关,也与印度人的膳食结构有关。不过这只能说是基本满足让人人有饭吃,至于能不能吃饱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