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龙潭山上的满族古迹

被司马光载入《资治通鉴》的龙潭山,虽没有泰山至尊、黄山至秀、庐山至美、华山至险,但其载荷丰厚、历史深邃、史料详实、考据确凿,作为中华名山尚需努力,作为东北名山实至名归。因此,我作为山下居民对其情有独钟、倍加关注。

2019年12月4日,我约好友侯云生冒严寒游览龙潭山公园,并发表《冬游龙潭山》游记,受到网友广泛关注和点评。正是这次冬游让我发现龙潭山公园的诸多变化,除园内生态季节的自然变化、便民旅游设施的增加完善、森林景观景点的安保强化,包括公园门前道路交通设施的改建、公交车站桩位置的调整、人流车流秩序的改善皆有目共睹之外,还有两处明显而不引人注意、包括每天都去公园晨练健身、唱歌跳舞、散步休闲的人们也未必思考的变化。首先,公园的名称由龙潭山遗址公园改为龙潭山公园,与之相适应园门建筑物的主色调也由青灰改为朱红;其次,园内阶梯式主广场原在第三级上的仿“回头双鸟首铜剑”雕塑景观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园林广告小品,而拆除后原雕塑基座上的支柱痕迹犹存,未能铺平的地面砖给人以匆忙而为、临时处置、有待重来的感觉。同时,本人从未光顾过的龙潭山文化博物馆依然门窗紧闭、人迹罕至、房后杂物堆积,似乎永不开门的落寞。

带着这些疑窦和悬念,我于12月6日、8日、16日、20日,趁天气晴朗单独或约友四次踏访龙潭山,走遍公园所有标的的景点,并偶遇园方接待人员而简短交流。作为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成员的我,今天想对龙潭山的物质文化遗产有话说。国内早有“一座龙潭山,半部东北史”的说法,龙潭山以其得天独厚临江滨水的地理位置和树茂林丰山势雄伟的自然生态,早在数千年前就接纳人类的涉足和活动。它位于今吉林市城区东部龙潭乡境内,属长白山脉老爷岭山系,南北长3·3千米,东西宽1·1千米,花岗岩山体,水平占地3·6平方千米,山势南高北低,北侧簸箕形坡谷,坡度约40度左右,主峰南天门海拔384·1米,与山下铁路地面相对高差99米。龙潭山原名“尼什哈阿林”,系满语,意为小鱼山,因山下小河曾生长小鱼。后因山中有“水牢锁孽龙”的传说而改称龙潭山,进而又派生出龙潭区、龙潭乡、龙潭街等行政区划概念。龙潭山是吉林市“左青龙(龙潭山)、右白虎(小白山)、前朱雀(朱雀山)、后玄武(玄天岭)”四大名山之首,其山中及周边的古建筑、古遗址、古遗迹、古遗存众多,史迹璀璨,又山形俊美、动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高,而于1977年开劈为城市森林公园。1979年修建了直达山腰广场的柏油路,并在“水牢”、“旱牢”与主峰南天门之间修筑了石阶步道。2011年在国家文物局的提议和支持下,龙潭山山城保护、利用开发项目启动。2012年随着龙潭山山城城门建筑群、龙潭山文化陈列馆和阶梯式台地型历史文化主题广场等一系列工程建成竣工,改名为龙潭山遗址公园的龙潭山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吉林市城区东部进出口。自2013年起,我以每年一次的频次游览龙潭山,都是走中部主景区路线登顶南天门主峰。2016年夏天,曾看见二十多位男女职工在林间拉着横排蹲地进行除草式劳动作业,我好奇地想靠近拍照,但被禁止和驱离,遂留下多人劳作,怎么还偷偷摸摸的不解与疑惑。南天门上正在修建的双层三节六角木质瞭望塔楼尚未完工,隔着堆放的建筑材料我仰望塔楼企盼建成后能登其上以观全景。2017年我晨练抵达南天门主峰,瞭望塔楼虽已竣工,但并不对外开放,观景视野依然局限山南不足270°范围。2019年初春,我乘车路径龙潭山公园发现园门建筑主色由黑改红,但没有注意到园名的改变。直至这次12月4日冬游龙潭山,发现“回头双鸟首铜剑”雕塑景观拆除,进而想参观遗址陈列馆,才得知该馆自建成后就没曾对外开放过,原因是某些国家对龙潭山高句丽山城遗址有争议。至此,我似乎找到了想拍照而被吓阻驱逐的原因,以及龙潭山遗址公园改名换色的外在根由。

其实,龙潭山公园不仅有1600多年历史的高句丽军事城堡遗址及其“水牢”、“旱牢”等设施遗存,而且还有清代龙凤寺古庙群和乾隆皇帝登临、赋诗、封“神树”传迹及乾隆、光绪皇帝手书字迹、匾额等古迹。自然景观中山塘水体、林草鸟兽、古树名木,仅百年以上老树就有130多株。龙潭山是历史文化底蕴厚重、自然景观风光秀丽、近靠城区而不可多得的森林公园。登顶龙潭山吉林江城风景如画,南麓有东团山平地城和帽儿山古墓群遗址,出土文物证明那里早在两三千年前的原始社会青铜器时代就有人居住生活,更是东北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古夫余国前期王城的所在地。还有1949年建立的龙潭山鹿场,是解放后人工圈养东北梅花鹿历史长、规模大的鹿场,存栏鹿保持在千头以上。鹿场的”三宝园”里为海内外游人提供可观可买、货真价实的”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角)动植物原生物及其产品;东麓和北麓的吉林石化工厂区,其前身是1954年开工、至1957年建成的以吉林101染料厂、102化肥厂、103电石厂,即“三大化”为标志的中国第一个化学工业基地,是“一、五”计划中156个大项目之一,是名副其实的“共和国长子”;西麓龙潭山火车站动议于清末、始建于民初、至1928年建成运营的吉林至敦化铁路过松花江特大桥后的第一站,它见证了日本军国主义者侵占东北修建铁路吸血管掠夺我国资源的历史,也培育了我国铁路工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抗争精神,著名京剧《红灯记》的历史背景原型即取材于此。当然,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中,它也发挥了后勤保障生命线的关键性作用。现在的龙潭山车站站房系1972年新建,取代民国时期的老站房管理数十条铁道,继续扼守吉林站东部铁路咽喉要道。因此,就上述而言,龙潭山遗址公园改回龙潭山公园的称谓,内涵不减、外延更大,不足遗憾与惋惜。然而,就龙潭山高句丽古城的历史也不能怕争议而不敢说话。

毋庸置疑高句丽古城遗址是龙潭山历史文化最悠久、最厚重的实物证据,但是高句丽民族与朝鲜半岛源自“三韩”(辰韩、弁韩、马韩)的高丽民族不是一回事,二者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和族源联系,更没有领地主权的继承关系。高句丽始祖是古东北汉化的肃慎南支人解慕漱创建的北夫余国第六代王子高朱蒙,于公元前约37年在今辽宁省桓仁县五女山城创建高句丽国,史称东明圣太王。随着建国巩固、领土扩张,到公元3世纪(汉原始三年),高句丽第二代国主琉璃明王执政,即废弃原都城,在今吉林省集安市建新都城称为“国内城”。待高句丽王国传至第十九代君主,即“好太王”高谈德、又称“广开土大王”(大,读dai)执政时最为强盛,公元410年“好太王”高谈德以“中叛不贡”为由,亲自帅军攻占东团山东夫余城,将其领土范围扩张至今吉林省中东部。为防范北部满族先民勿吉国粟末靺鞨人的南侵,在今龙潭山上修筑带有蓄水池和地窖的军事城堡,同时在东团山上和九站三道岭子修建山城作为龙潭山城的卫城,使三者构成犄角之势的北疆边防前哨。公元668年高句丽王国被唐高宗派“薛礼征东”所灭,在平壤设安东都护府,将其故地设置9府、42州、100县,命薛仁贵(薛礼)领兵2万镇守其地。同时,将高句丽贵族及大部分富户与10万百姓迁入中原各地,少部分留在辽东。致鸭绿江两岸的高句丽人分别融入所在地族群。高句丽灭亡250年后,公元918年朝鲜王氏高丽才统一半岛的中南部建国。因此,高句丽自始至终都是中国中原王朝掌控、但时服时叛的东北地方民族政权之一。虽然,公元314年高句丽南侵取得半岛北部统治权;公元427年为加强对半岛南部百济、新罗的控制,又从集安迁都平壤,但高句丽所到之处都没有超出公元前108年汉武帝所设乐朗、玄菟、真番、临屯,即“汉四郡”的地盘。至于“朝鲜”作为国名是公元1392年,高丽王国权臣李成桂废黜高丽王国末代国主“恭让王”,而自立为王,定都汉城,并取得宗主国中原王朝明太祖朱元璋的批复和确认才有的。因此,半岛国家想以高句丽的历史文化为据伸索东北领土主权的想法根据是牵强的、历史是断代的。对此,中国东北人尤其辽宁、吉林人必须知道高句丽不等同于高丽,更不等同于朝鲜。朝鲜半岛虽然遗有高句丽民族后裔,但数量不多且自唐灭高句丽后从未再取得民族独立和主体地位。即使半岛国家认为高句丽人是他们先世的祖先,那也仅是很少数的一部分人。继此,半岛国家分享一些高句丽的历史文化是可以的,想独占本源就说不过去了。
1987年我国将秦始皇陵兵马俑伸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韩国学者居然大力论证兵马俑是他们“马韩”分支的祖先造的,事实上建造兵马俑的时候,马韩还只是个原始小部落。2004年我国将集安高句丽王城、王陵和贵族墓葬伸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韩国专家立即提出异议,遭到世遗委的否定。随即韩国成立专门大型研究机构“高句丽研究财团”,2006年又整合为“东北亚历史财团”,投入大量人财物力改变了韩国古代史的研究格局。在半岛国家的学者眼里高句丽、百济、新罗是古代朝鲜的“三国时代”,与我国学界将高句丽作为东北地方民族政权的历史定位产生重大分歧和争论,导致“高句丽历史问题”成为中韩两国历史文化交流的敏感话题。历史上中韩史料确有将高句丽与高丽混淆的称谓,半岛高丽也坚持在文化上传承于高句丽,可深入研究半岛文化不过是中原文化延伸出去的又一个分支。

龙潭山公园以其“龙潭胜迹久争传,半有真凭半涉仙”的特色区别于国内各大名园,与本市江南公园和江北公园也有山地与平地的区别,而同为山地公园的龙潭山与北山公园和玄天岭公园也有地理位置、人文建筑与时代背景等诸多差异。如今,相比之下江南、江北和北山、玄天岭公园都已成为街心花园,龙潭山尚未完全被居民区包围,适合远距离大运动量的健身和休闲。对外地游客而言,作为吉林市城区旅游观光景点的龙潭山、北山、玄天岭皆为首选,海内外游客到访吉林市都应登临体验,而其中龙潭山的历史底蕴尤其深邃厚重,自然环境也更加清幽、静怡。
目前,龙潭山公园导游图标注的景点有14处。近年忙于围栏、栈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景点字迹模糊、蒿草丛生、景观破损、景物污秽,龙凤寺古建筑群周边杂物堆积,南天门牌楼与铁栅栏相互交织等影响观瞻和拍照,期望日后加强治理和管护。游人也要自觉爱护公共场所资源,给小动物和鸟投放食物应避开人流密集和必经部位,尤其是不要用弹弓射杀鸟类和小动物,维护龙潭山自然生态平衡,让龙潭山的历史文化久远流传。
下面,请跟随我的游览路线,听我讲述龙潭山的故事。许多细节、数据与众不同,但我是经过核对、以原始资料为准,排除人云亦云、避免以讹传讹的。冬季的龙潭山素淡,缺少春天的生机、夏天的葱郁和秋天的斑斓,但更加通透、本真。因篇幅较长,建议收藏后分次阅读,你将不枉网上龙潭山一游。春节将至,见解相左者亦别影响了过年的心情。

吉林龙潭山上的满族古迹

2012年建成的龙潭山遗址公园山门,长83米、高13·3米,汉代古朴、典雅风格,青灰色调,格局和色彩突出历史文化主题

吉林龙潭山上的满族古迹

曼陀罗文化微信平台负责人张海川作品中,2011年以前的龙潭山公园山门图片,右侧设有进园售票处,不免票但票价很低

吉林龙潭山上的满族古迹

龙潭山公园导游图,图上标注景点14处

吉林龙潭山上的满族古迹

2012年建成的龙潭山公园历史文化主题广场是龙潭山公园导游图标注的第1号景点,它在山门广场内依山势而建,南高北低,总占地12278平方米,由五个阶梯式台地型广场链接组成。这是处于第二层级的历史浮雕广场,由四组八幅浮雕反映新石器、夫余、高句丽、渤海、辽、金、明、清时期的龙潭山乃至吉林、东北的历史场景的代表性画面,广场平坦开阔有利于人们聚集和活动

吉林龙潭山上的满族古迹

“回头双鸟首铜剑”的出土证明,吉林市这个地方早在2200多年前就进入奴隶制社会,并与中原汉朝往来密切而使吉林社会发展、富足

吉林龙潭山上的满族古迹

位于历史文化主题广场第四层级的休闲广场,其古迹物都是龙潭山公园原有的镇园之宝,也是历史文化主题广场的核心和重点部位

吉林龙潭山上的满族古迹

传说,当年乾隆皇帝登龙潭山,曾经在这棵榆树下歇息。见此榆树绿冠蔽日,纳凉甚是清爽,高兴地说:“榆冠葱茏,胜吾黄罗华盖,真乃华盖大将军也”。后人便将此树称为“华盖榆”。果真如此,此树至少树龄400多年。如今,严寒之下树上冻青泛绿,彰显生机依然

吉林龙潭山上的满族古迹

书简广场位于历史文化广场的最高层级第五层级,由八个碑柱围簇6米高的汉代书简碑刻构成

吉林龙潭山上的满族古迹

书简石碑刻写当年清高宗乾隆皇帝登祭龙潭山后题写的御制诗《尼什哈山》,满语应是尼什哈阿林,意思是“小鱼儿山”。在这首诗里乾隆皇帝称龙潭(水牢)为“天池”,称赞它“旱不知竭涝不盈,亦不飞流落涧底。” 龙潭自此成为“神潭”、“圣潭”,佳话传说甚多

吉林龙潭山上的满族古迹

展翅腾飞的海东青主体雕塑位于海东青广场中心位置,雕塑选材考究、创作大气、构图优美、作品生动、效果逼真、堪称完美

吉林龙潭山上的满族古迹

海东青又名矛隼,是隼属猛禽中体型最大的一种。海东青,肃慎语即“雄库鲁”,意为飞得最高和最快的鸟,是鹰中极品,号称“万鹰之神”,分布在北极及北美洲、亚洲地区,中国原产地黑龙江、吉林等地,源自堪察加半岛。海东青身形小而强健,是狩猎的重要帮手,能袭天鹅、博鸡兔。海东青分为秋黄、波黄、玉爪等多种,其中纯白色的玉爪最为珍贵。传说十万只神鹰才出一只“海东青”,是历代满族人的最高图腾。它的性格精神代表和象征自肃慎起各时代满族人勇敢、智慧、坚韧、正直、强大、包容、开拓、进取、永远向上、永不放弃的精神和品格

吉林龙潭山上的满族古迹

离开送子岩景点沿乾隆御道上行,有木栈道与御道同向通往山腰广场的柏油路旁,左侧是新修的木栈道,右侧石阶路依然是乾隆御道

吉林龙潭山上的满族古迹

链接上山柏油路与前往“水牢”龙潭的乾隆御道的过岭石阶小道

吉林龙潭山上的满族古迹

上山主干道柏油路上龙凤寺右前方石抱四柱三门牌楼,系吉林先人为兴云布雨的龙王爷树立的功德牌坊,也是龙潭山早年建成的三座同类型牌楼之首。牌楼门楣上匾额的“雨暘時若”题字原是什么时间、由什么人首题、原匾去向何处均不得而知。现在匾额的“雨暘時若”则是由吉林市满族名人金意庵、原名爱新觉罗·启族所题写,金老先生系乾隆皇帝长子定安亲王爱新觉罗·永璜之后裔,中国著名书法家、画家、篆刻家,也是诗人、学者和鉴赏考据家

吉林龙潭山上的满族古迹

柏油路上龙凤寺牌楼与龙凤寺之间的龙潭山古山城缺口景观,过此即进入龙潭山公园的龙潭胜迹景区

吉林龙潭山上的满族古迹

龙潭山山城随地势呈不规则多边形修建,周长2396米,高在2至10米之间,宽窄不一,由黄土和碎石沿山梁堆砌垒筑,西、南、北凹伏处各有一门道,四方凸起处各有一平台,应似瞭望台,南平台最高,俗称“南天门”,是龙潭山的制高点。龙潭山山城考证是高句丽侵占夫余国前期都城后修筑,并被后朝各世代利用,至努尔哈赤统一海西女真乌拉部时毁于战争

吉林龙潭山上的满族古迹

距龙凤寺山门牌楼约120米的上山柏油路左侧台基上的这座坐东向西的弥勒尊佛庙,就是龙凤寺原来的龙王庙,曾经主祀龙王

吉林龙潭山上的满族古迹

弥勒尊佛寺庙前柏油路西侧的神驹护王子雕塑群是龙潭山公园导游图上标注的第7个景点

吉林龙潭山上的满族古迹

夫余国始祖东明传说是起源于嫩江下游的貊族人索离国国王身边婢女所生,被弃之马厩欲置其被踩死,但群马围之嘘气为其暖身,国王见状以为天意,准其母养大。但东明长大后神力、善骑射,国王惧怕其才能,命人追杀之,致其逃到此山建国。史为东明王子不甘排挤,率众南迁至今松花江边的“鹿山”即龙潭山麓落脚,与土著秽族人结成新的民族共同体夫余族,势力渐强后在东团山下“古秽城”(今东团山南城子遗址)建立夫余国,并与中原汉朝建立臣属关系,隶属西汉玄菟郡管辖,获汉朝颁授“秽王之印”

吉林龙潭山上的满族古迹

龙凤寺古庙群1992年先后被列为市、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吉林龙潭山上的满族古迹

石拱桥旁边的山间水塘,夏日碧波荡漾、花草丛生、鱼游蛙鸣、蝶舞蜓飞

吉林龙潭山上的满族古迹

祭天神路是龙潭山公园导游图标注的第10号景点,系据《三国志,魏书》载:夫余人“以殷正月祭天,国中大会,连日饮食歌舞,名曰迎鼓”所建,史料描写夫余国王率众登高鸣鼓祭天,祈求上天再赐个好年成的盛景,反映出夫余国的昌盛富足。这是山腰广场通往南天门的祭天神路起点,此路段空气清新、鸟语花香、绿树成荫、春花夏草、秋霜冬雪,途径“旱牢”,原是登顶南天门最高点的关键路段,现已有中、西、东多条木栈道和石阶步道通往主峰

吉林龙潭山上的满族古迹

祭天神路冬季雪景迷人

吉林龙潭山上的满族古迹

距祭天神路起点约一百米位于神路左旁的旱牢,是龙潭山公园导游图上标注的第11号景点,是最早的老景点之一。“旱牢”由青石砌筑而成,正圆桶形,基于岩盘,壁直底坡、西高东低,直径10·6米、深2-3米,其特点是即使连天下雨,山水倒灌,也从不积水

吉林龙潭山上的满族古迹

“旱牢”与“水牢”相对应而名,它们作为古山城的附属物,同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虽称“牢”但与牢狱无关,而应是高句丽时期储备军需物资的地窖或地仓

吉林龙潭山上的满族古迹

早前的“古木成龙”景观网络图片,加装保护设施已经是龙潭山公园保护天然森林景观的紧迫任务,既要方便观瞻又不让景观损毁消失

吉林龙潭山上的满族古迹

南天门牌楼近照,铁栅栏穿门楼而过有碍观瞻,应拆除此段铁栅栏或移入林中通过

吉林龙潭山上的满族古迹

南天门牌楼两面匾额均由著名画家杨明春书写,照片中绿色铁栅栏与牌楼缠绕交织,观感很不舒服,影响景观主体形象

吉林龙潭山上的满族古迹

南天门牌楼西北侧的仿古六角亭,离“旱牢”景点不足50米,是晨练休憩、聊天话旧的好地方,置此南北通透、山风徐来、心旷神怡

吉林龙潭山上的满族古迹

龙潭山西北部古城墙顶林木参天、盘根错节。龙潭山山城作为军事城堡的确是夫余王国“西迁近燕”,将都城从今吉林迁往今农安后,高句丽王国第19代国主广开土王,即好太王亲征东夫余(即“西迁近燕”前以东团山南城子为王城的夫余国前期地盘)扩张领土,将疆域扩大到今吉林省中东部,并修筑龙潭山军事城堡,包括水牢、旱牢设施的历史实物例证。但高句丽始祖朱蒙,原本是夫余国王的庶子(庶子即非妻子所生的儿子,而是妾或情妇所生的儿子),其母是待婢柳花。朱蒙因精于骑射、富有韬略而引起嫡长子(嫡长子即嫡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嫡妻指正妻、元配、原配、正房、正室、就是大老婆)的嫉妒,意欲加害,朱蒙遂率众逃到今辽宁省桓仁县浑江上游卒本川定都(即今桓仁县五女山城),史称“卒本夫余”。因当地早有高句丽部落,汉武帝时设高句丽县,朱蒙遂将国名改称高句丽。因此,史书称高句丽“乃夫余之别种”。高句丽政权在东北亚存在705年,历28代国王,直到公元668年被唐朝“薛礼征东”所灭

吉林龙潭山上的满族古迹

这是五道岭通往主峰南天门的木栈道,其下即是古山城遗址所在山脊,修建栈道应是很好的保护措施

吉林龙潭山上的满族古迹

这是南天门牌楼广场观景台,置此山风夏凉冬冷,可览山南风光,前面左侧木栈道和右侧的祭天神路石阶步道都通往主峰南天门广场

吉林龙潭山上的满族古迹

龙潭山主峰南天门广场上2014年主体完工的木质二层三节六角亭似乎可作为防火瞭望塔,是龙潭山标志性建筑物,平时封闭不开放

吉林龙潭山上的满族古迹

放大拉近拍照昌邑、龙潭部分城区风光,远处哈达湾热电厂,右侧吉林热电厂

吉林龙潭山上的满族古迹

放大拉近逆光拍照城区风光,雾凇大桥被楼群遮挡,反过来这个楼群也使龙潭山风景受阻,有碍观瞻

吉林龙潭山上的满族古迹

曼陀罗文化微信平台负责人张海川作品中,2011年以前的龙潭山南天门建筑遗存,这应当是当年设在主峰的防空警戒哨建筑物存留

吉林龙潭山上的满族古迹

龙潭山主峰南天门被文保部门列为革命纪念遗址,我2019年12月6日拍照的革命纪念标志石碑,已经看不清碑文,需要重新字迹描漆

吉林龙潭山上的满族古迹

2019年建成的龙潭山主峰南天门观景台宽敞、安全、视野开阔,由于位置朝阳拍照时往往遭遇逆光干扰

吉林龙潭山上的满族古迹

同位置比较一下龙潭山主峰景观的变化,改革开放40年吉林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建设尤其是有目共睹,老年人感觉会更加深刻

吉林龙潭山上的满族古迹

龙潭山东南部的吉石化炼油厂一角,龙潭山车站停着的多列运油罐车大多是该厂的“油龙”

吉林龙潭山上的满族古迹

在南天门上观看龙潭山车站南部景观,远处松花江东大滩江面、东团山、铁路大桥,近处铁路高架桥连接龙潭山高铁隧道

吉林龙潭山上的满族古迹

在南天门上拍照龙潭山车站景观,在这数十条铁道线下面也都是古夫余国前期王城的遗址地,大量的文物古迹埋藏地下尚未发掘

吉林龙潭山上的满族古迹

2019年12月20日中午,老孟为我和好友侯云生在南天门广场拍照合影

吉林龙潭山上的满族古迹

太平鸟在摘吃树果

吉林龙潭山上的满族古迹

太平鸟起飞瞬间,可见太平鸟贪吃体壮

吉林龙潭山上的满族古迹

黑松鼠在美餐,老孟拍照的小动物神态生动、图像清晰,龙潭山的小动物在游人的宠惯下,也养成了不怕人和讨要美食的习性

吉林龙潭山上的满族古迹

严寒中冻青嫩芽生机盎然,老孟的执著让我第一次看到严寒的季节里,冻青的近影、性格与活力,这让我体悟生命在于个性和适应

吉林龙潭山上的满族古迹

太平鸟钻进冻青丛中品尝冻青果,老孟的拍照和抓拍技巧甚好,让我看到太平鸟采摘并展示的冻青果,它可真是先挑大而饱满的吃呀

吉林龙潭山上的满族古迹

龙潭山东部穿越林间的木栈道蜿蜒曲折,既实用、又是景观,可是常来登山的人们还是习惯地走自以为便的捷径

吉林龙潭山上的满族古迹

从东部跨越山岭的木栈道上拍照龙潭山古城墙遗址东南段山景

吉林龙潭山上的满族古迹

在东部栈道上拍照山腰封冻的池塘、石拱桥、山腰广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