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今年春节不回家

新华社内罗毕1月20日电 通讯:今年春节不回家

新华社记者储信艳

不赶春运,没备年货,55岁的闵建和与往常一样,在骄阳似火的工地上溜达。今年春节,他打算和同事们一道,就留在肯尼亚330公路项目工地上,把春节简化成一顿聚餐,把乡愁融化在紧张的建设中。

肯尼亚330公路项目位于肯尼亚东部,由中国电建集团承建,是肯尼亚—埃塞俄比亚、肯尼亚—苏丹国际走廊的重要路段。建成后,原本尘土飞扬、颠簸不平的砂砾路将变成柏油路,从前4、5个小时的车程可缩减至2个多小时。

每天早上6点半,闵建和走出简易集装箱房子,吃顿简单的早饭,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第一件事是了解项目400多台机器的“出勤率”和“健康状况”。闵建和是项目的设备物资副经理,相当于各种设备的“大总管”,机器保养是否到位,设备使用是否符合标准,都需要他来指导。

项目上最贵的设备是沥青拌和站,高13.5米,重100多吨,要随着工程进度搬迁。闵建和带着当地员工,凭借过硬的技术和一股韧劲,16天完成拆卸和重新组装,如此高的效率让所有人印象深刻。

闵建和已在国外工作23年,先后在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也门、坦桑尼亚等地工作。他说,如今回想起来,并不感觉苦楚,相反,他感到荣幸,因为自己亲眼见证了公司在海外的开拓和发展。

在肯尼亚公路项目上,像闵建和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项目总工程师曾云,最初出国做项目时才二十几岁,如今十多年过去,他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对于我们海外建设者来说,一个项目就是一个人生驿站。做几个项目,十几年就过去了。”他说。

330公路项目工地上,施工队长李更林戴着帽子,脸被晒得黑里透红。他说:“春节不回家,正是大干的时候。春节前后都是雨季,基本干不了活,就指着春节期间多做。”

李更林负责这片工地的前后场协调,管理80多个本地员工。“从早上6点半到晚上6点半,在工地上站一天。没有树荫,太阳很晒,也习惯了。”他说。

项目有700多名当地员工。像闵建和、李更林这样的中国师傅,都热衷于“带非洲徒弟”。

在李更林管理的工地上,非洲小伙子詹姆斯和乔什轮流开着高高的摊铺机。他们在几个中国项目上工作了7年,对生活非常满意。

“在这里我们学到了很多技术,修理机器,开设备,”詹姆斯说,“将来这个工程结束了,我们愿意跟着去另外一个工程工作。”

设备维修队的当地机械师米特苏在这里工作2年了。“这里有很多机器,我积累了很多修理经验,对未来充满信心。”穿着红色修理服、手上沾满油污的米特苏对此心怀感激。

他笑着说,他让家人搬到工地附近一起生活,妻子用他在中国公司的收入,开了一家卖米面粮油的小店。“到现在,我已经给家里买了4头牛了。和中国人干活儿,很开心!”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