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与头条的宿命之战

互联网信息分发的路上遍地黄金和血腥。

百度与头条的宿命之战

当时雅虎的商业变现模式简单粗暴,卖广告位,就是贩卖网站banner广告。虽然简单,但作为当时全球最大的互联网门户、网络目录、电子邮箱和新闻资讯网站,每一名新增的网民就是雅虎的用户,伴随全球网民数量快速增长,雅虎市值一度超过1000亿美金。

商业模式简单粗暴,有人的地方就是蓝海,这让中国的第一代互联网创业者相继跳入门户创业。

1996年,张朝阳怀揣导师的17万美元风险投资创立了搜狐网前身“爱特信”,两年之后,孵化出搜狐网,彼时的搜狐基本照搬雅虎新闻的模式,每日更新近300条新闻。2000年,搜狐推出了网上跟帖模式,提升网民对新闻的参与度。

2000年7月,搜狐在纳斯达克上市。2000年9月,搜狐网收购ChinaRen校友录,成为当时排名第一的年轻人社区网站。2002年第3季度,搜狐成为国内互联网第一家的盈利企业。赞助北京奥运会、搜狐畅游和搜狗分别在美国上市是搜狐的三大高光时刻。

几乎同一时期,做邮箱的丁磊,连续续创业的王志东,拥有史诗级社交产品QQ的马化腾,都对门户网站所产生的巨额利润所吸引,相继成立门户网站,充分享受门户网站卖广告赚钱的红利。

但好景不长,中国门户网站的发展历程与搜狐是一样的,盛极一时,迅速衰落,2000年新浪、网易、搜狐相继上市竟成了门户网站最后的荣光。

搜索引擎,搜索时代

随着时代变迁,技术进步,网民急剧增加,网络信息量的爆发式增长,门户网站这种人工信息分类的局限性逐渐凸显,信息分类模式逐渐被基于robot自动抓取智能分类的信息技术取代。

但早期的搜索引擎十分低效,就是用户搜到的东西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此时,Google诞生了。

谷歌的快速崛起完全是技术战胜了市场。谷歌的两位创始人之一,拉里·佩奇发明了“网页排名”算法,他们并不只是在搜索这门技术,而是在搜索结果的优化上发力,这让谷歌迅速脱颖而出。后续他们又针对搜索结果开发了数个算法,处理不良网页,在基础算法上精耕细作,这让谷歌成为2000年前后最受人关注的信息分发公司。

虽然算法先进,但谷歌早期并没有海量的用户和充足的现金与信息分发巨头雅虎正面刚,但其实他们不但没有打仗,雅虎甚至将谷歌作为自己搜索技术的独家外包公司。采用谷歌先进技术的雅虎用户体验提升,点击量继续飙升,在繁荣中雅虎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养了一只巨兽。

互联网行业,技术有多先进都逃离不了一个现实,那就是商业模式变现——赚钱。雅虎的变现方式简单粗暴,就是卖banner位置的广告,版面有限,随着流量红利吃完也就没有了想象空间。但谷歌打破了这样的变现模式,“关键词广告”成了压死雅虎的最后一根稻草。

谷歌通过创新商业模式AdWords(关键词广告),让每个被搜索的关键词都成了潜在的广告载体,可以让每个搜索结果页面都能成为广告收入的来源。谷歌能赚多少钱,完全取决于用户会用谷歌搜索多少次,而用户用谷歌搜索多少次又完全取决于谷歌搜索的体验有多好。

而关键词广告对中小企业较为友好,因为其计价方法是按照用户搜索关键词后点击搜索结果(广告)算收益的,广告的投放效果变得可靠可监测,单次支付价格低,让投放广告策略变得灵活。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广告计价方式,它让谷歌迅速崛起成为巨头,将雅虎甩在身后。

百度也在此时登场,它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文搜索引擎,让中文搜索从门户网站信息分类时代转变为主动搜索关键词获得信息的搜索时代,竞价排名的互联网广告投放的商业模式,让百度赚的盆满钵满,迅速成为中国互联网巨头之一。

搜索引擎市场的商业价值巨大,这20年来都不曾过时。互联网的价值是连接人与人,连接人与信息,腾讯已经做到了连接人与人的极致,而搜索就是连接人与信息的关键入口,这种信息分发形式的精准度远超门户时代,所以会产生更精准的商业价值。

商业模式跑通,并且是人们的硬需求,这也是为什么最初雅虎这样的门户网站要衍生自己的搜索引擎,这也是为什么今日头条体量大了之后自然而然的布局搜索。

在PC时代,百度先后击败了360、搜狗,成为中国搜索引擎的绝对王者,在移动端时代,百度面临着像头条这些劲敌的夹击。技术和内容是搜索的门槛,也是百度的护城河,去年百度加码投资知乎便是对“信息”的投注。

在此期间,另一种信息分发模式随着技术进步和网民剧增,破土而出,并形成一种新势力。

订阅关注,SNS时代

2004年左右,全球互联网用户的数量达到了8亿,伴随大量的互联网用户的接入,互联网信息的交互正在面临一次自下而上的变革。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人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Web2.0,意思是第二代互联网。

第二代互联网与第一代互联网最大的区别是,Web1.0是由网络信息服务商主导提供信息服务,而在Web2.0时代,会由用户主导提供产品服务。

从2004年开始,基于Web2.0的概念,诞生了一系列的互联网产品,如Facebook、Reddit、YouTube、Twitter等,这些信息交互产品拥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我们今天常提的一个词——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 用户生成内容)。

从这之后,互联网用户不再满足于单向的信息获取,随着互联网用户暴增和网络带宽提升,人们把目光转移到人身上。此前,不管是接近媒体形态的门户还是接近工具形态的搜索引擎,用户获取信息总是隔着一层媒介,而订阅可以让用户直接从信息源头获取信息。

那么有没有一款能够满足一个不懂技术的人建设一个属于自己个人网页的产品呢?在大洋彼岸,一个划时代的社交产品——Friendster诞生了,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交网络服务(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产品。虽然很快被后来者MySpace打的一败涂地,只能在海外市场生存,但Friendster是这门技术的先驱。

不过MySpace很快也被打败,不过它输得不冤,因为胜者时至今日仍是世界最大的社交网站——Facebook。随着带宽的增长,技术的进步,这样的概念被用到了图片、视频领域,并产生YouTube等社交网站巨头。

在中国,最早被网民接受的带有社交性质的产品是博客。2003年,一位叫“木子美”的女网民在中国博客网发表网络性爱日志,从而引起全社会对“博客现象”的讨论,从此每一个网民都成为内容的创造者,互联网进入草根狂欢的时代。

QQ空间就是国内的MySpace,彼时汤道生刚入职腾讯,被任命为QQ空间的技术总监。在汤道生的主导下,QQ空间迅速迭代,2006年4月,QQ空间3.0版本,完成全面架构、性能优化;6月,4.0版本发布,推出全屏模式;7月,空间日志新版本发布,支持动画和音频等多媒体内容;9月,推出信息中心和好友圈。

QQ空间在2006年第三季度注册用户数突破5000万,月活2300万,日活超过1300万。不仅如此,在社交网络中,腾讯精于通过会员的方式获利,虚拟形象和各种钻让QQ空间走出一条独特的商业变现模式,使其大获成功。

在这一波浪潮中,中国的另外三大门户网站都选择了博客模式,但尴尬的是,博客叫座不卖好,商业模式上的先天缺陷让所有的用户积累价值无法兑现,三大门户网站在社交化转型中陷入歧途。

2006年Twitter诞生后,国内不乏模仿者,其中王兴在2007年创建的饭否两年时间内用户过百万,但进入2009年下半年后,为了应对有关部门对于网络言论的监管,饭否大量删帖、限制敏感关键字、暂停搜索等,导致有些域名无法访问,饭否暂时关闭。

2009年7月,新浪微博正式上线,拥有大量新浪博客时期原始积累的用户,11月新浪微博用户便突破百万,两年后,新浪微博用户突破2亿。彼时,中国互联网刮起一阵“微博热风”,网易、腾讯、搜狐甚至人民网都发布自家的微博产品,但都无一例外没了声音。

同一时间段,内容垂直类社区网站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知乎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Quora是美国一个问答SNS网站,它打破了以往问答网站信息对接信息的模式,真正实现了信息与人的对接。2010年周源受到硅谷问答社区Quora的启发,在互联网里建立了一个人们通过提问并对相同的问题感兴趣而结交的社交网络平台,以知识共享者为中心,n个中心相互连接,最终形成一个连接所有人的巨大知识星球。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