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有些社交真的很无效
前段时间,微信更新了新功能。
其中,朋友圈的两个新功能的最火:
可以单独设置“仅聊天”;可以用表情包评论朋友圈。
也就是说,如果我对一个人勾了“仅聊天”,他点击我的朋友圈,只能看到与“加入黑名单”一样的界面——
一条尴尬的横线。
改版后,不知道有多少人会被好友悄悄勾了“仅聊天”。
突然觉得,以前的“朋友圈3天可见”都不算什么。
这一次,才叫真的“狠”。
“狠”是“狠”了点,但总体来看,这波操作收获了一片叫好——
天下苦“无效社交”久矣!
今年上半年,一位美食博主感慨:“今年最大的感悟,拒绝无效社交。”
短短几个字,引无数网友共鸣,一度登上了话题榜。
几乎每个人,都有被“无效社交”困扰的经历。
“递了一圈名片,加了一堆微信,转身不知道谁是谁”
“现在真心不敢在朋友圈发东西,也不喜欢在QQ发说说,别人疲于点赞,自己累于应付”
……
不过,这种都还算好的。
最尴尬的事情大概是明明不太熟的人,却装熟向自己借钱。
《圆桌派》上,作家蒋方舟的一段经历,让人哭笑不得。
扎心吗?一点都不扎心。
社会心理学家曾经做过研究,人一生中,同时交往的朋友数量极限是10 、30 和60 。
“10 个”真朋友,当你陷入困境或急需用钱,把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朋友都算上,愿意帮忙的不会超过10 个。
“30 个”会联系的朋友,没事能打个电话问候一下。
“60 个”关系最淡的朋友。比如你因为某件事认识了某个人,你们互相换了名片,聊过两次,提起有印象,无事不联系。
看,这已经是人社交的极限。
当然,仍然有人兢兢业业地经营着朋友圈——他们过度迷信“人脉定命论”。
需要打官司了,不是先找律师,而是先找关系;
孩子要找工作了,不是帮着他一起进行职业规划,而是先找关系;
生病动手术了,即使走常规看病流程没问题,也要找关系才放心。
所谓“人脉定命论”,不过是谎言。
作家李小墨就明确指出,“能力是1,人脉是后面的0,没有这个1,后面再多0也没有意义。”
《请停止无效社交》一书中也写道——
“你忙于交际、疲于应付,鸡同鸭讲的尴尬无处不在。你为了别人的欢笑而奔波,又为了别人的肯定而牺牲自我,你的人生仿佛都不是你的。
其实,你根本不是在社交,而是无谓地蹉跎光阴。”
记着,圈子可以小,干净最重要。
知乎上有个问题:好的关系是怎样的?
有一条答案写道:
“就是你和他在一起,不用刻意寻找话题,只要陪伴就安全感,再无聊的小事,你们之间对一个眼神,都能找到里面的乐趣。”
我看到的,是爱的陪伴,是珍惜眼前人。
我们不断寻觅,不断放手,蓦然回首才发现,最爱的人原来站在你的面前,从来都不曾离开。
所以啊,人生路长,遇见不易,还请珍惜你身边爱你的那个人。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