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几天,在这不时可以偶遇恐龙雕塑的边地小城,我开始陷入一种不真实的感觉,仿佛那些面目狰狞的家伙们随时都会醒来,傲慢地发出警告:小心,这里是我们的地盘。
二
二连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最北方的一座城市,从市区向北不过几公里,便是中蒙边界。蒙古国最大的陆路口岸扎门乌德,距离二连浩特市区只有区区九公里。寒风呼啸的上午,我们赶到二连浩特的著名旅游景点——新国门,站在815号界碑旁边向北方眺望,只见戈壁草原荒凉坦荡,一列火车正吐着白烟缓缓驶来,少顷,它跨越中蒙国界,穿过我们身后横跨铁路双轨的新国门,奔向二连浩特市区。
2009年,导演王一夫先生拍摄四集纪录片《发现白垩纪——二连恐龙发掘报告》,邀我担任文学统筹。在编辑脚本的过程中,我对二连浩特国家地质公园有了初步了解,对那片陌生的土地充满了好奇心。2010年,纪录片在央视播出,完整看过之后,到二连一游的愿望变得日益强烈,只是彼时我忙于新书的出版,多数时间都在中原地带采访、拍照,远赴二连简直是奢望。如今,当我终于有机会来到二连,来到恐龙化石保护区,顿时有种心满意足的感觉。
经过二连浩特国家地质公园门口,我们没有停车。我们要找一个完整的时间,仔细在公园里走一走。
这一天,我们没有找到草原岩画,无功而返,若非边防站子弟兵的热情招待,恐怕要饿着肚子回到二连浩特市区。此行来回200多里,所见景色与恐龙化石保护区一带大同小异,冬天的戈壁草原向我们展示着广阔的冷漠和荒凉,它拒绝触摸和深入。每次我们匆忙下车,拍摄偶尔出现的羊群、马群和骆驼群时,它就用刀割般的冷风把我们赶回车里。
二连浩特没有地表河流,只有古河道从地下穿境而过。受蒙古高气压的影响,这里冬天漫长寒冷,采暖期长达210天。但是,在恐龙生活的时代,二连浩特一带却是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据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考证,在8000万年前的晚白垩纪,这里遍布河流、湖泊和沼泽,植被非常茂盛。在王一夫导演根据科学资料制作的古地理环境三维影像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蕨类植物、低矮灌木,还能看到高大的乔木,它们生长在河流湖沼周边,葱郁苍翠,起伏连绵,分明一派温暖、潮湿的亚热带风光。这种环境非常适合恐龙繁衍生息,事实上,就像那时地球上的许多地方一样,恐龙是这片地域上无可置疑的统治者,其他动物都要俯首称臣。生活在这里的恐龙不仅数量巨大,而且种类繁多,至少有20个属种,分别属于蜥脚龙类、甲龙类、鸭嘴龙类、暴龙类、似鸟龙类、窃蛋龙类、镰刀龙类等等。
从三叠纪、侏罗纪到白垩纪,恐龙在地球上统治了至少1亿5千万年,相当于地球年龄的1/27。这是一个超乎想象的时间段落。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恐龙几乎占据了地球大陆的每一个角落:平原、森林、沼泽,甚至沙漠中都有它们的身影。只是如此盛况在大约6500万年前戛然而止,在这一个著名的时间节点上,恐龙消失了,干干净净,彻彻底底。
恐龙的灭绝,仍然是一个谜,二连恐龙的消失就是这个谜的一部分,只不过它们消失的时间要早一些,在8000万年之前。幸运的是,二连的恐龙死后并没有全部尸骨无存,尽数化为尘土,有些恐龙骨骼、足迹、粪便或者恐龙蛋变成了化石,一直保存到今天。近一百年来,在二连发现的恐龙化石,比较完整的就有数十条,零散的则不计其数。专家认为,它们至少属于上百条恐龙,而且有不少生活在同一时期。英国古生物学家曾经推算,形成恐龙化石的概率至多不过万分之一。也就是说,一万条死去的恐龙,最多只有一条恐龙有可能变成化石。这意味着,二连浩特国家地质公园一带,至少生活过几百万条恐龙,同处一个时代的也绝不会是个小数目,不难想象,那种场面何等壮观。
最早发现这些恐龙化石的人,我们永远无法知道他的名字了。多数恐龙化石保存在沉积岩中,而沉积岩是一种由沉积在河、海或陆地上的沉积物固结形成的岩石,因此许多恐龙化石埋藏很浅,风雨、流水以及人类活动都有可能使化石露出地面。我相信,二连草原上的牧人一定很早就见识过这种奇怪的“骨头”,只不过他们不认识而已。据说,春秋时期的吴国人曾经用车载了一根巨大的骨头,请博学多识的孔子辨认,孔子看了半天,说那是防风氏的骨头。如果的确有这么一根骨头,大到需要用车来装,那么极有可能是恐龙化石。
四
二连浩特国家地质公园位于二连浩特市东9公里的额仁大巴苏。额仁大巴苏是蒙古语,翻译成汉语就是二连盆地——二连是额仁的汉语音译。二连盆地内有一个内陆湖,蒙古族称之为额仁达布森淖尔,意即二连盐池,那些数量众多的恐龙化石就出土于这一地带。
最早在二连盆地发现古生物化石的专业人士,据说是俄国地质学家奥勃鲁切夫院士,时间是1893年,但是当时并未进行大规模的科学考察和发掘,这使得二连为世界所知的时间推迟了近30年。到了1922年,当一支大张旗鼓的美国科学考察团出现在二连盆地时,情况立即发生了剧烈变化。
这支科学考察团是由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组织的,发起人就是该馆馆长、著名古生物学家奥斯朋博士。在1922年之前,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组织的考察队已经到过中国,自1916年至1919年,他们分别在中国的云南、西藏、福建、内蒙古等地进行了探险考察。当然,这支考察团最初的目标与恐龙无关,他们想在亚洲,尤其是中亚地带找到人类起源的证据。
正如古生物学家李凤麟教授所说,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美国,为了适应其经济发展的大战略,正力图在科技领域实现海外拓展,他们认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办法,莫过于在某些蛮荒的处女地打下美国人的印记,在那里建立起他们的科学考察领地。在亚洲,处于亚欧陆路交通线上的蒙古高原无疑是一个理想地点。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奥斯朋组织的科学考察团虽然以寻找人类起源地为名,但却暗含着征服世界处女地的目的——美国人把这支考察团叫作远征队,队长安德鲁斯高调宣称,他们的探险考察是一次崭新的“征服亚洲之举”。后来,美国人公布的考察报告书,更是丝毫不假掩饰,名曰《中亚新征服》。
张家口是美国中亚考察团的基地。1922年4月初,在队长安德鲁斯率领下,考察团在张家口进行了周密的准备,他们雇用了一些汉人和蒙古人做向导和工人,同时又征用了105头骆驼。这是一支有史以来在亚洲进行科学考察的规模最为庞大的队伍,他们从张家口出发,沿着古老的草原之路,浩浩荡荡地向蒙古高原挺进。大约20天之后,考察团抵达额仁大巴苏——二连盆地,在盐池旁边安营扎寨,开始了使他们日后享有盛誉的中亚考察之旅。
五
二连浩特国家地质公园的入口被一群恐龙把守着,这些身材高大的家伙或抬头仰望,或环顾四周,显得十分机警。在它们看来,我们这些端着相机,在冷风中瑟瑟发抖的的渺小人类必定十分猥琐可疑,如果它们活着,说不定会一巴掌扇过来。检票处的左边,一个家伙正在展翅欲飞,右边的则张牙舞爪,狰狞可畏,显然是位肉食者;在它们中间,一条闭着眼的恐龙幼仔正在破壳而出,周身黄绿。孩子们肯定喜欢这个检票口,因为它看上去很像一个游乐园的大门。
1923年的一天,在美国中亚考察团营地附近,当考察队员欧森跑回营地,激动地向安德鲁斯大叫“恐龙蛋,恐龙蛋!”的时候,其他队员却不屑一顾,有些人甚至讥笑他挖到的是一堆“石土豆”。
队员们如此反应并不稀奇,因为当时整个世界范围内都对恐龙缺乏科学的认知,人们甚至无法确定恐龙是胎生还是卵生。早在美国中亚考察70多年前的19世纪中叶,法国南部已经出土了恐龙蛋化石,这些化石曾引发各种联想,虽然有人准确“猜测”出它们是恐龙蛋化石,但由于缺乏有力证据,最后不了了之,并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如今,面对欧森的大呼小叫,安德鲁斯同样没有当回事儿,只是经不住欧森的一再坚持,安德鲁斯才于次日来到埋藏点进行查看。
盯着这一堆排列整齐的“石土豆”,安德鲁斯渐渐激动起来,他意识到,一个重大发现即将问世。最终将这些恐龙蛋化石验明正身的,是蛋化石中的胚胎化石,这不仅是最有力的证据,而且可以直接证明这种蛋是哪一种恐龙下的。
激动的美国人不久即对外公布,他们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恐龙蛋化石。无疑,这是一次重要的科学发现,它证明了恐龙是卵生的爬行动物,在恐龙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法国人不干了,他们宣称,世界上最早发现的恐龙蛋在法国,比美国人的发现早多了。此后数十年,法国人在写作相关文章时,仍然不忘强调这一点。
对二连来说,这里是否恐龙蛋化石的最初发现地点,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发现了恐龙蛋化石,就此拉开了二连恐龙研究的序幕。此后美国中亚考察团在二连盐池附近先后发现了众多恐龙化石,使二连迅速拥有了世界性的声誉。
六
到二连浩特国家地质公园参观的游人,大多会被恐龙蛋化石所吸引。地质公园在设计建造时,显然也格外关照这些恐龙蛋,尤其是恐龙蛋里的胚胎化石,不仅在检票口竖立即将破壳而出的恐龙幼仔雕像,恐龙科普馆大门内也有类似的雕像——因为这些恐龙蛋化石的意义实在太大了,它们几乎重塑了人类对恐龙的认识。
美国中亚科学考察团在初次发现恐龙蛋化石的地点附近,还发现了许多恐龙骨骼化石,研究证明,这是原角龙的骨骼化石,有老的,有少的,似乎是一个家族。据此,考察团认定这些恐龙蛋化石系原角龙所下。但是随后不久,考察团又在附近发现了另一窝恐龙蛋化石,所不同的是,这一窝恐龙蛋化石上面,还趴着一条恐龙。这条恐龙不是原角龙。原角龙是吃植物的,而这条恐龙是位肉食者——它是谁?为什么趴在原角龙的蛋上?
一个假设随即产生:这家伙在偷吃原角龙的蛋,可是它太倒霉了,还没来得及吃,灾难突如其来,它死了。这种极具现场感的化石十分珍贵,它的形成概率恐怕连几十万分之一都不到。由于这个偷吃贼是一个新的恐龙属种,奥斯朋就给它取了一个名字——窃蛋龙。这个名字不太好听。
60年后,1993年,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一位名叫马克的古生物学家来到蒙古高原考察,也发现了一窝恐龙蛋,而且是有胚胎的恐龙蛋化石。经过研究,马克发现这一窝恐龙蛋属于窃蛋龙。他又把这一窝恐龙蛋与60年前发现的、被窃蛋龙偷吃的恐龙蛋化石进行比较,顿时吃了一惊——两窝恐龙蛋一模一样,都属于窃蛋龙。也就是说,窃蛋龙被冤枉了,它趴在那一窝恐龙蛋上面,不是想偷吃,倒有极大可能是在灾难来临时保护自己的孩子。可惜,尽管有幸被平反昭雪,但名字已经无法改回来了,按照科学惯例,它和它的家族仍将顶着窃蛋龙的名号,忍受不知底细者的误解和诽谤。
1999年8月,内蒙古龙昊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恐龙考察队,来到二连盆地进行科学考察。虽然此地到处可见恐龙化石碎片,但要找到有价值的恐龙化石,并非易事。连续三天,考察队都一无所获。第四天中午吃饭时,副队长张晓红说:今天风挺大,干脆往天上扔个刷子,刷子落哪儿,我们就在哪儿挖。
在刷子落下的地方,考察队发现了两具完整的恐龙化石,而且,与以往发现过的恐龙化石都不一样。考察队与中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徐星教授共同研究之后,确定这两具恐龙化石都是新属种,同属镰刀龙类,但却有着各自不同的特征,专家们将它们分别命名为“杨氏内蒙古龙”和“美掌二连龙”。这两条恐龙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它们增加了世界上已知镰刀龙的种类,丰富了白垩纪恐龙的种群,还在于它们都具有似鸟的特征,都长有原始的翅膀,因而为恐龙分类学提供了新的资料,丰富了恐龙向鸟演化的信息,是无可置疑的具有世界意义的重要科学成果之一。
2004年,中央电视台为了报道杨氏内蒙古龙和美掌二连龙,派了一个摄制组来到二连盆地。由于相关发掘工作早已结束,摄制组只能采取“再现”的拍摄方法,让工作人员表演当时的寻找、发掘情景。不料假戏成真,工作人员竟然真的找到了一块恐龙骨骼化石。由于这块骨骼化石非常大,现场参与拍摄的专家们感到非常吃惊。
研究结果出来了,这又是一个恐龙新属种,属蜥脚类恐龙,一种很特殊的蜥脚类恐龙。蜥脚类恐龙大多身材高大,长十几米、重数十吨者比比皆是,有的甚至重达上百吨。而这条新发现的蜥脚类恐龙,相比之下要小得多,可算是蜥脚类恐龙中的“侏儒”,体长只有9米,体重也只有2吨——蜥脚类恐龙的确厉害,侏儒都能长这么大。事后,这条恐龙被命名为“苏尼特龙”。
2005年夏天,日本NHK电视台摄制组赶赴二连。当时内蒙古龙昊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恐龙考察队正在二连盆地进行野外工作,队长谭琳工程师给考察队下了一个任务:想办法找到一个蜥脚类恐龙化石的埋藏点,以配合NHK电视台的拍摄。两天后,他们果然找到了一块巨大的恐龙胫骨化石,初步判断属于蜥脚龙类。于是考察队将这块化石原地埋好,静候日本NHK电视台到来后,再重新进行发掘。
“再现”开始了,很逼真。在干涸的河床边,徐星和谭琳一边交谈,一边用小刷子慢慢刷去覆盖在化石上的松软岩土。随着化石逐渐暴露,他们发现,这不是苏尼特龙,也不属于任何蜥脚类恐龙,而是更接近兽脚类恐龙。它不仅是一个新的属种,而且还是一个令世界恐龙研究领域感到震惊的异类。
七
对于恐龙爱好者来说,霸王龙无疑是恐龙家族中最耀眼的明星。霸王龙体型巨大,凶猛无比,是许多恐龙科幻电影中的主角。出人意料的是,这种恐龙却与如今的鸟类有着令人惊讶的亲缘关系。迄今为止,在中国还没有发现过霸王龙的化石。
2005年夏天,日本NHK电视台在二连盆地的拍摄现场,徐星教授一边小心翼翼地刷着那块巨大恐龙化石上的岩土,一边猜测它的身份。他很希望这是霸王龙。长期以来,霸王龙都让中国的古生物学者望眼欲穿,但在确切证据出现之前,猜测终归只是猜测。
NHK电视台的拍摄工作结束后,内蒙古龙昊考察队立即开始了正式发掘工作。考察队员将这具恐龙化石的部分标本拍成照片,发给了徐星教授。根据这些标本,徐星教授只能指出它属于兽脚类恐龙,但要确认它属于何种类群,还需要更多化石证据,尤其是头骨化石。很幸运,头骨化石很快就找到了,不幸的是,它不属于霸王龙。
这具恐龙化石是窃蛋龙类的一个新属种。因为它产于内蒙古二连盆地,体形又异常大,专家就把它命名为二连巨盗龙。
与巨无霸式的大型恐龙相比,这条二连巨盗龙的个头根本算不了什么。但与同类的其他窃蛋龙相比,它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庞然大物。一般来说,窃蛋龙的个体都比较小,大多数体重都在几公斤左右,而二连巨盗龙却比它们大几倍,甚至几百倍。徐星教授形象地比喻道:“这就如同老鼠虽然很常见,但如果见到一只猪一样的老鼠,难免会吓你一跳。”
然而,二连巨盗龙虽然躯体庞大,它的腿部结构却非常灵巧和善于奔跑。在以往的研究中,专家们发现当恐龙躯体变得庞大的时候,它的四肢会变得更加粗壮,远端部分会变得更短,行动也会因此变得缓慢和笨拙。二连巨盗龙却是个例外,它的后肢不仅没有变得更粗壮,反而变得更加纤细,小腿也变得更加修长了。这标志着它的奔跑能力肯定强于其他恐龙,奔跑速度可能像鹿一样快。
二连巨盗龙改变了人们对恐龙向鸟类演化方式的认识,打破了某些已被普遍认可的规律,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颠覆。此前,专家们认为,恐龙向鸟演化的过程,是一个躯体尺寸逐渐变小的过程——恐龙与鸟的亲缘关系越近,尺寸就会越小;亲缘关系越远,尺寸就会越大。比如目前认为最有可能演变成鸟的驰龙,它的体重就只有几十克。二连巨盗龙的演化模式与原来已知的模式完全不同,按照已知的规律,当恐龙体型变大后,许多似鸟特征往往会消失。而二连巨盗龙比它的祖先类尾羽龙大了300倍,似鸟特征不仅没减少,反而变得更多、更明显,它比尾羽龙更像鸟了。
八
离开二连浩特时,已近黄昏。行至半途,天空忽然飘下片片雪花。我忽然觉得,在二连的几天没有赶上大雪,实在是一种莫大的遗憾。如果能在皑皑白雪中穿过“恐龙之吻”,或者裹成胖熊行走在漠漠盐池之畔,或者干脆哪儿也不去,只在干净整齐的街道上溜达几日,吃点羊肉,喝点小酒,随便找人聊上几句,我或许会对这里有一种更加轻松直接的体验,而非如此这般探寻追问,最后带着感慨写上一篇与现实无涉的粗疏文字。8000万年前的事,与今日的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带一丝猎奇和游戏的心理,走马观花,自由自在,或许才是明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