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是你的一张名片。
朋友圈
是你的名片
自从微信推出“朋友圈三天可见”功能之后,我观察了一下,周围至少有70%的人都设置了。
大家这么做,无非是想拥有一个清净的微信环境:
加的陌生人越来越多,朋友圈不再是私密的圈子,想满足分享的欲望,又想保护自己的朋友圈,分组可见很麻烦,直接屏蔽又怕被说不礼貌,半年可见还不如彻底公开,那就选择三天可见吧。
问题是,很多人只看到了设置三天可见的益处,却没看到个中的弊端。
朋友圈,本来是一道桥梁,连接朋友之间的关系,而朋友圈三天可见,却如同一道围墙,把这条沟通的桥梁堵得严严实实。
有一句话这么说:
对朋友你设置了三天可见,陌生人却是十张照片,请问我加你有什么用?
其实,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朋友圈三天可见,正在毁掉你的人际关系。
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公开的自己”。
自己不知道别人知道——“盲目的自己”。
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隐藏的自己”。
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未知的自己”。
而“公开的自己”,是人际交往中相互了解和评价的依据。
根据心理学博士林紫的说法:
这个部分在安全和善意的范围内,内容越丰富、就越容易消除人与人之间,因为认知的差异带来的误解或猜疑。
对方了解得你越多,自然能在和你的交流中理解你的想法和行为,和你的亲密度也更高。
林紫博士还分享过一个案例:
她的咨询机构有一个传统游戏。每当有新人加入,大家就会围在一起,询问新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但前提是自己要先回答。
譬如,你想问:“你有没有男朋友?”你就必须先介绍自己的婚恋情况,让新来的小伙伴了解。
每个人都很喜欢这个游戏,因为它让新人很自由、很放松,在了解和被了解之中,慢慢融进团队,大家也因为这个游戏,了解了彼此间的兴趣、喜好,团队的误解也大大减少。
可以说,想要达成一段亲密关系,你必须做到自我开放,把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信息与别人分享。
朋友圈设成三天可见,恰恰是和这一条原则背道而驰。
你可能会说,我加的人都是陌生人,为什么要和他们分享我的感受?
问题是,所有的熟人,都是从陌生人一步步过来的,不和他们分享你的感受,陌生人怎么变成熟人?人这一辈子,不应该也不可能只守着过去的旧朋友,不认识新的朋友。
我们总说微信加的都是不认识的陌生人,你就那么确定,在你加的这群陌生人里面,没有你潜在的客户?没有你以后能肝胆相照的朋友,甚至,没有你以后一辈子的爱人?
这一切,你可能永远都不知道了,因为你用一个朋友圈三天可见,把自己和对方的联系一下子切断,陌生人对于你而言,就永远只能是陌生人。
朋友圈三天可见的背后
是你不懂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我曾和一些设置了朋友圈三天可见的朋友交流,问他们这么做的原因。
大家的回答很一致,主要还是说自己以前发过一些朋友圈,自己觉得很幼稚,不想让别人特别是陌生人看到,所以就设置了三天可见。
我问,既然自己都觉得幼稚,为什么当时要发?即便发了,后来为什么不删掉?
他们回答,我觉得这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发朋友圈只是为了记录,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好。
我接着又问,那为什么现在又觉得不好了?
这下他们就不知道怎么回答了。
简简单单一番对话,说明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在现在这个互联网社会,朋友圈到底是拿来干什么的。
当然,朋友圈是你自己的,你想发什么就发什么,但你要清楚,你的朋友圈,并不只是给你自己一个人看的,你加的所有人,从领导客户到快递小哥,都能看到你的朋友圈(如果你没分组或屏蔽的话)。
他们对你的了解,就是通过你的朋友圈,你发在上面的一切,决定了陌生人对你的第一印象。
因此,朋友圈,不仅仅是你伤春悲秋、转发鸡汤、“发朋友圈集赞免费”的工具,更是一张名片。
你的朋友圈是怎么样,有时候会暴露你的财富、格局与能力。
因此,不发朋友圈是不行的,因为这样别人就少了一个了解你的渠道;
乱发朋友圈也是不行的,因为你就要面临别人可能误解你的风险。
很多人设置朋友圈三天可见,就是对这条原则一知半解,他一方面知道自己的朋友圈可能会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另一方面又忍不住任性地想发什么就发什么。
这样做的背后,折射了你为人处事的种种不足:
没有维护自身形象的意识,只看到朋友圈的坏处,却不懂得利用朋友圈来打造优秀的形象。
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自己看着心情发朋友圈,哪怕某些不该发的朋友圈,也没能忍住不发。
最后,也缺乏收拾残局的能力,发过的朋友圈那么多,加了的陌生人也不少,实在不知道怎么处理,干脆一封了事,省事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