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杯茶”专栏 | 青春期男生的想象力;为视障用户“免单”;活在此刻的阿燕

羊城晚报每周日推出“七杯茶”专版,特约来自北京、上海、广州、香港、新加坡六位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撰写专栏文章,再加上面向广大读者征稿的“随手拍”图文专栏,文章虽短小,七杯茶有韵,请诸位慢慢品——

·拒绝流行·

视障的感受

文/曹林[北京时事评论员]

“七杯茶”专栏 | 青春期男生的想象力;为视障用户“免单”;活在此刻的阿燕

读过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可能都会对这句话留下深刻印象:只有聋人才理解听力的重要,只有盲人才明白视觉的可贵。黑暗将使他更加感激光明,寂静将告诉他声音的美妙。

——是不是非得经历失明失聪才更能理解盲人聋人?才更懂得视觉的重要?倒不一定,这就是文明的价值!文明就是为了消弭自然之残酷,担负着一种“为盲人充当眼睛”的共情关怀和道德使命。外卖平台能看到视障用户的外卖需求,让更需便利的他们能无障碍地享受到这种便利,这就是一种文明。

近来有外卖平台选择某一天为视障用户“免单”:无需猜答案、无需抢时间、不限总名额。这份温柔的体贴,赢得舆论很多掌声。——说实话,看到这条新闻时,跟之前看到“中国残联联合电商推出中国首个单只鞋销售服务”的新闻一样,都有一丝“我怎么没想到的”惭愧感:我怎么就从没想到过他们的困境?

可能很多人都像我一样,点外卖时从没想到过视障者会遇到的障碍。感谢“饿了么”这个温暖的安排,方便了视障者,也让我们这些动动手指就能点外卖的人有了一种释怀感:社会没有遗忘这个群体,相比普通人,视障者其实更需要享受外卖的便利,视障者方便了,外卖才更有意义。

站在视障者角度看问题,不是“闭上眼睛”“戴上眼罩”那么简单。对于衰老是什么?一个老年学家让我们动用全身的感官去感受“衰老感”:把棉花塞进耳朵,把小石子放进鞋里,戴上橡皮手套,在眼镜上涂抹凡士林,你就能够达到立即老化的效果。——要想真正体会“视障感”,需要更复杂、更全面的身心代入。

如果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一种视障者渴求光明的视角,那像外卖平台在手机应用上为视障者创造一个无障碍适配,需要更体贴的视角。文明就是穿两只鞋的能想着一只鞋的人,视觉无障碍的能想着有障碍的人。

·昙花的话·

活在此刻

文/尤今[新加坡作家]

“七杯茶”专栏 | 青春期男生的想象力;为视障用户“免单”;活在此刻的阿燕

阿帆和阿燕鹣鲽情深,人人称羡。阿燕活得像只百灵鸟,生活里飘满了快乐的音符。

平地一声雷,年过六旬的阿帆突然中风,儿女悲泣,平时看似温柔如水的阿燕,滴泪未流。她化成了铮铮铁汉,一手擎天。安排医疗、请人在屋子里装置安全设施,还充当心理治疗师,为精神抑郁的阿帆打气。有人称赞她坚强,她说:“流泪,对我来说,是太奢侈了,千百样事情等着处理,我没空哭呀!”

阿帆出院后,她安排物理治疗师帮助他康复、精心烹煮营养餐、找来许多有关中风治疗的书籍和视频,反复阅读学习。她的乐观感染了阿帆,尽管身子孱弱,他也积极配合,正当“柳暗花明又一村”时,霹雳又响——阿帆被诊断罹患末期胰脏癌。儿女如逢末日,哭得一塌糊涂;阿燕镇静地说:“干吗哭呢?爸爸还活着呀!”知道救治无望,阿燕争分夺秒地陪伴在侧,她对孩子们说:“记得,活在此刻,珍惜此刻,因为此刻是最美好的——爸爸还活着,大家应该以笑脸和笑声来陪他。”

阿帆两个月后病逝,阿燕办了一场得体的葬礼,在追悼会上,阿燕平静地说道:“阿帆和我们只是暂别,不是诀别。或迟或早,都会再见。”

世事瞬息万变,已逝者不再来,未来者不可期;活在此刻的阿燕,既不回顾,也不前瞻,只是睿智地把每一天当成一辈子来过。

·大珠小珠·

生平一奇餐

文/林墉[广州画家]

“七杯茶”专栏 | 青春期男生的想象力;为视障用户“免单”;活在此刻的阿燕

余曾访巴基斯坦,不谙英语。一日翻译休息,进餐时刻,无法点菜,忽悟及可画图示意,即召侍者以笔画一鸡形,且用笔“×”其半,侍者点头。又画一鱼形,再“×”其半,侍者点头。思及吃饭,即画一盘形,于其上圈粒粒状,侍者亦点头。

吾妻苏华思食番茄、黄瓜,即又画扁圆形之番茄,并指餐巾之橘红色证之,侍者竟亦点头。又再画黄瓜,侍者频频点头,笑而去。

及上菜,大讶,鸡鱼无误,而盘中皆绿色圆粒之荷兰豆,惟用开水泡过而已。盖侍者见余以圆圈画饭粒,窃以为豆粒也。

及后,又上橘子四个,香蕉六个,此后又误将扁圆形误为橘子、长弯形误为香蕉故。愕然之余,惟以橘子、香蕉配鸡鱼就餐,此乃余生平惟一奇餐。

·夜阑听风·

汉学的智慧

文/彦火[香港作家]

“七杯茶”专栏 | 青春期男生的想象力;为视障用户“免单”;活在此刻的阿燕

我曾探询某大师一个久悬的问题:“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譬如日本,其传统文化基本上是来自中华文化的,但是日本人把个中精华部分保存了,他们还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现代管理方法,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一只脚站在传统文化,一只脚跨进现代。这是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振兴的原因。我们中国,好像是传统那只脚拔出来了,却走到西方的那一头。问题就是:我们现在要重新将另外那只脚伸进传统文化,这个是不是就是您的理念:即从中国传统文化那边提取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华;您是不是在做这个事情?”

大师谦虚地说,他只是喊个口号:“因年岁太大,不行了,自己做不到。”

我对他说,著名作家白先勇说过,应该大力倡扬中国传统文化。问他觉得是不是很有必要?大师很肯定说:“正确,有必要。”

大师补充道:“主要把汉学兴起来,汉学一定要有汉学家。汉学家一定要培养。现在培养有难度,为什么?老师没有了,没有老师了。没有老师,能不能培养出来?能!要有坚强的信心跟毅力!一部书(指《群书治要》),专攻这一部书,(用)十年的时间,全部下在这一部书上,十年之后,你就是专家!外国汉学研究也很发达,有很多汉学家,但是他们走向学术了,走向知识了,所以他们是有汉学的知识,没有汉学的智慧。”

·不知不觉·

艺术大家的讲述

文/钟红明[上海《收获》杂志副主编]

“七杯茶”专栏 | 青春期男生的想象力;为视障用户“免单”;活在此刻的阿燕

拿到一本熟悉的新书:田浩江的《角斗场的〈图兰朵〉》。说熟悉,是因为其中大概有七篇在《收获》刊载过。但三分之二的篇目我没有读过。我一直喜欢读艺术大家的讲述,觉得他们笔下的艺术与人生,因为专业而贴近艺术本质,又因为经历与体悟的特别,具有饱满的情感,往往会有出人意料的新鲜魅力,尤其是与那些充溢着华丽辞藻但不免泛虚的艺术散文相比。

田浩江在歌剧界,有耀眼的标注:首位在美国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签约20年的中国歌唱家。这是一部以音乐串联起来的时代记忆:这部书的时间线,正与中国人开始走向世界同步。他是第一代去美国留学的,在诞生于西方的经典歌剧领域,经历一次次被拒绝,终究在耀眼的舞台上,占据独属于自己的位置,这样一种苦痛与欣喜交织的经历,他与他的音乐走遍世界的见闻,都在田浩江的笔下娓娓道来。首篇从歌剧黄金时代的帕瓦罗蒂开始,既有著名的艺术家如多明戈、小泽征尔等,也有幕后的导演、工作人员、经纪人、不同层次的观众……坦诚、戏谑、生动,有遗憾的别离,也有传奇的遭遇,是不同文化的交错激荡的心灵史。而在许多篇章里,那种纯净的音乐感悟,又让读者瞬间贴近了这门艺术的特质。

我惊讶于歌唱家田浩江文笔的生动,如同一幅幅速写,几笔就勾勒出本质的特征,很有画面感,但又落在了温暖而平等的视线上。比如这部书最后一篇是《晴朗的一天》,田浩江写了“9·11”前夕,有一天他在世贸大厦里就餐,忽然有人在唱《晴朗的一天》,是《蝴蝶夫人》里最难最著名的女高音的咏叹调。他一看,是一个流浪者、一个黑女子在唱,她面前的桌子上堆满了硬币,棕黄色的一分钱最多,堆得像一座小山坡。她一边唱一边细心地把硬币分类,像银行里那样把硬币卷起来。她的全部注意力都在零钱上,但她在唱最棒的咏叹调。以后,田浩江与夫人,又去那里多次,但再也没有遇到那个黑女子。再后来,世贸大厦也消失了。

这部书的尾声,还有一张田浩江与学者李陀站在北京重型机械厂昔日车间的照片,高大空旷的空间,一片废墟,两个岁月留痕的男人背影……

·如是我闻·

意外后果定律

文/李雪涛[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七杯茶”专栏 | 青春期男生的想象力;为视障用户“免单”;活在此刻的阿燕

一些事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这被称作“意外后果定律”。

多年前我去维也纳国家图书馆参观藏书,发现他们将之前裸体的铜版画一一都贴上了纸做的“衣裳”。这让我想到我上中学时跟同学们传看“三言”“二拍”的情景:那时所读的版本好像是“删节本”,中间涉及“黄色”的部分,都会用空心圆圈来处理。当时一群处于青春期的男生常常在一起讨论这些圈圈可能是什么内容。

一二十年后,我读到影印版“三言”“二拍”的时候,才发现里面的内容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时,“扑哧”一下笑了出来。正是那些空心的圆圈激发了我们当时的想象力。

【随手拍】

“快放了它” 图/文 谢友义

暑期回到家乡,亲戚送来一只鸡,说给两岁的儿子补身子。正举刀准备杀鸡时,儿子急匆匆地跑过来:快放了它,我不吃鸡肉了,我要同它玩,快放了它吧……

人之初,性本善,望着儿子天真纯净的眼神,我把鸡放了。他开心地追逐着和鸡玩在一起……

“七杯茶”专栏 | 青春期男生的想象力;为视障用户“免单”;活在此刻的阿燕

随手拍专用邮箱:ycwbwyb@163.com

“七杯茶”专栏 | 青春期男生的想象力;为视障用户“免单”;活在此刻的阿燕

2022年8月21日《羊城晚报》A8″七杯茶”专版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吴小攀

校对 | 李红雨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