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近日发表文章,批评澳大利亚国内出现的反华狂热,呼吁要为这一现象降降温。其实除了陆克文,澳大利亚现任总理莫里森、前驻华大使芮捷锐近期也通过不同方式表态,呼吁客观理性看待中国发展。我们知道,此前,澳大利亚在许多议题上对中国作出了过度反应,那么现在澳大利亚政界的这种反转性的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据参考消息网报道,当地时间9月6号,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网站刊登了澳前总理陆克文的文章,标题是《让我们给反华狂热降降温吧》。陆克文在文章中指出:我们的政府似乎更乐于煽动公众的恐慌情绪,把澳大利亚国家利益和价值观面临的很小挑战,变成了“生存威胁”。
有分析指出,陆克文的言论明显意有所指。稍早前的8月28号,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宣布设立一个特别工作组,应对外国对澳大利亚高等教育领域的所谓“渗透”。虽然澳大利亚政府没有指明这一举动是针对哪个国家,但澳大利亚媒体普遍认为,主要针对的对象是中国。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当天就作出回应说,所谓中方对澳大利亚实施“渗透”的说法,纯属子虚乌有。耿爽强调,将教育合作政治化,人为设置障碍,对双方都没有好处,也不得人心。希望澳方客观看待中澳各领域合作,珍视双方合作成果,多做有利于中澳友好与互信的事。
实际上,澳大利亚近年来时常高调炒作所谓的“中国渗透”和“中国威胁”。2017年,澳大利亚时任总理特恩布尔宣称,出于对中国影响力日益增加的担忧,澳大利亚将禁止外国政治献金。今年7月,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在一场讲座上,污蔑中国在澳大利亚公共教育机构和政界开展所谓的“渗透”。8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宣布停止与孔子学院的合作,理由是担心所谓的“外国势力干涉”。9月3日,澳大利亚还宣布将力推15个稀土开采项目。这被认为是在联手美国,挑战中国在全球稀土市场上的“支配地位”。另一方面,随着美国将战略重心向印太地区转移,澳大利亚也紧随其后,显示出军事围堵中国的意图。去年10月,澳大利亚联合新加坡、马来西亚、新西兰、英国,在南海海域举行了为期5天的联合军演。今年2月,澳大利亚宣布斥资500亿澳元采购12艘大吨位常规动力潜艇,针对中国的意味也十分明显。
虽然澳大利亚政界人士在嘴上对中国表现出不信任,但是澳大利亚在经济活动上却离不开中国。2009年开始,中国就已经超越美国、日本和欧洲,成为澳大利亚第一大经贸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以及第一大进口来源地。此外,中国还连续多年保持着澳大利亚第一大农产品出口市场、第一大旅游收入来源国、第一大留学生来源国。所以,澳大利亚政界人士炒作“中国威胁论”的举动,实际上已经开始危及澳大利亚的经济发展大局。9月4号,澳大利亚发布的官方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的一年,澳大利亚的经济增速仅为1.4%,跌至自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这引发了人们对澳大利亚经济前景的担忧。《中国经济网》援引英国《每日邮报》的分析说,澳大利亚正在依靠中国来避免经济衰退。今年第二季度,多亏了中国,澳大利亚才得以实现了59亿澳元的经常项目顺差。
澳大利亚国内的反华狂热,引发了澳各界有识之士的不满。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在他的文章中呼吁说:与北京进行建设性合作不是不可能。将来,我们可以就“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朋友接触,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妖魔化。澳大利亚前驻华大使芮捷锐也发文呼吁客观理性看待中国发展。他认为:澳政府必须严肃讨论“中国威胁论”的假设是否成立。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澳大利亚政府的立场似乎正在发生变化。8月下旬,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在谈及中澳关系时强调,澳大利亚欢迎中国持续发展,没有理由遏制中国。莫里森表示,澳中是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两国强劲的经贸联系是双边关系的压舱石。
对此,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专家杨希雨指出,澳大利亚的对华敌视政策开始回调,逐渐意识到原来敌视中国的那种零和博弈的心理,其实是一种完全错误的心理,中国并没有把发展同南太岛国关系,作为挖澳大利亚“墙角”的一种零和博弈。相反的是,中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一带一路”的实际成果,在消解地缘战略的疑虑。而美国现在对华政策越来越极端,不仅使美国的利益受损,而且也使澳大利亚的利益受损。因此澳大利亚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也不得不开始思考要回调自己对中国原来过于偏激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