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妖”何来?“先知”何在?

“文妖”何来?“先知”何在?

张竞生博士生平事迹陈列馆。肖燕菁 摄

“文妖”何来?“先知”何在?

张竞生文化园内的图片厅。肖燕菁 摄

“文妖”何来?“先知”何在?

4月25日,潮州迎来久违的降雨,浮滨山氤氲在雨雾中。饶平县浮滨镇大榕铺村旧寨园张竞生故居于2018年重修完毕,园中绿植郁郁葱葱,雨水洗春容,园中景致绿得愈发透亮,试图还原张竞生贯彻其“美的住居”理念的绿窝,使人“居其中也绿化了”。

张竞生,1889年出生于饶平大榕铺村,后赴法求学成为潮梅地区第一位哲学博士。张竞生一生涉猎哲学、美学、性学、翻译等多个领域,因出版《性史》声名大噪,被贴上“文妖”“性博士”的标签;提倡计划生育,关注乡村建设,提出一系列超前学说,作家李敖称其为“先知”。近日,《张竞生集》由北京三联书店公开出版发行,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师为编委会主力,该文集从哲学、美学、性学等多个方面汇集张竞生所著文字,结合其回忆录和他人评说,综合呈现张竞生的思想学说及人物生平。观其颠沛流离又浪漫缤纷的一生,“文妖”知名何来?“先知”之誉何在?

策划:达海军 统筹:苏仕日 采写:肖燕菁

革命者张竞生

在饶平浮滨镇,“博士”特指张竞生。同乡人用张竞生勉励学童勤奋读书,“我们村是出过博士的。”

张竞生出生在一个殷实的新加坡归侨家庭,家中排行第三,原名张江流。张竞生先上本地私塾,后入琴峰书院,再考入爱国诗人丘逢甲创办的岭东同文学堂。聪慧勤勉、灵活精进的张竞生未尝在考学上因自身实力碰过壁。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张竞生已在岭东同文学堂就读,接受新式教育,学习博物、算数等课程。但不到一年,张竞生又考入黄埔陆军小学。

张竞生当时所处的年代,列强大举入侵,清政府岌岌可危。后者一面在已有的体制内寻求出路自行改革,一面疲于扑灭民间一波又一波的革命思潮。1905年,黄埔陆军小学开办,学制三年,毕业后升南京陆军第四中学堂,为清廷培养新式军官做预备,两广总督兼总办,名虽小学,但教授水平与高等学校相同,吸引广东全省少年赴考,每期考取的学生不过百人。

当时的张竞生因受“军国民主义”影响,认为救国的捷径就是兵强械利,借由振兴新兵,就可驱除列强,遂进入广东黄埔陆军小学第二期法文班。在陆军小学,革命思想暗流涌动,彼时孙中山已成立同盟会,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陆军小学内传阅。张竞生已然决定终有一天要远离军校,不做满清人的军官。

适逢当时陆军部命令陆军小学法文班中选取二三人到法国士官学校,法文成绩排名第一的张竞生认为自己必然入选,但因监督韦汝聪复文说校中没有这样程度的学生而请求豁免,失去前往法国的机会。在陆军小学,张竞生的个性渐显。受新思潮影响,张竞生带头剪辫,闹出“剪辫风波”;因不满监督韦汝聪降低伙食,遂与同学王鸾发起整理伙食运动上演“饭厅风潮”,最终为监督所不容而遭开除。

当时的张竞生对陆军小学已经没有留恋,遭开除后,与王鸾一同前往新加坡投靠孙中山。1908年3月,张竞生来到组织东南亚革命活动中枢的晚晴园,满怀热情与憧憬。在得知二人抛下学业到新加坡后,孙中山劝说其回国参加革命,并勉励张竞生继续求学,如能加入军队更好。

回国后的张竞生向父亲表达了北上求学的意愿,遭到反对,遂将父亲告到县衙。经调解,张竞生接受父亲先成亲后求学的条件,与邻村女孩许春姜完婚,随后便北上求学。

1909年,张竞生考进京师大学堂法文科。

这一时期的张竞生,一面求学一面参与革命,他处于时代的漩涡中央,与革命党早期主要领导往来,其陆军小学的校友,之后主政广东的陈济棠、北伐将领陈铭枢、国民党左派领导人邓演达皆成为之后革命史上的风云人物。从张竞生之后的生涯看,他早期参与革命事业,命运安排的作用大于他的苦心追求,青少年的满腔热情多于搅动风云的政治意图。

南北议和后,天下初定,张竞生向孙中山表示自己希望能到国外深造以开阔眼界。1912年,孙中山设立临时稽勋局,以便“对于开国一役,调查应赏应恤之人”。经过考核,临时稽勋局确定第一期稽勋留学生共25人,张竞生居于榜首。

1912年,张竞生从上海启程,登上前往法国的邮轮,大胆浪漫的“文妖”与富有前卫哲思的“先知”即将在遥远的法兰西开始影响其一生的求学生涯。

美的人生观

“希望以‘艺术方法’提高科学方法及哲学方法的作用;希望以‘美治主义’为社会一切事业组织上的根本政策;希望以‘美的人生观’救治那些丑陋与卑劣的人生观。希望无穷尽,工作勿许辍,前途虽辽远,成功或可期。”在1925年出版的《美的人生观》开篇,张竞生表达了其浪漫的美学观点。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孙令彪认为,张竞生其哲学思想就是美学思想,美学思想就是哲学思想。

抵达法国后,张竞生进入巴黎大学文学院哲学系。巴黎大学以其辉煌的学术史和开放包容的环境闻名于世,哲学系更是信奉学生应自主读书、自由做学问。在法国,张竞生从古希腊的思想源流学到伊壁鸠鲁的自然主义,也流连于巴黎的名胜古迹与巴黎九区的沃拉尔德画廊。

距离张竞生住处不远的先贤祠供奉着世界顶级的思想家、艺术家与政治家,张竞生时常到那里参观。在先贤祠,这位来自中国的学子注意到了法国哲学家卢梭。这位在棺木上写着“自然与真理之人”的思想家,跨越200年的时光给张竞生以指引,张竞生全面接受其人本主义、自然神论、浪漫派等思想。

卢梭把人类历史划分为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并把自然状态作为社会政治学说的出发点。按照卢梭的分析,在自然状态中的自然人是孤独的,相互之间没有交往和联系,人们自由自在地漂泊在森林中,没有语言、家庭、住所、技能,除生理上的差异外,彼此自由平等。自然人的唯一需要就是食物、异性和休息。在他看来,文明与自然、理性与自然本能相比,是一种蜕变,甚至是堕落。

卢梭认为,“科学既产生于闲逸,反过来又滋长闲逸。因此,它们对社会所造成的第一种危害就是无可弥补的时间损失。”孙令彪在其硕士论文《张竞生美学研究》中认为,张竞生之所以把哲学、科学和艺术作为美化人生社会的工具,这一思想除了受实证哲学的影响,还批判继承了卢梭“科学和艺术危害社会”的观点。

巴黎大学毕业后,张竞生因欧战转往里昂大学哲学系读书。在那里,张竞生结识了对卢梭深有研究的青年女子斯蒂芬,并与她体验了3个月真正浪漫派情人的生活。在斯蒂芬的启发下,他的博士论文选题由孔德学说转向卢梭学说,并以《关于卢梭古代教育起源理论》通过答辩,获得里昂大学文学院哲学博士学位。

法兰西于张竞生远不止是求学的地方。在张竞生的半自传体散文集《十年情场》《浮生漫谈》中,张竞生极其坦白地回忆了自己在欧洲的猎艳经历,与咖啡店的女工、避难的女诗人、偶遇的瑞士女郎、研究卢梭的青年女子……在《美的人生观》中,张竞生提出,就美的观念看起来,灵肉不但是一致,而且是互相而至的因果。无肉即无灵,有灵也有肉。张竞生将美的性育与衣食住、科学、艺术等一同纳入研究范围。他认为美的性育有二意义,一是做极少的交媾,并且要使交媾时变肉欲的快乐为精神的受用;二是利用性欲的精力为一切思想上、艺术上,及行为上的发展。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孔令彬认为,法国浪漫派对张竞生的影响深入骨髓,“张竞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都受到浪漫派的影响,在他身上几乎看不到儒家的东西”。

《性史》风波

1920年,时任粤军代表邹鲁邀请张竞生担任金山中学校长,张竞生从法国启程回国。因在金山中学的改革遭到阻碍,张竞生于1921年辞去校长一职,应蔡元培的邀请北上进京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主讲美学。1926年,张竞生担任北大风俗调查学会主任委员,在调查表中编出30多项认为应该调查的事项,其中就有性史。

当时的张竞生受英国性学家蔼理士的影响,阅读了他的性心理丛书,注意到书中附上到个人性史,认为性要成为科学就要有性史做材料。另外,在习惯了法国性的解放与自由后,张竞生对国内旧礼教下性的拘束生起反抗态度,提倡性交自由,为他书中《美的社会组织法》中以情人制取代婚姻制做补充。

“给我们一个详细且翔实的性史,我们就给您一个关于您一生性最幸福的答案。”1926年2月,《京报副刊》张竞生登出征集性史的启示。同年4月,张竞生从200多篇征文中遴选7篇集结为《性史》,《性史》畅销一时引起轩然大波。5月27日,北京警察厅开始查禁《性史》。8月底,张竞生前往上海,于1927年创《新文化》杂志,设立“社会建设栏”“醒育栏”“美育栏”等6个项目。

当局认为这是淫书,而学界又如何看这本《性史》?

生物学家周建人发表《关于〈性史〉的几句话》,认为“一般人所需要的是由论料得来的结论,不是论料本身”。张竞生驳斥认为,“结论太过抽象,难免枯燥无味。”随后周建人又数次与已抵上海的张竞生展开论战,社会学家潘光旦、文学家梁实秋先后加入战局,在报纸上对张竞生的性学观点进行批驳。潘光旦质疑其开展性教育的资格,梁实秋认为,“学问浅隘只通科学的读者往往觉得博士言谈玄妙离奇,专习哲学的读者又觉得他平庸浅乏,独嗜艺术者又觉得他粗鄙不堪。”

性学专家刘达临谈及《性史》风波说:“张竞生经受了两者打击,一是传统的保守势力,一是借性学之名行淫秽之实的书商,而后者的打击是致命的。”《性史》出版后,假借张竞生之名出版的书籍如《性史》第二集、《性艺》《欲情爱火》等劣质色情读物将张竞生的形象打入谷底。

长江学者、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陈平原认为,真正给予张竞生致命打击的,不是“传统的保守势力”,而是同样关注妇女问题及性道德的新文化人。因为他们特别担心,这位完全不顾中国国情的张竞生,将这个好题目给彻底糟蹋了,自己成烈士不说,还连累此话题也成了禁区。这就好像一头莽撞的大象,出于好奇,闯进了瓷器店,悠然转身离去时,留下了一地无法收拾的碎片。

张竞生文化园的讲解员张小寒遇到前来参观的游客提到“性博士”时,总是不厌其烦地解释。性学在张竞生的学术生涯中不过是短短3年的主角,往后余生张竞生却都在与这个标签所带来的阴翳斗争。

1929年,在当局的查禁、盗版书商的脏水、知识分子的笔伐下,张竞生陷入泥沼中,他选择再度前往法国。

山野间的救赎

清明后不久,张竞生墓前的花篮与祭品颜色都还鲜亮,启新中学、高塘村老人组等敬挽的十几个花篮摆在张竞生的墓前。当时间让风波与论战逐渐平息,在饶平,乡民们朴素地纪念张竞生在中年回乡后为家乡作出的贡献。

张竞生二次旅法以翻译国外著作为主要计划。短短两年内,张竞生翻译了《梦与放逐》《多惹情歌》《卢骚忏悔录》《印典娜》,还吸收、消化欧洲浪漫派思想后写就文艺理论著作《伟大怪恶的艺术》与《烂漫派概论》。孔令彬认为,这两部作品对于介绍欧洲浪漫派文艺思想到中国作出较大贡献。

张竞生在引进浪漫派文艺思想的同时自身也在受其滋养,在国内的颠沛与遭遇没有让他失去浪漫的理想与实干的热情。1931年,张竞生在《读书杂志》发表《归国后,到民间去的计划》一文,文中写道,“我极坚信这个从下头做起,乃今后救国的独一方法,因为若干年以来,从上头做起的试验,已经完全失败了。”“能把一县之事办得好,则我饶平有的是好山好水,将来把此县变成为一个‘小瑞士’也未可定。”

张竞生兴趣广泛,在法国时即关注到先进的园艺与农业。从马赛到巴黎的路上,张竞生看见一路所有山阜都是种麦或葡萄,山顶稍高则养林木,无一空地,“他如农器的精良,种子及肥料的讲究,除虫及水利的研究,以及副产及果子、家畜等的调护,凡此都为我国农人所梦想不到者。”

1932年,张竞生回到家乡饶平,被委任为饶平县实业督办。回国后,张竞生将家乡的私塾改名为启新学校,在故乡旧寨园营造符合他美学理念的绿窝,实践他关于自然与耕作、居住结合的想法,组织苗圃、林场、茶园的建设,在实业方面提出诸多主张。

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段平山在《张竞生“乡村建设”思想的特点及其当代意蕴》中总结,张竞生的乡村实践具有理想化的色彩,但这并不等于他是一个乌托邦主义者。张竞生极早意识到山村是都市繁荣盛况的供给场所,认为乡村是人力的出产地、人种的供给场,复兴乡村便是复兴与救济城市,提出“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生极其娶”的整合旅游文化资源发展思路,把复兴经济看作乡村振兴的首要问题。在《民智建设》中,从无线电波的使用谈起强调启民智的重要性;在《民力建设》一书中从工业、农林、渔利、艺术技能化等方面落实他对乡村的美好向往,提出培养领袖人才,要依靠“有效的组织”进行生产建设;在实践方面,教授农民生产劳作,自己研究土壤性质,试种果木造林;其推广新技术、培养新农业人才的主张在如今看亦是十分先进的。

孔令彬认为,张竞生在当时指导乡村建设的知识分子中是令人称奇的,“张竞生自己动手,晒得跟个农民一样,(知识分子里)没有像他这样彻底地返璞归真回到农村去的”。张竞生曾因同乡人诬陷而短暂离开饶平到广州,配合旧日同窗陈济棠进行新广东建设,主编《广东经济建设月刊》。抗日战争爆发后又携妻儿回到饶平继续他乡村建设的实践。

“余所编之《性史》,初亦仿效其例(然因出版法不善,如错将《性史》出单行本,最好只可附在正书后为参考材料,又未注明有大学毕业与年在三十以上者始许买读之类,欧人对此项书常有相当限制者),与社会之程度不齐,遂使美意变为恶意,余之懊悔,不堪名状。是以数年前再渡欧洲,潜心著述《民生建设》《民力建设》《民意建设》三部书,以赎前此提倡性学破坏社会之罪。又以为未足也,当二年前归国时,即往民间工作,对于筑路造林与夫各种实业,无不尽心努力,至于性学,绝口不谈,意为庶几可以赎前此之过失矣。”1934年2月14日的《南洋商报》,张竞生登出《对〈性史〉之忏悔书》,反思此前过失的同时亦告诉世人,这位出身农村的博士,将带着毕生所学与往后精力于饶平山野间实践其对于美的主张,对于理想农村的设想,对于此前人生的自省与救赎。

张竞生生平简编

●1889年 2月8日(农历正月初九),出生于广东省饶平县浮滨区桥头乡大榕铺村,名江流。

●1896年 在离旧寨园二公里外的宫下村读私塾。

●1905年 考入由饶平县琴峰书院。

●1906年 年初考入由丘逢甲创办的汕头岭东同文学堂,8月考入广东黄埔陆军小学,与陈铭枢等同为第二期法文班学员。

●1907年 因带头整理伙食被学校开除,旋由该校副监督、地下革命党人赵声(百先)介绍赴新加坡谒见孙中山。

●1909年 考入京师大学堂法文系学习。

●1912年 获孙中山委任为南方议和团首席秘书。年底,作为中华民国首批稽勋留学生,公派赴法留学,考入法国巴黎大学哲学系学习。

●1915年 毕业于巴黎大学文学院,因欧战转往里昂大学哲学系读书。

●1919年 通过《关于卢棱古代教育起源理论之探讨》论文答辩,获里昂大学文学院哲学博士学位,其间曾到英、德、荷、比、瑞士等国游历。

●1921年 由邹鲁等潮属议员推荐出任潮州金山中学校长,大半年后,因厉行改革触动地方势力利益而被迫去职,年底被蔡元培聘任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1923年 在《晨报副刊》发起中国“第一次爱情大讨论”,鲁迅、梁启超、周作人、许广平等均参与讨论。

●1924年 成立“审美学社”,出版《美的人生观》,以北京大学风俗调查会主席身份主持组织对妙峰山、白云观、东岳庙、财神殿等庙会的风俗调查。

●1925年 在《京报副刊》发出了征集性史的广告。

●1926年 征集出版《性史》,举国哗然,离开北大赴上海艺术大学任教务长。

●1927年 在上海创办《新文化》月刊,出版到第6期后以宣传性学罪名遭查封;与谢蕴如合股开办美的书店。

●1928年 9月,美的书店遭上海同业与警局的摧残而倒闭。张竞生因宣传性学罪名在杭州烟霞洞被浙江省教育厅厅长蒋梦麟派人拘捕,旋由张继所救。12月,张竞生再度赴法游历。

●1929年 译完《卢骚忏悔录》全十二书,共约17万字,出版《伟大怪恶的艺术》。

●1931年 离开巴黎踏上回国之旅,11月回到饶平,旋即赴上海接回儿子张应杰,与妻子储松雪分手。

●1932年 积极从事地方建设,被委任为饶平县实业督办。

●1933年 被当地土豪劣绅诬陷,遭广东省民政厅通缉,被迫离开饶平,后赴上海。

●1935年 担任广东经济建设委员会广东分会会员、广东实业督办。

●1937年 配合陈济棠进行新广东建设,主编《广东经济建设》月刊。

●1938年 因抗日战争举家迁回饶平旧寨园,投身乡村建设十余年。

●1951年 离开饶平,赴南方大学政治研究院第四部学习。

●1953年 被聘任为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首批馆员。创作自传体散文《浮生漫谈》《十年情场》《爱的漩涡》在香港、新加坡等地出版。

●1960年 自愿回饶平为驻外馆员。

●1967年 撰写哲学著作《哲学系统》《记忆与意识》。

●1969年 作为战备疏散对象,被遣送到饶平县樟溪公社水乐大队厂埔村劳动改造。

●1970年 6月18日,读书到凌晨,因突发脑溢血遽然逝世。

参考《张竞生集》第九卷,《文妖与先知:张竞生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