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象棋与中国象棋的比较研究

国际象棋与中国象棋的比较研究

一. 前言

喜欢游戏是人类的天性与本能。在所有的棋类游戏之中,最流行的棋类游戏,就是风行西方世界的国际象棋与风行于东方世界的中国象棋这两种棋类游戏。众所周知,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不仅是游戏,更重要的是,二者同时还是竞技体育比赛项目。

公元五世纪起源于中国,后来传入印度的国际象棋,随后又传入欧洲及世界各地,在公元十一世纪,它已经成为风靡全球的游戏项目与竞技体育项目。就此意义而言,国际象棋是西方棋文化的典型。古印度的国际象棋的棋子只有步兵,武士,战车,大象,而国王和皇后是棋盘中的最高统治者。这也是当时古印度社会的一种真实反映。 这种游戏一传入欧洲,有个别棋子的名称和设计便与当时欧洲当时的社会阶层挂上了钩。中世纪的欧洲,正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王和兵当然没有改变。大象在印度军队中是一种重型的军事力量,在西方,则由主教取而代之。主教在欧洲中世纪之时,是颇有影响力与颇有权力的人物。而大象,在西方战事中根本没有人会知道其威力无比。印度棋盘上的武士,在国际象棋传入欧洲之后,变成了马。这种变化,人们普遍认为,是当时欧洲骑士制度的一个缩影。在古印度象棋的维齐转名而为后,因为皇后也是中世纪宫廷的重要人物。15世纪末,国际象棋规则在欧洲起了一个自然而然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后从依附于王而变成在棋盘上极具威慑力量的角色。另外,兵起步时,可以选走两格。象可以在斜线上自由行走。而且,王能够和车易位。所有的这些变化,已经和今日世界上159个国家和地区所开展的国际象棋走法基本接近了。更重要的是,这种走法,已被当今国际棋联这个国际象棋世界性组织所属的500万注册棋手所认可。直到进入20世纪之前,国际象棋一直被认为是富有闲人和贵族们的游戏。1917年俄国发生的十月革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苏联政府号召全体人民,要将国际象棋成为生活之中的一项新内容。后来,一个国际象棋的“普及风暴”席卷前苏联土地之上十五个加盟共和国,使之出现了一大批国际象棋大师。因此,前苏联成为国际象棋竞技项目的强国之一。

中国象棋,起源于中国,他们都是东方棋文化的典型相传中国象棋发源于山西沁县。 中国象棋大约起源于战国时代,那时盛行着一种文博象棋,每方有棋子6枚。唐代,象棋在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了一些变革,已有“将、马、车、卒”4个兵种。宋代,中国象棋基本定型,除了因火药的发明增加了“炮”之外,还增加了“士”和“象”。宋代的《事林广记》中就记载着中国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的象棋谱,比西方15世纪出现的国际象棋谱,还要早200多年。 中国象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国象棋在国内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数以万计的象棋爱好者活跃在中国棋坛之上。中国象棋在国外也深受人们的喜爱,很多的东南亚的侨胞和外籍华人都喜爱中国象棋。许多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把中国象棋看作是与祖国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他们把开展中国象棋活动,看作是炎黄子孙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近几十年来,随着贸易和文化交往的不断发展,象棋在英、美、法、加拿大、联邦德国等国家也发展了不少的爱好者。象棋正从它的发源地,经过亚洲,传播到世界各国。

我们知道这样一个的事实,这就是,棋文化是一门涵盖经济学,社会学与军事学等多门科学的综合文化。国际象棋与中国象棋,皆以率先擒获对方王者为胜,这是一个追求达到目标的过程,双方都要求要动员一切能够动员的力量,向敌人发起进攻,以夺取战斗的最终胜利。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都是是双方轮流下子,进攻的机会就是对弈双方所掌握的稀缺资源。棋文化之中蕴涵着丰富的经济学的元素。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与其他棋类项目一样,也是双方轮流下子,棋子及落子的机会就是棋手所掌握的稀缺资源。 棋文化的核心,是研究如何配置有不同用途的稀缺资源,以尽可能地满足人类无限的欲望的科学。棋文化着力研究如何把有限的人力资源配置好,以尽可能地满足棋手控制对手行动以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这其中同时蕴涵着军事学的元素。总之,国际象棋与中国象棋分别代表了西方和东方的棋文化,深入地探讨二者的历史与现状,认真地探究二者所蕴涵的西方棋文化与东方棋文化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就是笔者在本文中所要阐述的课题。

二. 关键词:

1. 国际象棋

2. 中国象棋

3. 棋文化

4. 东方棋文化

5. 西方棋文化

6. 比较研究

7. 经济学;社会学;军事学等

8. 古印度

9. 欧洲

10.中国

11.棋类游戏

12.休闲娱乐体育项目

三.目次页

1.引言

2.正文

A..国际象棋与中国象棋的比较研究

B.关于东方棋文化与西方棋文化的几个问题之我见

3.结论

4.参考文献表

1引言

国际象棋起源于中国,后来传入古印成为棋戏“恰图兰卡”,15世纪至16世纪,国际象棋传入欧洲。几经变革,形成国际象棋之现制。

  中国象棋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流传于我国民间的中国象棋,其战法变化丰富而多彩,是古今广大棋类爱好者共同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民族的珍贵的文化遗产。

  总之,不论是盛行于西方的国际象棋,还是流行于东方的中国象棋,都是益智类的棋类运动。上述二者都具有棋类运动的共同的基本特点。棋类运动是思维的游戏,其特点为:雅俗共赏,老少皆宜。人们参与棋类游戏之中,不仅能提高智商,还能提高情商。在竞争日趋激烈现代社会里,笔者以为,后者比前者也许更为重要。下棋时首先要坐得住,要有足够的耐心、细心和自信心,还要善于把握时机,时机不成熟时要沉得住气要耐心等待机会。所有这些,正是现代人才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有了足够的情商才能使智商正常发挥,才能使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分析力等智力因素得到提高。综上所述,正因为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有着很多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而且各自分别代表了东西方的棋文化,才引起全球的棋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和学者的研究兴趣。近年来,各国学者,对于上述课题,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文章,堪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近几年,笔者对于国际象棋棋文化及中国象棋文化做了一些研究工作,希望在这里,将自己的见解与结论发表出来,与朋友们分享。谨以此作为引言。

2.正文

A. 国际象棋与中国象棋的比较研究

关于国际象棋的起源有下述两种说法:其一,国际象棋起源于古印度。其二国际象棋起源于中国。

  其一:根据历史传说记载,国际象棋起源于古印度,至今见诸于文献最早的记录是在萨珊王朝时期用波斯文写的。据说,有位印度教宗师见国王自负虚浮,决定给他一个教训。他向国王推荐了一种在当时尚无人知晓的游戏.国王当时整天被一群溜须拍马的大臣们包围,百无聊赖,很需要通过游戏方式来排遣郁闷的心情。

  国王对这种新奇的游戏很快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兴之余,他便问那位宗师,作为对他忠心的奖赏,他需要得到什么赏赐。宗师开口说道:请您在棋盘上的第一个格子上放1粒麦子,第二个格子上放2粒,第三个格子上放4粒,第四个格子上放8粒……即每一个次序在后的格子中放的麦粒都必须是前一个格子麦粒数目的倍数,直到最后一个格子第64格放满为止,这样我就十分满足了。“好吧!”国王哈哈大笑,慷慨地答应了宗师的这个谦卑的请求.

  然而等到麦子成熟时,国王才发现,按照与宗师的约定,全印度的麦子竟然连棋盘一半的格子数目都不够。这位宗师索要的麦粒数目实际上是天文数字。

 关于国际象棋的产生,国际上流传着另外一个有趣的故事。 

据说2000年以前,印度有一个非常残暴的国王。印度国王独断专行,为所欲为,做事十分霸道。国王有个亲信大臣,他劝告国王,但又不敢公开提出自己的意见。于是,这位大臣想出了一个暗示的办法:在木制棋盘上,用骨制的棋子组成两支军队进行战斗;每一方面有一个首脑——王,另有车、马、象、兵四个兵种,组合成一个阵容的整体,王是最主要的棋子,王一死,战斗便结束。王同时又是很弱的一环,他只能依靠战友——即别的更有力的棋子保护,这些棋子必须在整个战斗过程中同心协力来保卫王。棋子里面比王还要弱的,要算是兵了。但如果善于指挥,使兵深入敌垒,走到对方的地盘时,兵就可以变成最强的棋子。这就是第一盘象棋的产生,并很快就传播开了。它一方面往西传到波斯、阿拉伯和欧洲,经过改变,形成现代的国际象棋;另一方面往东传到缅甸、东南亚和中国。

国际象棋之“印度起源说”产生于英国人。1984年版【大英百科全书】刊载,国际象棋的起源,是印度或中国,而且重点介绍印度起源说。这是国际上流行的国际象棋之“印度起源说”。

其二。国际象棋之“中国起源说”是关于这一游戏起源的第二种说法。

20世纪70年代以后,“印度起源说”这一观点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其所著《中国科学文化史》中明确提出,象棋是中国人的创造。他详尽地分析了中国古代游戏——六博,研究天文,象术和数学的关系,他说:“只有在中国,阴阳理论的盛行促使象棋雏形的产生,带有天文性质的占卜术得以发明,继而发展成带有军事含义的一种游戏。后来,陆续有不少的苏联学者发表文章,批驳印度起源说。

1972年南斯拉夫历史学家比吉夫的专著《象棋——宇宙的象征》一书,断定象棋首先出现在公元569年的中国(象戏),然后才逐渐传播开来。

  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研究员切列夫考博士在1984年1月号的《苏联棋艺》上发表文章,根据他的研究,国际象棋起源于易经的思想:“64格,对应八八,六十四卦。黑白对应阴阳。”

  截至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专家学者的反驳文章。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地认为,切列夫考博士的“国际象棋起源于易经思想”的观点,已经在世界上已经站住了脚。

  大约至少在公元前五千年以前,在中国出现了8×8的线图(甘肃永昌鸳鸯池遗址出土彩陶绘图)。在公元前10世纪以前可以断定已经有了“六博”这种古棋。公元前5世纪,六博经过改革而成“塞戏”。孔子曰:“不有博弈者乎”?【论语】在这句话里,博弈即指六博和围棋。根据史料记载,公元6世纪南北朝后期,北周武帝发明的“象戏”(公元569年),这和唐代在地下发现的“百宝象棋”基本相同。北周时代的“象戏”和唐代的“百宝象棋”一样,二者都同样具有共同的特点:8×8盘(64格),立体棋子,棋子摆在格子上面,这也就是现代国际象棋的基本格局。

  后来,到了公元6世纪,象戏进入印度,形成了“恰图兰卡”,进入中东地区形成了“沙特兰兹”。恰图兰卡和沙特兰兹译成中文都是“四色棋或者四方棋。“沙特兰兹”后来演变成“波斯象棋”并且传入欧洲。大约在15世纪末,定型为今天的现代国际象棋。今天我们探讨国际象棋的起源问题,是通过传说、假说,考古和逻辑等四种方法,从而作出各种各样的结论。假说能够指明考古论证之方向,传说能够进一步补充考古逻辑之不足。四种方法,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共同作为研究国际象棋的起源的有力工具而起到了应有的作用。目前,已经在国际学术界被公认的两条结论:其一,国际象棋起源于亚洲。后来传入欧洲。国际象棋现在是全球性的棋类游戏。其二,国际象棋最初的规则是用掷骰子来决定谁先走第一步棋。

其三,关于国际象棋起源,还有一种说法是,国际象棋是由阿拉伯人发明的。因为人们今天熟悉的国际象棋是在波斯发展起来的。国际象棋里“战车”一词就源自波斯语。这就是关于国际象棋起源的“阿拉伯起源说”。

笔者个人认为,国际象棋起源于中国的说法,比较接近历史的真实。笔者支持国际象棋的“中国起源说”。 

国际象棋的前身是中国的“象戏”和“百宝象棋”,6世纪,由中国传入印度。印度人将其改变为国际象棋的前身:“恰图兰卡”。国际象棋在6世纪末至7世纪初,由印度传入波斯,10世纪时经中亚和阿拉伯传入欧洲,先是意大利,后来是西班牙和法国。至11世纪末,国际象棋已经遍及欧洲各国。15世纪末,国际象棋定型成为现在的样式和棋制。1924年,国际象棋联合会在法国成立,其总部设在阿姆斯特丹。其主要赛事有:两年一次的奥林匹克团体赛和三年一次的世界冠军赛等比赛。

国际象棋是一项集科学,文化,艺术,竞技为一体的智力体育项目,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有几亿人经常下国际象棋,与此同时,全球已经有不少国家将国际象棋列入小学课程或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

中国象棋具有悠久的历史,相传其发源于山西沁县。战国时期,已经有已经有了关于象棋的正式记载,如:《楚辞·招魂》中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由此可见,战国时期,中国象棋已在贵族阶层中流行开来了。据相关资料判断,中国象棋在战国时代产生于中国南部的氏族地区。中国象棋,在后来的漫长岁月里,经过中国人不断地将其革新,逐步地成熟而确定。经过1400余年年的象棋实践,中国象棋于北宋末定型成近代的中国象棋模式。经过近百年的实践,中国象棋于北宋末定型成近代的中国象棋模式。这种定型之后的中国象棋模式的要点有:32枚棋子,有河界的棋盘,将在九宫之中等等。南宋时期,中国象棋已经家喻户晓,已经成为流行广泛的棋艺活动。根据史料记载李清照,刘克庄等文学家,洪尊,文天祥等政治家,都嗜好下象棋。南宋宫廷设的“棋待诏”中,绝大多数为中国象棋棋手。与此同时,南宋民间出现了不少的称为“棋师”的专业棋手,同时也出现了专门制造中国象棋的棋子和棋盘的手工业者及其作坊。元代与明清时代,象棋继续在民间流行,技术水平不断得以提高,出现了以【梅花谱】为代表的关于中国象棋理的论专著。明清文人学士如杨慎,唐寅,袁枚等人喜爱中国象棋,皆成为当时著名的象棋高手。大批著名象棋高手的不断涌现,其名人效应为中国象棋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些名人棋手以其巨大的文化影响力,将中国象棋的发展推向又一个新的高峰,中国象棋因而受到当时的社会各阶层民众喜爱与青睐。

1949年10月1日的新中国的建立,使得中国象棋进入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崭新的发展阶段。1956年,中国象棋列入国家竞技体育项目之一。在此之后,中国国内每一年都举行全国性的中国象棋比赛。1962年,中国成立了中国象棋协会,各省,市都相应建立了省,市的中国象棋分支机构。很多多年以来来,由于蓬勃发展的群众性棋类活动的开展和中国象棋全国性比赛的推动,国内的中国象棋棋艺整体水平不断提高提高,国内的优秀棋手不断涌现。新中国的著名棋手主要有:杨官璘,胡荣华,柳大华,赵国荣,李来群,吕钦,许银川等,上述这几位棋王,以其精湛高超的棋艺,分别成为几年乃至几十年中国象棋棋坛的新老“霸主”,以其广泛的文化影响力,将中国象棋发展的进程不断地向前推进。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象棋不仅在国内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而且迅速地流传到国外。中国象棋在海外华人世界之中流传,特别是东南亚的侨胞和外籍华人中更是广泛地流传。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提高和中国影响力的扩大,随着中国对外贸易和对外文化交往的发展,中国象棋在英、美、法、加拿大、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也发展了不少的爱好者。中国象棋正在其发源地的中国,经过亚洲,逐步地传播到世界各国各地区。 目前在亚洲的港澳地区,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日本等国的华侨及华人,他们喜爱中国象棋,中国象棋活动普遍开展。这些国家和地区,每一年都举行中国象棋比赛,已经分别各自成立了中国象棋总会或中国象棋协会。1978年11月间,在东南亚一些地区和国家的侨胞名流和棋界人士的发起和合作下,亚洲象棋联合会应运而生。现在,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印尼、中国、文莱、西马来亚和香港、澳门地区都是“亚象联”成员。 自从”亚象联”成立以后,亚洲地区的象棋活动更加活跃,亚洲各国和地区之间的象棋交往和比赛活动逐年增多,棋手水平普遍提高,涌现出不少有前途的青年棋手。此外,“亚象联”还多次举办各会员国和地区之间的友谊赛和互访,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象棋在亚洲地区的蓬勃发展。近年来,象棋在欧美人中间有了可喜的发展。美国、法国、德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纷纷成立象棋协会或象棋社。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国家的国际象棋大师也下起中国象棋来了,像我国一些中国象棋手一样,成了两项象棋都擅长的“双枪将”。 1988年,“中国中国象棋联合会筹委会”在北京成立。在此之后,第1届世界杯象棋锦标赛于1990年在新加坡举行,来自全球的中国象棋棋手同台博弈,盛况空前。中国象棋从此走向世界,此举也为推动中国象棋的国际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B. 关于东方棋文化与西方棋文化的几个问题之我见

笔者在本章节之中,将对东方棋文化和西方棋文化的几个问题,阐述笔者本人的个人见解。为了讨论问题方便,笔者将其列表如下:

i. 中国象棋是中国人发明创造的,其产生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里蕴涵许多中国人人的智慧之结晶。中国象棋的产生,并非是某一个人的成果,这是集体的智慧和劳动成果。国际象棋起源于中国,其源头是南北朝时代的“象戏”和唐代出土的“八宝象棋”。

ii. 笔者认为:中国象棋代表了东方棋文化,国际象棋代表了西方棋文化。东方棋文化与西方棋文化之比较研究,其核心,就是对于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的比较研究。

iii. 从中国象棋与国际象棋的相同点,我们能够看到与发现:二者都是体育休闲娱乐活动,都能够给人们带来快乐和快感,都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新的更丰富的心理愉悦。二者都是休闲文化的产物。

iv. 从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的不同点,我们能够看到与发现:东西方社会文化的巨大差异。

为了阐述上述问题的方便,我们根据上述问题的排列顺序,逐一讲述之。

{1}关于中国象棋是中国人发明创造的这个问题,笔者在本文的上半部分,已经阐述的比较清楚,笔者在此不再赘述。国际象棋起源于中国,其源头是南北朝时代的“象戏”和唐代出土的“八宝象棋”。国际象棋的传播路线如下所示:中国{象戏}——印度{洽图兰卡}——波斯帝国{波斯象棋}——欧洲{国际象棋}。

{2}既然东方棋文化和西方棋文化,都是属于体育休闲娱乐活动,那么,二者自然都具有了体育休闲娱乐活动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有很强的自主性;有高度的娱乐性;有锻炼效果的实效性和很强的社会普及性。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二者都有着双重功效:既能健身,又能娱心。国际象棋是集科学,文化,艺术,竞技为一体的智力体育项目,其有助于开发人的智力,能够培养人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够提高人的分析力和记忆力。中国象棋除了有着上述国际象棋的特点之外,还能够培养人们的大局观念,加强思维的敏捷性与严密性,培养人的坚毅勇敢机智之优良品质。

{3}中国的历史悠久而连贯,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博大而稳定。中国人愿意保持自我,矜持而内向,喜欢善独其身。东方的快乐,是抒情的,含蓄的内敛的。与此相比,西方的快乐,则是西方人所孜孜追求的人生的终极目标。不同的文化孕育不同的快乐观,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休闲活动,乃至产生不同的棋类活动。中国传统文化受儒家思想熏陶,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意识形态影响着中国人的休闲态度,与此同时,也影响着东方的棋文化。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中国人喜欢从节俭中寻求乐趣。反映到棋文化上,其表现为有效地配置兵力资源,将其战斗力发挥到最大化。中国土地上有限的资源和自然经济的劳动方式,使得中国人不能像西方人那样恣意地消耗资源。纵情享乐。中国人不禁欲,也不纵欲,“有乐而节”地进行休闲娱乐奕棋等活动。西方人认为求乐避苦是人和一切动物的本性,幸福快乐是人生之目的。西方文化反映到奕棋方面,则是以我为主,扬长避短,王者居高位而统治全盘。

{4}从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的不同点,我们能够看到与发现:东西方社会文化的巨大差异。

其一,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的不同点之一:棋盘。

中国象棋棋盘是由九道直线和十道横线交叉组成。中间以“楚河汉界”相隔,形象地再现了当时楚汉争霸,两军对垒的战争场景。

我们发现,如果把“楚河汉界”拿开,正好是一张8×8方格的棋盘,与国际象棋棋盘几乎一样。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8”和“9”两个数字都蕴含着无穷大的思想内容。中国古代战争的目的就是争取更多的土地,为了占领更多的地盘。因此,所有充当战场的棋盘,都体现了中国古代人的这种思想意识。中西方对于战场对峙的观念不同。中国象棋的棋子占据在交叉点上,通过点与线与敌人交锋。国际象棋则是面对面的遭遇战,广阔的大平原,无险可守,连界河都不用。从中国象棋棋盘上,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运筹帷幄和游刃有余的作战风格,以及合理利用地形地物之战术原则。从国际象棋上,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古战场上的满盘皆兵,王者冲锋在前的一种作战风格。

其二,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的不同点之一:棋子及其走法。

两个棋种都是三十二个棋子,这一点是相同的,但在棋的种类上有不同。最大的区别是中国象棋中有“炮”这个兵种,而国际象棋上没有。这个充分继承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就是中国象棋中的“炮”。“炮”是中国象棋中特有的一个角色,它得行棋规则是隔山打子,这样的行棋规则是西方人所难以理解的。为什么?这正是东西方文化理念的差异之所在。笔者认为,中国象棋之中,炮的产生,与中国人发明火药和最早使用火炮相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跨越思想相关。这种跨越式的思维方式,其文化内核,就是要引导我们,在遇到问题之时,要用跨越思想解决。有A问题挡道,跳过这个关卡,先把B问题解决。待B问题解决之后,A问题已经成为强弩之末,解决之,自然是迎刃而解。另外,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认为战争成败的因素,决定于人的因素加物的因素,所以有车、马、炮这样物的因素。这同时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军事思想:“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古西方由于生产力的低下,战争的成败,取决于各级将士的个人素质及其献身精神。所以,在国际象棋的规则之中,更加注重体现人的因素。

另外,中国象棋里的将(帅)等同于国际象棋里的王,虽然威力都不大,却是一个最重要的棋子。它被吃掉就意味着一个国家的灭亡。所以对它两个棋种都有严密的防卫。中国象棋里安排了士相来守卫“将”,“将”不能走出宫殿。国际象棋里特定了一种叫作“易位”的走法,使“王”可以从中心兵家必争之地转为安全的侧翼,以此保护一国之王。 国际特级大师古菲尔德曾经说过:“在开局阶段,王是一个婴儿;在中局阶段,王是一个小孩;在残局阶段,王则是一个成年人。”这充分说明,国际象棋里“王”的作战价值。在国际象棋的残局之中,作战人员所剩无几的时候,“王”可以四处作战的优势就显示出来。这一点,与中国象棋的将(帅)不能走出“宫”的限制,有了根本的区别。在中国象棋之中,将、帅还不能见面,这一点也充分表现了中国的古代国情。在古代中国,除了几个开国皇帝带兵打仗外,大部分的守成的皇帝都是闭门不出的。 

国际象棋中,特有的并具有先进思想的角色是“后”,这个伴随在“王”身边的女性,,具有很强大的杀伤力,行棋规则是“米”字杀。这正是反映了西方文化中重视女性作用的崭新思想。在西方社会中,有不少女性的细心、协调、配合等方面的能力,都是超过男人的。有不少杰出的女性,都具有极高的创造力和影响力。实践证明:女性不仅能够非常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社会分工,并且能够独当一面。中国象棋历史久远,其中自然包含了中国封建思想残余。中国的封建社会之中,女性在社会上是没有任何位置的。所有这一切,在中国象棋的棋盘反映出来,就是上根本没有女性的任何体现。这种思想,是一种不符合现代精神的歧视女性的旧思想,应当彻底地加以摈弃之。

“ 后”,这是站在王旁边的棋子,它最初的走法仅相当于象棋中的士。后来,“后”的走法越来越灵活,横、竖、斜均可以走,最多可以控制三分之一的战场。在中世纪西方历史上,西方女性的地位,随着社会之发展正在逐步提高。西方女性之权,也正在不断地提高。在西方社会,女王统治屡见不鲜。比较著名的女王,就曾出现过埃及女王、英国女王、丹麦女王、瑞典女王等等。而中国象棋里是没有“后”这个棋子的,可以说整个中国封建历史就是一部“父权“的历史。

“车”,这是在两个棋种中,唯一的一个走法完全相同的子。国际象棋里的“车”也是“战车”的意思,与中国象棋的“车”一样。

国际象棋的“象”在最初是“战象”,然后改为“传令官”,到了文艺复兴时代,随着教会势力的增大,变为“教士”。“教士”是没有河界的阻隔,他任何地方都可以去。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士”也逐步地趋于消失。中国象棋的“相”是个文官,所以他是不出门打仗的。

   如果将国际象棋的“马”与中国象棋中的马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二者最大的区别,就是能否在行棋中不被“蹩马腿”。我们发现,二者在走法上,国际象棋的要求比中国象棋的要求宽松得多。前者的“马”没有“蹩马腿”的规则,后者则有“蹩马腿”的规则。分析其原因,大概就是西方当时的社会制度,要比中国封建的社会制度比较宽松的缘故。中国的封建社会,朝廷昏庸,忠奸难辨,官场腐败。官员之间勾心斗角。常常使用“绊马脚”的伎俩。纵使是一匹千里马,志在千里。但一旦被人“绊了马脚”,就从此动弹不得。“马”只得老骥伏枥,任凭江河东流夕阳西下,只能是无可奈何花落去。这种封建社会现象,在中国象棋之中,堪称:“表现得是淋漓尽致”。

“兵”,无疑这在两个棋种中都是人数最多的子,国际象棋有8个兵。中国象棋中有5个兵。“兵”站在阵地的最前方,用自己的身体保卫王朝,而且,他们只能冲锋不能后退。在这点上中西方对士兵的要求都一样。

  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象棋中的小兵,永远都只是一只小兵,他最多在过河之后,能够横行,变得稍微厉害了一点。但国际象棋中的小兵,就有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如果勇敢地冲到底线,他将升格为“后”。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两个棋种中,“兵”的这种区别,既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制度,也反映了西方“论功行赏”的传统思想,这就是西方社会的一种真实写照。

  综上所述,两种棋的棋子及行棋规则,完全反映了中西方两种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此总之,其实是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与西方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的历史文化背景。二者的每一个棋子,都有特定的含义和功能,各有分工、各尽其职,极其人性化。正因为如此,所以千百年来,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得以在民间以及宫廷广为流传。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的发明与每一次演变,都是充分地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现实的。但无论受到什么样的思想影响,二者的发明、变革和发展最终体现的都是广大劳动者智慧的结晶。总而言之,中国象棋反映出中国文化在不同层面、不同阶段逐渐形成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此外,中国象棋还有很重要的一面,这就是它表现出保家卫国的忠诚和牺牲精神。这种忠诚,是我们的先人为保卫国家,而不惜一切的的“国家利益至高无上”的理念。这种精神,就是一种誓死如归、杀身成仁的牺牲精神。这两种精神和理念相辅相成,共同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中国象棋就是这两种精神的智慧结晶,这是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之中的活化石,也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思想宝库的一件极有价值的瑰宝。

3.结论

21世纪,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加,人类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休闲时代。在这种大的历史背景之下,体育休闲娱乐理论研究与实践,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而逐步发展起来。休闲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开发人的智力与体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是全球范围内参与人数最多,社会影响力最大的两个棋种。前者是东方棋文化的典型代表,而后者,则是西方棋文化的典型代表。将二者进行比较研究,并且对于东西方棋文化之中的几个问题进行探究,是笔者本篇论文的写作的初衷。笔者在本篇论文之中,回顾了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的起源及其发展过程,并将二者的棋盘和棋子进行了比较研究,并进一步对东西方棋文化的差异做了初步的探究,随后,笔者得到了几项结论。笔者的结论共有四项:{1}中国象棋是中国人发明创造的,中国象棋的产生,并非是某一个人的成果,这是无数人的集体智慧和劳动成果。国际象棋起源于中国,其源头是南北朝时代的“象戏”和唐代出土的“八宝象棋”。国际象棋的传播路线如下所示:中国{象戏}——印度{洽图兰卡}——波斯帝国{波斯象棋}——欧洲{国际象棋}。{2}中国象棋代表了东方棋文化,国际象棋代表了西方棋文化。所谓东方棋文化与西方棋文化之比较研究,其核心,就是对于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的比较研究。{3}从中国象棋与国际象棋的相同点,我们能够看到与发现:二者都是体育休闲娱乐活动,都能够给人们带来快乐和快感,都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新的更丰富的心理愉悦。二者都是休闲文化的产物。{4}从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的不同点,我们能够看到与发现:东西方社会文化的巨大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东西方帝王的作用;东西方女权地位差异;东方的独特的“炮文化”;西方的“小兵”论功行赏及升格等等。总而言之,东西方棋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需要中外学者共同努力研究和探讨,方能探得其精髓。笔者愿意用本文与参加“中国棋文化峰会”的朋友们共享。

4.参考文献

{1}体育休闲娱乐理论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3}网络百度搜索:{中国象棋}条目。

{4}网络百度搜索:{国际象棋}条目

作者:黄盟

国际象棋与中国象棋的比较研究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