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阳县华冲镇史话

王守让 骆希亚 谈政

沭阳县华冲镇史话

华冲籍世界残奥冠军 “最美剑客” 荣静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沭阳人曾议论过这样一件事,就是将沭阳一分为二,南部仍为沭阳,北部另建新县,县治设于华冲。县治为何要设于华冲?因为华冲不仅位于沭阳沂河北地区的中心地带,而且还是沂河北经济文化的中心。适中的地理位置,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赋予华冲客观上的优势。

(一)

华冲位于沭阳县北部,南与龙庙、官墩两乡接壤,东连湖东,西界万匹,北与青伊湖乡毗邻,总面积52平方公里,全镇辖19个行政村和华冲镇居委会,人口37154人。

沭阳县华冲镇史话

华冲是沭阳县的古镇之一,据传说华冲有镇起始于宋元之际,时沭河流经此地,每至汛期,洪水暴涨,常常决口,因为经常被冲,人们就说“hua(入声,沭阳土音,意为全部)冲”,久而久之,也就沿习为地名了。因为要书写,遂借用近音“华”,此地也就叫“华冲”了,因屡次被淹,住在周围地势低洼地方的百姓,便纷纷搬迁到河东的高地上居住,渐渐也就形成了较大的村镇了。又说华冲西邻沭河,早先尚有废沭河流经东面,二水中间称为冲,当地荣姓人居多,遂称荣冲,后荣姓人认为“荣冲”不吉利,遂取荣华富贵的“华”,改名“华冲”,这些传说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嫌,令人疑信参半。

清同治间,为防堵捻军,华冲曾筑有土圩,《沭阳县志》载,华冲圩建于同治元年,由荣应时筹建,周长370丈,设有4个圩门,这是华冲第一次见于记载。

民国年间,华冲曾一度为镇,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曾属东海县沭河区,建国后重新划归沭阳县。50年代,华冲一直是大区政权所在地,辖沭阳县沂河以北6个乡,1986年底,经省政府批准,华冲撤乡建镇。

建国以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华冲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镇区建起了一幢幢小楼,商店鳞次栉比,铺设了自来水管道,通上了电,高档的家用电器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沭赵公路经过,交通条件又有了政善,镇区面积发展到2平方公里,与昔日的华冲自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二)

华冲位于沭河岸边,土地肥沃,主要有黄土、火沙土、黑土、黑淤土,适宜于种植小麦、玉米、大豆、水稻、棉花、油菜等作物。但在民国时期,由于水旱灾害的频繁发生,人民生活十分困苦,多数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不得不携老带小外出逃荒要饭。

沭阳县华冲镇史话

有这样一则民谣:“春暖花开吃芙秧(一种能食用的野菜)、秋天鱼虾当饭粮。大雪飘飘去逃荒,一年只吃三月粮。”真切地反映了旧社会华冲人民的生活状况。建国以后,人民政府大力兴修水利,1950年开始的导沂整沭工程,使华冲的农业面貌一新,此后又疏浚了古泊河等中小河道,推行旱改水,使华冲的农业更上一层楼,昔日“鱼虾半年粮”的司家荡逐步变成了旱涝保收的沃野良田。

现在的华冲已是沭阳的重要产粮区之一,多次被省市县评为农业生产先进单位。实行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1966年全镇粮食总产2290万斤,1981年上升到3190万斤,1988年增至5390万斤,是1950年的10.4倍。

沭阳县华冲镇史话

聪明的华冲人敏锐地看到要富裕起来不能光靠种粮食,要走综合经营的路子,他们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了调整,利用废地试栽水果,到1987年扩栽了苹果、山楂、白果等,果树面积达到10000亩,到1990年即可全面收益。经东村的农户利用本地盛产大豆、油菜等油料作物的优势,利用祖传的榨油手艺,纷纷办起了油坊,全村297户有165户从事榨油业,共有油坊87座,从业人员达320人,拥有动力机器11台,年加工大豆650万斤,产油65万多斤,产值达400多万元,仅此一项,人均收入就达30C多元,形成了“机器隆隆响全村,家家户户打油声。油浪翻滚通四海,经东食油远销国内外”的榨油专业村。

(三)

华冲的工商业一向落后,昔日的华冲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榨油作坊和酿酒作坊以及铁匠铺,商店也寥寥无几,且多是一些杂货铺,没有形成规模经营。有点特色的是农历3月20日的天齐庙会,这不仅是一次祭神拜佛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是一次规模较大的商品交易会。这一天,平日足不出户的男男女女都要出来逛一逛,一方面许愿还愿,另一方面都将平日积攒起来的零花钱拿来买自己喜爱的东西,生意人往往几天前就来了。这一天卖布的、卖首饰的、卖农具的、卖杂货的、卖小吃的都早早占好摊位,高声叫卖,更有一些挑着担子在人群中叫卖,热闹非凡。

沭阳县华冲镇史话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军的烧杀抢掠,原本不发达的经济就越发衰歇了。不少经营作坊、商店都关门远逃了,华冲显得更加寥落了。

华冲经济面貌发生彻底变化是在建国以后,人民政府大办工业和国营商业,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1965年县古莲酒厂、1970年县农机四厂,县轧花厂在华冲建成,标志着华冲的工业发展迈开了最初的一步。继县办工业之后,镇办工业企业象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1973年建成华冲镇砖瓦厂,1979年建成镇日光灯厂,水泥制品厂,1982年建成镇服装厂,1984年建成皮鞋厂,1987年建成玩具厂,近年又建成光学仪器厂、光学元件厂、羊毛衫厂、

印刷广、水产养殖厂等。古莲酒厂位于镇西北角,有职工130人”现有固定资产105万元,年产值336万元,利税28万元,主要产品有古莲特液,55°大米大曲,年产量1500吨,1985年古莲牌大米大曲在省粮食会议上被评为第一名,1987年又获市优质产品称号。该厂还有一个年产量60吨的大米车间,所产大米远销欧、非地区。

沭阳县华冲镇史话

县淀粉厂是1981年在农机四厂基础上改建的,位于华冲街东首,有职工400多人,固定资产200余万元,1988年工业产值达321万元,上缴利税43万元,主要生产小麦粉、玉米粉、山芋粉,年产量2850吨,产品主要销售于山东、淮阴、泰州、镇江等地。砖瓦厂、玩具厂是华冲镇办工业中的骨干厂家,从1979年起,砖瓦厂采取了“母鸡下蛋”的方法,带出了如今的羊毛衫厂、水泥制品厂、水产养殖厂等,砖瓦厂1987年产值100万元,利税26万元。玩具厂生产的绒毛玩具熊猫、玩具鳄鱼,工艺精巧,栩栩如生,远销上海、广州,还漂洋过海到美国、日本、德国等地。服装厂生产的男女各式中高档服装,远销徐州、连云港、淮阴等地,羊毛衫厂生产的各式羊毛衫、围巾、多用巾、提花线毯畅销到徐州、淮阴、盐城等地。日光灯厂生产的日光灯以寿命长、质量好而赢得消费者的喜爱。水产养殖厂的鱼苗更为养鱼专业户所欢迎。光学仪器厂生产的茶色水晶眼镜受到港澳商人的青睐,最高一副售价达273美元。光学元件厂生产的茶色玻璃家具,销往美国、新加坡,近来被亚运会组委会指定为亚运会所用产品,现在有8个厂与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徐州、淮阴、连云港等地的大厂、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横向经济联系。1987年全慎工业总产值500万元,实现利税50万元。个体经营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除经东村的油坊外,官沟村的小香槟,仲林村的各式童装、站灯村的砖瓦、蒋得生的各式各样的沙发、王家义的印刷品、荣蟠柱的夹纸板都是受用户欢迎的热门货。

(四)

历史上的华冲地区也曾燃起过熊熊战火,捻军曾频繁地在华冲一带活动,与清军英勇拼杀,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斗争业绩。抗日战争时期,华冲一带曾是我游击区的一部分,华冲地方武装、新四军都曾在这里和日伪与国民党争战过。1941年3月,新四军五旅决定拔掉经堂据点,经堂据点面积约三亩,有三道围,外面是水围,水围里面是墙头围。里层是铅丝围,围P有6个据点中心炮楼高达36尺,驻扎国民党军队80多人。由于防守严密,易守难攻,我军连续作战九昼夜,损失较大,最后采用“臭烟炮”,攻破了敌据点,拔掉了这个“钉子”。

沭阳县华冲镇史话

1942年6月8日,日伪由桑墟、万匹出动进攻华冲,沭河区区长任鸣九等率20多人及东海大队连指导员率一个班与敌人奋力作战,终因敌众我寡,下午撤离,任鸣九因重伤被俘,后壮烈牺性。

(五)

年纪稍大的华冲人还记得,过去的华冲人住的是茅草屋,穿的是破衣裳,吃的是南瓜白菜,贫困无比,究其根本原因,除了旧社会政府的腐败外,文化教育的落后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到宣统元年(1909年)华冲才有新式学校一一崇实初级学堂,招收学生数十人,因此也只有地主士绅的子弟方能上学。嗣后,华冲的教育仍以零星的私塾为主。1931年,国民党沭阳县政府在华冲开办了第五高小,当时设两个班级,学生近百人。1933年,第五高小部分并入沭阳县城中小学,留在华冲的部分改为华冲初小。1939年沭阳沦陷,华冲初小也随之停办。1941年抗日民主政权建立,才又在华冲创办了小学,设于华冲老街上一个古庙内。新中国成立后,华冲的教育事业迅速发展。1956年华冲中学创办,这是华冲中等教育之始,1959年开办华冲农业中学,开展职业教育,1961年华冲中学开办高中。小学教育发展也很迅速,除华冲小学外,另有丁庄、洪科、林浇、大房、万匹、汪刘、经堂八所小学。现在华冲小学已有16个班级1300余学生,华冲中学高初中共24个班级,学生达1700余人。华中已成为沭阳县的重点中学之一。改革十年来,初中升高中一直保持51%的升学率,高中考入大专院校的升学率十年平均为38%,在全市的农村中学中名列前茅。

沭阳县华冲镇史话

华冲虽是一块较为古老的土地,却没有留下什么文物古迹可供有闲情逸致的人观赏留连,实为憾事,但勤劳的华冲人却已经创造了并正在创造着崭新的历史。让后人去写新华冲的史话吧,新的篇章,将更加丰富多彩。

选自《淮阴城镇史话》1990年版,配图来自网络。

编辑:孙连洲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