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分析 | 海外蓝领招聘遍地开花,国内市场等待下一个春天

作者 | 邓咏仪

编辑 | 苏建勋

疫情三年,中美两地的蓝领招聘赛道,如今来到一个分岔路口。

近日,一家名为Workstream的蓝领自动化招聘公司,获得共计1.08亿美金的B轮融资,由GGV领投。本轮融资后,WorkStream估值已接近10亿美金。

WorkStream的融资,只是海外VC对蓝领招聘热切关注的其中一面。从去年开始,海外已经有大量蓝领招聘公司获得下注:

  • 7月,Homebase获7100万美元的C轮融资,投后估值在5亿-6亿美元之间,Homebase是专注为中小型企业提供蓝领服务的平台。

  • 3月,蓝领AI招聘平台Emi获得1100万美元A轮融资。同月,Connecteam获得1.2亿美元C轮融资,估值超过8亿美元,Coonecteam为一线蓝领员工提供假勤、培训、沟通工具,过去一年收入增长了400%。

  • 2021年11月,做蓝领轮班调度的When I Work完成2亿美元融资;位于伦敦的蓝领管理平台Blink也获得2000万美元融资。

不仅是初创企业,大厂和老牌HR公司也都在投入。Meta旗下的WorkPlace,目光也已经从白领群体,转向蓝领市场的一线员工。

全球范围内,招聘赛道的线上化都是先从白领开始,再到蓝领群体,这和移动互联网普及的趋势相符。疫情让在线化浪潮加速,也终于让HR SaaS赛道在蓝领细分赛道带燃起一把火。

不过,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中美市场的差异越来越大——海外蓝领招聘赛道融资火热,但国内这两年年却略显冷清。2022年已到尾声,市面上的蓝领招聘企业,无论是新融资还是新公司,都是寥寥无几。

原因是为何?

海外:全面开花

蓝领是一个巨大的用工市场。据美国2018年的一项统计数据,全球大约有27亿“无办公桌”(一线和服务)工人,占全球劳动力比例超过80%。但当时,全球企业IT预算只有1%用在这一群体上。

不难理解,疫情持续三年,对企业方的用人成本,用人习惯,以及员工的远程办公、远程就业等等习惯,影响是巨大且持续的。

在海外,最老牌的HR巨头,如Monster、Workday等,其业务大盘也都是白领群体,收入来自的公司,对蓝领群体的覆盖在长时间内都是缺失的。

新一代蓝领招聘公司正是从巨头的缝隙中崛起,疫情加速了这个进程。

一个印证是,这两年获得融资的蓝领SaaS公司,大多数成立于2014年前后,很多都从中小企业做起。到疫情前,这些公司普遍已经有成型产品。若抓住疫情带来的数字化机遇,就能实现快速增长。

WorkStream就是典型例子。2017年刚成立时,WorkStream靠的是本地的许多餐饮小店成长起来,这些小店往往服务半径只有几公里,WorkStream靠着这些客户打磨出最初的产品。到了疫情期间,几位创始人观察到,许多商场都倒闭,但人们对餐饮需求急剧增加,所以楼下的快餐店还是活得非常好——于是,WorkStream决定将几乎将所有资源都投入到餐饮领域,这是让公司实现规模化增长的关键一步。

而海外这波蓝领招聘公司的另一个特点,是更加垂直化、本地化。很多创业公司凭借着一个颗粒度极细场景的需求,就能让早期商业模式跑通,实现正向现金流。

伦敦的一个公司Blink,就瞄准了英国的交通和医疗系统中的一线工作人员。据TC,Blink有超过5000名公交车司机用户,大部分人平均每天打开13次这个软件,查看工资单、轮班、假期和加班费等内容,或是在软件里聊天。

大厂也注意到这波蓝领招聘热潮,并大力投入。Meta旗下的Workspace,为了打入蓝领市场,在2021年推动了和WhatsApp打通,正是为了降低一线员工使用软件的门槛。

很多大的招聘公司试图以收购的方式补足蓝领板块,这几年的收并购行为异常活跃。2021年,蓝领排班和管理平台Crew被移动支付巨头Square收购;而新加坡的一家蓝领公司Workmate也被当地最大的人力资源服务供应商之一Persol Asia Pacific收购。

对很多做了数年的工具型产品厂商,这其实是不错的出路。

国内:夺回流量阵地,等待下一个春天

在国内,招聘赛道线上化仅仅进行了20余年。2015年左右,移动互联网普及,国内出现过一波蓝领招聘SaaS创业浪潮,这和美国的时间点是类似的。

中美两国同样有巨大的蓝领群体和中小企业,需求一样迫切——疫情后,招工难、找工难问题都存在。但为何美国能迎来爆发,但国内却呈现“哑火”状态?

一个很大原因在于:在线招聘的流量困境尚未打破。

国内的在线招聘市场其实很小,满打满算仅为数百亿元。据Boss直聘招股书,2021年中国在线招聘渗透率仅为20.3%,约为美国市场的一半。而传统的线下人力外包、中介等市场——早早已是千亿元级别,差距巨大。

而在线招聘市场里,单是58同城一家,就已经占据了蓝领市场的一半份额。之前的一波国内蓝领招聘初创企业,基本没有谁能够打破这一局面。

从模式上看,国内在线招聘还是以流量投放、购买简历为主。头部玩家在蓝领市场的份额过于集中,直接导致大部分成本都在争夺流量上。

从头部招聘企业的情况可见一斑——今年回港二次上市的Boss直聘,2019年至2021年的销售及营销费用就高达9.17亿元、13.48亿元和19.43亿元,分贝占公司总收入的91.8%、69.3%和40.97%。

另一方面,在线下,蓝领中介、外包市场尚且处于群雄割据,极度分散的状态。一位蓝领招聘创业者告诉36氪,单单是江苏昆山,就有数百家劳务中介公司,竞争极为激烈,而每一家都可以维持每年数百万的利润。

这意味着,企业主一旦在线下采用了人力外包形式招聘蓝领,那么投入到在线招聘、管理软件中的费用就会更少。

在美国,蓝领市场没有类似58这样,掌握流量端的大平台,流量分散在各个地方。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垂直化、工具型的产品在美国还能赚到钱——摸到一个精准的用户群体或者一个简单功能,用户就愿意付费,“小而美”的模式能够活得相当滋润。

所以,对国内玩家而言,破局的路很明显——帮企业主找人还是最能赚钱。而这需要夺回流量阵地,拓展新的流量增量。

直播会成为下一个交锋点。2022年,快手旗下推出“快招工”,成为整个赛道的一抹亮色。快招工起势很快,6月底,快手就已经请辛巴在快手上“直播带岗”,2小时就收到了近18万份简历。今年快手Q2财报电话会上,快手CEO程一笑就透露,“快招工”板块的去重月活跃用户规模已达到2.5亿,简历的日投递次数峰值已超过36万。

已经有蓝领招聘公司,凭借直播招聘业务拿到一桶金。今年3月,“乐业乐活”就完成数千万人民币A轮融资,由用友产业基金独家投资。这是一家专注在蓝领直播招聘的平台。

直播对传统玩家的撼动已有一些成效。上述蓝领招聘创业者对36氪表示,他身边的一些劳务中介,今年在58或者boss上投入的流量成本已经大大减少,试图在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搭建直播团队,希望能够直接接触到终端的蓝领群体,减少中间层层分包的情况。

不过,挑战早已摆在台面上。上一代在线招聘模式,其实没有有很好地解决虚假职位、中介等问题,换了个流量阵地,问题也依然存在。从3月开始,黑猫投诉等平台上,已经有求职者对快手上的虚假职位等问题进行投诉——这会是接下来亟需解决的问题。

直播以外,找对一个垂直赛道——如今在美国大行其道的模式,在国内也会是一条出路。近两年,建筑领域的鱼泡网和吉工家,业绩增长相当亮眼,一定程度验证了这一逻辑。

在寒冬里想要抓住新机遇,是否能走出流量困境,形成良好的商业模式,是迎来下一个春天的关键。一位企业服务领域投资人对36氪表示,今年受二级市场普遍影响,SaaS领域整体投资都比较低迷。蓝领招聘企业没有拿到新融资,但这并不与业绩直接挂钩。很多头部创业公司,如今依旧在消化前几年的过高估值。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