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流不息——王兰若作品展

长流不息——王兰若作品展

长流不息——王兰若作品展

指导单位:

尚天河文化季组委会

主办单位:

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天河科技园管理委员会

广州与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指月轩

承办单位:

与亨美术馆、大梵卉

协办单位:

天河区图书馆、东方艺文书苑、謌鳳山館、

汕上美术馆、硕园、拾方贸易、中品设计

开幕酒会:

2019年12月15日 15:00

展期时间:

2019年12月15日-12月25日

(10:00-18:00)

展览地址:

广州市天河科技园思成路18号与亨美术馆

作 者 简 介

Author’s brief introduction

长流不息——王兰若作品展

王兰若(1911-2015),当代著名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汕头文联名誉主席、汕头画院名誉院长、汕头美协名誉主席。

出生广东揭阳,别号爱绿草堂主。精山水、花鸟、人物,其兰梅竹菊,鳞甲水族称绝于世。风格清逸隽秀而浑厚。百岁之后画风尤为一变,大气磅礴、天然神妙。

20世纪30年代求学于上海美专国画系,师承黄宾虹,刘海粟,潘天寿,诸乐三等。1947年在曼谷、新加坡、槟榔屿、吉隆坡等地旅行写生,举办画展,蜚声南洋。长期在潮汕地区从事艺术教育和创作,学生中多名成为中国画坛中重要人物。先后在国内各地及美国、法国、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泰国等国家举办画展。多幅作品为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收藏。向广东美术馆捐赠作品70幅、向汕头市博物馆捐赠书画作品160幅,并于该馆中辟专馆陈列其捐赠作品;向广东省博物馆捐赠书画作品66幅;向北京画院捐赠作品10幅;向湖北美术馆捐赠作品5幅;2011年荣获汕头市文化艺术终身成就奖。

出版有《王兰若画集》(山水编、花鸟编、鳞介编、兰竹编共四册,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王兰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坐看云起时——王兰若期颐作品选》(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九九变法王兰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等十余部个人作品集。

期颐高峰——王兰若的绘画

文/郎绍君

生于1911年的王兰若,可谓画坛寿星。16年前,我在中国美术馆看过他的画展,不久前,又看到人美社近年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王兰若》和《坐看云起时——王兰若期颐作品选》,深感这位老人的艺术有大跨度飞跃,令人惊艳不已。

“期颐”即百寿,语出《礼记》:“百年曰期颐。” “颐者,养也。”意指对百岁老人要“尽养道”。但王兰若期颐之年却不止于尽养道,还能以异乎寻常的创造,将其艺术推到颠峰,这在画史上并不多见。近百年来,惟有齐白石、黄宾虹、朱屺瞻在九十岁前后达到过各自艺术的这种境界。

长流不息——王兰若作品展

石洁兰芳 | 106×66.5cm | 纸本彩墨

王兰若早年受业于被称作“岭东画派”开拓者的孙裴谷(1892-1945)。孙裴谷是王兰若同乡,也是揭阳人。曾在新加坡创办华侨美术学院,返国后从事美术教育。20世纪20年代,孙氏曾游学上海,与王一亭、张泽、诸闻韵、王个簃、潘天寿、谢公展等相交游。回粤后创设谷园画室,主持艺涛画社。孙裴谷于诗、书、画、印皆有造诣,擅写人物、花鸟,追求画品的高洁,画骨的挺拔。抗日战争期间,他曾出版《抗日宣传画集》。孙氏弟子颇多,著名者有刘昌潮、王兰若、罗铭等。得孙氏推荐,王兰若于1933-1935年求学于上海美专中国画系,其时,上海美专中国画系授课教师有吴茀之、潘天寿、黄宾虹、诸乐三、容大块、谢公展、郑午昌、陆一飞等。诸乐三曾在王兰若毕业册上作评语,称其“颖悟轶群,作画天机自得”,“书画而外,尤工篆刻”(转引自陈延《百岁兰若,一世丹青》,《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王兰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王兰若回到潮汕,也像他的老师孙裴谷一样,从事美术教育,画则主攻花鸟,兼及山水、人物。

长流不息——王兰若作品展

春浓 | 51.2×137cm | 纸本彩墨

长流不息——王兰若作品展

秋色恼人 | 46×70cm | 纸本彩墨

从孙裴谷到王兰若两代潮汕画家都深受海派绘画影响。严格地说,海派并不是一个画派,它没有统一的派别风格与主张,也没有一致公认的派别领袖。它是在一个特定时期形成的地域性画家群,如果说它有一种共性,那就是可以被称作海派精神的东西——如敬畏传统、新旧包容、追求个性、和而不同等。如海派画家大多提倡发扬“国粹”,尊重各种传统风格与画法(特别是明清写意画传统),看重诗、书、画、印的综合修养,追求古雅的笔墨意趣、同时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外来艺术、对它们的借鉴和各式各样的个性探索。这种海派精神和风气,不仅影响了岭东画家,也直接间接影响了同时期的北京画家,如齐白石、金城、陈师曾、陈半丁、王梦白、萧俊贤、萧谦中、凌直支等。以“折中”中日绘画为特点的高剑父、高奇峰兄弟,在20世纪初一度谋求在上海发展,但主要是在广州创立了以借鉴新日本画为基本特点的“折中”画派。在以革命为主潮的年代里,高氏兄弟以鲜明的政治关怀和“国画革命”的口号,获得了很高的社会声誉;但他们中西艺术根底薄浅,革新探索不免过于粗糙,至新中国时期,他们的主要传人如关、黎等,都不同程度靠拢了传统。而更晚崛起的新一代广东画家,反而多出身于岭东,与接近海派、更重视传统的孙裴谷、孙星阁、王显诏、陈文希、王兰若、刘昌潮有了更多的关联。这一段历史,是值得加以思味的。

长流不息——王兰若作品展

朝霞 | 46×70cm | 纸本彩墨

长流不息——王兰若作品展

濠上乐 | 34×45cm | 纸本彩墨

20世纪50-60年代,王兰若以积极的艺术态度,描绘生活中的新景象,表达对新中国的欢迎和期盼,代表性作品如《牧羊图》(1954)、《大溪坝近水人家》(1956)、《丰收》(1956)、《潮州柑市》(1956)、《矿山早晨》(1962)等。但这些成绩挡不住突如其来的政治巨浪。1957年,王兰若因言获罪,被打成“右派”,开始了他被送矿山劳改、继而遭遇“文革”,被遣送回乡的艰难历程,直到1973年(64岁),才回到汕头工作。在困境中,他没有消沉,反而更矢志于艺术,转向为自己画,为抒写情怀画,为深研传统画。这从画册中的《春江水暖》(1963)、《凤凰雏》(1964)、《鸢尾寿石》(1967)等作品,可见端倪。1966-1969年,他得以到汕头工艺美术厂工作,有了作画的小环境,他在《鸢尾寿石》一画上题曰:“丁未新秋,天高气爽,窗明几净,读书听香之后写此。”正表明了他明朗的心情。在这期间,他临摹了宋王诜《渔村小雪卷》、《拟元人清溪泛棹图》、明谢时臣《溪山秋霁卷》,清石涛《留别五翁先生北游卷》、《兰竹卷》,创作了充满古意的《秋山行旅图》《潇湘烟雨图》等。又有一幅《其声在树图》(1967)题曰:“任颐作画,能于纵横恣肆之中,表现出旖旎清华境界,其造诣已达写意高峰。大千才气天纵、博览多识,对八大、清湘、新罗、伯年诸多浸淫,间一挥毫,须眉与之相契。此帧写大千人物进兰若境界,神与意会,不禁为之一粲。”这是将张大千与任伯年画法参移至自己作品的探索。身处“文革”危境,能坦然研习传统,可见其坦荡和无畏的心态。1970-1973年,他被遣送回揭阳农村,住在破庙里,仍然坚持着对传统的研习,先后以青绿法临摹了宋赵伯驹《江山秋色图卷》,以黄鹤山樵游丝皴法、方从义积墨法临抚了《梅瞿山柏枧山小景图》。其间课子习诗画,又创作了精美的《四时景色图卷》。在该卷题跋中,他称自己“胸次蕴蓄不深不厚,感情未能洋溢充沛,又乏浩渺灵动之气,闲和静穆之韵”,这追随古人、痴心艺术的态度,好像完全压倒了苦难的生存逆境。题跋中还告诫子女说,“从临摹中探取艺技,须取长舍短、心摹手追,穷理究法,但也不要为理法所拘,游毫于理法之外,(要)自出手眼,自辟蹊径。”在险恶的历史环境中,王兰若能如此淡定,不仅盛赞“被打翻在地”的古今画家,还优游于古近传统,从容思考着画论理法,怀赤子之心,坚守被疯狂践踏的传统价值。文革之前,他以“旧瓶新酒”的主题创作适应新时代的政治要求;在彻底反传统的“文革”中,反而毫无顾忌地亲近“四旧”,表现出高华的士人风骨,让人肃然起敬!这种人生与艺术态度,似乎也代表了岭东画家的一种普遍追求。

长流不息——王兰若作品展

春暖花开 | 46×70cm | 纸本彩墨

长流不息——王兰若作品展

春日 | 46×70cm | 纸本水墨

从整体看,王兰若的绘画,1949年前是广泛学习期,打下了诗文书画和篆刻的广泛基础;1949-1966年是在“改造旧国画”的体制性规定中摸索适应期;“文革”期间,是在逆境中回归传统、继续研学传统期;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2008年前后,是其艺术的成熟期。其成熟期作品的基本特点是浑厚朴茂——结构饱满,笔力雄健,泼积结合,繁密厚重,表征着一种郁勃沉雄的自然生机与人生态度。他自己也意识到这种成熟性,在2004年创作的《南飞鸿雁》中题:“一生乐书画,倾注无朝夕。自觉个中趣,且看南飞鸿雁展新翼”。

长流不息——王兰若作品展

幽香 | 46×70cm | 纸本水墨

98岁年末,老人跌伤,作了脑部引流手术,很快恢复。奇异的是,此后作品有增多之势,画风也大为改观。99岁出版《百岁老翁王兰若新作集》,收入作品均作于该年;101岁在汕头画院举办的百岁展80件,皆两年间新作。102岁出版之《王兰若期颐作品选》收入的190余件作品,除几幅99岁所作,皆作于百岁后。一个百岁老人有如此的创作能量,真真令人惊诧!

长流不息——王兰若作品展

清香 | 46×70cm | 纸本水墨

心理学将人生分为若干阶段,认为在不同阶段有不尽相同的遗传表现、心理和精神结构,又因不尽相同的社会与生活环境,个性与创造性也各有不同。一般说来,老年人淡于竞争,相对保守,作事谨慎,只有个别人物才敢于大胆破局,做出乎意料、超越常态之事。有的学者指出,老年人乏于对外在世界的征服,但历经沧桑,积累了丰富的内心经验,他们的艺术作品可能会有相应丰富的内在表达。此外,老年人理性变弱,感情变得丰富,出现“第二童年期”,如寻常说的“老小孩”,返归类似童年的天真。我曾借助于这种理论解析白石老人晚年艺术的某些特点,如以儿童般的单纯和真挚描绘家乡记忆中的一切。王兰若的夫人黄文凤纪述了王兰若的类似特点,说:“童年家园的趣事深印在老人家的脑际,鱼塘一景,水闸启处,群鱼奔冲而出,是儿时农村所见的再现;金黄色的桂花开满枝头,王老好像嗅到当年祖母手植的桂树在庭院中散发着淡淡香气。白发苍颜面对这些作品,他十分陶醉,十分自得。”(黄文凤:《生命饱含着艺术》,见《坐看云起时——王兰若期颐作品选》,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王璜生也谈到过老父亲因得到家乡什物而激起作画激情的生动事例。老年思乡,忆及儿时趣事,这确与白石老人有相似处。但偶作儿时题材,还不能说明老人晚年艺术的超越性突破。我们说百岁之作是老人艺术的“高峰期”,是基于作品的如下特点:

第一,结构和形象高度简化,多方形或横方形构图,而不像以前的多竖长形构图。空间多平远,少纵深。花鸟鱼虫和峰峦树木高度单纯化,结构少有错落跌宕,少有设计、变形、重迭和转折,总之,没有了关于空间和形象的华丽修辞,只留下最平朴的呈现。

长流不息——王兰若作品展

春意浓 | 46×70cm | 纸本彩墨

第二,笔墨由熟练转为生拙,所画兰花、竹石、小鱼、小鸟、菊花、梅花、藤条、柳枝等等,老笔纷披,班驳陆离,墨色拙重;在有意无意之间、能控非控之间,排除了一切的机巧,凝重朴茂,进入儿童涂鸦般自然天成之境。

长流不息——王兰若作品展

鱼亦知我乐 | 45.7×69cm | 纸本彩墨

第三,画题充满诗情,如画虾题“戏清流”;画兰题“迎风”、“雨后”、“清风自萧瑟”、“静坐闻香”、“相见未晚”、“野芳发而幽香”;画乱草鸟飞题“风乍起”;画树上鸟题“好鸟枝头亦朋友”;画泼墨山水题“苍莽”;画一只立鸟题“欲何之”;画湖石鸡冠花题“身倚白玉,头戴红冠”;画瓶花题“落花满地红不扫”;画竹题“竹韵泉声”“夜深深”“春雨足”“凉雨竹窗夜话”……这些题句随手拈来,书写的颤抖与上述儿童涂鸦般的绘画十分一致,这样的诗情画意,非有特殊的天性与体魄,深厚的古诗古文和书法修养,不能及此。

长流不息——王兰若作品展

清香四溢 | 34.5×92.5cm| 纸本水墨

长流不息——王兰若作品展

秋菊含英 | 55×103cm | 纸本彩墨

古人说“大器晚成”,意思是说,“大器”很难早成,如黄宾虹所言,“出脱太早”,基础不牢,容易夭折。中国画是一种有难度的艺术,掌握技巧难,臻于“得乎道而进乎技”之境更难。持久的功夫,高尚的人品,优美的情操,综合的学养,都不能少。但即使这样,也未必能成大器。这就涉及另一层意思:中国画艺术只有功夫还不够,还需要天人凑泊的机宜。佛家说正果可以“苦修”得,可以“顿悟”得。中国画是一种需要内在超越的艺术。也许可以说,兰若先生艺术的自我超越,既是内修所得,也由顿悟而来,如宋人郭虚说的“默契神会,不知然而然”的自然天成 。

END

长流不息——王兰若作品展——

【图文来源】:与亨文化

【媒体矩阵】:何媒通讯社、何金德导演工作室 全媒体矩阵获授权发布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