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潮汕汕头澄海这条古驿道串起了潮汕与世界发展的篇章。大潮社资讯

 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有三个重要起源地,也是三个地标,它们分别是南宋时期的福建泉州港、元明时的漳州月港,以及清朝中叶的樟林港。

  明洪武三年(1370年)起,樟林一带初步形成渔港,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建成樟林寨城。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清廷允许与暹罗(泰国)进行大米贸易,樟林发展成为商贸港,工作人员在清理古码头遗址时,出土了一块“水道禁界”石碑就佐证了这一段历史。

  樟林港在清雍正、乾隆、嘉庆、咸丰时期最为繁荣,历时百余年。其时广东红头船、浙江白头船、福建绿头船云集,航线北通闽、台、浙以至天津,东抵日本,南至越南、暹罗、马来亚、婆罗洲等地,号称粤东“通洋总汇”。樟林港是清代东南沿海最大的近海帆船贸易口岸,也是早期粤东以至闽南、赣南地区华人移民东南亚的主要出海港。

  在20世纪50年代的港河清淤和围海工程中,樟林港的历史风貌逐渐湮没,变成内陆城镇。直至2016年,樟林古港——新兴街古驿道被广东省政府列入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示范段建设项目,这段辉煌历史又活现在我们的眼前!经修复与保护,樟林古港现存地上古建筑群和地下遗迹(古码头),其中包括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及历史建筑18处。2019年樟林村入选国家传统村落名录。

  我们面前的这座广东现存最大的天后宫,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1792年竣工。它以福建泉州天后宫为蓝本,是当年粤东地区建筑规模最大的庙宇。“未上红头船,先拜妈祖娘”,这句话描述的是当年“壮士”们远航出门前必先到天后宫拜拜妈祖的情形。现存古碑刻22块,至今正殿保存完好的“清朝龙凤陶瓷窗”尤其珍贵。

  走过古港广场,沿着古港河岸往前,来到南盛里渔行巷9号,这里是中国当代散文三大家之一的秦牧先生的故居。古港内的樟林古港碑的碑文就是由秦牧先生所撰。故居始建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占地面积387.5平方米,是一座土木建筑类型的小四合院(俗称“四点金住宅”)。

  古居所在的南盛里,是清光绪十年(1900年)新加坡华侨蓝金生兴建的大型民居建筑群,规划设计“中西合璧”,呈“五巷三埕一池”网络状布局,有房屋70座671间,以蓝氏通祖祠,又名“锡庆堂”最具特色,其建筑富丽堂皇,在1917年竣工。

  我们在古道上见到的这座山海雄镇庙,是在樟林地区拥有最高地位和最大影响力的庙宇,藏身于今东里镇南社村,始建于万历十四年(1586年),祀三山国王。“三山国王”是潮汕地区比较独特的一种崇拜,至今,全樟林乡每家每户的门楹上都会贴着“山海雄镇”字样的神符,以保佑家宅平安。

  再往上来到位于古港河西岸、建于清嘉庆七年(1802年)的 “新兴街”。樟林港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以后逐渐形成“八街六社”格局,嘉庆七年(1802年)开辟新兴街以应货物囤运的需要。

  全街长达200米,由54间两层楼的货栈组成。每间货栈宽5米,长10米。我们见到的这座叫永定楼,又称观海楼,是新兴街标志性建筑,占地约800平方米,是早期独立货栈,同时是船舶航标。街上的南社古海关,建于清嘉庆年间,与新兴街2号、4号同为清代潮海关总口属下东陇正税口所辖樟林小口的关卡设施,见证了樟林古港的发展兴衰。

  古港附近的这座“风伯庙”,位于东里镇塘西村内,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始建,现存有道光七年碑,是一座具有明显官方色彩的庙宇,风伯庙的建立在于保护洋船海上航行的安全。据资料介绍,风伯庙是由大洋船商人林泮的住宅改建的,而这位林泮还为后人留下了另外一座财富,即“西塘庭园”。

  西塘庭园坐落于澄海樟林塘西乡,建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这是潮汕第一座典型的苏州庭园,也是樟林港经济繁荣的又一佐证。其原主为林泮,至光绪年间,被南社乡“红头船”主洪元记斥巨资购得。洪家购后,特地派人赴苏州寻觅原建筑师后代,精工修葺。沧桑变幻,今园址幸存,旧景仍依稀可辨。

  现在,樟林古港通过实施整体修复改造,恢复了历史水道和街区格局,文化底蕴更加凸显,充分印证了古港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重焕新生后的樟林古港,获得了诸多荣誉:2017年获评“广东省宜居环境范例奖”、2019年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樟林古港-新兴街古驿道是一部“家国兴盛”的记忆,对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说,古驿道已然不仅是一条古旧的道路,而是一部恢弘的史诗——串起潮汕与世界发展的篇章。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樟林旧事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