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姚波
?
触及2009年来低点的香港恒生指数,创下超低估值,伴随着南下资金汹涌、各大港股ETF份额创出新高,资金盼望港股能真正触底。而近日医疗行业的强劲表现,犹如一剂强心剂,让港股投资者看到超跌行业止跌反弹的希望。
数据显示,自10月12日低点以来,恒生医疗保健指数最高反弹15.6%,在恒生综合指数12大行业中涨幅居首位,为何资金选择医药首先突破,还有哪些超跌行业和个股存在机会?中国基金报记者试图梳理疫情以来港股趋势变化脉络,为在港股底部淘金的投资者提供一点信心。
全球货币紧缩影响港股
全球货币紧缩下主导的流动性收紧,是此轮港股大跌的主要背景。
大跌之因埋于大涨,疫情以来,各国紧急降息,全球流动性宽松的红利一度将恒指高送至3万点上方。2020年3月~2021年2月,短短9个月时间内,恒指最高涨幅超40%,成为近3年表现最好的时期。但自此开始,港股率先转向跌势。
面对大放水带来的高通胀恶果,美联储不得不选择加息,让联邦基金利率呈现出近40年来最陡曲线。美股急转直下,美股基准标普500今年大跌21.26%。激进加息让美元资产预期获得5%的无风险收益,叠加美元指数飙涨17%,全球资金开始大量回流美国。作为外资主导流动性的离岸市场,港股开始遭受打击。
港股是一个具有双重属性的市场 ,一方面,大多数上市公司为中资公司,主要收益和利润均来自中国市场,受到中国经济复苏及公司盈利改善的直接影响;另一方面,港股的市场流动性却由境外资金主导,全球市场的流动性尤其是美股的活跃程度与港股走势高度相关。加之大批中概股回港两地上市,一批公司的股价也直接受美股市场的定价。
截至港交所9月底数据统计显示,目前港股2581家上市公司中,H股有308只、红筹股有174只,内地民营企业有905只,AH股两地上市有147只,中资股的市值占到港股市场的76.8%,成交金额更高达86.2%!另一方面,包括阿里巴巴、京东集团等港美两地上市的个股也达37只,受到美股隔夜定价影响的市值高达5.34万亿港元,将近港股总市值的20%。
外资投资海外市场时,需要充分考虑资产的属性,并受到全球宏观流动性影响。因此,难以充分调查中国内地公司背景下,外资机构除了投资上抓大放小,更偏好高确定性及流动性强的个股,而全球宏观流动性收紧、地缘政治紧张、人民币汇率波动等,都会影响其买卖港股的行为。
见底需要什么信号?
港股市场及流动性见底的一个重要信号,是美联储的此轮加息周期结束的信号出现。
依据芝商所数据,投资者普遍预计美联储下个月将连续第四次将基准利率上调75个基点,将其提升至3.75%至4.00%的区间。
市场相信,11月加息可能会释放出放缓的信号,此后难以再度出现75个基点的激进加息幅度,因为政策制定者需要暂停或大幅放缓加息以评估经济适应加息的节奏。
不过,2023年仍有小幅加息可能,且加息对美股的影响仍有惯性。据国海证券分析,明年美联储仍然有加息可能。若不考虑盈利仅考虑估值下跌,美股走势变化的拐点尚且可能要考虑到12月。
虽然港股估值的分母受美联储货币政策影响更大,但是从上市公司经营地域的角度,分子受内地经济影响很大。
国海证券预计,加入美股影响,从一个较为保守的角度考虑,港股在明年才能大反转,2023年迎来更大级别行情的概率更大。
也有外资机构明确表示,港股率先反弹机率高于美股。高盛在近日发布的策略报告中表示,投资者应卖出标普500指数看涨期权,并购买恒生中国企业指数看涨期权。其跨资产配置中整体减持股票,但在亚洲仍增持中国,对包括港股在内的中国股票的偏好高于美国同行,对标准普尔500指数持中性态度。
为什么是医疗保健?
尽管港股大市仍在筑底,但部分行业已经出现先行反弹的势头,近期反弹势头凌厉的医药便是一例证明。
近一周来,恒生医疗保健指数成分股中,52只个股上涨,15只个股反弹超10%,微创机器人、科济药业、荣昌生物、翰森制药涨幅分别达53%、23%、22%和21%。
从年内跌幅超过30%的行业来看,港股超跌板块远不止医药,包括工业、消费、公用事业、地产、原材料及金融等行业,资讯科技年内最大跌幅更高达47%。资金为何选择了跌幅并不是最多的医药反攻?
首先,突发性反弹的急先锋是创新药。港股在IPO上偏向医药生物公司,吸引了不少尚未盈利的医药公司登陆港股,在股市下行中杀估值特别厉害。而不少专注创新药研发的医药公司仍在不断获得进展,成为低迷行情时刺激市场情绪的良药。
10月18日,科济药业一款用于血液恶性肿瘤的新药上市申请获国家药监局受理。目前,已经有两款同类的靶向药在美国上市。10月17日,信达生物宣布,在研新药在超重或肥胖受试者中的多次给药剂量递增的1b期临床研究的高剂量队列结果,已在线发表。天风证券称,该药物有望成为减肥市场的重磅创新药。10月14日,百济神州旗下正在研发的新药百悦泽疗效潜力获证实,市场也给予了积极反馈。
天风研究指出,当前医药处于底部期间,尤其是创新药产业链、医疗服务等。港股恒生医疗保健指数的底部反弹,创新药融资也开始出现边际改善,预计后续可能逐步从过去一年的负向循环,进入“股价修复→融资边际改善→股价进一步反弹→融资继续改善”的正向循环之中。
此外,一些龙头公布的业绩让人喜出望外。医药龙头药明康德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2年前三季度收入283亿元,同比增71.87%;净利润约73亿元,同比增长约107.12%。公司表示,对于达成2022年全年收入增长目标68%~72%充满信心。
同时,一些影响估值的因素也已经被市场逐渐消化。如全球医药产业链受地缘政治影响,市场担心不少面向海外药企研发外包受限,包括药明康德等公司也在积极调整,加强海外本地化布局,弱化风险因素。
配置港股正当时
除了医药,还有哪些行业引起机构的关注?10月以来,境内外的机构配置可以提供一些思路。
依照港交所的权益变动数据,10月至少有9家投资机构已增持了13家公司,涉资约3亿港元,所涉及行业分布在消费、金融、地产、原材料、电讯、工业、科技和医药。以可统计的增持金额计算,医药及科技领先。
作为港股市场第二大国际券商的摩根大通,是美资背景的重要持仓机构,近期动作频频。10月以来,摩根大通出资9709万、8200万及1302万港元,分别增持了药明康德、上海复旦及移卡。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复旦是我国从事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开发、测试,并为客户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半导体公司,近期美方加码封锁芯片相关高科技时,外资频频加码。10月11日、17日,上海复旦分获摩根大通增持133.8万股和117.2万股,增持后持股比率增至5.13%。
同时,其它一些行业龙头也有不少新近增持。上市不久的光伏玻璃龙头福莱特玻璃,获施罗德增持250万股,涉资达4500万港元;中国电信港股获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增持1000万股,涉资约2800万港元;果链龙头瑞声科技获摩根大通增持104万股,涉资约1200万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