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迎采收旺季:撂荒地重拾新生活

兰州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迎采收旺季:撂荒地重拾新生活

图为9月下旬,兰州市榆中县蔬菜合作社内打包好的蔬菜。 榆中县委宣传部供图

中新网兰州9月21日电 (杨娜 张永琰)9月下旬,兰州市榆中县迎来蔬菜采收旺季。作为全国“北菜南运”“西菜东调”的三大主产基地之一,每年5至10月,该县为国内市场持续提供各类蔬菜产品,榆中高原夏菜走进东南沿海地区60余个大中城市的80余家专业批发市场,被端上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多个国家的餐桌。

榆中县金崖镇祥龙蔬菜产销专业合作负责人豆俊兰指挥工人采摘、分拣、装车,运往合作社蔬菜保鲜库,再经过清洗、削根、扎捆,装进菜库进行降温。豆俊兰说,经过24小时降温后,合作社的蔬菜将运往广东、天津等定点合作市场,每年蔬菜销量达1.5万余吨。

豆俊兰回忆十年前成立合作社的初衷,大量菜农种植的蔬菜无法及时运往菜库,影响经济收入,豆俊兰从组织人员上门收菜到动员身边的村民投资成立合作社。十年来,合作社积极探索发展模式,实现了统一育苗、统一管理、统一生产、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五个统一”。

兰州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迎采收旺季:撂荒地重拾新生活

图为9月下旬,榆中县甘草店镇郭家湾村发展养蜂产业。 榆中县委宣传部供图

截至目前,该合作社已与广东等地的2000余家超市建立了销售合作关系。合作社规模也从2021年的6人,发展到2022年吸收本地劳动力500余人务工,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近打工,并且有可观的收入。同时,2019年吸收全镇41户无产业发展能力的贫困户以资产入股收益形式加入,每年每户分红2000元。

祥龙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是榆中县蔬菜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十年来,榆中县坚持“扩面增收、标准生产、品牌增效、保障质量”基本思路,已成立农业合作社1564个,通过全面提高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水平,强化蔬菜质量安全监管,积极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乡村发展的蔬菜、瓜果等产品主要销往粤港澳、津京冀、长三角等地区,高原夏菜产业已逐步形成四季生产、周年供应、长短结合、内外互补、效益增长的良性互动格局,基本实现了蔬菜生产在区域、时间、品种等多个层次的合理优化配置。

如今,榆中县通过合作社引领,不仅为农户提供技术和销售渠道,而且让农户在兼顾家庭的同时,实现家门口务工。2022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36.2万亩,实现产量80万吨,优势产业带和特色产业群已初具规模,蔬菜产业已成为全县地方优势特色主导产业。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是榆中县始终坚持的发展原则。在甘草店镇郭家湾村,结合撂荒地整治,流转本村撂荒地种植油菜花400亩、紫花苜蓿100亩、荞麦150亩,通过新“三变”(鲜花变蜂蜜、籽粒变杂粮、秸秆变草料),实现农民增收、村集体受益、人居环境美化的目的。

兰州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迎采收旺季:撂荒地重拾新生活

秋日里,榆中县马坡乡千亩梯田,不同农作物渐趋成熟,呈现出多种色彩,宛若大地的“调色盘”。 刘晓波 摄

土地撂荒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也保证了中蜂蜜源,通过蜜蜂授粉后的荞麦、油菜籽粒饱满、口感更佳,通过销售荞麦面、菜籽油等增加村集体收入。油菜、荞麦等作物秸秆通过加工后可以作为牛羊草料,牛羊粪便通过发酵腐熟做成有机肥,提供作物营养肥效,改善土壤质量,提高产品品质。

该村党支部书记刘善忠介绍说,依托郭家湾村股份经济合作社,2021年引进中蜂50箱,2022年新增购买中蜂30箱,发展带动本村中蜂养殖4户20箱,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扩销路、提规模、保质量。本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申请注册“六欣源”商标,着力培育高品质、有市场、能富民的特色品牌,通过蜂蜜销售,2021年增加村集体经济6万元。

生活富裕了,榆中县各种民间歌舞队走上舞台。园子岔乡柏木村,有一支平均年龄超过65岁的民间老年乐队,年纪最大的魏周龙今年78岁,带领队员们在农忙之余为乡亲带来文艺表演。他们传唱经典红歌、自编自演讲述身边变化,展现幸福美好的新生活。(完)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