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设计师钟毅:在一针一线之间 传递大明风华

香港设计师钟毅:在一针一线之间 传递大明风华

富贵蟒·云肩通袖·妆花织金纱袍

香港设计师钟毅:在一针一线之间 传递大明风华

钟毅(左)

香港设计师钟毅:在一针一线之间 传递大明风华香港设计师钟毅:在一针一线之间 传递大明风华香港设计师钟毅:在一针一线之间 传递大明风华香港设计师钟毅:在一针一线之间 传递大明风华香港设计师钟毅:在一针一线之间 传递大明风华

从设计一块布料开始,“85后”香港设计师钟毅考证大量资料,希望把从明末以来遭受中断的汉服接续传承下去。2017年时,由他设计的汉服,代表着中国制造的复古时尚,登上了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屏幕。

钟毅少年时代就对古人的衣服十分好奇。大学毕业,他便投入全部精力,在广州创立明华堂工作室,专注于复原与制作明代汉服。

“了不起的中国匠人”,作品登上纽约时代广场

2017年5月,身着一件松花色明代汉服的林志玲登上了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屏幕。在这个年均客流量1亿人次的“世界十字路口”,钟毅团队的原创汉服展现出了华夏民族服饰文化的精巧与雅致。

“并不是特别设计的,就是我们在售的一款常规的明代女性服装。”受到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邀请,这是钟毅的作品和创业经历第一次为人所知,那时距离他创立汉服工作室明华堂,已经过去了10个年头。

作为《了不起的匠人》第二季的分享人,林志玲在节目中讲述着汉服文化的精妙所在:“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服饰和礼仪,历来是一个民族最外在的文化传承。汉服,不是停留在明代王朝的旧衣,而是沿袭传统的时代正装。”

汉服的复兴分成两种模式,如同史书按照体裁分成编年史和断代史,汉服的复原也以此为着眼点。有的团队着重考证“历代服饰中一脉相承的逻辑”,复原历朝历代的经典服饰,也有的团队仅深挖一个朝代服饰的流变。钟毅团队就属于后者,他们对服饰的考证和制作聚焦于明代。

在今天,市场上对汉服的理解仍然存在着普遍误区,钟毅表示,首先汉服并非是“汉朝人”的服饰,而是跟随着中华文明从原始时代便开始不断延续与发展至明代的中国服饰,在对外与对内的文化交流之间,华夏服饰也经历着不断的传承与演变。在钟毅看来,明代是汉服在历史中被迫画上休止符的所在。自明以降,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紧接着,随着西方列强的炮声,西方流行的服饰文化也开始影响着此后中国人衣着的方方面面甚至直至今日。钟毅希望在断掉的地方接续上,把珍贵的汉服传下去。同时,由于明代距今较近,丰富的考古成果、文献资料和写实性绘画,都使得对汉服形制的考证与重拾完全可能。

钟毅坦言,从商业的角度来考量,每个朝代的服饰都做,商机肯定更大,因为有各种需要、各种喜好的客人都可以从店里挑选到服装。然而作为一个想要传承汉服的匠人,钟毅却不为所动地坚持着自己的理念。

专注于汉服15年,钟毅觉得“汉服不应该是陈列在博物馆中遥不可及的文物,而是现代人能按自己身材定制、能穿在自己身上的服饰”。

为了复兴汉服,曾穿着“四不像”出门

在亲朋好友的眼中,钟毅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对此也不否认,尤其是在面对汉服时,他往往会表现出一种执拗。

钟毅获得关于汉服的启蒙很早,在香港初中中国历史课本的明清篇中,“剃发易服”四个字让钟毅第一次了解到了 “民族服饰”对于中国人,特别是汉族人的独特内涵。类似宽袍大袖的服装表达,也常见于香港电影黄金年代的古装片之中,十多岁的少年对此好奇极了;来到内地就读时,高中的他捧着历史课本跟老师问东问西。

“为什么今天,日本人穿和服,韩国人穿韩服,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也大多有传统民族服饰,唯独我们汉族的民族服饰却不见了?”带着这样的疑问,钟毅开始超纲学习有关汉服的知识点。高中毕业后,钟毅考入了广州美术学院的数码艺术与新媒介专业——一个涉及造型艺术、影视和动画的学科。

想让汉服重现于日常生活,钟毅大学时的做法偏向激进。无论是见女朋友家长的重要场合,还是日常生活,满腔热血的他每天都身体力行穿汉服,一坚持就是两年。出门上课,或者组织学校的汉服社团上街宣传,钟毅并不在乎大街上行人打量他的目光。不过今天的他觉得当年的行为有些滑稽,“因为当时的服装在形制上完全达不到汉服的标准,穿的是个四不像,只能算作古装cosplay”。

最开始,钟毅自己画图、打版,为身边的同学和汉服爱好者做出了一件件交领的“汉服”。但由于缺乏考证,且做工不精细,作品与真正的汉服相距甚远,只是表达着一种年轻人希望汉服能够在中国回归的文化自觉。

经过大一、大二许多次组织汉服宣传活动的实践、挫折以及现实中的落差使得钟毅不得不反思,这种活动的实际意义其实并不大,甚至忙于组织各种汉服活动反而让他忘记了其中的根本——汉服。他开始到图书馆、博物馆、网络兴趣小组,搜集有关汉服和中国传统织造技术的各种资料。通过学习,曾经心里那个“懵懂又模糊”的汉服,变得具体了。

“民族服饰在现代首先是一种正装,承载着的是文化礼仪的价值”。今天的钟毅已经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取得了一种平衡,他不再盲目追求日常生活中的汉服普及,而是希望通过自己团队的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来自于传承与考究的汉服之美。

大学期间组建团队,钻研断代的汉服文化

2007年,大学二年级的钟毅就已经定下了自己做专业汉服的目标。他的决心,来源于看电视时的不甘心。

从小看着TVB的古装剧长大,搬到内地生活,钟毅也赶上了古偶剧占领市场的高峰。但他对电视里的古人造型,却难掩嫌弃。“早几年古装片和历史剧的服化道更是重灾区,让人看了之后血压都高了。”

大学里,钟毅选修了影视方面的课程,其间观看了大量欧美日韩的古装剧和纪录片。在服化道的加持下,外国服装的优美得以呈现,然而他却发现,拥有深厚底蕴的中国服饰之美却缺乏呈现,一种落差感推动着他做出经得起检验的汉服。

彼时是2007年,互联网还不太发达,找资料存在着不小的难度。泡博物馆、逛图书馆,他尽可能地搜罗资料。学习积累到一定的量,钟毅开始手绘衣服的纹饰图样,之后再把它们重新用电脑绘制出来,成为后续面料生产的素材。

除了服装的形制,钟毅把大量的心思花在布料选择与纹饰设计上。团队首先考虑当时的人用什么样的材料制作衣服,例如在山东济南的孔府,就保存着明代纱罗面料的衣服,借由文物,他们判断出古人在面料选择上的偏好。团队先后选用过暗花绸、棉麻纱、织金缎、妆花缎、暗花纱和织金妆花纱等不同的材质进行制衣。其次,钟毅最关注布料上的纹样,纹样考证不周,制作出来的汉服就如同没有灵魂、经不起细看一般。

在钟毅看来,汉服面料上的纹饰发展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对应着当时的社会发展形态。例如,明代龙袍上的龙,流行四合如意云纹样,它在明初和明末存在着不同的形态。“明初王朝初建,百废待兴,反映在服装上,花纹就显得不那么精美。随着时代发展,明中期的纹样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及至明末,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服装上的图样越发饱满奢华。”在历史发展的脉络中,汉服成为王朝的兴衰与变革的缩影。

钟毅每年都亲自和团队一起参与设计工作。说起令他满意的一款,他选择了新近完成的一件晚明风格“富贵蟒·云肩通袖·妆花织金纱袍”,解读一件衣服中蕴藏着的文化巧思。“晚明时期的蟒袍,蟒头体积巨大,巨蟒从肩膀横跨至几乎腹部位置追逐龙珠而去,呈泰山压顶、翻江倒海之势,气势恢宏,视觉冲击力强烈。”

即使汉服已经在当今社会“出圈”,钟毅仍然觉得古装影视剧中“乱穿衣”的现象需要持续纠正,他也希望自己做出的汉服,能够给明制服饰相关的电视剧提供参考。“服饰文化断层的影响不仅限于服饰层面。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外进行文化输出,无法跳出历史。在述说历史的影视作品中,服化道经不起推敲,文化输出的说服力就会减弱。”

孤注一掷,为心中所爱花费时间精力

也许每一个坚持心中所爱的创业人士,都有着心酸的过往,钟毅的创业经历也并不顺利。回忆起十多年前的艰苦时期,他淡然表示,“就是随随便便,一日三餐,把大多数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研究和设计上。”

复原汉服,有人按照古画或文献中的服装做仿制,也有人在面料纹饰设计以及色彩搭配上创新,意在美观好看。钟毅的做法属于后者,因而设计是工作流程的重中之重。

大学毕业没找工作,钟毅开始全身心做汉服。“第一笔启动资金靠家人和朋友赞助;妈妈在精神上支持我,爸爸并不看好,但给我打了五万元,凑起来总共六万元。”他记得自己曾经孤注一掷的勇气,却无法将艰苦岁月的细节还原出来。

起初钟毅自己剪裁制版,经朋友“汉阿姨”介绍,请来资深裁缝薛师傅夫妇,专攻裁剪和缝制,汉服以平面大片剪裁为主,一刀不慎,则整片面料全毁。如今,薛夫妇依然是主刀师傅。让钟毅印象特别深刻的,当时他接到的第一份汉服订单,是来自于北京的一位女顾客,之后又有一对新加坡的华人夫妻,专门定制了两套大红色的汉服作为婚礼服,这都让他备受鼓舞。

2020年开始,疫情的蔓延也给服装的设计和制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在批量制衣的成衣工厂,工人师傅流水线作业,只需要按照标准缝纫。然而手工定制的汉服,每位客人的身材、款式要求都有所不同,工人师傅不仅要掌握缝纫技巧,更需要有不同形制服装时的应对。钟毅觉得能做出专业的衣服,就必须花心思培养专业的师傅。“最久的一次工人培训了半年才上岗,其间工资照发。”钟毅觉得在现在浮躁的社会中,敢于承受经济风险、肯舍弃惯有的流水线作业习惯、埋下头来重新钻研一门新手艺,首先已经非常值得尊重。

手工设计一款衣服需要不断测试打版,推倒重来。一个设计方案推出后,反复修改七八次,调整色彩搭配,对钟毅团队来说是家常便饭。随着团队对明代服饰文化的研究更加深入,除了每年雷打不动设计新款服装,钟毅也将心思放在了配饰上,试图还原出古人发饰妆面、穿搭配饰的完整风貌。

打造原创纪录片,科普大明衣冠

如今,钟毅的团队已经形成了规模,钟毅在网站上开辟了一块独特的视频展示专区,想通过团队多年的积累,希望借由多媒体影音手段,提高汉服文化在人群中,特别是年轻人中的触及度。

由钟毅团队原创的纪录片《大明衣冠》已经在官网上更新了四集。钟毅邀请了大学时期就已结识的老朋友、明代服饰研究员董进老师做解说嘉宾,董进老师不收分文,全凭热心奉献。“天微亮,一位大明官员按制度穿戴起朝服。作为衣冠上国的一员,这必定是不平凡的一天。”纪录片的第一集《朝服》,在画面中还原着一位明代万历年间的官员从晨起梳妆开始的故事。

镜头前的男子打着哈欠,从架子床上坐起来,在侍女的帮助下,以网巾束发,再佩戴束发冠,就完成了上朝前的第一步准备。着装时,一层衬袍,一层交领、大襟、右衽,由白纱制成的中单,领、襟、袖分别施以深青色缘边的赤色纱朝服;还有以赤色罗制作,配有青色缘边的“下裳”按照先衣后裳的顺序,依次穿搭。

在前两期的视频中,钟毅选择了明代服饰中具备代表性的朝服和命妇礼服作为开端,以生活化的场景展示,介绍明代人的服饰文化。为了能更好地传达出主题与情感,钟毅亲自为每一期都专门制作一首原创音乐作为配乐。钟毅不仅是导演、编剧,一期8分钟的纪录片,他亲自承担了拍摄、剪辑、后期、布景设计、作曲等的全部工作。

通过钟毅和团队的努力,将每期的制作成本控制到最低,即便如此,仍造价不菲,耗时数月至半年的筹备才能完成。“我们希望能为汉服的推广和普及,发挥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

在未来,他还希望把汉服领域的公益做得更大,邀请熟悉的学者,在网站上列出汉服研究的书单,提供给汉服爱好者们准确便捷的资料库。“华夏衣冠是中华文化,乃至于人类文化中独树一帜的宝贵财富,是融入了我们历代先人的能量与不凡审美的结晶,我们一定要将它延续下去。”

本版文/武冰聪

供图/钟毅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