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炳曾给老家全村每人发30元,村民:当时每月工资24元

7月10日,田家炳基金会官方网站发布了《田家炳博士讣告》,田家炳先生于当天上午安详辞世,享年99岁。

这个消息让田家炳的家乡——梅州的父老乡亲们沉痛。记者专程前往田家炳的老家大埔县高陂镇银滩村,采访当地村民,并采访梅州社会各界人士,追忆这位把自己总资产的80%都用于慈善事业的慈善家。11日晚上,大埔将在田家炳实验中学举行大型追忆会。

田家炳曾给老家全村每人发30元,村民:当时每月工资24元

田家炳的故乡大埔县高陂镇银滩村航拍视频

“我们最敬重的乡亲走了……”

从梅州市驱车大约1个小时,便来到了田家炳的家乡大埔县高陂镇银滩村。一条宽敞的水泥道路从村头蜿蜒到村尾,这是田家炳80年代初为家乡捐建的村道。沿着村道往前走,来到村中,一座黛瓦米白墙的古朴客家古民居格外引人注目。那是田家炳的祖居拱辰楼。

“我们最敬重的乡亲——家炳叔公走了……”站在拱辰楼前,银滩村党支部书记田维清的声音低沉。他拿出手机打开微信,从10日上午田家炳博士辞世的讣告出来后,大埔银滩乡亲微信群的消息提醒声音响个不停,乡亲们纷纷表达了沉痛的悼念。

“德高望重的家炳叔公离我们而去,他老人家的善举深深感动着我们每一位乡亲,其仁义、博爱的精神必如夜空中的家炳星一样永远闪耀寰宇!”

“永远怀念田老先生,向田老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愿田老先生一路走好!”

……

“知道这个消息,乡亲们心里都很沉重。”田维清说,不少乡亲在商量准备亲自到香港悼念田家炳先生。

田家炳曾给老家全村每人发30元,村民:当时每月工资24元

得知田家炳去世的消息,大埔县高陂镇银滩村的乡亲们纷纷在微信群里留言悼念。 何苑妮 摄

田家炳先生走了,但他在银滩村的乡亲们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银滩村现有463户约1900人,村中有两所学校,分别为玉瑚小学和玉瑚中学,“这两个学校是田老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捐建。”田维清说,那个年代,农村的孩子读书是不易的事情,如果不是田家炳慷慨解囊,银滩村的孩子也不可能在家门口读书,“玉湖中学最高峰的时候有360多名学生。”

“除修路建学校外,田老还给我们村捐建了水电站。”田维清说,这座水电站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一直在运营,“如今每年仍可为村中带来2万多元的集体收入。”

田家炳曾给老家全村每人发30元,村民:当时每月工资24元

大埔县高陂镇银滩村的乡亲们纷纷在微信群里留言悼念田家炳

“家炳叔公是大慈善家,对家乡有很深的感情。”银滩村村民何端芳说,上世纪70年代,田家炳回到家乡,给全村每人发了30元,当时的工人每月的工资才24元。今年57岁的何端芳,是田家炳祖居拱辰楼的日常管理者。田家炳的祖居由拱辰楼、万卷楼两座建筑组成,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为田家炳高祖父田振多所建,占地面积约310平方米。田家炳1919年在拱辰楼出生,先后在越南、印尼、香港创业,成为商界钜子。

田家炳曾给老家全村每人发30元,村民:当时每月工资24元

2010年,田家炳回家乡探亲,与乡亲们同乐。丘佳纳 摄

“早些年,家炳叔公经常会回来家乡走走看看,后来随着年事渐高就很少回来了。”何端芳说,他最后一次回来家乡探亲大概是8年前,当时银滩村村民很欢喜,敲锣打鼓热烈欢迎他。在何端芳的印象中,田家炳慈眉善目,“说话中气很足,但声音很温柔,对每位乡亲都很亲切。”

梅州47所学校冠名田家炳

在慈善事业中,田家炳对教育情有独钟。

据统计,梅州共有47所学校冠名田家炳,其中中小学42所,职卫校5所。这47所学校中,有37所为大埔县内的学校。此外田家炳基金会还给嘉应学院捐助了图书馆和多座教学楼。

这些田家炳学校的师生深受田家炳先生的精神的影响。

蕉岭县田家炳实验中学副校长黄进芳是通过田家炳基金会的微信群得知田老先生过世的消息,内心十分悲痛。“老先生就像是我们的亲人,一时间,基金会、学校、老师、学生的微信群全都在缅怀田老先生。”

2003年,田家炳基金会捐助300万元为蕉岭县田家炳实验中学建设教学楼,十多年来,田家炳基金会一直为学校教师提供培训的机会。“田家炳基金会不仅捐助钱款建设校园,每年还会来学校指导工作,也会组织全国田家炳学校教师、校长进行培训,把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带到学校。”

去年5月,田家炳基金会董事会主席田庆先到蕉岭县田家炳实验中学参观时,他随身携带着水壶给黄进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田庆先主席随时携带水壶,不喝矿泉水,不浪费一滴水,让我们感受到田家的节俭。”黄进芳说,学校初一、初二年级设有4个家炳班,班上都是级里品学兼优的学生。“家炳班是实验班,在家炳班传承田家炳先生勤、俭、诚、利己利人、拼搏的精神。通过实验班带动整个年级,乃至带动整个学校学习田老先生的精神。”

谢海波是大埔县家炳第一中学校长,据他介绍,他们学校是田家炳在大陆捐赠的第一所中学, 每年,田家炳基金会还会向考入基金会指定高校的田家炳学校的高三考生提供5000元奖学金。

谢海波动情地说:“他是我所认识的人中最无私的一个,他把自己的资产大部分用于慈善事业,很难再找得到像他这样的人。”9年前,田家炳最后一次回到大埔,谢海波有幸在台下听了他发表演讲。 “在演讲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田家炳对德育尤为重视,另外多次强调了要孝顺。”谢海波说。

田家炳曾给老家全村每人发30元,村民:当时每月工资24元

田家炳的故乡大埔县高陂镇银滩村村貌。袁群华 摄

饶顺康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家炳人”,小学在田家炳小学读了6年,初中在田家炳实验中学读了3年,今天听到田家炳先生去世的消息,他表示内心很悲痛。

“在我看来,田家炳是一个勤俭、诚信、祥和的人,记得以前他来学校的时候,会和老师和学生一一握手,一点架子都没有,印象很深的是,他的一块手表带了10多年,他说没有坏就不用换。” 饶顺康说,田家炳先生的事迹,同学们都非常清楚,例如变卖家产捐款助学,在竞争对手即将破产之时伸出援手等,这些都是激励着每一个“家炳人”奋勇前行的动力。

据了解,近年来,田家炳基金会在教育方面从捐资建楼逐渐转为“智力输出”。在大埔,田家炳基金会每年开展田家炳中学年会、校长论坛等,邀请来自全国五湖四海,甚是新加坡的华人老师过来培训讲课,谢海波说:“这种培训讲课的形式让他受益匪浅,通过参加培训,我才能迅速成长起来,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晚境之秋仍是火热之心

在田家炳先生的家乡梅州,随处可见田家炳中学、田家炳医院,提起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父老乡亲都亲切的称呼他为“田老先生”, 孩子们都叫他“田家炳爷爷”。

“我听到消息以后非常悲痛,田老真的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人。”大埔县侨联主席范春芳回忆起与田家炳的点滴往事,声音有些哽咽。

田家炳曾给老家全村每人发30元,村民:当时每月工资24元

田家炳的祖居拱辰楼。 袁群华 摄

范春芳说,田家炳先生每次回大埔,对吃住从没有特殊要求,还会特意叮嘱一切从简,尽量不要浪费,每一道家乡的小吃他都会尝一下,“最后一次见他是2010年,那时候他带着他的家人回来大埔,他希望自己的子孙可以建立起家乡观念”。

范春芳除了在大埔接待田家炳先生,还会去香港拜访他,田家炳先生给她的印象就是十年如一日的低调、朴素。“他的家陈设简单,他对吃的也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一心扑在慈善事业上,不分区域,不仅是对家乡慷慨捐资,全国各地都一样。而且他对人非常和蔼亲切,我们都很敬重他。”

田家炳曾给老家全村每人发30元,村民:当时每月工资24元

田家炳的祖居拱辰楼。 袁群华 摄

梅州市侨务局副局长邓锐说,田老有两件事令他印象深刻,并影响他至今。一件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初,邓锐有幸和田家炳先生一起吃饭,吃完以后桌上还剩下两块扣肉和一块酿豆腐,“他让我们打包,我们觉得难为情,然后他便让我和另一个年轻人吃完,并用《朱子家训》来教育我们,‘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两句话我到现在都记得很清楚。”

还有一件事发生在由田家炳先生捐资建设的高陂大桥举行奠基仪式,当时有许多人看热闹,其中有一个小孩子不小心被车撞到了,邓锐看到田家炳先生当场拿出了钱给那个小孩疗伤,并表示这件事因他而起,他应该负起责任。“这点滴小事让我非常感动,从那以后我为人处事也常常以田老为榜样,他的事迹激励着我们。”

田家炳曾给老家全村每人发30元,村民:当时每月工资24元

田家炳的祖居拱辰楼。袁群华 摄

孙淑元是香港大埔县旅港同乡会第25届首席会长,她家与田家炳先生家是世交,她亲切的称呼田家炳先生为“家炳叔”,对于孙淑元来说,田家炳先生就像父辈一样,关心、爱护着自己,关注着自己成长的每一步。“在同乡会的工作中遇到难题了,我便会向他请教,有成绩了,我也会向他汇报,每一件事他会非常耐心、非常认真对待。他以前常常跟我说,同乡会就是要把大家团结在一起,凝聚力量,我一直谨记于心。”

大埔县人民医院院长黄裕坚2014年受田家炳基金会的邀请,前往香港拜访田老先生。“田老先生为人非常热情、随和,虽然已经95岁高龄,但仍然非常挂念家乡医疗事业的建设”,回忆起四年前与田老先生会面的场景,黄裕坚至今记忆犹新,“对医院的发展,田老始终很挂心,他一一询问医院的病房是否充足、群众看病是否方便。”

分别的时候,田家炳先生向黄裕坚赠送了自己的自传,并勉励他要办好家乡的医院,切实地为家乡的老百姓服务。对于田老的教诲,黄裕坚表示自己一直铭记于心,今天听到田老去世的消息,心里感到悲痛、失落的同时,也要继续认真办好医院,不辜负田老的嘱托。

【来源】南方网

【文字记者】唐林珍 陈萍 马吉池 张柳青

【实习生】何苑妮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