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吃完的榴莲壳可以变成创口贴,丢弃的意面香料可以发酵成柔和的皮肤可用消毒剂……
由于食物维持着所有形式的生命,食品科学和医学之间存在基本但未被充分认识的重叠。
除了公认的“食为药”或“药食通源”的中医概念外,食品科技还有其他多种用途,也适用于临床医学检验和治疗。如果这些医用材料来自我们每天吃的食物,那么日常生活中的厨余垃圾将产生更大的利用价值。
例如将甘蔗、咖啡渣、啤酒糟进行升级再造并将它们用作制造口罩和消毒剂的材料,可以避免这些有用且营养丰富的物品被添加到我们的垃圾填埋场中,使它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获得第二或第三次生命。
新冠病毒的大流行,手套和口罩的使用量暴增,暴露了当前医疗垃圾不可生物降解的弊端。不仅医疗垃圾处置出现问题,食品再加工产生的餐厨垃圾同样是环境污染的重要源头之一。
新加坡仅一年就生产了23000吨厨余垃圾,利用焚烧和填埋的方式处理食物垃圾反而会产生更高的碳污染。为了缓解这一问题带来的环境问题,新加坡通过食品开发技术创新出通过食品加工副材料制作医疗材料的办法。
临床应用需要生物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以及经过认证的医疗级,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免疫排斥和感染风险。对于临床生物材料应用,天然物质具有优于合成石油基或无机材料(玻璃、陶瓷、金属)的固有优势,各种形式的食品成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多核苷酸)通过技术提炼,可以与几乎所有临床生物材料具有高度的相容性。
鱼类、昆虫所含的壳聚糖,通过水解提取,可制成伤口护理和支架;榴莲壳所含的纤维素是制作水凝胶伤口敷料的优秀成分;从水果、植物中提取植物抗菌素用于动物养殖;通过工业坚果加工提取活性抗菌成分用于口罩织物……
这些新的尝试都代表食品与医学之存在可行的转化可能性。这不仅为“以食为药”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还减少了食物垃圾和医疗材料这两个对环境污染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