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亚开始流行吃方便面?和一位16颗牙2天植完的昆山老人有关

埃塞俄比亚开始流行吃方便面?和一位16颗牙2天植完的昆山老人有关

2009年,从昆山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的位子上退休后,63岁的宣炳龙给自己定下计划,要完成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种菜。以前有种菜的兴趣,没种菜的时间。退休后,宣炳龙把自家院子里的花地改成菜地,刨土、捉虫、施肥……看着宣炳龙在菜地里忙前忙后,他老伴打趣说:“你好好种,我给你配送,种了吃不完还可以送人。”

第二件事是学车。以前太忙没时间学,退休后宣炳龙每天早上6点跟着师傅出车学习,一车学员,宣炳龙年纪最大。到苏州考试时,屏幕上滚动着考生姓名,宣炳龙听到周围议论纷纷:“这个宣炳龙是昆山的那个宣炳龙吗?”“他还学开车?”考试结果:一起考试的8个人中有两个年轻人没过,宣炳龙除了因为搞错转弯方向被扣5分外,其他表现完美,顺利通过考试。现在,宣炳龙自称已经是开车经验丰富的 “熟练工”,73岁照样一脚油门开到苏州市中心。

第三件事是植牙。以前上班没时间治疗牙周炎,退休后去医院一检查,需要种16颗牙齿。一颗牙齿从种植到痊愈需要8个月,医生给出的方案是一次最多种4颗牙。16颗牙,种好最起码需要4年,宣炳龙一算,投资成本实在划不来,“能不能一次性分两天全部种完?”这一建议被医生直接拒绝,说从来没有这样的先例。“你就从我身上突破。”宣炳龙安慰医生,“有问题我自己负责,你的胆子要大一点。”

最终手术真的分两天一次性做完,第一天种了10颗牙,第二天又种了6颗牙,手术历时十多个小时,结束时宣炳龙的脸肿得像气球。 “种完牙齿我确定了,就算在抗战时期,我也能经受考验,不会做叛徒。” 宣炳龙对前来探病的朋友说。

胆子大、性子急,做事情追求完美……宣炳龙就是这样的脾气。也正是这样的脾气,促动着他在工作上大刀阔斧、敢作敢为。

苏州人、江苏人乃至长三角不少人都听说过宣炳龙。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宣炳龙是江苏苏州昆山开发区“操盘手”、“昆山之路”开拓者之一。在他的推动下,昆山开发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大到高、从高到强四个阶段,与此同时,昆山从一个农业县,借助一系列首创性的制度突破,一跃成为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第一标杆”。

这样的宣炳龙,退休后根本闲不住,日程排得甚至比退休前更满。“办公室门口排得向医院门诊所一样。”昆山开发区管委会的一位工作人员这样形容。除了到全国演讲上课、接待各地企业家咨询讨教之外,从2015年开始,宣炳龙开启了埃塞俄比亚“传经”之旅——把中国开发区的发展经验介绍到埃塞俄比亚、传送到非洲欠发达国家。这个活动被视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倡议下的一次“昆山担当”。

在过去5年,宣炳龙飞赴埃塞俄比亚11次。不管是工业园区一站式服务怎么做,还是企业考察怎么接待,只要埃方一个求助电话,宣炳龙立刻出发,经过至少12个半小时的飞行后,不倒时差,直接奔到现场解决问题。

自2016年以来,通过三次“请进来”学习和跟班实训、四次“走出去”就地指导实际问题解决和直接参与示范管理,昆山已为200余名埃塞俄比亚工业园中的高级管理人员面授机宜。这些数字与宣炳龙的努力息息相关。江苏省发改委副主任赵建军感叹:“老先生两地奔波操作,付出极大心血,着实令人感佩 ”。

“以前我们招商的时候,别人来帮助我们,现在我们有了一点积累,也应该去帮助别人。”说这句话时的宣炳龙,头发花白、脸颊瘦削,但眼睛有光,“我要始终保持激情,就想做一点自己喜欢做的事,做一点对社会有效益的事情。”

至于近万公里外,宣炳龙家院子里的菜地呢?等待配送的亲朋好友恐怕只能继续等下去了。

埃塞俄比亚开始流行吃方便面?和一位16颗牙2天植完的昆山老人有关

2019年10月25日,中非法律交流中心在上海大学正式运行。首个“双培训”留学生戴维对校外导师宣炳龙称:再过一年就能用中文交流了。图片来源:采访对象提供

2015年德雷达瓦与1984年昆山

2015年5月,宣炳龙第一次抵达埃塞俄比亚德雷达瓦时,眼前的景象让他一下子回想到1984年的昆山。这一年,昆山还几乎嗅不到一丝工业的气息。为了改变落后面貌,昆山开始建设“工业小区”。也是这一年,宣炳龙从昆山经委常务副主任的任上调出来分管工业,加入了刚刚成立的“工业小区”建设指挥部。

“基础设施落后,道路泥泞颠簸,空气中到处飘散着二手车驶过后的漫天尘土。”2015年的德雷达瓦和1984年的昆山在宣炳龙的脑海中几乎重叠。再看一下当地的规划,在德雷达瓦的东部,距离市中心7公里处计划建设埃塞首个国家工业园,工业园距离港口路程大约两个半小时。这一条件,与1984年的昆山“工业小区”的地理位置如出一辙。

事实上,这种相似性早就被埃塞俄比亚方面注意到了。早在2014年6月和12月,埃塞俄比亚总理顾问和工业部部长,埃塞工业园开发总公司首席执行官,就先后组团赴昆山考察。在此之前,埃塞方一行已经在全球踩点,新加坡、英国、美国、南非……在中国先后考察了深圳、浦东,直到看到昆山,他们一致认为,昆山做法适合本国国情,值得学习借鉴。

2015年5月,受埃塞俄比亚驻华大使馆和国家工业部托请,中国开发区协会完成了埃塞德雷达瓦特殊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总体规划研究。中开协力邀宣炳龙“入群”埃塞咨询团,用昆山开发区成功做法,为德雷达瓦经济区的规划落地、运营管理和招商引资提供指导。这才有了宣炳龙的第一次埃塞之行。

在埃塞俄比亚首次授课当天,宣炳龙从昆山的过去和现在、为什么及如何建设开发区等角度,向在场几十余名学员传授了近两个小时的改革方法论。与当地人近距离接触后,一种熟悉感涌上宣炳龙的心头。

埃塞俄比亚总理府顾问阿尔卡贝博士不止一次地当面恳请:“您来埃塞工作十年,帮我们生一个‘儿子’。”阿尔卡贝所说的“儿子”,是一座可以为埃塞国家工业园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提供示范的产业园区。

“我能感觉到,当地的干部对发展经济的热情和我们当时差不多,有一种很真诚的感觉。”宣炳龙这样评价。

埃塞俄比亚开始流行吃方便面?和一位16颗牙2天植完的昆山老人有关

2019年10月31日,宣炳龙陪同来访的德雷达瓦市长赴台玻集团调研。图片来源:采访对象提供

眼睛亮亮的

上世纪90年代,台湾六和机械董事长到昆山考察,被宣炳龙带着跑来跑去,只看到一片荒地。

“天上出太阳、地上水茫茫,我们还穿雨鞋,你指着一个沙盘对我讲,将来这里会怎么样,我真当你是吹牛啊!但是,当时看到你两个眼睛亮亮的,说明你们有干劲。”事后,六和机械董事长告诉宣炳龙,他那种“亮亮的眼神”,是吸引六和投资的一大因素。

20多年后,这种“亮亮的眼神”也成了吸引宣炳龙的一大原因。回昆山介绍起埃塞的情况,宣炳龙总是从手机里翻出埃塞俄比亚人戴维的照片,“你看看,他的眼睛是不是很亮?”

照片中的戴维西装笔挺、目光炯炯,他是宣炳龙在国外收的第一个徒弟,曾担任南南合作北京国际研讨会的志愿者、入职中土集团担当高级法律顾问。今年8月26日,江苏秉龙慈善基金会与上海大学教育基金会签订协议,全额资助埃塞国家工业园区优秀青年管理人员进入上海大学开展专业研习。这意味着,未来三年内,戴维将每年获得6万元的资助款,在上大完成硕博连读。

拜师第二天,戴维特意带了个本新买的皮面笔记本,他对宣炳龙说:“师傅,以后你教我东西,我都记在这本本子上。”

“我看到他的眼睛里有光,这个光比我当时还要亮。”宣炳龙说。

有的学院派教授总结招商有几种方法,包括网上招商、敲门招商云云。但在宣炳龙眼中,招商没有多少种方法,“招商就是诱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给别人的感觉,我们这个团队是真心在为企业打算、服务”。

上世纪90年代,日本丰田工业到昆山考察,考察人员每人需要填一份表格,表格有11项内容需要打分,其中占比最多的分数是印象分。满分10分,当年昆山的得分就是10分,全国最高。这成了之后日本丰田工业在昆山的投资依据。

“诱惑”之后呢?是诚信。限于当时的环境条件,只能做7分,“诱惑”3分,那么接下去要做的就是把这“吹起来的牛皮”赶紧兑现。“最后要让对方得出一个结论,昆山开发区这批干部是诚心诚意的,讲的跟做的是一样的,讲一句算一句。”宣炳龙说。

捷安特自行车董事长曾评价昆山 “真的是一张烂股票。不买吧,好像错失了一个机会。但是看看确实什么都没有,但可能烂股票就是一次机会,会变成潜力股。”“事实证明,昆山确确实实是个潜力股。”宣炳龙的语气中满是骄傲。

昆山能聚集这么多知名企业,是因为这里有富商安商的投资环境和社会氛围。如今,宣炳龙将这些经验带到埃塞俄比亚。短短几年,当地人接受了“富规划、穷开发”、“富商安商”等理念,一站式服务中心也建得有模有样。

前两天,有两位埃塞俄比亚人拜访宣炳龙,告诉他一则当地新闻:现在德雷达瓦人都在吃方便面。这是因为中国企业在当地投资建厂,中国员工为了解决吃饭问题运来了大量方便面,当地人一吃,觉得方便面好吃,慢慢形成了一种吃方便面的风气。据说,现在当地的方便面生意极好,只要有集装箱运来方便面,立刻有批发商过来抢货。

除了方便面,当地还开出了四川饭店,有了北京烤鸭。工业园一建,几个工厂一开工,几千人就有了工资,手机、电视机也可以买起来了。“很多东西是潜移默化的,慢慢地,他们就接受我们的理念了。”宣炳龙说。

埃塞俄比亚开始流行吃方便面?和一位16颗牙2天植完的昆山老人有关

2016年3月18日宣炳龙陪同来访的埃塞俄比亚总理府顾问在昆山考察交流图片来源:采访对象提供

最难做到是“勇于创新”

上观新闻:现在我们说要闯出新时代的“昆山之路”,您觉得“昆山之路”到底是什么?

宣炳龙:很多人问我,“昆山之路”里面蕴含了什么精神。我个人觉得就是三句话:首先要敢于担当,第二勇于创新,第三诚信服务。如果把这三句话都做好了,你的工作肯定能够做好。

上观新闻:从您的身经历来说,这三句话中哪句话最难做到?

宣炳龙:最难做到的是勇于创新。因为新东西总是模糊朦胧的,是大部分人不知道的。你在提出一个新观点时,要去说服人家,不但要说服人家,而且还要做下去,如果没有一定的勇气,根本就不可能做成。

就像中国古代娶新娘子,兜个红纱巾,朦朦胧胧的。这时候大家就会议论纷纷,有的人说一定很好看,有的人说,不一定,也许很丑。新的东西到大家认识接受总有一个过程。但等到红纱巾一揭开,大家都看到了,就没有新意了。

打个比方,如果决策层11个人领导开会,我提出来说可以生产打火机,11个人中有9个说,做打火机好,这个我们都看到过。那这个打火机根本不行,没有创意。如果11个人9个人说有问题,那可能真的还行。

新的、朦胧的东西要争取大家的认同,这个过程千辛万苦。

上观新闻:在这过程中,您经历过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

宣炳龙:太多了。每一个阶段都会碰到这些问题。2006年,我们寻找新的发展方向。昆山前20年都是以引进为主,技术是引进的,资本是引进的,人才是引进的,管理是引进的。哪一天人家一个包一拎拎走了,这些都不是你的。所以我们当时提出要以昆山开发区的主导产业为主线,发展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产品。

当时玻璃面板国内紧缺,我们就决定搞一个龙腾光电,建光电产业园。在我们前面已经有两家搞起来,一家是北京的京东方,另一家是上海的上广电。昆山小小的一个开发区要搞面板,谁都不相信。所以当时我们提出来要建龙腾光电时,一片反对声,但我坚持做。

也不是说光胆子大。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关键是自己对每一件事要有充分的了解,你要知道这件事的最坏的结果,要做好充分的打算。

我在做一件事情之前,会请一些专家来论证。我不愿意请客吃饭,所以我一直不服,什么招商就是吃饭喝酒,我招商招得算多的,也没请过几次客。但我喜欢邀请一些大的企业家到我这里喝咖啡,聊聊天,这是在广泛地吸收各种工作信息。

上观新闻:比如说龙腾光电这个事情,您那时候判断风险大概有多少?

宣炳龙:我判断风险是30%。这个是好项目,国内来讲也是高科技项目,但这里有一个时间和机遇的匹配问题。如果真的出问题,我也想好了应对方案。

昆山开发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大到高、从高到强,越往后面风险越高。一无所有的时候,没有什么风险。

埃塞俄比亚开始流行吃方便面?和一位16颗牙2天植完的昆山老人有关

宣炳龙在埃塞俄比亚工业园管理干部培训班结业典礼上图片来源:采访对象提供

“思想再解放”令人兴奋

上观新闻:很多人都觉得您胆子大,您觉得您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吗?

宣炳龙:不是。胆大的人是存在的。为什么创新不下去?就是不敢担当,担当要有责任感。

最近我又兴奋起来了,我看到大家又在谈“思想再解放”、在谈“敢想敢说敢干”,这些语言一出来,我就觉得很兴奋。

我也在想,这次我们“思想再解放”的立足点应该放在什么位置?我认为立足点应该放在解放思想,敢于担当。现在大家都在喊要敢于担当,说明在这方面出了问题。

我们那个年代没有人出来说你要敢担当,我们自己主动担当。

上观新闻:那时候您为什么敢于担当?

宣炳龙:很简单,那个时候谁都看不起昆山,上海人到昆山,说是去乡下;在苏州、南京人眼中,昆山是苏州最贫穷的县之一,没有地位。

当时昆山的老百姓太穷了,真的是吃不饱、穿不暖。我1984年刚来昆山的时候每个月就50多元工资,家里有两个小孩要养。普通老百姓就更不要讲了,农村一年的总收入只有几百元钱。人穷到了一定的时候,一旦出现一个机会,就会拼命抓住,不管怎么样先垫饱肚子再说。我们也是一样,组织上给你一个平台,如果能够把这个平台建设好,大家都能富起来,昆山也能富起来,那我们就干。

上观新闻:以前是非常穷,有发展积极性,现在大家都有钱了,发展的动力在哪里?

宣炳龙:为什么老话说“富不过三代”?不光是人的问题,也是市场的问题,不发展就会倒退。

为什么我们昆山能一直在经济发展上名列前茅?因为每到一个阶段都要去分析接下去怎么走。

我们在上世纪80年代搞“工业小区”,到上世纪90年代,“工业小区”已经发展差不多了,接下去怎么弄?还得要发展。那么就想办法去申请国家级开发区,1992年昆山开发区获国务院批复,被列入国家级开发区序列,这样我们的经济又获得了一次大发展。

过了6、7年,发展到一定程度,当时我们在全国开发区中排名第三。要不要继续发展?还得要发展。因为我们在发展过程中看到,之前搞的一些东西已经在慢慢被淘汰了。比如“工业小区”阶段引进的印染厂、化工厂明显不适合这个地方的发展了。这就说明,再说6、7年,我们现在引进的一些产业也有可能被淘汰。所以从1997年开始,我们向国家申请要引进高新技术产业,申请建设国家级出口加工区,从各种要素上满足国际高新产业的登陆。

2000年昆山获批建设出口加工区,到2006年又发展得差不多了。到2006年,昆山笔记本电脑的生产量已占到全世界产量的40-45%,年产量一亿台。我当时开会说,这个一亿台,已经不可能再有增长,只有下降。

怎么办?搞光电产业园,就是以引进龙腾光电为标志创办光电产业园。就是要不断地淘汰,不断地进步。

“富不过三代“不是指人,而是指这个产业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进步,才能永续发展。

作为一个干部,你能不能认识到这个规律?不要老是跟着口号走,老是跟着形势走,你要跟着实际走,才能不断地发展下去。

上观新闻:您觉得“昆山之路”的老法宝怎么和这个时代结合起来?

宣炳龙:老法宝用起来很简单。现在的干部首先要无私。老话说,黄鼠狼呆在鸡棚上,哪有不吃鸡。所以要刻刻小心。 干部首先要无私,无私才能无畏。

另外,在制度设计上,也要注意怎么真正做到让基层干部能够大胆地干、大胆地想。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孔令君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朱瓅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