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同处地球上的你我该如何共同生活?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同处地球上的你我该如何共同生活?

# 第十七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第十七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简称:威双)自去年3月和5月的两次延展后,终于在今年5月22日开幕,并一如往常地将横跨夏秋两季,让访客有充裕时间去敬仰建筑领域的新主义。

以“我们将如何共同生活?”(How Will We Live Together?)主题为名,似乎与2018年的主题“自由空间”(Free Space)有着延续的意味。但在全球仍笼罩在疫情的情况下,你我真的有共同生活的可能吗?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同处地球上的你我该如何共同生活?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同处地球上的你我该如何共同生活?

自2015年起担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院长,展会策展人哈希姆·萨基斯(Hashim Sarkis)所提出的主题不免让人们对他的远见大为惊叹,甚至因为这巧合的相关性而感觉有点讽刺——特别是当世人都仍在隔离中孤立地度过。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同处地球上的你我该如何共同生活?

Hashim Sarkis 第十七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总策展人

但哈希姆提到,之所以会提出这个问题乃归咎于日益加剧的气候危机、大规模的人口流离失所、世界各地的政治动荡以及种族,社会和经济不平等的现象——其实与目前的疫情一样,都是值得正视的事。他认为,“我们再也不能等待政界人士提出通往更美好未来的道路。随着政治领域的持续分裂和孤立,建筑反而可提供共同生活的替代方式。”

但为何建筑师有承接并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呢?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同处地球上的你我该如何共同生活?

专注于塑造人们共同生活的空间的建筑师,或许反而可提供共同生活的替代方式 © labiennale

“因为建筑师是建造过程中召集和连接不同参与者的纽带;因为建筑师专注于塑造人们共同生活的空间;因为建筑师能够以不同于社会规范的方式想象和塑造这些空间。”哈希姆解释。

因此在总体策展策略上,哈希姆除了为“国际邀请展”中拟定五项单元外,亦对其他国家馆的策划有所“放任”,希望在自由诠释中取得多样性。他亦相信,不管最终提出的计划是否与疫情有关,主题能获得年轻建筑师的积极行动,以及建筑界为应对这些挑战而提出的重大改革,才是让人庆幸的事。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同处地球上的你我该如何共同生活?

威双主题的开放性,加上当地建筑师策划,自然产生了46个内容接地气,且充满专属性的国家馆。

对于预期看见传统性的“建筑”策划,美国馆就肯定是首选。

经层层的公开竞选后,代表美国的“双保罗”——建筑师团队保罗·安徒生(Paul Andersen)和保罗·普赖斯纳(Paul Preissner) ——显然搭上了建筑业中“最具前景材料”的趋势:木材,并以“美式架构”(American Framing)之名来体现出美国木建的情况和成果。

展馆外,如栅格般的木质立面就像新的装潢般。其概念,乃对1930年无法完成的美国馆设计进行了新诠释。该结构不仅取材于经典的欧洲建筑以及美国随处可见的木房子,也企图探索木结构在其国内的无处不在和美学力。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同处地球上的你我该如何共同生活?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同处地球上的你我该如何共同生活?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同处地球上的你我该如何共同生活?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同处地球上的你我该如何共同生活?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同处地球上的你我该如何共同生活?

美国馆:美式架构(American Framing)

展馆内则展示了三种类型的作品:丹尼尔·谢伊(Daniel Shea)和克里斯·斯特朗(Chris Strong)的摄影作品拍出了软木业中的劳动力,文化和材料;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建筑学院的学生带来介绍木框架的历史研究和模型;而在户外院子则有两套由阿尼亚·贾沃斯卡(Ania Jaworska)和诺曼·凯利(Norman Kelley)用市面常见木材制成的家具,正好与新建筑相呼应。

在规模上与美国馆有极大反差的就是比利时馆的“合成的当下“(Composite Presence)策划。

比利时馆的“合成的当下“(Composite Presence)© labiennale

在“白立方”的展厅内,一系列半身高的建筑模型并列成“迷你街区”,而且在不同样式与色系的建筑中,呈现出看似典型的法兰德斯(Flanders)区域及其首都布鲁塞尔市的景观——然而这看似完美的街区都是虚构的!

策展人 Bovenbouw 建筑事务所创始人德克·萨默斯(Dirk Somers)表示,在保护主义者、城市规划者、建商和政府都纷纷试图为“坪数”不多的城市中心创造足够的房屋、绿地和交通设施的同时,“城市如何能与建筑一起共生?”的问题也就变成了“共同生活”的问题。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同处地球上的你我该如何共同生活?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同处地球上的你我该如何共同生活?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同处地球上的你我该如何共同生活?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同处地球上的你我该如何共同生活?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同处地球上的你我该如何共同生活?

比利时馆:合成的当下(Composite Presence)

他说:“多年来的历史性、形态特征和不可预测的冲突中启发了当代城市的结构。在探讨了佛兰德斯和布鲁塞尔之间复杂与爱恨交织的关系时,我们希望能重新定义建筑的学术性与设计的基础。我觉得,人们如何对待城市的历史层面将会自动导致人们对社会产生不同的看法。”

所以,展馆内这一系列在视觉上宛如孩童模型的设计,就希望能展现出一种可不断进行再利用或与新建筑结合的过程,以形塑出一个“补丁式但保有平衡感的城市”。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同处地球上的你我该如何共同生活?

韩国馆“未来学校”© Ugo Carmen

至于其他国家一早就策划好的概念,也因为展会的延迟有了更多时间去调整或完善:像北欧馆的“我们分享什么?”实验性联合住宅、韩国馆的“未来学校”、新加坡馆的“群聚”用餐区,还有中国馆的“院儿——从最大到最小”,都在空间设置上对疫情有所考量,并因为“新常态”而考验了策展人的敏锐度。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同处地球上的你我该如何共同生活?

中国国家馆主题:院儿——从最大到最小

中国馆策展人张利在去年接受《环球时报》专访时就曾提到:中国的院儿,在一众奇特的建筑形式中,更能服务于更广泛更普遍的人群。他解释道,院儿(courtyard)这类形式固然典型,但与西方的注解不同的是,“在中文里,‘院儿’这一个词就把院本身的空间和里面居住的人都包含在一起了。这背后也体现了东西方哲学在主客体概念及关系上的理解差异。”

因此“从最大到最小”的广大范畴就需要分成五个部分,以更全面的方式来呈现。其中位居最后的“共同治愈”就非常合时宜地点出疫情防控期间发生的生活故事。譬如,传统敞厅建筑中的“屏或窗”化身为展板、公共汽车会改成临时菜市场、小区门口被规划成快递领取点等——都是值得他国学习和参考的地方。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同处地球上的你我该如何共同生活?

中国国家馆主题:院儿——从最大到最小

当然,没有备受争议的国家馆也就不是威双了。

而今年“看似与建筑无关”的策划就有以“2038 – 全新宁静”(The New Serenity)为题的德国馆。被访客认为是件“傲慢之作”,该策划仅在空荡荡的空间挂上一系列的二维码,以供访客自行探索在云端里的未来世界——然而,这些收录了超过百位建筑师、艺术家、科学家贡献出的作品集不仅有大材小用之嫌,也让访客不以为意,甚为失望。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同处地球上的你我该如何共同生活?

空空如也的德国馆,仅在空荡荡的空间挂上一系列的二维码,以供访客自行探索在云端里的未来世界 © Dima Stouhi

反观,相同的空间感却在丹麦的应用得宜下,赢得赞许。

主题为“连通性(con-nect-ed-ness)”的丹麦馆,在策展人玛丽安·克罗格(Marianne Krogh)的巧手下,竟在室内打造出“小桥流水”的设计。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同处地球上的你我该如何共同生活?

© Hampus Berndtson

她解释:“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很显然正经历与气候有关的后果。所以丹麦馆的目的就是希望创造一个能提供新凝聚力的空间。”

丹麦馆:连通性(con-nect-ed-ness)© Lundgaard & Tranberg

因此,展馆中的“潺潺河流”其实乃一个以威尼斯水流汇集而成的巨大循环系统,从而无形地彰显出:当建筑被应用为一种艺术形式时,即可将人们与地球元素之间的“共同生活”给具体化,并让访客可以用身体去感受两者之间的关系。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同处地球上的你我该如何共同生活?

展厅外的柠檬马鞭草从循环系统中吸收水分,在探索展览的各个空间时,游客可以喝一杯用柠檬叶泡的茶,加入这个循环系统。© Lundgaard & Tranberg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同处地球上的你我该如何共同生活?

穿插在各国展馆之间,有100多家来自全球独立建筑师组成的“国际邀请展”。

在大主题下分支出的五大单元:“作为多物种”、“作为新居”、“作为新社群”、“跨越国境”与“作为星球”皆涵盖了“疫情外”的全球紧急问题。然而,对于应对行动上甚为缓慢的建筑业,真的能提出实际且新颖的“共同生活”想法吗?

无疑的是,在众多的概念性设计中,气候变化是最显然的灵感来源。在威尼斯古老且时而灰暗的建筑展厅中,像“从自我到生态”(ego to eco)和“Bit.Bio.Bot”这类“最绿”的装置最先获得关注。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同处地球上的你我该如何共同生活?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同处地球上的你我该如何共同生活?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同处地球上的你我该如何共同生活?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同处地球上的你我该如何共同生活?

丹麦EFFEKT:从自我到生态(ego to eco)

由丹麦 EFFEKT 工作室设计的前者,主要希望通过将建筑物和城市设计为全面的生态系统,才能开始弥合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差距,以实现人类和非人类生活的共同利益。

因此,在这个绿意盎然的“迷你丛林”里,大小不一的建筑都被隐藏在其中,以致其生活、生产、消费以及对生态系统的复兴都得重新再思考,正如空降入《阿凡达》的星球般。

伦敦EcoLogicStudio所设计的后者,则进一步地为“微藻”( microalgae)作游说——虽然这类科技早在2013年就出现于Arup负责的德国汉堡BIQ建筑立面上——但拥有10年设计经验的工作室创办人克劳迪娅·帕斯奎罗(Claudia Pasquero)和马可·波莱托(Marco Poletto)却反而针对居家空间而设想:在疫情期间,当人们只能宅家时,又是否能自行栽培这类能净化空气、吸收碳甚至可提供养分的“微藻光生物反应器”呢?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同处地球上的你我该如何共同生活?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同处地球上的你我该如何共同生活?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同处地球上的你我该如何共同生活?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同处地球上的你我该如何共同生活?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同处地球上的你我该如何共同生活?

英国EcoLogicStudio:微藻( microalgae)

他们俩因此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装置:宛如布帘的“PhotoSynthEtica”能覆盖新的和现有的建筑物,并充当遮阳板和净化空气器;而“BioBombola”则是个垂直花园,可供人们在家中或城市设施中养殖藻类。他们称,这装置在仅仅一周内就可生产多达100克可食用藻类,这就相当于一家四口所需的蛋白质。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同处地球上的你我该如何共同生活?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同处地球上的你我该如何共同生活?

SOM的“月球村”和火星住宅 ©SOM

当然,更为天马行空的设计还大有人在:如SOM的“月球村”和火星住宅,或皮纳尔·尤尔达斯(Pinar Yoldas)的《Hollow Ocean 2048》的警惕性装置都固然有趣,但当气候变化危机已紧迫眉梢时,能立即派上用场的解决方案依然较得人心:像西班牙艺术家托马斯·萨拉塞诺(Tomas Saraceno)的“征服太阳能航空博物馆”(Museo Aero Solar Reconquista)设计就隐藏着非常前沿的技术——即便它乍看像是以塑料袋缝制的气球,但其漂浮的机制乃完全无需使用化石燃料而达成,其秘诀就是来自太阳的热能。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同处地球上的你我该如何共同生活?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同处地球上的你我该如何共同生活?

西班牙Tomas Saraceno:征服太阳能航空博物馆(Museo Aero Solar Reconquista)

另一边厢,日本的海法圭(Kei Kaihoh)建筑事务所则带来了充满未来感的“人造雪房”——缘由,这类机制在传统上乃一种拥有多功能的“建材”。首席建筑师林健太郎指出,“在日本北部的安塚町,其经济体都建立在‘雪室’这一精致系统上。

居民所收集到的雪,可用于公共建筑的空调、农业、纺织业,还有食品生产和储存。”因此,当气候变化逐渐影响到这类文化后,那“人造”的解决方式又是否将成必需?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同处地球上的你我该如何共同生活?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同处地球上的你我该如何共同生活?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同处地球上的你我该如何共同生活?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同处地球上的你我该如何共同生活?

日本Kei Kaihoh:人造雪房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同处地球上的你我该如何共同生活?

转眼,木料再次回到访客的眼界,亦即彰显出这类材料在建筑业与可持续意识中崛起的趋势。

诚如“双保罗”所言:“在美国,最富有和最贫穷的美国人都住在用同一个方法建造的房子里。肯尼迪(JFK)住在木框架的房子中,碧昂斯也是,而你也可以住在木框架房子中。木制框架永远是木制框架,花再多的钱也不会有比别人更好的木制框架,所有都是一样的,所有都是最好的。”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同处地球上的你我该如何共同生活?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同处地球上的你我该如何共同生活?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同处地球上的你我该如何共同生活?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同处地球上的你我该如何共同生活?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同处地球上的你我该如何共同生活?

菲律宾馆:相互支持的结构(Structures of Mutual Support)

此意境也完美地出现在菲律宾馆的“相互支持的结构”(Structures of Mutual Support)策划中。

虽然主题所探讨的是相互支持的原理将如何形塑建筑的概念,但其实在疫情期间亦显合时。因为策划的Framework联盟认为,在人们“共同生活”的时刻里,“共同建造”也将成为日常。就像该国巴亚尼汉族(Bayanihans)会将房屋从一个村庄搬到另一个村庄般,也就展现出一种社区性的另类建造法。

展馆中的木制房屋除了具体展现出这建筑,其概念亦让人联想到让·普鲁夫(Jean Prouve)的“可拆卸房子”(Demountable House)——可见东西方对可持续性建筑的实践,在原理上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差异。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同处地球上的你我该如何共同生活?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同处地球上的你我该如何共同生活?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同处地球上的你我该如何共同生活?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同处地球上的你我该如何共同生活?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同处地球上的你我该如何共同生活?

智利ELEMENTAL:沉重

在户外,宛如原始竞技场般的魁伟木材结构,则是智利 ELEMENTAL 建筑事务所的“沉重”之作。

主导建筑师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Alejandro Aravena)虽然借鉴的是该国人民与中南部土著马普切人之间的冲突,但影射出的正是全球动乱不断的社会。

从美洲到中东还有东南亚,当这类问题出现时,“如何共同生活”的问题往往形同虚构,“所以,我们就想要恢复传统议和,就像马普切人过去许多世纪以来曾与印加人、西班牙皇族以及智利人进行过的谈判——可惜的是,这文化却有所遗失了。”而这属“中立”的场地,就旨在将人们聚集在一起,促使彼此进行沟通。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同处地球上的你我该如何共同生活?

截稿之际,威双已静悄悄地开幕了两周有余的时间,但有趣的是,因为“不可预见的情况”(包括早前的苏伊士运河事件),包括中国馆在内,有些建筑作品仍在路途或装置中而无法亮相。这样的状况似乎已是未来可预见的“新常态”。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展会才有可能趋向“熟成”的目的(威双将展至11月)。

布展过程 © labiennale

但诚如英国《卫报》的评述所言:专业策展仍是展会的必需,而建筑师,即便拥有“斜杠”的能力,却未必是最佳的选择。所以不管是国家馆还是国际邀请展,当这两大展区皆在哈希姆一人的掌管下,自然会有好坏参半,甚至偏离主题的遗憾。

值得庆幸的是,今年的展会仍有些正面的新记录:譬如该展会首次迎来格林纳达、伊拉克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参与;而更多的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参展团队也让多样性的目标有所达成。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同处地球上的你我该如何共同生活?

乌兹别克斯坦:城市与乡村生活(Urban Rural Living) © Gerda Studio

而且,在经过多日的宅家与封城后,展会的如期举行确实让访者对“能与创意作品有面对面的机会”大为动容。甚至有访者感叹到自己“好像回到童年一样,对所有眼界所及的事物都感到极为兴奋。”

展会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参观 © labiennale

所以,威双的主题概念可视为一种“施压于建筑领域去解决问题”的期许。但其时效性又是否因为展会的结束而消失呢?或许诚如哈希姆所言,“建筑师不该仅有想象出共享世界的能力,他们也得在那世界里保持慷慨与乐观。”而只有保持这样的态度,“共同生活”才值得去追求与期待。

展览讯息: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Biennale Architecttura 2021

地址:威尼斯 Giardini / Arsenale

日期:2021年5月22日-11月21日

图:威尼斯双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

文:Yen_甄健恒

展览摄影:

AVZ – Andrea Avezzù

FG – Francesco Galli

MZO – Marco Zorzanello

Jacopo Salvi(Hashim Sarkis 肖像)

影片:Lundgaard & Tranberg(丹麦馆)

编辑 / Daisy

校对 / Miki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