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说塔
中秋即将到来,在福州有一个特殊的风俗,叫作“摆塔”。据民俗专家介绍,相传戚继光赴闽平倭患大捷全胜,回到福州恰逢中秋节,福州百姓为欢迎凯旋之师,将家里的贵重物品摆在门口以示庆贺。因老福州多寺多塔,摆设品也多为古塔的模型,故称“摆塔”。长此以往,“摆塔”成了福州一种固定的中秋习俗,既有“显摆”之意味,也有尊敬祖先的含义,还增添庆祝节日的气氛。今天,我们来说说福州的塔。
福州中秋“摆塔”习俗
塔的由来与发展
塔,通称宝塔,它的由来与佛教有关。
释迦牟尼去世后,弟子们为了纪念、瞻仰他,建宝塔来供奉佛骨舍利,宝塔最初的形状如同一个倒扣的钵盂。
之后,塔的建筑形式越来越多,如覆钵式、楼阁式、亭阁式、无檐式、单檐式、密檐式、半圆形、四方形、六方形、八方形、立锥形、立柱形等等,材质也有砖、木、石、陶、金、银、铜、铁、琉璃等等。
起源于印度恒河文明的宝塔随佛教来华后,被中国文化吸收、兼容,发展为中国古建筑一门独特的构造艺术。塔的作用也被放大,除了舍利塔、肉身塔,还有重要纪念意义的镇妖塔、镇河塔、状元塔、烈士塔;登高眺远、观赏景致的望山塔、临江塔;作为特殊用途的灯塔、航标塔、瞭望塔、指挥塔等。中国古代建筑师们还将宝塔融入了中国园林建筑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宝塔营造艺术,宝塔的建筑装饰风格也由最初比较单一的形式,变化而为千奇百态、多姿多彩的园林景观式宝塔。
01
于山武威塔——纪念戚公
于山戚公祠西侧,有一座宝塔:武威塔,据说这座石塔来自螺洲镇,是2006年于山风景区管理处将散落的古石塔配补修复,改立于戚公祠西侧,并重新命名的,以纪念戚继光诞辰480周年,也昭表福州人民爱戴戚公之心。
塔为七层八角实心,花岗岩构筑,高约6米。塔身各层每面雕凿佛像。
戚公祠东侧原本还有一座“文光宝塔”,是从城门迁来。文光宝塔有两种作用,一是水文塔,过去城门乡里常发大水,用这座塔祈福;二是文风塔,说明当年村里重视教育。如今石塔修复后,已迁回城门山旧址。
图源|@耶律一溜烟
02
白塔乌塔——福州古城的标志
离武威塔不远便是名气更大的白塔。白塔与乌塔并称福州双塔,更是成为福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
白塔乌塔都与开闽王王审知家族有关:公元904年,闽王王审知为超度父母亡灵建白塔,相传挖塔基发现一颗明珠,定名“报恩定光多宝塔”,塔壁及门面绘有金佛像。
而与白塔遥遥相对的是乌石山乌塔,原名“崇妙保圣坚牢塔”。941年,王审知第七子王延曦在唐“净光塔”旧址上重建九层塔,修建到七层时王延曦被臣属所杀,工程遂告结束。乌塔通高35米,每层塔壁均有浮雕佛像,共有46尊。塔内“藏”着福州现存最古老的石碑——799年,福建观察使柳冕建塔为唐德宗祝寿祈福,建“贞元无垢净光塔”时所立的“敕建贞元无垢净光塔并序”碑。
图源|@小川川别陆奥跑
03
塔巷——真的有塔吗
三坊七巷中有一条塔巷,这个大家都知道,但塔巷因何得名?真的有塔吗?
据介绍,五代时吴越王仿印度阿育王的八万四千塔的故事,在塔巷制作了八万四千座小塔,作为藏经之用。因其形状像宝箧,内藏印经,故称宝箧印经塔,这些小塔俗称“阿育王塔”。南宋后这些小塔被毁,至清代,在巷内砌造半爿的小塔,作为纪念。巷子因有过阿育王塔,所以称“塔巷”。
如今,塔巷无塔,只在巷口牌坊顶上塑了个小塔,也算是留下个念想。
图源|@青岛的王向荣
04
西禅寺报恩塔——最高的塔
与那些古塔相比,西禅寺报恩塔算是“后生晚辈”。
西禅寺名列福州五大禅林之一,古刹大门坊柱上镌刻一副楹联——“荔树四朝传宋代,钟声千古响唐音”,点明“西禅寺”是唐朝的古寺。而报恩塔则始建于1986年,但却以高度著称——高67米、计15层,是国内最高的砖塔。
这座塔是西禅寺海外廨院新加坡莲山双林寺住持谈禅法师为报祖国之恩募资修建。报恩塔以钢筋水泥为骨,贴上色质高雅的花岗石,每层塔壁都嵌有惠安石匠精心雕刻的佛像或佛教故事,并有飞禽走兽、花草虫鱼装饰其间,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图源|@亦影
END
来源:鼓楼旅游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