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农业的新青年:与传统模式较量

青年一代,大有可为。今年热播的《觉醒年代》《山海情》等主旋律影视剧作不断引发青年群体共鸣。而在现实生活中,当代新青年在农业大地上书写的新时代故事接续不断。

“十四五”规划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随着电商平台的发展,农业链条被拉长,甚至不断颠覆传统的农业耕作、销售的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众多新青年,他们不仅积极参与农货触网,在与父辈农人传统理念的博弈中不断成长,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更凭借智慧和学识,夯实“产地品牌”之路、探索数字农业新方向,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农村电商“她力量”

刚忙完海南芒果的销售,四川凉山姑娘何爽又开始筹备新的销售计划。8月,家乡会理的石榴将成熟,“这是一年中重要的销售节点。”何爽对新京报记者说。

投身农业的新青年:与传统模式较量

何爽经营的店铺以及供应链在2020年的销售额近5000万元。穆工/摄

何爽的家乡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是国内最大的石榴产区,以前这里的石榴都是靠着大货车沿着盘山公路运出大山。2017年,何爽辞去空乘工作加入电商创业大军。这一年是会理水果电商起步的头一年,当地的种植户、合作社纷纷尝试在拼多多上卖石榴,何爽也将自家石榴种植园中的石榴放到网上售卖。凭借选品严格,同时利用拼多多“农地云拼”“多多果园”模式,2020年,她经营的店铺以及供应链全年销售额近5000万元。

农业与电商的结合不仅改变销售模式,更有助于稳定价格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何爽告诉新京报记者,“依靠传统市场售卖,农产品价格易受行情影响而不稳定。比如,1斤石榴价格高点与低点相差5元。而在电商渠道中,石榴的价格浮动维持在1元左右。”

目前,电商已成为生鲜农产品重要的销售战场。作为全球增长最快的消费类互联网公司之一,2020年,拼多多农产品GMV超过2700亿元,规模同比翻倍。2021年一季度,单品销量超过10万单的农(副)产品达到2645款,同比增长156%。拼多多开创的“拼购+产地直发”的农地云拼模式是吸引农户的关键。“农产品复购率高,拼多多‘拼购’模式改变了传统电商的‘人找货’,用户通过分享链接形成‘货找人’,提升了农产品销量。”何爽说。

何爽的创业经历也带动新农人队伍中“她力量”的崛起。在收购石榴的过程中,当地120名女性参与仓库打包,一天可以挣到150元到200元,“收入的提升让阿姨们开始注重外在美,更重要的是生活方式的转变,比如她们聊的话题从以前的家长里短,变成了如何消费、种植技巧等”。

为农村“她力量”创造公平的就业机会成为企业关注的方向。今年3月,拼多多董事长兼CEO陈磊在财报会上表示,“平台上的店铺一半以上是由女性管理。它提高了我们对社会责任的承诺,我们也将提供培训帮助她们做得更好。”

与父辈理念之争的“果二代”

像何爽一样踩在互联网电商平台红利期的创业青年并不少,但这不意味着将农产品“触网”就能创业成功。毕竟,从耕作到销售之间存在技术、营销等鸿沟,同时还需扭转传统农人的理念。

23岁的于本诚是“果二代”,家里一直做太婆梨出口业务。2019年150万斤太婆梨遭遇滞销困境,于本诚便向父亲提议开拓电商渠道,但父亲顾虑重重:“水果损耗大,发货路上坏了咋办?”“网售只发品相好的,赖的不发,都烂在家里咋赚钱?”于本诚决定让农货触网,用业绩说服父亲。然而,如何卖出去成为他遇上的第一只拦路虎。

投身农业的新青年:与传统模式较量

于本诚卖出250万斤太婆梨,一举平了父亲以往的同期销售记录。顺子/摄

于本诚告诉新京报记者,起初自己不会经营和推广,货没有人买。在参与拼多多开设的新农人培训后,他很快学会了如何推广产品,并实现交易快速破零。“有了这个积累后,我又参与秒杀活动,2个小时把600件库存售空。”如今,于本诚店铺的日订单量数千,“今年销售额估计能翻倍,差不多到5000万-6000万元。”

于本诚是新农人用行动改变老一辈对农货触网顾虑的缩影。他说“父亲现在很支持做电商,特别看好电商的发展”,而在他的带动下,当地很多年轻人都投入到水果电商中,太婆梨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我希望太婆梨未来能获得地理标志,这也是我们当地果农的愿望。”

品牌化、标准化之路

改变父辈传统销售观念的还有福建平和县的陈宗佑,父亲做了半辈子柚子生意,不想转型电商,他便和父亲展开了一场电商与传统销售的“较量”与“对话”。2020年,陈宗佑在拼多多的店铺迎来大爆发,营业额突破5000万元。而父亲的线下渠道销售额则不足儿子的一半,还因库存积压导致数百万亏损。这场父与子的经营理念之争折射着时代的变迁。

投身农业的新青年:与传统模式较量

今年柚子季,陈宗佑打算联合当地的电商商家,共同保护“琯溪蜜柚”的产地品牌。老俞/摄

青年创业者对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越来越重视。在农货触网中,大学毕业且拥有计算机方面知识的陈宗佑意识到,农产品不仅要触网,还要走“产地品牌”之路,“只有打响品牌,才能提升柚子的利润空间,这其中的关键则是整合供应链。”

一方面,他和父亲建仓库,建柚子分拣流水线、研发仓库管理系统,提升出货品质;另一方面,他和合伙人高君贤一起着手整合当地知名品牌“琯溪蜜柚”的上游供应链,同时做好农业标准化、品牌化,促进供应链健康发展。“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我们年轻一代,是时候接过父辈的担子,在农业的路上继续奋斗下去了。”在陈宗佑看来,未来是电商的时代,也是青年人的时代。

数字化改变农业、农民

在用数字农业推动发展,加快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大军中,优秀青年无处不在。今年5月,在由拼多多等联合主办的“第一届中国农业机器人创新大赛”中,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的高级工程师林森的“设施园艺机器人”成为亮点,他现场演示了机器人在番茄种植中的应用。林森介绍,目前机器人作业系统已得到应用,实现少人化作业,“在采摘和授粉方面可以实现90%以上的作业成功率。”

投身农业的新青年:与传统模式较量

在首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决赛中,CyberFarmer·HortiGraph联队获得AI组冠军,左二和左三为获奖代表,分别为郑剑锋、林森。龙遇春/摄

少人化、无人化是林森团队科研探索的方向。除了机器人,他们还将人工智能应用在草莓种植中。去年12月,在首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上,林森团队的“草莓智慧管控系统”实现了更优的产量和投入产出比。“农业科研最终还是要农民会用。”据林森介绍,他们希望建立一套标准化、可推广的流程,让农户易学易懂,应用到实际中。

事实上,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包括新电商平台拼多多在内的互联网企业一方面用技术助力农产品上行,另一方面助力新青年科研成果落地,布局农业科技前沿探索。新京报记者了解到,在探索更健康的人类未来食品方面,拼多多与新加坡科技研究局旗下的新加坡食品与生物技术创新研究院开展合作,针对新型植物基肉进行了首创性研究。在此之前,拼多多还启动了一项基于农药残留检测的科研项目,深入探索食品安全问题。陈磊介绍,研究结果将帮助制造商改进产品,推动消费者进一步了解植物基蛋白的益处。

科技正改变着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方式,也改变着需求端消费方式。商务部研究院相关报告认为,新消费成为引领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动力,拼多多等国内数字经济平台正在助推市场主体实现数字化转型,并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数字经济新动能。

新京报记者 秦胜南

编辑 王琳 校对 贾宁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