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非加权评估:让“外乐”变为“内乐”
新加坡一个学年有四个学期,每个学期都会对学生的各科学习情况进行评估。评估是教师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并对其作分析整理以帮助改进教与学的有效方法。
新加坡传统的评估采用加权评估的方法。该方法把四个学期的评估结果按照一定比重进行加权,形成一个最终的分数和等级,记录在学生报告书中,并进行排名,以促进良性竞争。
新加坡教育部表示,进行评价方式改革之后,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学校将采用非加权评估的方式进行定性描述。
非加权评估看重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品质,如勤奋、努力、好奇心、探索能力等。学校通过随堂测验、演讲、课堂讨论、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小型测试、小组项目等形式收集并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以调整教学方法,进行教育决策。
通过这样多渠道的信息反馈,教师也能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之间的差距。学生再通过教师的反馈进行自我评估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进度。
每年的家长会,学校会为家长提供关于学生学习的定性描述,而非评估分数。换言之,学生报告书中将不会出现总分、及格或不及格、班级排名、学校排名、平均分数等字样。
对于其他年级的学生,学校将依旧采用加权评估, 但是具体加权的形式会有所不同。
新加坡教育部规定:每年除了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以外,学校将对每个科目进行不超过一次的加权评估。
加权评估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为了减少家长对分数的过度关注,每一门成绩将会以四舍五入取整数的方式呈现在报告书上。
新加坡教育部之所以做出这样的改变,并非单纯为了填补“没有考试了怎么办”的空白,而有着如下的多重目标——
A. 为了转变教与学的方式
新加坡高等教育与技能部部长王乙康(Ong Ye Kung)指出:“我们知道,教与学包括三个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方法、评估,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三角形。今天,这三个组成部分是不平衡的。由于我们过分强调评估,无意中减少了学校上课的时间。”
改革后新加坡的教育削弱了评估的比重,给教师和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进行更有意义的教与学活动。
那么新的非加权评估又有何优势呢?
首先,对于教师而言,小规模的测试和评估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全面了解学生,针对他们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促进自身专业技能的成长。
其次,运用新的评估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教学内容又多,有时教师不得不采取最为直接的方法,诸如讲授法等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新的评估方式让教师有更充足的时间鼓励学生用调查、观察等方法进步学习,以便他们在此过程中养成勤于思考的品质。
例如, 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会教给学生计算圆锥体表面积的公式,但囿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并不探讨公式的由来。在新的评估制度下,教师则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研究等方式“发现”该公式的由来。由此,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还在此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探讨的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不无裨益。由于不涉及到加权评估,学生也会勇于尝试和冒险,通过试错不断提高自己。
最后,新的评估方式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适应新时代对他们的要求。过去,为了应付考试,学生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死记硬背上。而现在,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新的课程,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准备。
B. 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的自律性
2018 年9 月,新加坡教育部提出“‘为生活而学习’——让我们的学生为考试成绩以外的事情做准备”的理念。
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提出的直接原因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原本的考试与评估制度下培养的学生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了。
过分地强调加权评估的结果是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目的变成了取得好的分数,学校教育培养了大量的“考试工具”。
新的评估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免于竞争的困扰,减轻了外部学习的压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就会越来越强烈,学习动机由外部转向内部。
此外,新的评估方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学生不再被动接受灌输的知识,而是有了更加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进行自我管理,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 做学习的主人。
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者地位在新的评估体系下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学生学习更具有主动性、理智性、自律性。
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习惯将会逐步养成,并且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即使步入社会,他们依然拥有自主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并能够从容面对和应对出现的各种新事物, 适应社会新的需求与发展。
终身学习的观念将深入新加坡这一代年轻人的心中,整个社会将迸发新的活力。
C. 为了营造乐学、向学的氛围
“乐学”的思想古已有之。早在古代中国,孔子就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而西方的赫尔巴特、斯宾塞等人也提倡乐学。
在原有的加权评估体系下,学生很难从学习本身获得快乐,即所谓的“内乐”。
对于排名靠前的学生,因为获得了优异的成绩而快乐,这种快乐本身也不过是一种“外乐”——由于学业优秀获得奖赏而快乐。
一旦在考试中失利,这些为“外乐”驱使的学生将会感到异常痛苦。而那些排名靠后的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则容易产生自卑、厌学等情绪。
过于沉重的分数压力和过于强调成绩的加权评估导致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为了追求知识,而是为了获得较高的评估分数。学生无法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更多的是一种痛苦与自我压迫。
“乐学”的“乐”应该是基于学习过程本身而产生的快乐。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摆脱过去的无知, 感受到知识的魅力,进而感到快乐。
在新的评估体系下, 学生学习不再是为了分数,他们可以体会到分数以外的乐趣。学生不再需要死记硬背,他们有更充足的时间与精力探索知识。
从被动式的灌输知识到主动的探索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快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支撑下学生会变得更为主动、积极。这样的学习将是高效的、充满乐趣的。因为不需要担心分数, 学生在一些学习活动中,会变得更加大胆而富有创意。
在新的评估体系下,学生将进行更加激烈的思维碰撞, 生出智慧的火花。
02
家长支持的重要性
然而不管初衷多么良善,愿望多么美好,新评估方式的落地还需要得到最重要的力量——家长们的支持。
美国教育学家伊娃·埃斯萨(EvaL·Essa)在儿童发展同心圆理论中认为儿童的发展由三个同心圆组成,分别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家庭处于儿童发展同心圆中最核心的位置。可以说,家庭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显著的。
他的理论得到了新加坡教育部的认同,他们也认为家长的支持对学校教育改革政策的顺利实施至关重要。
首先,家长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对包括考试方式改革在内的教育改革的信心。
新的评估方式相较于原有的评估方式而言,有着较大的变动。学生面对着新事物, 可能会有本能的恐惧与不知所措。
这个时候,家长是学生最大的精神支柱。在学生彷徨的时候,家长若是坚信新的评估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有更大的益处,那么学生也将慢慢摆脱对新评估方式的忐忑、不信任的心理。
而学生一旦在心理上接受了新的评估方式,教育改革就会有一个好的开始。
相反,若是家长不信任新的评估方式, 学生也会在家长的影响下产生质疑、厌恶以及排斥等情绪。
在这种负面态度的影响下,学生将难以进入较佳的学习状态,教育改革势必会遇到阻力,学生也难以享受到新的评估方式带来的益处。
其次,家长是学生学习最亲密的指导者。
学生在面对新的评估方式时必然会出现一些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二年级的学生,对他们的评估方式变动最大,而他们的年龄又最小,这些身心尚未成熟的学生难以在新的评估体系下控制自己的行为,这个时候最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引导。
家长可以和教师一起对学生进行指导。家长的帮助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同时和教师对学生的帮助形成互补,共同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此外,部分性格胆小、内向的学生可能会羞于向老师开口, 却不会拒绝向家长求助。
最后,家长是教育改革最可靠的反馈者。
新事物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新的评估方式也必然会遇到新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教育研究者及时发现、探索并解决。
学生作为新的评估方式的体验者是最容易发现问题的群体。但是由于青少年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对问题的认知存在偏差,有些时候难以及时发现并正确反馈问题。
与青少年相比,家长有着更缜密的思维以及更强的发现问题的能力。家长将发现的问题传递给学校,学校及时给出应对措施,家长和学校形成良性互动,共同促进新的评估方式的发展。
03
如何解除忧虑?
家长的支持如此重要,新加坡教育部在推行教育评估改革的过程中又是如何争取家长支持的呢?
事实上, 新加坡取消考试并采用新的评估的方式,确实曾引来不少家长的疑虑。
我们知道,新加坡采取的是分流教育制度,学生在三年级末会参加“天才教育计划”考试,这是新加坡教育的第一次分流。
家长们十分担心由于一、二年级没有加权评估,会将考试的压力全部转移到三年级,使这个年级的学生学习压力更大,竞争更为激烈。
有一双儿女的卡伦对此就极为担心,她表示:“我的孩子在低年级时不需要面对准备考试方面的压力是一件好事, 但是我担心的是他们小学前两年过于放松, 以至于在三年级时会感到恐慌。”
此外,一、二年级取消考试, 家长们无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也是一个疑虑。
面对来自家长的种种担忧,新加坡教育部做了一系列的回应和澄清。学校也在教育部的支持下,积极地将这些变化的信息传递给家长,并让他们理解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以打消家长的疑虑,取得他们对教育改革的支持。
同时,学校还会定期收集家长的反馈意见,并通过和家长接触解除家长的疑虑。
在新加坡教育部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现在大部分家长对教育改革都采取了支持的立场。大部分家长认为,在新的评估体系下, 孩子有更多的时间体验学习、弥补不足。
51 岁的康女士表示她的子女从小学取消加 权评估中受益匪浅。她说:“我们仍然会从一些较小的测试中得到反馈,这些测试会指出孩子学习上的薄弱环节。”
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举措,部分家长已经从怀疑者转变为教育改革的同盟军,成为教育改革坚定的支持者。
来源:《上海教育·环球教育时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