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玉留声处 寻史自梳女

冰玉留声处 寻史自梳女

梁洁元在冰玉堂讲述自梳女姐妹的故事。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枫、

岁月静好,“妈姐”们在冰玉堂里回忆过往感叹今日之安宁。作为顺德“自梳女”最集中的安老院,如今的冰玉堂里,在世的“自梳女”仅剩下11人。

自梳女——一群自立自强的女性,成为珠三角昔日特有的历史文化。为呵育自梳女独特的文化印记,昨日,均安社会服务创新中心开展“手工艺,冰玉声,妈姐情”自梳女文化保育活动,通过“社区营造”等形式保留和传承这一文化。记者获悉,冰玉堂所在的均安沙头村,还将七夕乞巧节设为“自梳女文化日”。

传承

通过社区活动传承“自梳女文化”

一段独特的历史、一个个“妈姐”们的传奇故事,如今已是顺德乃至广东的独特文化印记。为了留存及保护“自梳女文化”,昨日,顺德均安的社会服务创新中心开展“手工艺,冰玉声,妈姐情”自梳女文化保育活动,将通过各类社区营造、公益活动等形式,挖掘和传承当地的自梳女文化。

活动上,主办方邀请了许多青年群体前来参与。据沙头村社区服务中心社工莹女士介绍,吸引社区居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参与,是自梳女文化保育推广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悉,在此前均安镇的“全民同乐闹元宵主题嘉年华”活动上,特设了自梳女乞巧手艺坊。“社区成立了一支手艺小分队,目前有数名在校学生,最大的在读高一,最小的还在上小学。”沙头村社区服务中心的另一位社工梁女士介绍说,通过“妈姐”们的折纸艺术品,让市民了解到自梳女们的蕙质兰心、巧手妙活。该社工表示,通过社区活动来传播“自梳女文化”,再逐步将影响扩大,而这一“社区营造”也是传承“自梳女文化”的关键。

另外,均安沙头村还决定“设节”纪念。据悉,对自梳女来说,乞巧节(农历七月初七)是一个重要节庆日。记者了解到,今年起,沙头社区就将乞巧节定为自梳女文化日。“希望通过这一形式,重拾自梳女文化中一些民俗,未来将其打造成为持续性的活动。”沙头社区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了解到,均安社会服务创新中心还通过“冰玉留声”故事会、社区课堂等形式,用通俗易懂的形式挖掘、记录自梳女的文化故事。

除此之外,“说出你的故事——自梳女故事收集”也是保护自梳女文化的重要传承活动之一。社区通过邀请自梳女的亲属讲述他们和“自梳女”的故事,汇集成珍贵的口述历史。

探访

曾“下南洋”赚钱养家 如今返乡惬意养老

黄瑞云已年届九旬,是顺德最早一批远走他乡做“妈姐”的自梳女之一。前日,记者来到了冰玉堂,见到了黄瑞云。每天下午三时半过后,冰玉堂都会响起榕韵芳华曲艺社的粤剧。此时,黄瑞云就闲坐在树荫下,听粤剧、拉家常,享受她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光。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黄瑞云奔波在新加坡、顺德等地,由于长期从事繁重家务工作,她的拇指关节变形。现在,年迈的黄瑞云无法行走,只能坐在轮椅上。

时间回到20世纪40年代。那时候,黄瑞云有11个兄弟姐妹,从小体验过养蚕缫丝的她深知生活的不易。后来,经水客(中介)的介绍,黄瑞云第一次离开顺德的家来到香港,开始了“自梳女”人生之路。

在香港的六七年光景里,黄瑞云给一户富裕人家当保姆,她负责带雇主的四个孩子。“那时有的姐妹想梳起不嫁,自食其力,打一份家工(保姆)是最常见的。”黄瑞云说,当年自己还没有正式“梳起”,只是“不想结婚”,到30岁才下定决心梳起不嫁。

在外打工,黄瑞云也不忘家人,每每工资到手,就寄钱回家。“在香港,我一个月工资是15元,吃、住都在雇主家里,可以攒下一点钱给家人。”黄瑞云回忆道。

年轻为人做保姆 晚年做冰玉堂“守护人”

清晨四时,天还没有大亮,梁洁元便准时醒来了。她精神矍铄,习惯在清晨散步运动。六时不到,她来到了冰玉堂,经过一片各色花草的清幽小花园,她缓缓打开高大厚重的木门,开始温馨美好的一天。

梁洁元是冰玉堂的“守护者”,守望着这栋有将近70年历史的老建筑。她今年89岁,她出外打工26年,但和大多数自梳女不同的是,她没有出国,而是在容奇、广州等地给别人当保姆。据梁洁元介绍,她的母亲生了12个孩子,后来只存活下来4个,而她是其中最年幼的。“我是22岁决心‘自梳’的。当时我把头发盘起,再斟杯茶给父母,就算是正式‘自梳’了。”

作为“自梳女”,梁洁元也有自己的“职业荣耀”。她告诉记者,昔日自己曾照顾过多达12个小孩。“他们有的出国了,有时还会回来看我。”梁洁元很是开心地说。

溯源

“自梳女”文化最早可追溯至南宋时期

顺德学者李健明研究自梳女文化已有24年。昨日,他分享了自梳女文化研究心得,并对自梳女精神文化内涵进行解读。

据李健明介绍,顺德“自梳女文化”最早可追溯至南宋时期,这颠覆了之前普遍认为“自梳女”是明清中后期产物的观念。他以位于顺德龙江的贞女桥为例,解释说,“那是南宋时期的建筑,有超过800年的历史。”相传南宋嘉定年间,国子监助教吴南金之女吴妙静结婚当日,新郎来迎亲,过龙江河时不幸溺亡。新娘闻讯后,痛哭不已,表示终身不嫁,并以嫁资在亡夫溺水处建桥,方便过往行人。

20世纪初,缫丝业在广东兴起,“当时70%的缫丝厂在顺德分布,而女子又是缫丝的主力军。”李健明表示,“自梳女”是特定历史时期产生的特定的文化产物。20世纪30年代,广东缫丝业的繁盛逐渐退去,不少顺德自梳女前往广州、新加坡等地打工。“‘自梳女’大多从事家政工作,她们会说粤语、做饭好吃,在当地很受欢迎”。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