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青少年自杀率升高50%,背后的原因令家长深思

新加坡:分流与补习

2016年5月的某个早晨,一个11岁的新加坡男孩,从自己17楼的家中坠落身亡。

死因,是自杀

新加坡青少年自杀率升高50%,背后的原因令家长深思

而就在事发一年以前,又有27名十几岁的新加坡小学生,结伴在某个小岛上自杀。

而新加坡的教育特色,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盛行半个世纪的严格分流制度。关于这个话题,我们曾经写过穷人和富人的差距由小学就决定?领跑全球的教育强国新加坡迎来“大地震”,背后原因发人深省。

小学毕业后的考初中,基本上决定了未来二十年的人生走向,最牛的孩子一路进入精英中学,相当于半只脚踏进了最强高等学府的大门;最差的孩子则被安排至技校,以顺利毕业、找到体力劳动工作为目标。

新加坡青少年自杀率升高50%,背后的原因令家长深思

小升初后的分流层层交叠,孩子们被按照学业成绩分别被录取进各自对应的位置。

在长达50年的时间里,新加坡都奉行着这种制度,并坚持着分流的“不可逆”。

一位新加坡的教育学者表示,分流机制其实与整体国情有着莫大的关联,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是坏事。由于国家天然资源匮乏,因此唯有将最优质的资源倾斜至全国最优秀的人身上,才能保证效益的最大化。

学业成绩差的学生会安然待在属于自己的位置,虽然得不到体制的倾斜与照顾,但他们的“牺牲”恰恰促成了精英群体的巩固。

纪录片中,把这种一度盛行的小升初分流机制,总结为新加坡教育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卓越的实用主义”。

它可以是全国最优秀的个体、最聪明的头脑的摇篮,这撮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一定具有碾压他人的绝对性优势。

但另一方面,分流也在无形中强化了重视教育、彼此竞争的氛围,仅仅是小学的孩子,都已具有要在考试中拼个你死我活的觉悟。

在一间补习教室里,老师询问孩子们,如果没有小升初,大家会想好好学习吗?

在一片微弱而犹疑的“不想”声中,说“想”的孩子,还是占据了教室里的大多数。

一个穿红衣服的小女孩给出了十分通透的答案:“现实就是,小升初会决定未来。”

孩子们异常的早慧对应着新加坡另一显著的教育特色,那就是堪比我国衡水中学应对高考般的拼命与努力。紧张的课堂、课后的补习、繁重的作业…… 投胎在新加坡,从上小学以来就步入了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旅程

新加坡青少年自杀率升高50%,背后的原因令家长深思

在镜头下,一个典型新加坡小学生的一天是这样的——早晨七点半上学,晚上六点至七点放学后参加补习班,下课后回家写双份作业(学校一份,补习班一份),忙至深夜。

“累,难以言喻的累”,是大多数学生和家长的心声。陪读的家长也对此颇多怨言,但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他们不得不竭尽全力。

新加坡补习班的数量在过去十年间翻了两倍,就是家长们焦虑情绪的最好印证。

新加坡青少年自杀率升高50%,背后的原因令家长深思

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分流机制增加了学生的学业压力、催化了补习产业的繁荣,但事实上,它们的存在也反过来更加巩固了分流。

由于补习现象的普遍,学校往往默认学生们自己课后已经上过补习班、做过作业,于是便进一步增加校内课业与考试的难度。

但问题是,无力参加补习的孩子,便愈发被难上加难的学业折磨得体无完肤,等到分流考试来临,便自然而然地滑落至底层。

分流与补习,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

当它被抛掷空中,伴随的是愈发固化的群体分流与日益焦灼的比拼情绪。硬币落地那一刻,有人赢了,顺利迈进梦寐以求的名校;也有人输了,被迫接纳低人一等的命运。

最惨的是被压抑至自尽的孩子,再无机会。

如有相关家庭教育问题,请关注并私信。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