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国际慢城
◆南京高淳桠溪——华东最美“金花胜地”。最美乡村与慢城标准巧合:三分山、两分水、五分田的生态黄金比例,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绿色经济与慢城理念吻合:追求“宜居城市”、谋划“绿色掘起”,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文化保护与慢城运动融合。高淳有着珍贵的历史遗存如薛城遗址、吴风楚韵 ;同时“跳五猖”“大马灯”“送春”等众多古老的文化活动在高淳得到传承,高淳对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发掘,迎合了慢城运动主倡原生态文化保护的理念。
◆韩国曾岛——桃花源般的世外”慢岛”。曾岛以“海盐”为核心,并对其高效利用,形成盐农产业、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挖掘独特的饮食文化,体验“慢食”文化;打造 “没有化石燃料汽车的岛”,倡导绿色环保的交通方式。
【案例】2:智慧城市
◆2009年,迪比克市与IBM合作,建立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利用物联网技术,在一个有六万居民的社区里将各种城市公用资源(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等)连接起来,监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以做出智能化的响应,更好的服务市民。迪比克市的第一步是向所有住户和商铺安装数控水电计量器,其中包含低流量传感器技术,防止水电泄漏造成的浪费。同时搭建综合监测平台,及时对数据进行分析、整合和展示,使整个城市对资源的使用情况一目了然。更重要的是,使企业和市民对自己的耗能有更清晰认识,对可持续发展有更多的责任感。
◆合肥市被列为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在“信息惠民”方面, 推动一卡多用,将居民的水、电、气、电视、电话、公积金、社保、车驾管等各类数据,发送到居民的移动终端,促进自助缴费和电子支付业务的一站式服务,方便百姓生活,实现“一卡通全城”。按按照计划,到2016年,合肥全市电子政务专网将实现市、县(区)、乡镇(街道)和社居委100%覆盖和五级应用,行政许可事项100%网上办理,90%的政务信息资源集中管理。
【案例】3:低碳生态城市
◆“中国电谷”――河北保定
保定,距离北京只有约50分钟车程,素有“首都南大门”之称,是一座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古城。保定在全国地级城市中率先提出建设“低碳城市”。保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国内最早涉足新能源产业的国家级高新区,也是国家级高新区中,唯一一个以新能源为主要产业方向的科技工业园区。在国家级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的基础上,凭借电力产业的明显优势,向电力技术的更深、更广领域延伸与扩展,建立以风力发电、光伏发电为重点,以输变电及电力自动化设备为基础的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企业群和产业群。成为继中关村“硅谷”、武汉“光谷”之后的“中国电谷”。
【案例】4:旧城(城中村)改造
◆德国鲁尔区埃姆舍公园。埃姆舍地区位于德国鲁尔区中部,曾是欧洲主要的工业和制造业中心。在鲁尔工业区衰败后,埃姆舍地区成为了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工业废墟,城市的中心地位消失。为了挽救这座城市,由政府发起,开始了规模庞大的鲁尔区更新计划,埃姆舍公园国际建筑展就是其中的计划之一。埃姆舍公园项目以绿地公园为区域发展框架,眼埃姆舍河流域规划了约800平方公里的区域,并将区域内划分了七条南北轴向的绿色廊道,相连成一个链状绿地空间结构,大力推进老矿区改造,引进奥伯豪森等大型购物中心,将附近废弃的矿坑开发成为优美的人工湖,增加公共休憩空间,以及购物、餐饮、娱乐等多种功能,重新聚集大量人群,有效的提升了埃姆舍地区的价值,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再发展。
◆黄埔古港古村位于海珠区琶洲东南部黄埔涌边,建村于宋代年间。1685年黄埔古港成为中国四个对外贸易窗口之一,1757年至1840年长达83年的时间里黄埔古港是中国唯一一个对外贸易港口,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整治改造前的黄埔古村具有广州市一般“城中村”的特征:握手楼较多,村落环境脏乱差。规划部门根据黄埔古港古村历史文化深厚、古建筑丰富的特点,当地政府因地制宜,跳出“大拆大建”、“经济平衡”的惯性思维,探索出一条以古村风貌保护为目的、抽疏建绿为手段、综合环境整治为依托的“城中村”改造新路子。主要措施:一是保护古建筑。通过规划控制,不允许破坏古建筑、严格控制新建建筑,规划划定的古建筑保护范围起到十分有效保护作用。通过近两年的整治和修缮,大部分的古祠堂、古民居都得到修缮和保护,并经过规划引导而逐步转变功能,成为绘画创作室、咖啡厅、小商店等,使这些古建筑重新焕发活力。二是恢复古村落面貌。黄埔古港古村主要旅游路线的两侧曾存在很多与古村风貌不协调的建筑,严重影响了古建筑、古村群落空间。通过规划引领,拆除了100多幢与古村风貌不协调的建筑,使村落的整体环境得以改善,使黄埔古港古村重新显现岭南古村落的雏形。三是发展旅游业。经整治后的黄埔古港古村向人们展示其崭新的面目,多年研究和呼吁保护古港古村的专家们欣喜若狂,大量游客慕名而至。村民改变思维,经营迎合游客需要的相关服务业。黄埔古港古村的旅游业得到快速的发展。
【案例】5:城市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
◆扬州是一座有近2500年历史的名城,素有“雄富冠天下”之称,历史渊源极深。大运河、瘦西湖、历史城区等无不彰显出扬州精致的城市底蕴,文人墨客留下了关于扬州的无数名篇佳作。扬州以这些历史遗存为载体,精品意识为指导,传承创新为手段,最大限度保护古城风貌的原真性和整体性,传承、彰显历史文脉。制定《扬州文化博览城建设专项规划》等规划,不但让古遗址、古建筑得到保护修复,而且让人领略了人与自然物象天人合一,如今扬州已建成文物博场馆80所,规划2014年底建成100所。在塑造城市品质方面:制定了具有扬州特色的,包括了产业品质、建设品质、环境品质、社会品质、生活品质等几十项城市品质评价指标;合力打造精品区域、精品建筑、精品环境,保护“江、湖、河、城、园、林”相融相生的城市格局。如加强蜀岗-瘦西湖景区斑块、新城西区人工湖板块建设;重点塑造门户节点、主次干道、河道沿线景观形象。通过精致的文化元素,如玲珑剔透的玉器,秀丽雅致的漆器,造型美观的盆景,轻盈飘逸、如花似梦的剪纸等,以及私家园林、“盐商文化”、广为流传的“扬州八怪”及其经久不衰的作品等,成为扬州向外界介绍自己的名片,展现扬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城市内涵的窗口和平台。
【案例】6:生态绿化建设典范——新加坡
◆新加坡是面积仅700多平方公里、人口约500多万的城市国家。独立伊始,新加坡将生态和绿化建设上升到国家层面来推动,专门制定了“绿色和蓝色规划”。上世纪60年代,大量种植生长快、树冠大的高大乔木,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最高绿色覆盖率,70年代制定了道路绿化规划,加强彩色植物应用,强调特殊空间(灯人行过街天桥、挡土墙等)的绿化,对新开发区域植树造林,开展停车场绿化,80年代提出种植果树,引进色彩鲜艳、香气浓郁的植物种类,90年代以后建设生态平衡公园、“填海造绿”。强调绿色自然与人的融合,。如在新加坡新镇建设过程中每7.8平方公里镇区就有一个10公顷的公园, 500米范围内有一个1.5公顷的公园等。强化公园与自然地带的可达性,社区公园、生态公园及自然保护区,并以绿色廊道相连,形成完整和系统的绿色空间体系,市民可骑车或步行自由穿行其中。制定有完善的绿化方面的法律保障,并强调全民共同参与。法律规定,住宅小区绿化必须达到总用地的30%~40%,楼房居住区在500米范围内应有一个1.5公顷的公园。无绿化规划的任何工程不得开工,一年内不开工的土地必须绿化。园林绿化实施科学管理,建立详细的电子档案。今天新加坡绿地率达50%,绿化覆盖率达到7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25㎡,是名符其实的“花园城市”。
新加坡还十分重视环保建设,如主要马路上设立汽车尾气监测体系,不符合排放标准的车辆被禁行。垃圾回收利用率接近60%,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垃圾焚烧厂,可燃垃圾90%以焚烧转化为电力,新加坡3%的电力是垃圾焚烧产生的。新加坡水资源管理排行世界前列。
【案例】7:流动摊贩管理
◆美国流动摊贩的管理模式。
在美国纽约,小商贩向政府申请到“许可证”后就可以摆摊经营。流动摊贩的车子和摊位一般都有秩序地排在人行道边上或广场四周,色彩亮丽、外形整洁。产生的垃圾,经营者会及时处理,所以街头小贩虽多,却并不显得杂乱和影响交通和市容。小商贩要主动向政府报所得税。纽约市没有“城管”,但街头摊贩管理工作却十分严格,市卫生局、消费者事务局、清洁局、环保局、财政局、公园局和市警局等部门都参与其中。管理部门分工协作,各负其责,所有管理条例都在网上公布,人人可上网查询。在管理者中警察是唯一的执法人员,对无照经营的小贩,只是开份罚单,将无照摊主的名字记录下来,赶离售货地点完事,并不做其他没收的处罚。
◆新加坡的流动摊贩管理经验。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新加坡,整座城市也是小商小贩充斥街头。随后新加城政府采取整改措施,“政府投资建立小贩中心,对小贩进行迁移,将流动摊贩纳入政府统一管理之中。”新加坡政府每年对所有摊贩的清洁管理、食物卫生、个人卫生等按等级优、良、中、差四级进行评估,对获“优”者,颁发“清洁与食物卫生优越表现”奖状。对“中”、“差”的业主,则成为下一年度卫生监督检查的重点对象,对违法行为进行罚款、记分、暂时吊证、永久吊证等处罚。新加坡自采取整改措施以来,大小街头的小贩不下三万户,汇聚了各色美食,已成为外国游客津津乐道的新加坡特色。新加坡采取允许流动摊贩存在,服务于摊贩政策,将摊贩纳入城市规划体系中,通过其强大的行政能力实现了所有摊贩都获得许可并均到政府兴建的场所中经营,既为市民提供便利,又保障食品安全与城市环境。
◆韩国流动摊贩的管理方法。
在韩国,流动摊贩一般没有什么税收,只要你申请加入“小摊业主协会”,获得批准后你就可以“出摊”。韩国政府对路边小摊的管理总体上采用区域管理的办法:第一类是“绝对禁止区域”,主要包括主干道、火车站、汽车站、广场的辅助干线等区域;第二类是“相对禁止区域”,指妨碍城市美观等危害程度较小的地区:第三类是“诱导区域”,包括城市中心外围的窄地、河溪两侧道路、传统市场内的道路。韩国政府将小摊主作为弱势群体加以保护,韩国的大众对小摊并不反感,反而认为其便利了人们的生活,甚至美化了市容。
◆香港:法治框架下的小贩管理。
2013年8月,香港特区政府启动5年共计 2.3亿港元的重建摊位计划。每户小贩最高可获 6.4 万港元财政补助用于改建摊位,以提高消防安全状况等。香港是国际化大都市,但在街头巷尾也保留着充满生活气息的各式摊贩。冰冻甜点、报刊、理发、擦鞋……过去百多年来,街头贩卖已深深融入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
上世纪 70 年代香港便开始实行发牌制。2000 年后,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成为香港小贩事务的主管部门。按街区交通情况及市民需要设立固定摊位小贩市场,如励业街熟食小贩市场、油麻地玉器小贩市场、物华街临时小贩市场等,流动小贩应在专区经营。对固定摊位小贩牌照实行人性化管理,可实现继承或转让,但须向主管部门提出申请。香港食环署先后出台《公众卫生及市政条例》、《小贩规例》、《食物业规例》、《简易程序治罪条例》等法规,作为对摊贩的管理依据;设立包括总部特遣队和分区事务队在内的小贩事务队对摊贩进行日常管理。管理过程中,事务队人员会秉持“先警告、后执法”原则。如小贩有违法行为且不听劝阻,一般会由小贩事务队向他们发出传票,由法院裁决。违者一经定罪,处以罚款 和监禁 ,对于屡犯不改的持牌流动小贩,可吊销其牌照。
【案例】8:城乡环境治理
◆广西城乡风貌改造工程。2009年起,广西实施规模宏大的覆盖全区城乡的,以“竹筒房”和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的城乡风貌改造工程。主要包括:城市主要交通出入口两侧的建筑物外立面改造,主要交通干道两侧可视范围的村庄房屋外立面改造,建制镇以上城市临街而建的“竹筒楼”改造(占天占地、长进深、窄开间的独立式城镇居民私人住宅,广西人当地人俗称“竹筒楼”),城市主干道可视范围城中村的“竹筒房”改造,改造区域的城镇基础设施、市政公共设施配套和环境综合整治等。如,建筑物的改造方面:对不具备整体拆除新建条件的“竹筒房”,着重对其外立面进行“穿衣戴帽式”的改造;在市政基础设施配套方面:主要是结合“竹筒房”外立面改造开展环境综合整治,铺砌沿街路面,实施管线下地工程,种植行道树及绿地,配套和完善市政基础设施等,改善居住环境;在规范户外设施方面:主要是拆除建筑临街面外置防护栏,拆除、改造和规范设置建筑临街面各类雨篷,对商铺的店招、店牌、灯箱、广告、电话亭、书报亭、果屑桶以及城市家具等进行统一设计、科学设置、规范管理;在改造城市景观方面:重点是研究、提炼具有地方、民族和文化特色的元素,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小品,形成极具多样性、地方性和观赏性的特有的城镇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丰富城市文化内涵
广西城乡风貌改造带来了良好的效果,改变了城乡面貌,推动公共服务和公用设施向乡村延伸,使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由于环境的改善,极大地促进了投资消费和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案例】9:城市网格化管理
◆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实行全镇联动大城管机制,推行数字化办公,结合实际下设四个专项整治小组:市场整治组、消防违建整治组、市容秩序整治组、改造提升组进行联动,对辖区的道路、人行道、户外广告、环境卫生等进行统一规划集中整治、长期监督。早在 2012 年,里水就创新性地构建了“大城管”机制,在全镇 34 个村(居)建立城管工作站,成立 150 人的村(居)城市综合管理专职队伍,执行城市管理日常工作,构建起“既分离又联合”的立体管理执法网络。 每个村居的城管工作站都有 2-3 名专门驻点的管理人员,通过利用“基本工资+绩效考核”的企业化运作模式,将任务分解到每个人,并每月对城管工作站人员进行评分考核,不仅大大提升了任务完成率,还实现了真正的网格化管理。
【案例】10:发展红色旅游
◆湘潭文化旅游产业围绕建设“红色圣地”。一是“强脑”,即创新发展理念。用“一号工程”推动红色旅游,立足“大韶山、大景区、大旅游”,来规划整个韶山乃至湘潭的建设和发展。二是“塑形”,即增强服务能力。大力改善交通、生态、景区配套设施等“硬”和“软”的基础条件,全面提升服务水平。三是“铸魂”,即彰显文化魅力。增强湘潭旅游业的伟人文化、红色文化感召力和核心竞争力,着力打好“伟人牌”,塑造“传统美”,融入“现代风”。四是“聚力”,即提高统筹水平。以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创新为手段,整合政府、行业协会和市场主体的资源力量;以文化为纽带,全面深化区域合作配套;面向国际市场,努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与国际接轨。五是“亮嗓”,即放大品牌效应。充分利用国内外有影响的媒体扩大有效宣传,联合全球知名旅游公司加强推介,扩大湘潭作为“伟人故里、人文圣地”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