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响器,叫汉沽飞镲。它震天动地响遏行云,今入国家非遗名录

#我在头条搞创作#汉沽飞镲,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兴起于渤海之滨的汉沽沿海一带。它经历了从海上到陆地、渔村到城镇漫长的发展历程,是集音乐、舞蹈、武术为一体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清初,渔民出海没有任何通讯工具,只有通过敲打镲、锣来互报渔汛,进坞时通知家人到海边帮助收渔货。或在海上遇到下雾迷失方向、打网时鱼不浮起,就用锣鼓家什来震鱼,然后撒网……“打起”了(遇上鱼群),才会“九曲三江水,一网两船鱼”。

有一种响器,叫汉沽飞镲。它震天动地响遏行云,今入国家非遗名录

飞镲有自己的专用鼓点和音韵,主旋律是长量。打法上分为《幺二三》、《草子》、《长量》、《进香》等曲牌。特别是表演中有个传统的“敬香十打”:“一打叉花盖顶,二打古树盘根,

三打张飞骗马,四打鹞子翻身,五打苏秦背剑,六打猛虎推山,七打八仙过海,八打天女散花,九打飞鹰展翅,十打怀中抱月。”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十打的版本内容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但这却是最早的飞镲习练者丰富经验的总结。近年来,拥有600多年历史的高家堡村、蔡家堡村等渔村夷为了一片平地。而飞镲中的“敬香十打”却流传至今。

有一种响器,叫汉沽飞镲。它震天动地响遏行云,今入国家非遗名录

汉沽飞镲“打场”时,伴奏乐器是一面大鼓,2至4对大铙,乐手与舞者都是头扎彩巾,额系绸带,宽袖武靴,伴奏鼓乐因表演情境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套路曲牌。24名飞镲表演者体魄强健,还要有弓背欠腰的武术功底,讲究手、眼、身、法、步的密切配合,做到协调和统一。飞镲舞者又往往是习武的壮汉,他们以镲为兵,化武为镲,缠头裹脑,一招一式尽显出舞者的刚毅与柔美、强劲与舒展。

有一种响器,叫汉沽飞镲。它震天动地响遏行云,今入国家非遗名录

星转斗移,汉沽飞镲历经几代人的打磨和传承,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先后有多支队伍先后赴香港、上台湾、去新加坡等地进行表演和比赛,赢得了诸多荣誉。

2008年6月,汉沽飞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传统民间音乐项锣鼓艺术类首位。现在汉沽有十多支专业飞镲队常年活跃在社区、企业、部队、镇村和学校,注册的习练者就达千余人。每年,滨海新区都举办汉沽飞镲展演,多支飞镲队伍竞相亮相,展示风采。

 2018年5月18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汉沽飞镲第三代传承人赵满宗榜上有名,成为滨海新区首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有一种响器,叫汉沽飞镲。它震天动地响遏行云,今入国家非遗名录

如今,在汉沽滨海广场中央,汉沽飞镲的巨大雕像巍然屹立。雕塑古铜色,高6.2米。整个雕像动感强烈,灵动飘逸,飞钹扬镲,栩栩如生,表现了汉沽飞镲的动人风采。它是迄今为止滨海新区民间舞蹈类中最大的飞镲雕塑。经过几代人的不断推陈出新,汉沽飞镲已经成为滨海新区人民的精神图腾,是人民群众团结向上、励精图治的具象反映,昭示着汉沽飞镲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雕像下镌刻着朱红色隶书《飞镲赋》:

“ 斯铜器,双合击,乘鼓韵,携武艺,飞百年,成非遗。一人可独舞,数彩亦蹁跹。一动一静,声传古渔者互通音讯祈求神佑之始衷;一沉一浮,形现今沽人怡人自乐蓬勃奋进之世势。观其态,闻其律,赏其艺,犹见千年汉沽之风生水起。”

有一种响器,叫汉沽飞镲。它震天动地响遏行云,今入国家非遗名录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