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陈果的幸福哲学课-道德上的爱,为自己想想也为他人想想

大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经将人的精神境界由低到高分成四个层次,分别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的人就像动物一样,生活全凭着本能驱动,饿了就吃,困了就睡,很少顾及其他。功利境界,其实就是我们大多数人所在的境界。在功利境界的人,言行举止的主要驱动力就来自于对功名利禄的追求。道德境界,也就是常说的君子,他看重自己的良知操守多过于看重自己的成败得失。道德境界的人,要求自己为人处事外无愧于人,内无愧于心。天地境界,也可以称为圣人,说他是天地境界,因为他的心就像天地一样广阔无私,他的心里装着芸芸众生,装着这世上的每一个人。对他来说,这世上的每一个人都是他生命的一部分,都是他生命的一个分支,他们的快乐便是他的快乐,他们流泪他就会心痛。所以对于天地境界的人,善待世上每一个人,便是他善待他自己。爱世上的每一个人,便是他的至爱。通常随着人的精神境界越高,他内心道德的比重也会越大,而到了天地境界,道德就成了一种良心的本能。长期以来,我们好像有这样一个误解,一旦说到道德,说到有德之士,就是指那种道德境界的君子,或者天地境界的圣人,凡事必须大公无私,舍己为人,不为自己着想,好像为自己着想,就是一件不道德、很羞耻的事情。事实并非如此,道德有一个很宽的跨度,它既包含了圣人般的至善,也包含了我们普通人心有不忍的那一种恻隐之心。真正的道德,不要求每个人变成圣人,也不要求你为了他人,一定要牺牲你自己。道德尊重人性,也理解为自己着想是人之常情。道德只是要求我们,在为自己着想的同时,能在心里,总是留出那么一点点空间为别人想想,仅此而已。

今天是我们关于这个道德话题的最后一课,我们就来看看,为自己着想,是不是就等同于自私,以及当我们最终攀爬到道德跨度的最高境界,那么在道德之上,我们会看见什么。

以前读一个法国哲学家的一句话,当时让我非常感动。他说:“我们作为人,应当为自己着想。如果你都不为你自己着想,还有谁会为你着想?但是,如果我们只为自己着想,我们还配当人吗?”作为一个人,应该为自己着想。如果你不为自己着想,还有谁会为你着想?但是如果你只为自己着想,你还是人吗?又有一个误解产生了,我们总以为,那些为自己着想的人是自私的人,不是这样,为自己着想是人之常情。人之常情,值得尊重。人应当为自己着想,所以为自己着想并不等同于自私。只有只为自己着想,100%为自己着想而不顾别人的人,这个才叫做自私。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这种为别人着想,我们根本不可能有残疾人的这种走道。因为大多数制定这种政策的人,一般不残疾。所以这一切都是需要有那么一些人他要学会为别人去着想。作为一个健全人,你要学会为残疾人去着想。作为一个年轻人,你要学会为老人去着想。因为当你们去制定很多政策的时候,你们还没有那么老。我们很多时候都说,要培养有用的人。这句话,其实很多时候真的很功利,那么没用的人就不要他了吗?什么人是没用的人呢?任何一个没用的人,放对了地方,都是有用的。放对了地方的没用的人,他就是有用的人。他之所以没用,是因为他的地方错了,他没放对地方。所以重要的不是要培养有用的人,重要的是培养有爱的人。当你心里有爱的时候,你做什么都会很好。因为你做什么,都会学会为别人去着想。为自己着想,不是自私,不是不道德。但是只为自己着想,而完全不顾他人的感受,这就是自私。

其实道德要求得非常简单,道德希望你为自己着想,但是同时也为别人想想,道德希望你为自己着想,但是不要只为自己着想,留那么一点余地和空间为别人想想。当然每个人的道德境界不一样,其实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道德要求你为自己着想,你可能用90%为自己着想,留个10%,为别人想想已经很不错了。所以我们古人说三思而行,是哪三思,碰到事情三思而行,第一思当然为我自己思,为自己着想;第二思为别人想想;第三思我当何去何从,怎么选择。人性本善,人性本恶,好像争执了很多年,千年之辩。这里的善和恶,指的是善端、恶端,这个端指的是种子,这个端指的是可能性。

什么叫做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就是刚才我们所说的圣人境界,或者是菩萨境界。那么就是,我本无心,以众生心为我心。你的整个心里面装的是天,装的是地,装的是所有人,慈悲心肠。大家要明白什么叫做慈悲,慈就是快乐,悲就是悲伤,所谓慈悲就是他人的悲伤就如同我的悲伤,他人的快乐就如同我的快乐。这就是慈悲心肠。这个慈悲心肠就是一般情况下到了天地境界的人会做到的。所以这个人的精神成长的楼层攀爬,就是这么来的。对于这个自然境界的人来说,为自己着想可能是100%;对于功利境界的人来说呢,可能为自己着想是80%;对于道德境界的人来说呢,为自己着想,可能小于50%;那么对于天地境界的人来说,为自己着想几乎是零,自我什么都放得下。

那么一切从头开始。我们大多数人,要好好地拥有这个道德,成为有德之人,一切从头开始。第一步,就是留那么10%,留那么20%,当你做任何决定的时候,去为别人想想,然后慢慢地,留那么10%,留那么20%,你看看你的10%和20%能走多远,能走多高。

最后一个关于道德的问题是什么?那就是道德的健康成长需要什么条件。我们上次说过为什么光有善心没有善行,为什么好人不作为,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有很多好人不敢作为。他作为之后觉得没有一种安全感,没有一种保障。他做了好事,说不定还会有恶报,所以很多时候不敢行善,不敢有所作为。所以,对于道德的健康发展,它需要两个方面的条件:第一个是从我们个人来说,真正的道德,我用我的善来换你的善,善要求善报的时候,其实善就变成了一种交易,变成了一种商业行为。所以道德要健康发展,第一个条件就是对于个人行善的人来说,你做了好事,不要去求回报。人家是不是说谢谢,没有那么重要,你是为你做的,是为你内心对世界、对他人的一份诚意做的。不要去求别人一定要跟你去说一声谢谢,如果你还在乎回报,那么就别做。你要是做了,就不要在乎回报。这个很简单,这是个人角度。当然社会角度也是非常重要的,有这么一天,你会成为社会的这个主流的倡导者,希望你们能够好好地使用手里的这个权力和能力,然后,使得我们的社会能够有更好的政策、更好的制度,让那些善人尽可能有善报。所以从个人的角度来说,你做好事不要求回报,因为做好事求回报是一种交易行为,但是,等到有一天我们有机会代表社会的时候,请你尽可能制定出好的政策、好的机制、好的法制,然后让我们的好人,尽可能得善报,让我们的好人有所作为的时候,顾虑尽可能少一点。

很多国外的法律当中,有一个好的撒玛利亚人法。什么叫做好撒玛利亚人法,包含了两个原则。第一个,义务救助原则,就是人人都有这个责任和义务协助处在危险当中的人,除非这个人自身会受到伤害。这是一个大多数欧美国家都有的一个法律条文,人们有义务在协助处在危险当中的人,除非自己会有伤害。第二个我觉得特别好,它叫免责原则。对于陌生人对受伤者进行紧急医疗救助出现了失误可以免责。对于造成的伤害,不需要负法律责任。老奶奶倒在地上,我去救她,我不救她,她还喘着口气,我一救她把她弄死了,怎么办,这个可能就是针对这种状况的,它其实是鼓励你要有这种善心去帮助,帮助很多时候代表了你的那种善意,但是你的方法怎么样,或者你的能力怎么样,这不能怪你,所以它有一个免责的原则。在德国的法律当中,要求每一个司机,遇到事故,或者相似的事件时,在基于安全的情况下,你必须要停车并提供援助,在德国,你只有在学会急救知识和操作方法的时候,你才能拿到驾照。另外,你不要以为我只是在说外国怎么怎么好,唐朝很厉害,现存的文献叫做《唐律疏议》,它里面就有对于冷漠罪的法律制裁,我当时看到都惊叹了。它说:“发生强盗或杀人事件时,被害之家的邻居,如果你没有能够去打110,你没有报官,就是出现强盗或者杀人事件,你发现了,你没有报官,拉出去,杖责60;当看见有罪犯分子劫持人质时,公安人员,就是官吏。公安人员、警察,然后及邻居,不冲上前去搏斗,抓拿罪犯的话,判刑两年;公安人员在道路上追捕犯人的时候,当追捕者因势单力薄而无法制服犯人,因而求助于道路上的行人,如果这个行人力所能及而不提供帮助,杖责80;诸如此类,这个《唐律疏议》,大家可以去读读,我觉得挺灵。新加坡和美国,还有加拿大,都有一些法律,是对于做了好事还被诬告,陷害忠良的制裁。我觉得这种东西,我们都可以借鉴一下,让我们的好人更放心大胆地去有所作为,让我们的这些善心能够更放心大胆地去落于善行,让好人尽可能有善报,否则好人太惨了。

最后再跟大家说一个道德当中的至高境界,道德当中的至高境界是天真。这个天真的表现是什么,上善行善而忘其善。上善就是至高的善,最高境界的善是你在做好事,但你不知道你在做好事。你在做好事,但你不觉得你是个特别善良的人,你觉得你做了一个我应该做的事,当你去采访他:“你为什么当时去救这个人,”有很多上善之人他的回答特别一致“我做了一件我应该做的事。”真正至高境界的好人,他在做好事的时候,他不觉得他是在行善,他只是一个真情流露而已,他在做一件神圣的同情心真情流露要他去做的一件事情。你会发现那些真正的那些上善行善而忘其善的人,他如果帮你做了一件好事,你说谢谢,他会特别害羞,因为你的感激不在他的预计之中,不在他的计划之中,他不认为他应得到,他不觉得I deserve it,我只是在做我内心自然流露的事情,我天真的天性使然的事情而已。所以最高的善是什么?是天真。

我以前碰到过一个情况,我去买东西的时候差了2块钱,当时我身边的一个女孩子就帮我付了2块钱,眼睛也不看我一眼,我当时就说“不用,不用”因为我们是有德之人,不爱给别人添麻烦。她当时就说,别人也为她做过这种事。付了钱之后,我立刻提裙子出去感激,她跑得特别快,一下子就失踪了。当然,做了好事,接受别人的谢意的也是善人,但是我是说有一些特别天真的、忘其善的那些做好事的人,他很多时候不觉得他应该接受你的感激,你的感激会让他很害羞,你的感激会让他有一点愧疚,觉得好像没有这么严重,所以这个忘善之人,他做的这个好事,他为什么意识不到这是一件好事,因为他就是有一颗爱心,他天然有一颗爱心,他就做了一件他的爱心要求他去做的事情,所以他的一切善行都是发自内心的爱、发自内心的天真、发自那颗善良的天性、发自这种关怀、发自那个与生俱来的神圣的同情心。他是为自己做好呀,希望大家能够好好的保护自己这个与生俱来的神圣的同情心,这颗神圣的同情心特别容易夭折。有了这颗神圣的同情心,你会发现你的心里面就会有大爱,就会有关怀。在这里说了这么久的道德,其实想跟大家再说一句总结的话:“没有爱,退而求其次,才产生了道德。”一个人要是有爱的话,根本不用多谈道德。我心里面对这个人是有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我根本不需要别人告诉我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道德,我自然而然会去帮助他,感同身受,将心比心。所以,道德是没有爱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的结果。法律是没有道德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的结果。所以不一定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一个心里有爱的人,做一个心里面神圣的同情心没有泯灭的人,你自然而然会是一个超越了道德的人,比道德更高。

心里有爱的时候,道德往往是多余的。当爱消失了,我们只能强调道德了。心里有善,有良知的时候,法律往往是多余的。当善意没有了,良知不在了,那么我们只剩下法律了。所以在道德问题里转了一圈,最后还是回到爱。结论不变,爱才是道德的灵魂,爱才是最高的道德。好啦,这一段时间,我们对道德这个命题做了一些粗略的梳理和澄清,那么接下去,在今后的课程当中,我们将继续探讨人生中的另外一些有趣的话题。

复旦大学陈果的幸福哲学课-道德上的爱,为自己想想也为他人想想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