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五大家族–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孙中山、蒋介石

一、曾国藩家族

1.曾国藩先人事迹

曾氏祖居湖南省衡阳市衡山县岭坡乡棠兴村,其上数百年世代务农,曾国藩五世祖曾元吉(谱名贞桢,生卒1690-1764)一生勤俭操持,在衡山县购买四十亩土地,在湘乡县盖了多处宅院,家业日渐发达,有六子。

曾国藩高祖父曾辅臣(谱名尚庭,生卒1721-1776),曾元吉次子,分得一份家产,不改勤俭劳作之风,有一子。

曾国藩曾祖父曾竟希(谱名衍胜,生卒1743-1816),曾辅臣独子,迁居湘乡县荷叶乡白杨坪村(与棠兴村隔座山,相距40余里,今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在白杨坪买了很多便宜土地,有二子。

曾国藩祖父曾玉屏(谱名兴文,生卒1774-1849),曾竟希次子,为小地主,早年游玩懒惰、不甚读书,在县城遭人讥笑,遂辛勤耕作、教儿读书,有三子。

曾国藩父亲曾麟书(谱名毓济,生卒1790-1857),曾玉屏长子,为乡间私塾教师,历经17次童试,终在43岁时中秀才(通过院试),有五子四女。

注:童试分为三级,县试(一年一考,知县主考)、府试(一年一考,知府主考,通过县试方可应试)和院试(三年两考,省学政主考,通过府试方可应试),通过县试、府试的称为童生,通过院试的称为秀才。秀才选入县学读书称为邑庠生,选入府学读书称为郡庠生,秀才成绩优异者给予津贴称为廪膳生员(简称廪生),成绩良好者称为增广生员(简称增生,无津贴,可递补为廪生),其他秀才均为附学生员(简称附生,无津贴,免费读书)。秀才选入国子监读书称为监生,监生有举监、贡监、荫监、例监多种途径,贡生是监生的一种,监生肄业,可同举人出身而做官。

2.曾国藩生平录

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曾国藩(谱名传豫,生卒1811-1872)出生于湘乡县荷叶乡白杨坪村,为曾麟书长子。

1826年(清道光六年),曾国藩(15岁)通过府试,为府童生。

1832年(清道光十二年),曾国藩(21岁)通过院试,为秀才。

1834年(清道光十四年),曾国藩(23岁)参加湖南乡试中举人,其后两次会试落第。

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曾国藩(27岁)会试登第,在殿试中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其后在朝考列一等第三名,道光帝亲拔为第二,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注:明清科举考试分三级,乡试(三年一考,在省会举行,由中央派翰林主考,秀才方可应试)、会试(三年一考,在京城举行,由礼部主持,举人方可应试)和殿试(三年一考,在皇宫举行,由皇帝主持,贡士方可应试,贡士皆录为进士,殿试仅为重新排名),通过乡试者称为举人(举人即可授官),通过会试者称为贡士,通过殿试者称为进士。

殿试后举行朝考,一甲三人免试入翰林院,状元授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编修(正七品),二甲、三甲进士考中者入翰林院,任翰林院庶吉士,以后多为京官,未中者外放任知县,以后多为地方官。明清重臣多为翰林院出身,明内阁阁员、清军机大臣权重但品级不高,加封大学士(正一品)方可称为宰辅。

翰林院庶吉士三年毕业,进行散馆考试,一般原二甲进士授编修,原三甲进士授检讨,次者改任各部主事或知县。

1839年(清道光十九年),曾国藩(28岁)长子曾纪泽出生。

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曾国藩(29岁)在翰林院散馆考试中名列二等十九名,任翰林院检讨(从七品)。

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曾国藩(32岁)任四川乡试正考官,同年补授翰林院侍讲、升文渊阁校理(从五品)。

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曾国藩(33岁)授翰林院侍读(从五品)。

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曾国藩(34岁)任会试同考官、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詹事府右春坊左庶子,同年升侍讲学士(从四品),并充日讲起居注官。

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曾国藩(35岁)升文渊阁直阁事(正四品)。

1847年(清道光二十七年),曾国藩(36岁)升内阁学士加礼部侍郎衔(从二品)。

1848年(清道光二十八年),曾国藩(37岁)稽察中书科事务。同年次子曾纪鸿出生。

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曾国藩(38岁)升礼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从二品)。

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曾国藩(39岁)任工部左侍郎(从二品)。

1851年(清咸丰元年),太平天国起义,曾国藩(40岁)上书《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直指咸丰帝过失,咸丰帝先怒后奖,同年任刑部右侍郎(从二品),充顺天武乡试正考官。

1852年(清咸丰二年),曾国藩(41岁)任吏部左侍郎(从二品),充江西乡试正考官,途中因母丧归家。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同年命曾国藩协助湖南巡抚(从二品)张亮基办理团练。

1853年(清咸丰三年),曾国藩(42岁)在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共五千余人,并派人赴广东购买西洋火炮,筹建水师。同年,为避免与长沙绿营军发生直接矛盾,将团练地点由长沙迁至湘潭。

1854年(清咸丰四年),3月,曾国藩(43岁)率大小船舰240艘,水陆大军1.7万人,挥师东下攻打湖南岳州,被太平军大败,曾国藩悲愤几欲投水,因战事不利,曾国藩得旨革职。7月,重整水陆各军攻陷岳州,曾国藩因功赏三品顶戴。10月,攻取武昌、汉阳,因功赏二品顶戴署湖北巡抚,因曾国藩力辞而赏兵部侍郎衔。12月,曾国藩攻陷田家镇,进围九江。

1855年(清咸丰五年),2月,石达开总攻湘军水营于湖口,烧毁湘军战船100余艘,曾国藩(44岁)跳船得免被俘,愤怒至极,打算策马赴敌以死被劝止。8月收复湖口,9月补授兵部右侍郎。

1856年(清咸丰六年),石达开进攻江西,曾国藩(45岁)坐困南昌。同年天京事变,南昌解围。

1857年(清咸丰七年),曾国藩(46岁)父亲去世,将部队交四弟曾国荃代管,偕三弟曾国华等回籍奔丧,两次上疏请求在家终制,获咸丰帝准许。

1858年(清咸丰八年),湘军攻占江西,曾国藩(47岁)接咸丰谕出办浙江军务,救援福建。

1859年(清咸丰九年),曾国藩(48岁)拟四路进兵之策,曾国藩攻取安庆,多隆阿、鲍超攻取桐城,胡林翼攻取舒城,李续宜攻取庐州。

1860年(清咸丰十年),曾国藩(49岁)破陈玉成于太湖,由于两江总督何桂清放弃常州而奔上海,导致苏州、常州失陷。同年曾国藩授两江总督,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江南军务。

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湘军攻陷安庆,曾国藩(50岁)加太子太保衔,奉旨督办四省(苏皖浙赣)军务,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同年,创办中国第一个近代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

1862年(清同治元年),曾国藩(51岁)任两江总督兼协办大学士,曾国荃补授浙江按察使,率军进驻雨花台,会同彭玉麟的水师围攻天京,未克。左宗棠率军由江西入浙江,李鸿章率军抵上海。

1864年(清同治三年),7月,曾国荃率军攻占天京,清政府授曾国藩(53岁)太子太保,封世袭罔替一等侯爵,并赏戴双眼花翎。8月,曾国藩奏准裁撤湘军2.5万人。

1865年(清同治四年),曾国藩(54岁)率军赴山东剿捻。同年与李鸿章组建江南制造总局。

1866年(清同治五年),曾国藩(55岁)奉旨进驻周口,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师剿捻,针对捻军行踪不定、流动作战,曾国藩采用“重点防务、坚壁清野和画河圈围”的对策,但均遭失败。最终西捻被左宗棠平定,东捻被李鸿章平定。

1867年(清同治六年),曾国藩(56岁)造军舰办理洋务,补授体仁阁大学士。

1868年(清同治七年),曾国藩(57岁)改授为武英殿大学士,视察江南制造总局。同年调任直隶总督,拜见慈禧太后与同治皇帝。

1870年(清同治九年),办理天津教案对洋人软弱,引起朝野不满,曾国藩背负骂名,病情加重,于是召来李鸿章处理案情,其后李鸿章接任直隶总督。同年,两江总督马新贻(1821-1870)被平民张汶祥刺杀,朝廷命曾国藩(59岁)再任两江总督,前往南京审理该案。

1871年(清同治十年),曾国藩(60岁)挈李鸿章联衔会奏《拟选子弟出洋学艺折》。同年视察水陆各营防务、训练情况。

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2月,曾国藩(61岁)时发脚麻之症,舌蹇不能语。3月,曾国藩午后在南京西花圃散步,突发脚麻,曾纪泽扶掖回书房,端坐三刻逝世。朝廷闻讯,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号“文正”,祀京师昭忠、贤良祠,各省建立专祠。6月,灵柩运抵长沙。7月,葬于长沙南门外之金盆岭。第二年(1873年),改葬于湖南善化县(今长沙望城区)湘西平塘伏龙山,与夫人欧阳氏合葬。

3.曾国藩家谱

近代五大家族--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孙中山、蒋介石

4.曾国藩家族

(1)曾国藩支

曾国藩有二子五女。

长子曾纪泽(1839-1890),举人出身,三次会试均落第,但通英语,熟悉西方科学文化,父死承袭一等毅勇侯爵,历任英法俄公使,协助左宗棠收回伊犁等地,又任兵部侍郎、刑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协助李鸿章办理洋务。51岁卒,有三子二女,三子有两子早夭,仅次子曾广銮(1873-1920)成年。曾广銮承袭一等毅勇侯爵,历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资政院议员,清亡后归乡,47岁卒,有二女但无子。曾纪泽支绝嗣。

次子曾纪鸿(1848-1881),父死后荫赏举人,充兵部武选司郎官,酷爱数学。娶妻郭筠(曾国藩同年进士郭沛霖之女,郭沛霖官至江苏淮扬道,与太平军作战死),生四子一女,33岁卒。

曾纪鸿长子曾广钧(1866-1929),光绪十五年(1889)中进士,官至广西武鸣府知府,清亡后归乡,63岁卒,有四子一女。

曾纪鸿次子曾广镕(1870—1929),历任清刑部员外郎、湖北牙厘局总办、湖北施鹤兵备道、湖北按察使等职,清亡后归乡,59岁卒,有四子五女。

曾纪鸿三子曾广铨(1871-1930),过继伯父曾纪泽,历任驻英使署参赞、驻朝鲜公使等职,参与创办《蒙学报》《时务日报》《中外日报》,59岁卒,有三子一女,但三子均无后,遂绝嗣。

曾纪鸿四子曾广钟(1875-1923),清亡后在湖南长沙设立中国基督教会及明诚小学,48岁卒,有三子二女。

(2)曾国潢支

曾国藩二弟曾国潢(1820-1886),捐监生出身,留居乡里,主持家务,66岁卒,有三子十四孙。

(3)曾国华支

曾国藩三弟曾国华(1822-1858),监生,捐同知,协助曾国藩创办湘军,在兄曾国藩为父丧丁忧期间代管湘军,咸丰八年(1858)战死于三河镇,卒年36岁,有二子八孙。

(4)曾国荃支

曾国藩四弟曾国荃(1824-1890),优贡生,在兄曾国藩、曾国华为父发丧期间代管湘军,并率军攻占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历任陕西巡抚、山西巡抚、两广总督、礼部尚书、两江总督、太子太保。66岁卒,有二子五孙。

(5)曾国葆支

曾国藩五弟曾国葆(1828-1862),在曾国华战死后加入湘军,作战勇猛,病死于围攻天京的军营中,卒年34岁,无子绝嗣。

二、李鸿章家族

1.李鸿章先人事迹

许氏祖居江西九江湖口县大垄集镇花尖山,元朝末年至正年间(1341-1368),许富三避乱迁安徽睶山县,为迁皖一世祖。

许光照为许福三的十世孙,居安徽合肥瑶海区磨店乡许庙村,许光照的姻亲李心庄(陇西李氏安徽肥中堂)无子,收许光照次子许稹所为养子,许稹所遂改名李稹所。

李稹所为李鸿章七世祖,居安徽合肥瑶海区磨店乡李岗村(与许庙村相邻),有四子。

李鸿章六世祖李君辅,为李稹所长子,有五子。

李鸿章五世祖李汉中,为李君辅五子,勤俭持家,有田200亩,有四子。

李鸿章高祖李士宽,为李汉中三子,有二子。

李鸿章曾祖李椿,为李士宽次子,有三子。

李鸿章祖父李殿华,为李椿次子,为乡间私塾教师,有田三十余亩,宅院为三进的瓦房,居磨店乡群治村(在李岗村西南约3里,两村隔河相望),有四子。李殿华一生勤俭、辛苦耕读,五十余年不曾进城,立志教子读书做官、光宗耀祖,还高薪请科场高手当家庭教师,助子攻读备考,终于长子李文煜中秀才、四子李文安中进士。

李鸿章父亲李文安(1801-1855),为李殿华四子,李文安早年体弱,8岁才读书,但异常刻苦,终在33岁(清道光十四年,即1834年)中举人。37岁(清道光十八年,即1838年)中进士,且与曾国藩为同年进士,但朝考未中,任职刑部,其后在刑部任职十五年。40岁(清道光二十一年,即1841年),升刑部主事(正六品),此后在刑部的广西、奉天、山西、四川、云南五个清吏司任职,后掌管提牢厅、秋审处,升云南清吏司员外郎(从五品)。42岁(清道光二十三年,即1843年),升督捕司郎中(正五品)兼记名御史。52岁(清咸丰三年,即1853年),奉旨回籍协剿,有战绩。53岁(清咸丰四年,即1854年),升知府(从四品)衔,在磨店乡办理团练。54岁(清咸丰五年,即1855年),招募兵马,扩大队伍,在合肥、巢县设立清湖、保卫两局,当年病逝于团练公所,逝后以知府军营病故例赐恤。李文安娶一妻二妾,生六子二女,卒年54岁。

李鸿章母亲李氏(1800-1882),幼时因生天花遭父母遗弃路边,被李殿华医救,收为养女,长大后嫁给李殿华四子李文安,生六子二女,卒年82岁。

2.李鸿章生平录

1823年(清道光三年),李鸿章(谱名章铜,生卒1823-1901)出生于安徽合肥瑶海区磨店乡群治村,为李文安次子。

1829年(清道光九年),李鸿章(6岁)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

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李鸿章(17岁)中秀才。

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李鸿章(20岁)在庐州府学选为优贡生,入国子监读书,进京途中作《入都》诗10首,以抒发胸怀,为世所传诵。入京后,在时任刑部郎中的父亲李文安引领下,遍访吕贤基、王茂荫、赵畇等安徽籍京官。

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李鸿章(21岁)在顺天府参加乡试,考中举人,经父引荐拜曾国藩(长李鸿章12岁)为师,住曾宅补习教导。同年与周氏完婚。

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李鸿章(22岁)入京参加会试但落第,其后跟随曾国藩学习经世之学,编校《经史百家杂抄》,曾国藩称其“才可大用”。

1847年(清道光二十七年),李鸿章(24岁)中进士,列二甲第十三名,朝考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

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翰林院散馆,李鸿章(27岁)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充武英殿编修。

1853年(清咸丰三年),太平军占领安徽首府安庆,杀死巡抚蒋文庆,李鸿章(30岁)怂恿工部左侍郎吕贤基(1803—1853)上奏,并代为捉刀连夜赶写奏章,于是咸丰帝诏谕吕贤基任安徽团练大臣,办理团练防剿事宜,吕贤基携李鸿章随行。5月,与太平军交战于芜湖裕溪口镇,10月,吕贤基驻舒城,城破投水自尽。此后李鸿章随周天爵(1775-1853)、李嘉端 (?-1880)、福济(?-1875)等安徽巡抚在皖中与太平军、捻军作战。

1855年(清咸丰五年),李鸿章(32岁)率团练收复庐州(今合肥),升道府衔(正五品)。同年父亲李文安病死。

1856年(清咸丰六年),李鸿章(33岁)随安徽巡抚福济攻克巢县、和州等地,加按察使衔(正三品),但也功高遭妒。李鸿章以书生带兵,既有“专以浪战为能”的记录,也有“翰林变作绿林”的恶名。

1857年(清咸丰七年),安徽巡抚福济奏报李鸿章(34岁)丁忧,回乡为父亲守制。

1858年(清咸丰八年),太平军再陷庐州(今合肥),李鸿章(35岁)携家眷出逃,辗转至南昌,寓居其兄李翰章(时在曾国藩军下掌管粮草)处。

1859年(清咸丰九年),李鸿章(36岁)赴江西建昌(今属江西抚州),入曾国藩幕府,负责起草文书,其爱睡懒觉、好虚夸取宠,经曾规劝改正,曾遇挫而挺、百折不挠,极大的影响了李。曾国藩生性懦缓,每遇大计常犹豫再三,而李作风快断,往往数言而决,也给曾留下深刻印象。同年,太平军攻定远(今属安徽滁州),安徽巡抚翁同书(1810-1865)弃城逃寿州(今属安徽淮南)。

1860年(清咸丰十年),曾国藩欲移军徽州祁门,李鸿章(37岁)认为祁门地处万山丛中,是兵家所忌的“绝地”,移驻不妥,未行。同年李元度(此人追随曾氏,好大言、非将才,曾深知其短却仍命其领军防守徽州)徽州兵败,曾国藩欲严词纠参,李鸿章不愿拟稿并“率一幕人往争”,终至愤而离营。同年,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长江下游再无直接听命于清朝皇室的野战军,江南士绅纷纷逃至上海避乱。

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曾国藩加太子太保衔,奉旨督办四省(苏皖浙赣)军务,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李鸿章(38岁)重回湘军大营,曾国藩命李整编安徽团练。同年,曾李联手参劾翁同书战时罪状,翁同书下狱候斩,第二年减罪流放伊犁(1865年,在军中围剿陕甘回乱有功,赏四品衔,当年痢疾病逝),翁同书是翁心存(1791-1862,咸丰帝之师)之子、翁同龢(1830-1904,同治帝、光绪帝之师)长兄,从此曾李与翁家结怨。

1862年(清同治元年),李鸿章(39岁)带安徽四营团练抵达安庆,曾国藩召见考察各营将领,亲订营制营规,并划拨十营湘军,正式建成淮军,约9600人。受江南士绅邀请,曾国藩派李鸿章(曾国荃志克天京不愿往、宿将陈士杰以母老力辞)率淮军入沪,并打败太平军,与外籍雇佣军一起成功守住上海。同年,经曾国藩推荐李鸿章任江苏巡抚(从二品),淮军扩至50营,约2万人,并装备洋枪洋炮、雇请外国教练训练,大大提高了战斗力。

1863年(清同治二年),李鸿章(40岁)兼署五口通商大臣,奏设外国语言文学学馆于上海,创办中国第二个近代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是其创办洋务之始。李鸿章从“察吏、整军、筹饷、辑夷各事”入手,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同年,围降苏州太平军。

1864年(清同治三年),李鸿章(41岁)攻克常州,淮军扩至7万余人。由于湘军久攻天京不下,清廷屡诏李鸿章率军会攻,李不愿染指曾国荃夺取天京首功,南下攻入浙江,又被闽浙总督左宗棠(1812-1885)上奏“越境掠功”,此后李左成为冤家。7月,曾国荃攻克天京,湘淮军将帅均加官进爵,李鸿章受封一等肃毅伯。8月,曾国藩惧功高震主上奏裁撤湘军。同年,李鸿章主张湘淮勇可“靖内寇、御外侮”,尽力保全淮军,顺势解散了外籍雇佣军。同年,长子李经述(1864-1902)出生。

1865年(清同治四年),4月,剿捻统帅僧格林沁全军覆没于山东菏泽,清廷任命曾国藩为钦差大臣,率淮军6万余人北上督师剿捻,以李鸿章(42岁)署理两江总督,负责调兵、筹饷等后勤事宜。同年,创建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

1866年(清同治五年),曾国藩由于分防太广,历时一年半未能平捻。11月,改命李鸿章(43岁)为钦差大臣接办剿捻事务,令曾国藩仍回两江总督本任,李鸿章扩军至7万余人。同年,捻军分裂,一部入陕西为西捻,一部留中原为东捻。

1867年(清同治六年),东捻军10余万人突破贾鲁河沙河防线,奔赴湖北,连败淮军。5月,东捻军突破胶莱河运河防线,跳出包围圈,主战场移至鲁东,李鸿章(44岁)将东捻军堵在黄河、运河、六塘河、大海之间的狭窄地带,使捻军“以走制敌”的优势无法发挥。10月,东捻军主力3万余人在山东寿光被歼,李鸿章授湖广总督(从一品),仍在军营督办剿捻事宜。12月,东捻军覆灭,李鸿章因功赏加骑都尉世职。

1868年(清同治七年),1月,西捻军为驰援东捻军进军直隶威胁京畿,清廷急调李鸿章(45岁)、左宗棠(56岁)及直鲁豫皖各督抚率军北上勤王,李鸿章救援不力,受到拔去双眼花翎、褫去黄马褂、革去骑都尉的处分,由恭亲王奕訢(1833-1898)节制各路大军,并协调左、李关系。4月,左李会师于山东德州,议定“就地圈围”之策,引运河水入减河,引黄河水入运河,命军分段驻守,并调湘淮军精锐追剿。6月,西捻军主力被歼,李鸿章开复迭次降革处分,并赏加太子太保衔,授湖广总督兼协办大学士(从一品)。

1869年(清同治八年),2月,李鸿章(46岁)兼任湖北巡抚。同年,云贵总督刘岳昭弹劾四川总督吴棠的仆从索贿,李鸿章奉旨查办,经查吴棠无罪。

1870年(清同治九年),1月,李鸿章(47岁)奉旨督办贵州苗乱军务,尚未成行,甘肃回乱军入陕西,急调李赴陕援助左宗棠,李不愿与左共事,拖延至6月才抵西安。6月,发生天津教案,列强军舰麇集大沽口,李鸿章率军赴天津。7月,接替曾国藩办理天津教案。8月,因成功调解天津教案调任直隶总督(从一品),后又兼任北洋通商大臣,接管原直隶总督完颜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局,近代早期四大军工企业中,有三个为李创建或扩展。

1871年(清同治十年),李鸿章(48岁)代表中国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两国正式建交。同年,琉球国海船遇台风误入台湾,被台湾高山族杀害。

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李鸿章(49岁)督办创立了“轮船招商局”,是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也是中国近代最大民用企业,承揽了朝廷“官物”运输一半的运量。其后陆续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山东峄县煤矿、天津电报总局、唐胥铁路、上海电报总局、津沽铁路、漠河金矿、热河四道沟铜矿、三山铅银矿、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等一系列官商督办企业。同年,恩师曾国藩去世。

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历时12年的陕甘回乱被陕甘总督左宗棠平息。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日本以琉球国民被杀事件出兵6万侵台,李鸿章(51岁)派淮军两万余人赴台,最终签订《中日台事条约》(即中国承认琉球为日本领土,赔偿被杀国民及军费50万两白银,日军撤离台湾)。李鸿章与秘鲁签订《中秘通商条约》以保护华工。同年,李鸿章上奏海防大筹议,系统提出以定购铁甲舰而组建北、东、南三洋舰队的设想。同年,李鸿章主张重海防、弃新疆,左宗棠主张海防与塞防并重、收复新疆,清廷赞同左宗棠。

1876年(清光绪二年),4月,左宗棠正式出兵收复新疆。8月,左宗棠平定北疆。9月,李鸿章(53岁)与英国签订《中英烟台条约》平息“马嘉理被杀案”,英国势力伸入西南、西藏。同年,次子李经迈(1876-1938)出生。

1879年(清光绪五年),1月,左宗棠平定南疆。5月,日本吞并琉球国置冲绳县,将琉球国王押往东京软禁。

1882年(清光绪八年),7月,朝鲜发生壬午军乱,8月,日本以在朝国民被杀为由出兵1500人入朝,此后李鸿章(59岁)派淮军将领吴长庆率3000人入朝迅速平乱。

1883年(清光绪九年),8月,法国远征军4000多人入侵越南,中国应越南要求出兵抗法,历时一年半的中法战争爆发。

1884年(清光绪十年),3月,法国在越南北部大败清军,慈溪太后黜退恭亲王奕䜣,全面改组军机处。5月,李鸿章(61岁)与法国签订《中法会议简明条约》(中国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中越边境开埠通商,中国军队撤出越南)。6月,法国扩大战争,要求赔偿军费3800万两白银。8月,法国要求赔偿1216万两白银,并攻打台湾基隆但被打退,又炮轰福州马尾船厂,福建船政水师几乎全军覆没。10月,法军再犯台湾。12月,朝鲜开化党人联合驻朝日军攻入王宫劫持国王,企图建立亲日政权,帮办朝鲜军务袁世凯率领中国驻朝军队解救国王,平息政变。同年,根据左宗棠建议在新疆设省。

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3月,广西老提督取得镇南关大捷,歼敌千余人,法国茹费理内阁倒台。4月,李鸿章(62岁)与日本签订《天津条约》(中日同时从朝鲜撤兵;若朝鲜变乱,中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照会)。6月,李鸿章与法国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中国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中越边境开埠通商,两国停战和好)。同年,成立海军衙门,醇亲王总理海军事务、李鸿章为会办,创建北洋水师。同年,根据左宗棠建议在台湾设省,左宗棠去世。

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李鸿章(65岁)建成北洋水师,拥有军舰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是当时亚洲最强大的海军。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4月,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中日均出兵朝鲜,李鸿章(71岁)力主避战求和。7月,日军击沉中国运兵船不宣而战。9月,驻朝清军溃败退回国内。10月,日军3万余人越过鸭绿江进犯辽东。11月,慈禧太后缩减60大寿庆典规模,在紫禁城宁寿宫度过。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2月,山东威海卫之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舰艇与日本代差是失败重要原因,一则户部翁同龢以财政紧张不拨款,二则李鸿章筹海军巨款260万两白银存而不用),李鸿章(72岁)赴日本议和。3月,日本占领整个辽东。4月,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割让台湾及附属岛屿,割让辽东半岛,赔偿2亿两白银);康有为联合各省应试举人联名请愿,请求拒和、迁都、练兵、变法,史称“公车上书”,但被拒代呈。5月,康有为中二甲进士,授工部主事。11月,经俄法德三国干涉,李鸿章与日本签订《中日辽南条约》(日本交还辽东半岛,清廷付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交款后三个月内日本从辽东撤兵)。12月,免去李鸿章担任25年的直隶总督(从一品)兼北洋通商大臣职务,授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正一品)、总理衙门大臣虚衔,闲住北京贤良寺公辕,后在总布胡同购得私宅。

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4月,文华殿大学士李鸿章(73岁)以朝廷专使身份赴俄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登基典礼,与俄国签订《中俄密约》(若日本侵占中俄朝领土,中俄须协力御敌且不得独自与敌议和,中国准许俄国西伯利亚铁路经东北到达海参崴),俄国许诺李鸿章如果“接路”成行,将付李300万卢布酬金,李实收50万卢布。6月,李鸿章访问德国,会见德皇威廉二世、铁血宰相俾斯麦(已退休6年),参观德国兵工厂深感震撼。7月,李鸿章访问比利时、法国。8月,李鸿章访问英国,对海军100多艘铁甲舰羡慕不已,其后访问美国。9月,李鸿章参观英属加拿大。10月,使船停靠日本,李鸿章未下船而直接回国。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1月,荣禄(1836-1903)、翁同龢(1830-1904)、李鸿章(75岁)等重臣在总理衙门约见工部主事康有为,为光绪帝提拔作参考。3月,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兼总理外务大臣及户部尚书翁同龢、文华殿大学士兼总理衙门大臣李鸿章与德国签订《中德胶澳租借条约》(中国将青岛租给德国99年),与俄国签订《中俄旅大租地条约》(中国将旅顺、大连租给俄国25年,允许俄国修建中东铁路支线至大连)。6月,光绪帝召见康有为,任其为总理衙门章京,准其专折奏事,筹备变法事宜;李鸿章与英国签订《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中国将新界租给英国99年)。9月,慈禧太后囚禁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外逃,六君子被杀,百日维新变法失败。

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12月,慈禧太后任命李鸿章(76岁)为两广总督,任职半年打黑除恶,处决黑帮会党五万余人。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1月,英法美意等国联合照会清政府,再次要求取缔义和团。3月,列强在渤海举行海军示威。4月,英美德法公使照会清政府,限两月剿除义和团,否则将派水陆各军驰入直鲁两省代为剿平。5月,八国海军陆战队400多人,陆续由天津乘火车进京,进驻东交民巷保卫使馆。6月,德驻华公使克林德带兵枪杀义和拳民20余人,更激化拳民与基督徒互杀,克林德也在东单牌楼被守军击毙;拳民围攻东交民巷使馆,军机大臣兼兵部尚书荣禄只让开虚炮且向使馆送米面水果蔬菜。天津大沽口失陷,八国联军2000多人登陆并进犯北京;慈禧太后收到列强带兵进京让其退位的情报后,决定武力组织列强进京,并发布上谕向列强各国宣战,发诏各省督抚率兵北上灭洋,将李鸿章(77岁)由两广总督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两江、湖广、两广、山东督抚不奉诏,为保境安民私与列强签约议和。8月,八国联军2万余人由天津进犯北京,北京失陷,慈禧太后携光绪帝西逃,并发旨清剿义和团,任命奕劻、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与列强议和。9月,俄国占领东北三省。10月,德国统帅瓦德西率兵3万来华,攻占保定、张家口等地,但在山西受到清军顽强阻击,付出重大伤亡后败退。12月,十一国公使向奕劻、李鸿章递交《议和大纲》十二条,清政府同意接受。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1月,庆亲王兼总理外务大臣奕劻(1838-1917)、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78岁)在《议和大纲》十二条上签字。2月,清政府接受列强要求处死的12名官员名单,慈禧太后免于列入名单。4月,清政府接受列强要求严惩的142名官员名单。5月,清政府赔款议定为4.5亿两白银。8月,八国联军从北京撤退完毕,李鸿章患感冒(鼻塞声重、精神困倦)。9月,奕劻、李鸿章与八国联军及比利时、西班牙、荷兰十一国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对各国赔款4.5亿两白银,以关税和盐税等作抵押,列强各国驻兵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奕劻奉旨前往河南迎銮,李鸿章病情稍愈、留京主局。10月,李鸿章病情恶化(久坐腰酸、稍动则大便失禁),带病赴俄使馆谈判东北撤军事宜,谈判争吵激烈,回家呕血一碗(胃血管破裂),医嘱卧床休息,但不得不起床办公。11月,李鸿章弥留两日后,在总布胡同的家中去世,清廷谥号文忠,追赠太傅,晋封一等侯爵,入祀贤良祠。

3.李鸿章家谱

近代五大家族--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孙中山、蒋介石

4.李鸿章家族

(1)李瀚章支

李文安长子李瀚章(1821-1899),道光二十九年(1849),李瀚章(28岁)以贡生入国子监,拜曾国藩为师。

咸丰元年(1851),李瀚章(30岁)任福建永定县知县;咸丰二年(1852),李瀚章(31岁)改任湖南益阳县知县,未到任,太平军攻长沙,参战有功,奖六品衔。

咸丰三年(1853),李瀚章(32岁)任湖南善化县知县,经曾国藩推荐入幕府在南昌管理粮草,因功任补湖南直隶州知州;咸丰四年(1854),李瀚章(33岁)总理湘军粮草,攻克义宁州,保知府。咸丰五年(1855),李瀚章(34岁)父丧回籍;咸丰七年(1857),曾国藩父丧回籍丁忧,李瀚章(36岁)亦回籍守制;咸丰八年(1858),曾国藩奉旨复出督师,仍召李瀚章(37岁)回南昌总核粮台,遂携母弟去南昌(二弟李鸿章亦往);咸丰九年(1859),李瀚章(38岁)因功补湖南道员;咸丰十年(1860),李瀚章(39岁)任江西吉南赣宁道道员,襄办江西团练。

同治元年(1862),曾国藩派李瀚章(41岁)办广东税务,调广东督粮道;同治二年(1863),李瀚章(42岁)擢广东按察使;同治三年(1864),李瀚章(43岁)擢广东布政使;同治四年(1865),李瀚章(44岁)擢湖南巡抚;同治六年(1867),李瀚章(46岁)调江苏巡抚署湖广总督,同年底调浙江巡抚、赏一品顶戴;同治七年(1868),李瀚章(47岁)任湖广总督,与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一起整顿长江水师;同治十三年(1874),李瀚章(53岁)兼任湖北巡抚。

光绪元年(1875),李瀚章(54岁)调四川总督;光绪二年(1876),李瀚章(55岁)回任湖广总督;光绪十年(1884),李瀚章(63岁)任漕运总督加兵部尚书衔。光绪十五年(1889),李瀚章(68岁)调两广总督;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战败,李瀚章(73岁)辞两广总督(从一品),赏太子少保(正二品)虚衔;光绪二十一年(1895),李瀚章(74岁)告老还乡;光绪二十五年(1899),李瀚章(78岁)卒。

李瀚章早年跟随曾国藩管理粮草,临事缜密,所为公牍简洁得要,大为曾欣赏,任督抚三十年,与同僚卖官和气发财,也不以贪酷参人,人称“官界佛子”。有十一子。

(2)李鸿章支

李文安次子李鸿章,有二子二女。

长子李经述(1864-1902),光绪十一年(1885)中举人,此后久试不第,曾任参赞官随李鸿章出使欧美等国,父病重伺候甚孝。父死,承袭一等侯爵,以四品京堂后补,但次年亦亡,卒年38岁。有四子十一孙。

李经述长子李国杰(1881-1939),父死承袭一等侯爵,民国任参政院参政、安福国会参议院议员,1924年退职去沪任轮船招商局董事长,1927年轮船招商局逐步被国民党官营,1933年以盗卖国家土地罪判处三年徒刑(监外执行),1939年被传投日遭军统暗杀。卒年58岁,有一子。

次子李经迈(1876-1938),光绪三十一年(1905),29岁任出使奥地利大臣;光绪三十二年(1906),30岁授光禄寺卿(从三品);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31岁因母病辞免归国,其后历任江苏、河南、浙江等地按察使(正三品);宣统二年(1910),以首席随员身份跟随宣统帝叔叔载涛前往日本、欧美考察军事。宣统三年(1911),署民政部右侍郎(从二品);清亡寓居上海;民国六年夏(1917),张勋复辟,任外务部左侍郎,失败后寓居上海;李经迈英语极好,善于经商理财,富足于上海,又颇爱藏书(死后捐书震旦大学1.8万册)遂使资产万贯,闻于一时,1938年病逝,卒年62岁,有一子二孙。

(3)李鹤章支

李文安三子李鹤章(1825-1880),道光二十四年(1844),19岁为国子监生,后屡试不第;咸丰三年(1853),28岁随父兄兴办团练;咸丰六年(1856),31岁赏加五品衔,以州同选用;咸丰八年(1858),33岁入曾国藩湘军大营管理文案,后在宁都、吉安、安庆诸役中立下战功,清廷嘉奖赏戴花翎、以知县留湖北补用;同治元年(1862),李鸿章授江苏巡抚,李鹤章(37岁)以道员督办前敌防剿事宜,后因李鸿章“避嫌不举,殊负其上进之心”,称疾乞假;同治三年(1864),曾国藩调李鹤章(39岁)赴湖北,授甘肃甘凉兵备道;同治四年(1865),李鹤章(40岁)乞假回籍养病,侍奉老母,从此不出,同年授通议大夫,返乡后置业经营、颇有财富;光绪五年(1879年),山西大旱,李鹤章(54岁)捐巨金,清廷赏加二品衔;光绪六年(1880年),李鹤章病逝,卒年55岁。有三子。

李鹤章长子李经羲(1860-1925),光绪五年(1879),李经羲(19岁)以优贡生捐奖道员;1887年6月,李经羲(27岁)任四川永宁道,后任湖南盐粮道、按察使、福建布政使、云南布政使等职;光绪二十七年(1901),李经羲(41岁)升广西巡抚,旋调云南巡抚;光绪二十八年(1902),李经羲(42岁)署贵州巡抚;光绪三十年(1904),李经羲(44岁)调任广西巡抚;光绪三十一年(1905),李经羲(45岁)任安徽铁路矿务总理;光绪三十三年(1907),李经羲(47岁)因病免职;宣统元年(1909),李经羲(49岁)升任云贵总督,开办云南讲武堂,曾破格录取朱德,提拔蔡锷;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时,李经羲(51岁)被协统蔡锷礼送出境;1913年,李经羲(53岁)任为政治会议议长;1914年,李经羲(54岁)任参政院参政、审计院院长;1915年,袁世凯称帝时,封徐世昌、赵尔巺、李经羲(55岁)、张謇为“嵩山四友”;1916年,袁世凯死,李经羲(56岁)避居天津;1917年,大总统黎元洪罢免国务总理段祺瑞,任命李经羲(57岁)为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就任不足一周张勋复辟去职;1925年病逝于上海,卒年65岁,有一子。

(4)李蕴章支

李文安四子李蕴章(1829-1886),12岁得眼疾、盲一目,遂废举子业,后随长兄李瀚章管理粮饷,精于理财。太平军平,归家置业千亩。六弟昭庆、三哥鹤章死后,照顾诸侄如己出。曾修家谱、创家庙、修郡志。光绪十二年(1886)卒,年57岁,有五子。

(5)李凤章支

李文安五子李凤章(1833-1890),国子监生,充国史馆誊录;咸丰三年(1853),李凤章(20岁)随父李文安回皖督办团练。后入湘军,协助总兵鲍超管理营务。光绪十六年(1890)卒,年57岁,无子绝嗣,过继兄弟二子为嗣。

(6)李昭庆支

李文安六子李昭庆(1835-1872),国子监生,以员外郎从戎,入曾国藩湘军、李鸿章淮军,统领武毅军万余人,胆识过人,匹马冲锋,屡立战功。同治八年(1869),旧疾复发,回皖就医,不久,协助两江总督马新贻办理营务。同治十一年(1872),赴天津治病,病重逝世,卒年37岁,有四子四女。曾孙李家昶、李家景、李家曙俱为美国亿万富翁。

三、袁世凯家族

1.袁世凯先人事迹

项城袁氏是汝南郡(今属河南驻马店市)袁氏一支,明朝初年袁持衡(袁世凯十三世祖)从陈州府(今河南周口市)商水县西南袁家村迁至40里外的陈州府项城县老城乡年湾村。

袁持衡孙子袁步月(袁世凯十一世祖)在项城县老城乡秦波村(距年湾村20余里)开荒种地,秦波村一代人烟稀少、地势低洼、野草丛生。袁步月有二子袁学诗、袁学礼。

袁学诗(袁世凯十世祖)病逝后,家人抬棺回年湾村祖坟安莽,但刚走四五里绳子断裂、棺材落地,于是就地埋葬,子孙就在附近定居,此处现为项城高寺镇袁阁村。

袁学诗五世孙袁志恭,是袁世凯的五世祖,勤俭持家,家境殷富,有一子袁九芝。

袁世凯高祖袁九芝,袁志恭独子,是乡间私塾教师,为人谦和忍让,开荒拓田300亩,有四子。

袁世凯曾祖袁耀东,袁九芝四子,考中秀才(邑庠生),为乡间私塾教师,有田80余亩,娶附近淮宁县(今周口淮阳区)大地主郭如珽女儿郭氏为妻,生四子一女,但袁耀东患肺结核,年未四十而殁。

袁世凯祖父袁树三(1802-1843),袁耀东长子,有田30余亩,嘉庆二十四年(1827),17岁中秀才(邑庠生),初为乡间私塾教师,以廪贡生入国子监读书,授开封府陈留县训导(从八品,曾代理教谕事),道光二十三年(1843),41岁主持修复被黄河冲毁的开封城墙,因积劳成疾,殉职在修复工程任上。袁树三在项城县城买有宅地,今为袁张营村(袁阁村北40里,今项城火车站附近)。卒年41岁,有二子袁保中、袁保庆。

袁世凯父亲袁保中(1823-1874),袁树三长子,以附贡生捐同知,一生未仕,留居乡里主持家务,照顾祖母郭氏、母亲王氏甚孝,在项城石腰庄筑寨堡(今袁寨村,袁张营村东南20里、袁阁村东北24里)、练乡团,保护乡里,编《项城袁氏家谱》并刻铸于铁牌。卒年51岁,葬袁寨村,有六子。

袁世凯叔叔兼嗣父袁保庆(1825-1873),袁树三次子,咸丰三年(1853),袁保庆(28岁)随叔父袁甲三剿捻。咸丰八年(1858),袁保庆(33岁)中举人,仍随叔父剿捻,因收复六安有功封光禄寺署正(正六品)。咸丰十年(1860年),袁保庆(35岁)随叔父在豫东剿捻,率军攻破夏邑、睢州等地,赏四品衔。同治二年(1863年),袁保庆(38岁)在项城斩俘捻军三千余人,加封盐运使衔。同治四年(1865),袁保庆(40岁)授济南府知府(从四品)。同治九年(1870),经两江总督马新贻举荐,袁保庆(45岁)封江宁盐法道(正四品),掌江苏省食盐产销。同治十二年(1873),袁保庆(48岁)病故于盐法道任所,卒年48岁。无子,过继兄袁保中四子袁世凯为嗣子。

2.袁甲三事迹

袁甲三(1806-1863),袁耀东次子,袁世凯的二祖父。

道光六年(1826),袁甲三(20岁)长子袁保恒(1826-1878)出生。

道光七年(1827),袁甲三(21岁)中秀才(邑庠生、廪生),后在项城望族高崃云(1793-1843,高崃云及二子高钦中、高钊中均中进士)家馆任教。

道光十四年(1834),袁甲三(28岁)中举人。

道光十五年(1835),袁甲三(29岁)中进士,朝考未中,任职礼部主事。后历任军机章京、礼部郎中(正五品)。

道光二十一年(1841),袁甲三(35岁)次子袁保龄(1841-1889)出生。

道光三十年(1850),袁甲三(44岁)任江南道监察御史(从五品)、掌兵科给事中印,广西巡抚郑祖琛、江西巡抚陈阡、定郡王载铨被其弹劾免职,刑部侍郎书元、刑部尚书恒春被其弹劾降职,户部提出恢复捐官制度遭其否决,震动朝野。

咸丰三年(1853),工部侍郎吕贤基任安徽团练大臣,袁甲三(47岁)帮办军务;9月,兵部侍郎、安徽巡抚周天爵(1775-1853)病逝亳州军营,诏命袁甲三继任统帅军队,加三品衔,署安徽布政使,当月击退捻军;10月,在亳州雉河集(1852年十八捻聚义,捻军起义发源地)打败捻军,太平军占桐城、舒城,吕贤基投水自尽;12月,太平军占庐州(今合肥),巡抚江忠源投水自杀,袁甲三弹劾陕甘总督舒兴阿“拥兵坐视”,舒兴阿后被免职。

咸丰四年(1854),袁甲三(48岁)将皖北捻军各个击破,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正三品),但在淮北官员任用上与江南提督和春、安徽巡抚福济不和,被举劾“坚执己见,无从会衔”、“株守临淮、粉饰军情、擅截饷银,冒销肥己”,诏回京议处。

咸丰五年(1855),5月,袁甲三(49岁)到京即被革职,其向督察院申诉,咸丰帝命两江总督怡良秉公查办。8月,袁甲三离开后皖北捻军复起,各路捻军道领再次会盟于亳州雉河集,建大汉国,以尹家沟(今属安徽亳州涡阳县)为首都,雉河集(今属安徽亳州涡阳县,距尹家沟约12里)为陪都,公推张乐行为盟主,称大汉明王,建立五旗军制,颁布《行军条例》,西攻归德,南围亳州。两江总督怡良、江苏巡抚吉尔杭阿、浙江巡抚何桂清及御史均上奏请求“仍起甲三视师”,又查证和春、福济系诬告。

注:①捻军五旗:A.黄旗总旗主为大汉明王张乐行(1810-1863),安徽亳州涡阳人,张姓为当地大姓,有18个张姓村庄,出身大地主,有田500余亩,捐监生,开过糟坊、粮行、赌局,又结党贩运私盐做盐趟主,1863年僧格林沁攻陷捻军首都尹家沟、陪都雉河集,张乐行及子张憙被凌迟处死;B.白旗总旗主龚得树(?-1861),安徽亳州涡阳人,龚姓为当地大姓,有13个龚姓村庄,其出生中农,有16亩地,1861年随太平军陈玉成与湘军作战中炮而死;C.红旗总旗主侯士维(?-?),安徽亳州涡阳人,侯姓为当地大姓,有13个侯姓村庄,其出身地主,有田100余亩,起义后战死;D.蓝旗总旗主为韩万峰(?-?),安徽亳州涡阳人,张乐行戚侄,出生地主,有田180亩,声音很大但囊鼻子,1866年随梁王张宗禹入陕勾连陕甘回乱,1867年攻打直隶声援东捻军,1868年西捻军被围在黄河运河徒骇河之间歼灭,韩突围隐居河北沧州黄骅县,七十余岁去世;E.黑旗总旗主苏天福(?-1863),河南商丘永城人,苏姓为当地大姓,有48个苏姓村庄,其出生贫农,仅有一分宅地,做过贩羊、卖油生意,开过粉坊,1863年僧格林沁攻陷捻军首都尹家沟、陪都雉河集,苏天福被俘被杀。

②东捻与西捻:1863年张乐行被杀,捻军覆灭。1864年8月天京失陷,太平天国灭亡。1864年11月,太平军遵王赖文光(洪秀全发妻赖莲英的堂弟)、捻军梁王张宗禹(张乐行族侄)在豫鄂边境合并整编,组成一支集中统一的新捻军,共推赖文光为领袖。1865年,将僧格林沁部围歼,震惊朝野。1866年,捻军分裂,赖文光留河南、山东,为东捻军,张宗禹入陕西联络回军,为西捻军。1868年东捻军被围覆灭,赖文光被俘被杀,同年西捻军被围覆灭,张宗禹在徒骇河凫水浮海而逃,隐居河北沧州黄骅县孔庄,20余年后病死。

咸丰六年(1856),3月,捻军占夏邑,围河南巡抚英桂于归德城;袁甲三(50岁)受命协助河南巡抚英桂剿捻,在归德(今商丘)与捻军三战三捷,瓦解捻军对亳州的包围,歼灭捻军几万人,捻军盟主、大汉明王、黄旗总旗主张乐行(1810-1863)率数骑逃走,朝廷特诏嘉奖,命袁甲三以三品京堂候补。同年,安徽凤台县秀才苗沛霖提出“筑寨、积粟、治兵”,受乡绅支持组建团练,与捻军作战。

咸丰七年(1857),袁甲三(51岁)率军消灭王邓宋姚几股捻军,杀死捻军首领李寅等100多人,升任为太仆寺卿(从三品),又败张乐行于淮南正阳关。钦差大臣胜保奏封苗沛霖为五品花翎官、补知府衔,操办淮北团练。

咸丰八年(1858),袁甲三(52岁)与钦差大臣胜保一起解河南固始之围,收复安徽六安。7月,受命代胜保督办三省剿匪事宜。袁甲三令子袁保恒、总兵傅振邦大破捻军于安徽太和县李兴集,歼毙数千,逐捻军出河南境。

咸丰九年(1859),1月,袁甲三(53岁)与钦差大臣胜保意见不合,屡被上疏参奏,故被召回京面陈军事。4月,胜保因母亡回籍丁忧,袁甲三升任钦差大臣,督办安徽军务,实授漕运总督(正二品,年薪180两、养廉银9520两,共9700两白银)。同年,苗沛霖授布政使衔(从二品,苗自认功大于袁甲三,心生不满),其拥兵十几万,称雄皖北。

咸丰十年(1860),袁甲三(54岁)进军安徽凤阳,屡战屡捷,朝廷嘉奖调度有方、赐黄马褂。10月,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咸丰帝携王公贵族逃热河。11月,苗沛霖暗投太平军,割据安徽。

咸丰十一年(1861),2月,苗沛霖举兵反清,联合捻军张乐行围安徽巡抚翁同书于寿州,并联络庐州陈玉成,被太平天囯封为奏王。10月,苗沛霖攻陷寿州,清廷将安徽巡抚翁同书押京下狱候斩。11月,袁甲三(55岁)收复安徽定远,慈禧、慈安两太后联合恭亲王奕䜣发动政变掌权,胜保因政变中支持慈禧升兵部侍郎。

同治元年(1862),1月,苗沛霖联合捻军、太平军围代理巡抚贾臻于安徽颍州(今阜阳)。3月,兵部侍郎胜保率军进安徽。4月,苗沛霖投降胜保,里应外合大败捻军,张乐行突围,但清廷怀疑苗故意放张。5月,湘军攻陷庐州,英王陈玉成突围,苗沛霖为立功赎罪诱陈玉成至寿州,将其献于清军。8月,胜保奉旨入陕剿灭回乱。同年,袁甲三(56岁)开缺回籍(河南陈州)养病,捻军两攻陈州未下。

同治二年(1863),2月胜保兵败陕西,袁甲三(57岁)接连弹劾苗沛霖,僧格林沁令苗练解散。5月,苗沛霖再次举兵反清,攻占了凤台、怀远、颍上,重围寿州、蒙城。6月,袁甲三病故,同治帝赐谥“端敏”并抚恤,享年57岁,葬陈州淮阳(今周口淮阳区),有二子袁保恒、袁保龄。12月,僧格林沁部在安徽蒙城歼灭苗军,苗沛霖(1798-1863)突围时战死。

3.袁世凯生平录

咸丰九年(1859),袁世凯出生于河南省陈州府项城县袁张营村(袁阁村北40里,今项城火车站附近),是袁保中第四子。

同治三年(1864),袁世凯(5岁)过继给叔父袁保庆(1825-1873),随袁保庆宦居济南、扬州、南京诸地,从小学习四书五经、骑射,喜爱兵法,立志学“万人敌”。

同治十二年(1873),袁保庆卒于南京盐法道任上,袁世凯(14岁)扶柩回籍安葬,其后居陈州府淮阳县(袁保庆、袁甲三均在此购宅地定居,淮阳与项城为邻县)。

同治十三年(1874),户部左侍郎(从二品)袁保恒(袁世凯二祖父袁甲三长子)回籍省亲,袁世凯(15岁)随其赴京,经举荐在国子监读书。同年,慈禧太后四十寿典,恩赐袁保恒的祖母郭氏(98岁)匾额、如意、文绮。

光绪二年(1876),袁世凯(17岁)回河南参加乡试,但落第。同年,与沈丘于氏结婚。

光绪三年(1877),袁世凯(18岁)回京读书。同年,曾祖母郭氏寿终(享年101岁),随刑部左侍郎(从二品)袁保恒回籍奔丧,时河南大旱,巡抚李庆翔因赈灾迟延被革职,袁保恒奉旨协助河东河道总督兼河南巡抚李鹤年赈灾。

光绪四年(1878),袁保恒赈灾染霍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病逝,袁世凯(19岁)回居陈州府淮阳县,长子袁克定(1878-1955)出生。同年,与在陈州私塾教师徐世昌(1855-1935)结拜兄弟。

光绪五年(1879),袁世凯(20岁)以袁保恒的捐赈款得中书科中书衔(从七品)。同年,袁世凯参加乡试再次落第,徐世昌、徐世光兄弟均中举人(徐世昌曾祖、祖父曾在河南为官,其时已没落,袁资助二人白银百两以作路费)。

光绪七年(1881),袁世凯(22岁)投奔嗣父袁保庆的结拜兄弟吴长庆(时任广东水师提督,赴山东帮办军务并节制四镇总兵)处参军,任帮办营务处。

光绪八年(1882),朝鲜发生壬午军乱(国王李熙生父大院君李昰应利用军队哗变夺权,王妃闵氏请清廷出兵平乱),水师提督丁汝昌、山东帮办军务吴长庆率军入朝迅速平乱,并押大院君李昰应于保定软禁,清廷以吴长庆功最,赏三等轻车都尉,留镇汉城。同年,袁世凯(23岁)本欲回籍参加乡试,壬午军乱随吴长庆入朝,并率军冲锋杀死数十名兵变参与者,吴长庆为袁请功。

光绪十年(1884),吴长庆奉命回国,移防金州(今辽东大连),袁世凯(25岁)以帮办朝鲜军务身份留朝鲜,协助朝鲜训练新军。同年,朝鲜发生甲申政变,袁世凯协助驻朝总兵(正二品)吴兆有平定政变,受到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重视。同年,吴长庆病逝。

光绪十一年(1885),驻朝总兵(正二品)吴兆有举劾袁世凯(26岁)“妄开边衅、擅挪军款”,遂免职归国。4月,李鸿章(62岁)与日本签订《天津条约》(中日同时从朝鲜撤兵;若朝鲜变乱,中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照会)。10月,李鸿章命袁世凯护送大院君回朝鲜。11月,任命袁世凯为驻朝总理交涉通商事宜,位同三品道员。

光绪十四年(1888),袁世凯(29岁)为强化宗藩关系,多次干涉朝鲜政务,且策划废黜国王李熙,李熙请清廷撤换袁世凯,国内御史亦攻击袁世凯“侈然自大,虚骄尚气,久留朝鲜,于大局无益”,李鸿章力排众议让袁继续留朝任职,期间遏制了日俄对朝鲜渗透。

光绪十六年(1890),袁世凯(31岁)次子袁克文(1890-1931)出生。

光绪十八年(1892),袁世凯(33岁)三子袁克良(1892-1948)出生,其后诸子陆续降生,袁世凯一生共1妻9妾、17子、15女。

光绪二十年(1894),2月,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6月,起义军占领全州,拥兵十余万,逼近首都汉城,国王李熙急请宗主国清朝出兵助剿,清廷派直隶提督叶志超率军2000人入朝,日本以保护日侨为名派兵一万余人入朝。7月,日军突袭汉城王宫,挟持高宗、闵妃,扶植以大院君李昰应为首的亲日政府,并偷袭清军运兵船,不宣而战,甲午中日战争爆发;袁世凯(35岁)化成平民逃至天津。8月,袁世凯奉命前往辽东,协助直隶按察使周馥转运粮械、收集溃卒,期间主张募兵并编练新军,但未被采纳。9月,清军败退国内,日本占领朝鲜。11月,东学军进攻汉城,日军进攻辽东半岛;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12月,十余万东学军与日军、朝鲜官军激战,东学军损失大半、向南撤退。

光绪二十一年(1895),2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孙中山建立香港兴中会。3月,日本占领整个辽东。4月,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割让台湾及附属岛屿,割让辽东半岛,赔偿2亿两白银),东学军被歼灭。5月,袁世凯(36岁)请假回籍省亲。6月,刘坤一(时任两江总督兼钦差大臣节制山海关诸军)、李鸿章(时任文华殿大学士)、王文韶(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联名上奏折保荐袁世凯。8月,光绪帝召见袁世凯,其后袁进呈万言改革条陈(储才九条、理财九条、西法练兵十二条、交涉四条);康有为发起强学会,袁世凯参加。10月,兴中会密谋在广州起义,事泄失败,孙中山亡命海外。12月,军机大臣奕訢、步军统领荣禄联名奏请派袁世凯督练新建陆军,同日光绪帝批准,袁世凯在天津小站开始用西法编练中国首支新式陆军,在鲁苏皖豫等地招募2250名步兵、300名骑兵,加上4750名定武军,共7300余人,聘德国军官十余人任教习,又从天津武备学堂中挑选百余名学生任各级军官,并引用和培植一批私人亲信(如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曹锟、张勋等)。

光绪二十三年(1897),袁世凯(38岁)升直隶按察使(正三品),仍主持小站练兵。

光绪二十四年(1898),6月,光绪帝召见康有为,任其为总理衙门章京,准其专折奏事,筹备变法事宜,开始戊戌变法。7月,康有为派人去小站联络袁世凯,经试探康认为袁“为我所动”,乃举荐袁世凯为侍郎。9月,4日,袁世凯(39岁)奉旨乘火车入京陛见,租寓法华寺,光绪帝暂住颐和园谕择日召见;同日,光绪帝罢黜六部堂官,慈禧太后以为过重,对帝频繁罢黜旧臣颇不满。15日,光绪帝召见军机章京杨锐,赐密诏“皇太后不愿将法尽变,不欲将此辈老谬昏庸之大臣罢黜,若朕一旦痛切降旨,则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他?今朕问汝可有两全良策,又不致有拂圣意,尔其与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及诸同志等妥速筹商”。16日,光绪帝在紫禁城召见袁世凯,垂询军事甚详;中午传旨升袁为工部右侍郎(从二品)、四日后请训;午后拜见礼亲王军机大臣世铎不遇,拜见军机大臣刚毅、兵部尚书裕德、王尚书得晤。17日,袁世凯入宫谢恩,光绪帝谕袁此后可与荣禄各办各事;宫门外候见庆亲王奕劻,匆匆数语即回寓;同日,上谕康有为离京赴沪督办官报局,口谕“速往上海,以待他日再用”。18日,早晨去贤良寺拜见文华殿大学士李鸿章,久谈兵事;中午拜见庆亲王奕劻在客厅候见,突接营电“英兵船多只游弋大沽海口、荣相传令饬各营整备听调”,即回寓作复电;下午接荣禄电报“英船游弋已调聂士成带兵十营来津驻扎陈家沟,盼即日回防”,回电“请训奉旨有期,未便擅行”;夜晚,军机章京谭嗣访袁,要袁“杀直隶总督荣禄控制武卫军,率军入京,派一半围颐和园,一半守皇宫”,请训时光绪帝会发朱谕,并告知“已雇好汉数十人,到时入园捕杀太后”,袁见势假意迎合,告知“率军入京围园难成功,下月上及太后赴天津检阅新军,再起事,可成”;同日,御史杨崇伊(受荣禄指示)上折请太后训政。19日,听闻光绪帝将接见日本下野首相伊藤博文,并聘为顾问、付以事权,甚至“中美英日合邦”,慈禧太后从颐和园回紫禁城。20日,早上袁世凯受到光绪帝召见,上奏变法非易不可操之太急,中午乘火车到天津,抵津日已落,立即拜见荣禄略述详情,时有宾客未详谈;下午,光绪帝在西苑接见日本下野首相伊藤博文;夜晚,康有为乘火车至天津塘沽(次日晨乘英轮船赴沪)。21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训政,康有为结党营私、莠言乱政而下令抓捕,康有为已逃遂抓捕其弟康广仁;梁启超到日英使馆寻求营救光绪帝、康有为,并躲进日使馆;同时,荣禄在天津访袁,袁告知详情;晚上,荣禄向众僚出示太后训政之电。22日,荣禄、袁世凯奉旨进京,上奏“围园捕后”之事;谭嗣同赴日使馆,将自己的书信文稿交梁,其后回家。24日,军机四章京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和监察御史杨深秀被捕;同日,康有为所乘英轮船到达上海外海,被英国驳船接至商船。25日,梁启超在日本使馆人员协助下潜逃天津,然后乘船去日本。28日,戊戌六君子被杀于宣武门外菜市口。29日,康有为乘英国商船到香港(其后流亡日美欧十五年)。

注:武卫军为首都卫戍军,共五个军、八万余人,荣禄新募部队为武卫中军驻北京大兴,聂士成的武毅军为武卫前军驻天津宁河,董福祥的甘军为武卫后军驻天津蓟县,袁世凯新建陆军为武卫右军驻天津小站,宋庆的毅军为武卫左军驻山海关。

光绪二十五年(1899),山东巡抚毓贤剿义和团不力免职,调袁世凯(40岁)任山东巡抚(从二品),袁世凯率武卫右军(即小站新军)入鲁大力清剿义和团,义和团转战直隶。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华,袁世凯(41岁)加入东南互保,使山东免遭战乱,诸多京师王公大臣赴济南避乱。同年,兴中会在广东惠州三洲田起义。

光绪二十七年(1901),11月,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病逝,袁世凯(42岁)受命署理。同年,创建山东大学堂(今山东大学)。

光绪二十八年(1902),袁世凯(43岁)授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从一品),并兼任政务处参预政务大臣和练兵大臣,在保定编练北洋常备军(简称北洋军)。

光绪二十九年(1903),清廷设立练兵处,袁世凯(44岁)任会办大臣,并创办武备学堂,聘请大批日本军官任教。同年,直隶总督袁世凯、署两江总督张之洞上疏请渐行罢废科举。

光绪三十年(1904),袁世凯(45岁)兼任督办电政大臣、督办铁路大臣及会议商约大臣,期间发展北洋工矿企业、修筑铁路、创办巡警、整顿地方政权及开办新式学堂。

光绪三十一年(1905),北洋六镇编练成军,每镇1.25万人,共约8万人,除第一镇由铁良统率外,其余五镇都在袁世凯(46岁)控制之下,重要将领几乎都是小站练兵时期的嫡系军官。同年,清廷废止科举。8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在日本东京合并为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

光绪三十二年(1906),受御史参劾,袁世凯(47岁)主动辞去各项兼差,并将北洋军一、三、五、六各镇交陆军部直接管辖。12月,同盟会在江西湖南发动萍浏醴起义。

光绪三十三年(1907),慈禧太后升袁世凯(48岁)为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杨士骧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5月,同盟会发动湖北黄冈起义。6月,同盟会发动广东惠州七女湖起义。9月,同盟会发动广西钦廉防城起义。12月,同盟会发动广西镇南关起义。

光绪三十四年(1908),1月,载沣(光绪帝异母弟)任军机大臣。3月,同盟会发动广西钦廉上思起义。4月,同盟会发动云南河口起义。11月,光绪帝、慈禧太后相继死去,不足三岁的溥仪继位,年号宣统,生父载沣为摄政王,光绪帝皇后静芬为隆裕皇太后。12月,摄政王载沣欲以光绪帝手书遗稿诛杀袁世凯(49岁),被庆亲王奕劻、军机大臣张之洞劝阻。

宣统元年(1909),1月,上谕“袁世凯着即开缺,回籍养疴”,袁世凯(50岁)返回河南,先隐居河南新乡辉县,后转至河南安阳。

宣统二年(1910),2月,同盟会发动广东广州新军起义。

宣统三年(1911),4月,同盟会发动广东广州黄花岗起义。6月,四川爆发保护运动。9月,保路同志军起义,围攻省城,队伍发展到20多万,清廷调1/3湖北新军入川镇压。10月,同盟会发动湖北武昌起义,月余十五省独立,内地十八省只剩甘肃、河南、直隶三省效忠朝廷。11月,清廷任命袁世凯(52岁)为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抵京撤销皇族内阁、重新组阁。12月,南方十七省临时代表开会,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选出孙中山担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民国元年(1912),1月,袁世凯(53岁)回家路上,在东华门丁字街遭到同盟会京津分会组织的炸弹暗杀,炸死袁卫队长等十人,袁世凯幸免于难;当月,袁世凯及各北洋将领通电支持共和。2月,清帝逊位,隆裕太后接受优待条件,下诏袁世凯组建中华民国,清朝对中国的统治宣告终止;当月,南京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3月,南京参议院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当月,袁世凯在北京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民国二年(1913),2月,依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会选举,根据开票结果国民党所得议席最多,国民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负责组阁。3月,国民党理事长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4月,查出宋教仁遇刺系国务总理赵秉钧指使;与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签订《中国政府善后借款合同》,以关税盐税做抵押借款2500万英镑。7月,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武力讨伐袁世凯(54岁)。9月,张勋率武卫军攻克南京,各地宣布取消独立,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黄兴逃亡日本。10月,国会选出袁世凯为第一任正式大总统。11月,袁世凯以叛乱罪解散国民党,并驱逐国会内国民党籍议员,国会由于不足法定人数而无法运作。

民国三年(1914),1月,袁世凯(55岁)解散国会。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8月,日本对德宣战,攻打德国租借地青岛和德属胶济铁路。11月,山东德军投降,日本占领山东。12月,公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以连选连任。

民国四年(1915),1月,袁世凯(56岁)政府向日本交涉,要求日军撤出山东。2月,日本趁欧战正酣、列强无暇东顾,提出企图把中国领土、政治、军事及财政等都置于日本控制的二十一条无理要求,并要求中国不得外泄。5月,日本发出最后通牒,军舰游弋渤海,增兵山东、奉天,为避免开战,袁世凯签订《中日民四条约》(同意21条中的14条)。9月,代行立法权的参政院开幕。10月,参政院通过《国民代表大会组织法》。11月,全国选出国民代表1993人。12月,11日,国民代表大会以全票通过同意君主立宪制,并拥戴袁世凯为皇帝;12日,袁世凯同意就任皇帝,预定国号为中华帝国、年号为洪宪,总统府改为新华宫,拟定《新皇室规范》。25日,云南原都督蔡锷、现都督唐继尧宣布云南独立,通电发对帝制,组织讨袁护国军约2万人北伐。

民国五年(1916),1月,贵州独立加入护国军,护国军占领湖南大部。2月,护国军占领广西。3月,护国军占领四川大部,袁世凯(57岁)取消帝制,仍担任大总统。5月,护国军占领广东、四川、湖南,陕西独立。6月,袁世凯因尿毒症加重而病死,副总统黎元洪任大总统,段祺瑞出任总理,宣布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7月,蔡锷任四川督军,南北议和。8月,袁世凯归葬河南安阳。

4.袁世凯家谱

近代五大家族--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孙中山、蒋介石

5.袁世凯家族

(1)袁树三支

袁耀东长子袁树三(1802-1843),中秀才(邑庠生),官至开封府陈留县训导(从八品,曾代理教谕事),有二子袁保中、袁保庆。

袁树三长子袁保中(1823-1874),以附贡生捐同知,一生未仕,有六子袁世昌、袁世敦、袁世廉、袁世凯、袁世辅、袁世彤,

袁树三次子袁保庆(1825-1873),随叔父袁甲三剿捻,官至江宁盐法道(正四品),无子,过继袁世凯为嗣子。

袁保中长子袁世昌、五子袁世辅、六子袁世彤未出仕,一生经商务农。

袁保中次子袁世敦(?—1909),是袁保中正妻唯一嫡子,捐盐大使衔(正八品)。光绪二十三年(1897),任候补知府管代营务处兼巡河工。光绪二十五年(1899),山东平原县拳民、教民冲突导致部分拳民被捕,义和拳首领朱红灯率三百人劫狱,袁世敦受命率兵弹压,清军伤亡惨重,后虽诱捕朱红灯,但仍因纵勇扰民而除职。光绪二十八年(1902),张之洞奏请为袁世敦平反,朝旨准袁世敦开复原官。宣统元年(1909),袁世敦逝世于济南。

袁保中三子袁世廉,生卒不详,光绪十一年(1885),袁世凯任“驻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后,让袁世廉到朝鲜协助。光绪二十一年(1895),袁世廉投效聂士成军,总理芦防营务处。光绪二十六年(1900),袁世廉去济南投奔山东巡抚袁世凯,负责减成捐局,为剿抚义和拳筹集资金。光绪二十七年(1901),袁世廉在河南驻军中任翼长,开封灾民抗租,成功调解。后办理武昌淮盐总局督销事务、出任徐州府兵备道,不久因患风痹病,请辞回安阳洹上村养病,病死于洹上村。

袁保中四子袁世凯(1859-1916),捐监生,官至民国大总统,一生共1妻9妾、17子、15女。

(2)袁甲三支

袁耀东次子袁甲三(1806-1863),进士出身,官至漕运总督(正二品),有二子袁保恒、袁保龄。

袁甲三长子袁保恒(1826-1878),道光六年(1826),出生于河南陈州府项城袁张营,早年读书习剑。道光二十六年(1846),20岁中举人。道光三十年(1850),24岁中进士,朝考中庶吉士。咸丰三年(1853),27岁任翰林院编修,投父亲军中效力。咸丰七年(1857),31岁因战功升侍讲衔(从四品)。咸丰八年(1858),32岁因剿捻勇猛赏“伊勒图巴图鲁”(勇士)名号。咸丰九年(1859),33岁充文渊阁校理、顺天乡试官。咸丰十年(1860),袁保恒(34岁)随父剿捻。咸丰十一年(1861),苗沛霖起兵反清攻占定远、怀远,袁保恒(35岁)率兵五千收复怀远。同治元年(1862),袁保恒(36岁)任翰林院侍讲、侍读,袁甲三病重,请假回淮阳侍奉父亲。同治二年(1863),袁甲三病逝,袁保恒(37岁)升翰林院侍讲学士(从四品),提出“置军屯田”未被采纳,江苏巡抚李鸿章奏请法国军队帮助剿捻,袁保恒上折反对,被采纳。同治三年(1864),袁保恒(38岁)再次上奏“置军屯田”,不经督抚反复奏请,被吏部降级处分,由翰林院侍讲学士(从四品)降为鸿胪寺少卿候补(从五品)。同治七年(1868),捻军再起,朝廷命湖广总督李鸿章率部剿灭,袁保恒(42岁)上折请缨出战,因战功升翰林院侍讲学士补用,授三品衔;同年,在陕甘总督左宗棠部管理西征粮务,并得专折奏事。同治十一年(1872),袁保恒(46岁)升为詹事府詹事(正三品),左军收复肃州,袁保恒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从二品)。同治十二年(1873),袁保恒(47岁)任户部左侍郎(从二品)兼管三库事务。同治十三年(1874),袁保恒(48岁)回籍省亲,协同堂兄袁保中编修《袁氏家谱》,带堂侄袁世凯(15岁)进京读书;同年,慈禧太后四旬寿典,恩赐袁保恒的祖母郭氏(98岁)匾额、如意、文绮。光绪元年(1875),3月,袁保恒(49岁)奉召从左军回京,8月,署吏部右侍郎(从二品)。光绪二年(1876),袁保恒(50岁)任刑部左侍郎(从二品)。光绪三年(1877),祖母郭氏寿终(享年101岁),袁保恒(51岁)回籍奔丧,时河南大旱,巡抚李庆翔因赈灾迟延被革职,奉旨协助河东河道总督兼河南巡抚李鹤年赈灾。光绪四年(1878),袁保恒(52岁)赈灾染霍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病逝,朝廷谥文诚,长子袁世勋赐封员外郎(从五品)。袁保恒卒年52岁,有一子袁世勋。

袁甲三次子袁保龄(1841-1889),咸丰四年(1854),13岁中秀才。同治元年(1862),21岁中举人。同治五年(1866),袁保龄(25岁)会试再次落第,以父荫恩赏内阁中书(从七品),此后任内阁中书十三年。光绪三年(1877),袁保龄(36岁)编纂《穆宗毅皇帝实录》有功,赏戴花翎,官衔升为四品。光绪四年(1878),袁保龄(37岁)因赈灾有功升道员,加三品衔。光绪五年(1879),《穆宗毅皇帝实录》全书告成,袁保龄(38岁)赏二品顶戴。光绪七年(1881),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以“北洋佐理需才”为由,奏请调袁保龄(40岁)到天津负责北洋海防营务。光绪八年(1882),袁保龄(41岁)出任旅顺港坞工程总办,身兼军政二职。光绪十年(1884),李鸿章巡阅旅顺口,看到海防营务建设成果,赞赏袁保龄(43岁)“旅顺炮台营垒坚固可守,全赖保龄督饬之力”。光绪十二年(1886),醇亲王奕譞(光绪帝生父)亲阅旅顺口,赞赏袁保龄(45岁)“旅顺口海防布置合宜,保龄尤为得力,奏闻下部优叙”。光绪十五年(1889),袁保龄(48岁)病卒于旅顺防地,朝廷优抚,卒年48岁,有七子。

(3)袁凤三支

袁耀东三子袁凤三,生卒不详,中秀才(邑庠生)后屡试不第,二哥袁甲三帮其捐官河南禹州县训导(从八品,年薪40两白银),任职二十余年,捻乱时率军守城,禹州未被攻破,加四品候选同知衔。卒于禹州训导任上,有一子袁保颐。

袁保颐,袁凤三独子,生卒不详,十四岁父亡,随堂兄袁保恒在京师读书,因袁甲三余荫,授户部陕西司主事。光绪十一年(1885),随巡抚刘铭传来台,办理沪尾(今台湾新北市淡水区)海关税务,征得税银数十万两。光绪十七年(1891年),台湾发生“漳蕃之乱”,袁保颐戡乱有功,叙为道员,加三品衔。合肥人龚仰渫担任驻英公使,奏调袁保颐当参赞,袁保颐刚到天津计病故。有二子袁世斌(官至湖北知府)、袁世恪(官至直隶邢台南和县知事)。

(4)袁重三支

袁耀东四子袁重三,生卒不详,中秀才(邑庠生),留居陈州项城县袁阁村主持家务,孝养老母,课读子侄,捻乱率乡团助剿,封资政大夫衔。有四子袁保晋、袁保纯、袁保恬、袁保皖。

长子袁保晋、三子袁保晋留居乡里,未出仕。

袁保纯,袁重三次子,生卒不详,中秀才(邑庠生),跟随袁甲三剿捻,历任山东益都知县、德州知州,卒于德州任上。有一子袁世漠,四品衔,补东河同知。

袁保皖,袁重三四子,生卒不详,中秀才(邑庠生),跟随袁甲三剿捻,官至四品道员。

四、孙中山家族

1.孙中山先人事迹

元朝末年,孙常德(孙中山十七世祖)由浙江杭州迁居广东南雄县,任何真(历任元朝广东分省右丞、江西福建行中书省左丞,元末岭南统治者,归顺明朝后封东莞伯)家族塾师,遂定居何真家乡东莞县员头山乡(今东莞茶山镇)。孙常德有四子孙贵荣、孙贵华、孙贵绍、孙贵武。

孙常德次子孙贵华(孙中山十六世祖)迁居东莞县长安镇上沙村(在珠江口东岸,距离员头山乡70余里),有三子孙礼和、孙礼忠、孙礼仪。

孙贵华三子孙礼仪(孙中山十五世祖)居上沙村,有三子孙受、孙广、孙晟。

孙礼仪长子孙受(孙中山十四世祖)居上沙村,有三子孙能、孙通、孙玄。

孙受三子孙玄(孙中山十三世祖)在明成化年间(1465-1487)迁香山县南朗镇涌口村(今中山市南朗镇涌口村,在珠江口西岸,与上沙村水上距离约100里),有二子孙乐千、孙乐南。

孙玄次子孙乐南(孙中山十二世祖)居南朗镇涌口村,有四子孙桂廷、孙日昌、孙耕隐、孙容窝。孙玄长子孙乐千分居左埠头(今中山市南朗镇左步村,居涌口村约1里)。

孙乐南三子孙耕隐(孙中山十一世祖)居南朗镇涌口村,有一子孙怀堂。

孙耕隐独子孙怀堂(孙中山十世祖)居南朗镇涌口村,有二子孙派清、孙派源。

孙怀堂次子孙派源(孙中山九世祖)居南朗镇涌口村,有二子孙直吾、孙直尚。

孙派源次子孙直尚(孙中山八世祖)居南朗镇涌口村,有一子孙瑞英。

孙直尚独子孙瑞英(孙中山七世祖)在顺治年间(1644-1661)迁居南朗镇迳仔蓢开荒种田(涌口村南约20里),有三子孙连富、孙连德、孙连昌。

孙瑞英三子孙连昌(孙中山六世祖)居南朗镇迳仔蓢,有一子孙迥千。

孙连昌独子孙迥千(孙中山五世祖)回迁南朗镇涌口村,有二子孙殿侯、孙殿朝。

孙迥千次子孙殿朝(孙中山高祖)迁居南朗镇翠亨村(迳仔蓢邻村,两村相距300米),有一子孙恒辉。

孙殿朝独子孙恒辉(孙中山曾祖,生卒?-1800)居南朗镇翠亨村,有一子孙敬贤。

孙恒辉独子孙敬贤(孙中山祖父,生卒1789-1850)居南朗镇翠亨村,有田10余亩,早年读书,11岁丧父,22岁娶妻黄氏,有三子孙达成、孙学成、孙观成。孙敬贤迷信堪舆、常登山察看地形,与风水先生钟盛扬(来自惠州龙川,为翠亨村地主杨启文供养)常相往来,28岁将父亲孙恒辉迁葬村西南“黄草冈马眼地”。39岁,翠亨村北极殿重修时捐银1两。59岁,租耕翠亨孙氏祖尝(即祖坟祭田)。61岁病逝,葬村西南犁头尖山东北阳坡“黄帝田”。妻子黄氏(1792-1869),晚年曾照看年幼的孙中山,享年77岁。

孙敬贤长子孙达成(孙中山父亲,生卒1813-1888),嘉庆十八年(1813) 出生于南朗镇翠亨村。清道光八年(1828),孙达成(15岁)赴澳门鞋店当学徒三年。道光十一年(1831),孙达成(18岁)澳门板樟堂街一间葡萄牙人开设的鞋店当鞋匠,月工资四元。道光二十五年(1845),孙达成(32岁)回村成婚务农,有田四余亩,妻子为崖口乡隔田村(今崖口村,在翠亨村北约5里)杨氏(时年17岁,生卒1828-1910)。道光三十年(1850),孙达成(37岁)父亲去世,来自嘉应州的钟姓风水先生为其觅得风水宝地,遂供养其十八年,后破产失地,遂租田6.5亩(祖尝地2.5亩、弟媳程氏田地4亩)种水稻及杂粮,夜晚兼做村中更夫(年俸二百斤谷),农闲替人补鞋以帮补家计。咸丰四年(1854),孙达成(41岁)长子孙眉出生。同治五年(1866),孙达成(53岁)次子孙中山出生(孙眉、孙中山之间尚有一男,但早夭)。光绪六年(1880),孙达成(67岁)年迈不再做村中更夫。光绪十四年(1888),孙达成病逝于翠亨村,享年75岁。有二子孙眉、孙中山。

注:翠亨村六七十户中,5%为地主(占地80%),25%为自耕农(占地15%),70%为佃户(无地,游贾打工于四方),还有3户卖身奴隶。孙达成在村里为人和气怕惹事,常给孩童讲故事,挑粪路过地主杨宝门口被骂而默默躲开,地主杨启焕妻诬蔑孙达成夫妻偷其鸡而忍受(后发现鸡是跌下粪坑淹死了)。

2.孙眉事迹

孙眉,谱名孙德彰,是孙达成长子、孙中山长兄,咸丰四年(1854)出生于南朗镇翠亨村。

同治十年(1871),孙眉(17岁)随同乡赴夏威夷王国首都檀香山打工,后在茂宜岛(夏威夷群岛第二大岛,面积1890平方公里)垦荒,经营牧场和商店,数年后成为当地首富,被称为“茂宜岛王”。

光绪四年(1878),孙眉(24岁)接母亲杨氏(50岁)、弟孙中山(12岁)到檀香山帮工。

光绪十四年(1888),孙眉(34岁)父亲在翠亨村去世,享年75岁。

光绪二十年(1894),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孙眉(40岁)是初创会员,并游说在檀香山的亲戚朋友二三十人参加兴中会。

光绪二十一年(1895),孙中山策划广州起义,孙眉(41岁)贱价售牛以捐军饷,广州起义流产孙中山流亡海外。同年,联络同乡接母亲杨氏、弟媳卢慕贞、侄子孙科、侄女孙娫等逃往檀香山。

光绪二十二年(1896),孙中山经欧洲转往檀香山,孙眉勉励孙中山说“这不算一回事,还应该干下去!”。

光绪二十四年(1898),夏威夷王国并入美国,孙眉(44岁)继续经营农场。

光绪三十年(1904),夏威夷政府改订租地年限条例,按新章对原租地者极为不利,孙眉(50岁)延请律师上诉失败。同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发行革命债券,孙眉将一千多头牛变卖认购革命债券。母亲杨氏劝孙中山说“革命目的在救人,行医目的也在救人,何必东奔西跑”,孙眉闻知答曰“行医只能救少数人,革命则能救多数人,吾弟奔走革命多年,应始终一贯,岂可轻易变更,前功尽弃”。

光绪三十三年(1907),孙眉(53岁)退出茂宜岛农场,携母亲杨氏、妻子谭氏、儿子孙昌迁居香港九龙。

光绪三十四年(1908),孙眉(54岁)前往广东湛江经商,期间建立湛江同盟会机关,培养会员骨干,建立基层分会,筹集大量经费支援防城、钦廉、上思等地起义。

宣统元年(1909),孙眉(54岁)筹备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回香港联络会党。

宣统二年(1910),7月,孙眉(56岁)母亲杨氏在香港去世,享年82岁。9月,孙眉被香港政府驱逐出境,赴英占马来西亚槟城。

宣统三年(1911),10月,武昌起义爆发。11月,孙眉(57岁,任同盟会南方支部副部长)回湛江组织民军收复雷州半岛各地。12月,离开湛江赴广州。

民国元年(1912),广东同盟会提议孙眉(58岁)任广东都督,被孙中山否决;同年,孙眉在澳门风顺堂4号购买住宅。

民国二年(1913),3月,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被刺杀。7月,孙中山发起二次革命。9月,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逃亡日本。10月,孙眉(59岁)携家人移居澳门。

民国四年(1915),孙眉病逝于澳门,享年61岁,有一子孙昌(1881-1917)和二孙孙满(1906-2001)、孙乾(1908-1999)。

3.孙中山生平录

同治五年(1866),孙中山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南朗镇翠亨村,父亲老迈(53岁),家境贫寒(无田地,靠租地6.5亩为生)。孙中山,谱名德明,学名孙文,自号孙逸仙,流亡日本后改名孙中山。

同治十年(1871),孙中山(5岁)长兄孙眉(17岁)随同乡赴夏威夷王国首都檀香山打工,其后家境好转。

光绪元年(1875),孙中山(9岁)入村塾,学习四书五经。

光绪四年(1878),孙眉(24岁)接母亲杨氏(时年50岁,生卒1828-1910)、弟孙中山(12岁)到檀香山帮工。

光绪五年(1879),孙中山(13岁)在檀香山就读于英国国教会开办的意奥兰尼学校(小学),学会了流利的英文。

光绪七年(1881),孙中山(15岁)在檀香山就读于美国新教开办的奥阿胡学院(初中),志向献身宗教事业。

光绪九年(1883),孙中山(17岁)回到翠亨村,与同村陆皓东(父亲陆晓帆在上海经商,家境富裕,与郑观应是好友,生卒1968-1895)一起砸毁村庙北极殿内神像,被村中地主责难。同年,与陆皓东一起就读于香港拔萃书院(香港基督教圣公会开办的中学),期间经老师喜嘉理(美国牧师)洗礼入基督教,并陪喜嘉理到香山县传教。

光绪十年(1884),孙中山(18岁)转学入香港中央书院(香港公立中学)。同年,与同县外坣村(今珠海市香洲区金鼎镇外沙村,在翠亨村西南约60里)卢慕贞(1867-1952)结婚。

光绪十二年(1886),孙中山(20岁)从香港中央书院毕业,经老师喜嘉理介绍,入广州博济医院南华医学堂(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开办的专科学校,1930年并入岭南大学)学习行医。同年,陆皓东入上海电报学堂学习(1891年在上海电报局任译报员,不久升任芜湖电报局领班)。

光绪十三年(1887),孙中山(21岁)考入香港雅丽士西医书院(1887年成立的医学专科学校,1913年并入香港大学医学系)。期间与陈少白(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的同学,生卒1869-1934)、杨鹤龄(孙中山同村朋友,父亲在香港开杨耀记店铺,生卒1868-1934)、尤列(杨鹤龄在广州算学馆同学,生卒1866-1936)结拜为兄弟,大谈反清逐满及太平天国遗事,时人称为“四大寇”。

光绪十四年(1888),父亲孙达成(1813-1888)病重,孙中山(22岁)、孙眉(34岁)回乡照顾,孙中山妻子卢慕贞亲奉汤药、侍公婆甚孝,同年,孙达成在翠亨村去世,享年75岁。

光绪十六年(1890),香港雅丽士西医书院学生孙中山(24岁)致信退休官员郑藻如(香山县人,举人,内阁侍读学士、鸿胪寺卿、通政司副使、光禄寺卿,时已退休还乡,生卒1824-1894),提出“兴农会以倡革农桑业”“立会设局以禁绝鸦片”“兴学会设学校以普及教育”。

光绪十七年(1891),孙中山(25岁)写《农功》一文。10月,长子孙科出生于南朗镇翠亨村。

光绪十八年(1892),7月,孙中山(26岁)从香港雅丽士西医书院毕业,是该校第一届毕业生。8月,经同学陈少白介绍认识陈粹芬(时年19岁,祖籍福建,父母在南洋打工,生卒1873-1960)。9月,在澳门镜湖医院担任实习医师。12月,孙中山向兄长孙眉借钱在澳门开办中西药店卖药兼行医。同年,郑观应(香山县人,历任上海电报局总办和轮船招商局帮办、总办,中法战争后隐居澳门近六年撰成《盛世危言》,生卒1842-1922)在澳门创立的少年中国党(英文名Young China Party,兴中会的前身),该党致力于渐进改良而在清朝行宪政。

光绪十九年(1893),6月,孙中山(27岁)经同村陆皓东介绍结识郑观应(时在澳门处理父亲丧事)。7月,孙中山加入郑观应创立的少年中国党。9月,由于未能在澳门办成行医执照,中西药店难以营业,孙中山遂回广州与朋友合股开办冼基东西药房继续行医。12月,陆皓东、孙中山、尤列、郑士良、程奎光、魏友琴等人在广州广雅书局南园抗凤轩开会,筹划创设革命组织,决定以“驱除鞑虏,恢复华夏”为宗旨。同年,孙中山与陈粹芬同居,纳其为侧室。

光绪二十年(1894),1月,孙中山(28岁)写就《上李傅相书》(提出仿效西方政治制度以图中国富强的革新建议,并谋求从事农业改革的工作)。4月,与陆皓东一起赴上海拜访郑观应,并结识王韬(上海格致书院院长,《万国公报》特约写稿人,生卒1828-1897)、宋耀如、陈廷威,王韬为孙中山修改《上李傅相书》。3月,长女孙娫(1894-1913)出生。6月,郑观应致函盛宣怀高度评价孙中山之才,希望盛宣怀安排其面见李鸿章,孙中山、陆皓东由上海到天津,由于李鸿章忙于中日朝鲜冲突而无暇接见。7月,孙中山、陆皓东去北京游玩后回上海,经王韬推荐《上李傅相书》在《万国公报》发表。8月,孙中山赴檀香山。11月,二十多个进步华侨,在檀香山聚义成立兴中会,通过了孙中山草拟的《兴中会章程》,会议选举刘祥(时为商店司理)、何宽(时为银行经理)为正副主席(不久刘祥退出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

光绪二十一年(1895),1月,孙中山(29岁)回到香港,经好友尤列(辅仁文社成员)介绍结识辅仁文社(杨衢云在1892年建立)社长杨衢云(时年34岁,是香港沙宣洋行副经理,生卒1861-1901)。2月,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通过了修订的《兴中会章程》,杨衢云任会长,孙中山任秘书长,辅仁文社并入兴中会,对外以香港乾亨行商号作掩饰。3月,清政府在中日战争中战败求和,民情激愤,兴中会决定发动武装起义,袭取广州作为革命根据地,采取“分道攻城”之策,召各地民团会党分顺德、香山、北江三路会集广州举事,陆皓东设计出了青天白日旗(即后来的国民党党旗),并赴广州建立起义指挥机关,对外称农学会。4月,清政府签订《中日马关条约》。5月,江苏布政使邓华熙将郑观应所著《盛世危言》(全书贯穿着“富强救国”的主题,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诸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主张建立议会式的立宪政体)上呈给光绪帝,光绪帝嘉许并下旨“饬总署刷印二千部,分送臣工阅看”,郑观应看到改良希望不再联络兴中会。10月,兴中会发起广州起义(第一次反清起义),杨衢云在香港任总指挥,孙中山、陆皓东在广州发动,但事泄失败,陆皓东等七十多人被捕,杨衢云、孙中山被通缉,香港政府受清政府压力迫令二人离境且五年内不准入境,杨衢云逃亡新加坡,孙中山、陈少白、郑士良逃亡日本横滨(距离首都东京约40里)。11月,陆皓东(27岁)等人被杀;孙中山母亲杨氏、妻子卢慕贞、儿子孙科、女儿孙娫等逃往檀香山,投奔孙眉。

光绪二十二年(1896),1月,孙中山(30岁)回到檀香山与家人团聚。3月,去美国旧金山拜访了美洲洪门总部。9月,孙中山抵达英国伦敦。10月,孙中山被清驻英公使诱捕,囚于驻英使馆,经康德黎先生(孙中山在香港雅丽士西医书院的老师)等营救旋获释,撰写《伦敦蒙难记》登报,使孙中山获得巨大国际声誉。11月,孙中山游历法国、比利时等国,次女孙婉(1896-1979)出生。12月,孙中山抵达檀香山与家人团聚。同年,杨衢云赴南非并创立兴中会南非分会,又赴日本。

光绪二十三年(1897),3月,郑士良、冯自由创立兴中会横滨分会,陈少白创立兴中会台湾分会。4月,日本众议员犬养毅(1855-1932,1898年任内阁文部大臣,1931年任日本首相)受日本外务省委托,派平山周(1870-1940)、宫崎寅藏(外号宫崎滔天,生卒1871-1922)、可儿长一前往中国,秘密调查反清会党,并寻访孙中山行踪。8月,孙中山(31岁)赴日本,与陈少白住在一起,经陈介绍认识日本外务省职员宫崎寅藏、平山周,并到东京拜见日本众议员犬养毅,犬养毅让下属平山周(1870-1940)雇佣孙中山,孙中山遂得以留日。9月,孙中山租住在横浜华侨温炳臣(广东在日茶商,生卒1866-1955)的房子中,日籍女子浅田春(时年15岁,懂得中文、英文,实为日本外务省雇佣的间谍)被聘为孙中山生活秘书,其后两人成为情侣而同居。10月,经宫崎寅藏引见结识黑龙会创始人内田良平(1874-1937,黑龙会主张日本占领满蒙,与中国划长城而治)。同年,孙中山在日本宣扬大亚洲主义(主张黄种人联合起来,避免被白种人灭亡),主张将满洲委托给日本治理,换取日本支持汉人推翻满族统治。

光绪二十四年(1898),4月,经犬养毅引见,日本首相大隈重信(1898、1914两次任首相,生卒1838-1922)接见孙中山(32岁)。9月,戊戌变法失败,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日本,孙中山(32岁)予以帮助并商谈合作,但因康有为坚持保皇、反对革命,合作未能实现。10月,日籍女子大月薰(时年10岁,为横滨初一学生,生卒1888-1970)因家宅失火,全家租住在孙中山寓所二楼(孙中山住一楼),随后邂逅孙中山。

光绪二十六年(1900),1月,杨衢云辞去兴中会会长,兴中会和三合会、哥老会在香港开会,共推孙中山(34岁)为总会长。8月,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维新派唐才常(1867-1900)率自立军起义,计划夺取武汉三镇,被湖广总督张之洞镇压,唐才常被杀。9月,孙中山由日本来香港被拒登岸,折返台湾(日占),亦未能在福建登岸。10月,杨衢云、郑士良到广东惠州归善县三洲田村(今属深圳盐田区)发动起义(第二次反清起义),率三洲田山寨的三合会众(600余人、300余枪)连败清军,直逼新安县城(今深圳),义军奋战半月,队伍发展至2万余人,后因饷械不继而解散。11月,杨衢云在香港设私塾辅仁文社教授英文以养妻儿。期间,经香港总督斡旋,兴中会欲与两广总督李鸿章联手,在两广建立革命政府,推举李鸿章为总统,终因李鸿章不允而作罢。同年,侧室陈粹芬赴日本横滨与孙中山团聚,此后跟随左右十余年。

光绪二十七年(1901),1月,杨衢云被清廷刺客枪杀于香港寓所,终年40岁,有三女一子(其子早夭)。

光绪二十八年(1902),孙中山(36岁)在日本同居情人浅田春(1882-1992)病逝,卒年20岁。孙中山通过房东温炳臣向租户大月素堂(大月薰之父)提亲,大月素堂以女儿年幼而拒绝。

光绪二十九年(1903),3月,日本宫崎寅藏出版《三十三年落花梦》,记叙宫崎寅藏33年的人生经历,详述了自己参与孙中山革命的事迹,及协助康有为逃亡日本经过,使孙中山在日本留学生中声望大涨。7月,孙中山(37岁)在日本横滨与日籍女子大月薰(时年15岁,为横滨高中高三学生,生卒1888-1970)结婚,纳其为妾。11月,黄兴(1896年中秀才,1901年毕业于武汉两湖书院,1902年留日,1903年在日参加拒俄义勇队、军国民教育会,生卒1874-1916)邀陈天华、张继、刘揆一、宋教仁(1901年中秀才,1902年考入美国圣公会文华书院武昌普通中学堂,生卒1882-1913)、章士钊等人在上海秘密集会,筹划组建反清革命团体,取名华兴会,宗旨为“驱除鞑虏,复兴中华”,方略为湖南发难,各省响应,直捣幽燕。12月,孙中山回檀香山。

光绪三十年(1904),1月,孙中山(38岁)经孙眉介绍结识美洲洪门首领黄三德,随后加入洪门,任檀香山洪门致公堂洪棍。2月,华兴会在湖南长沙正式成立,会长为黄兴,副会长为宋教仁、刘揆一、秦毓鎏。3月,黄兴、刘揆一拜见湖南哥老会首领马福益(1865-1905),并与之结为兄弟。4月,孙中山由檀香山来到美国旧金山,清廷驻旧金山领事向美国政府举报,美国海关遂以“中国乱党”罪名将孙中山拘禁(准备遣返回国),经洪门首领黄三德营救被保释,并被法院判准许入境;随后孙中山在美国30多个城市进行革命募捐,历时半年。8月,华兴会、湖南哥老会商订长沙起义计划,公推黄兴为主帅,刘揆一为总指挥,马福益为副总指挥。11月,华兴会起义事泄未遂,黄兴、宋教仁流亡日本,马福益逃广西。当月,蔡元培(翰林院庶吉士,时任南洋公学经济特科班总教习,生卒1868-1940)、龚宝铨(留日学生,军国民教育会长,1886-1922)、陶成章(留日学生,1878-1912)创建光复会,主张以暗杀和暴动为手段光复汉族王朝,积极联络会党、策反新军。

光绪三十一年(1905),4月,湖南哥老会首领马福益被捕被杀。7月,孙中山(39岁)去日本横滨看望妻子大月薰,其后随宫崎寅藏去东京黑龙会总部。8月,经黑龙会(日本军国主义组织,谋求占领清朝东北三省)斡旋,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在日本东京黑龙会总部合并为中国同盟会,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长(即副总理),确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纲领,内田良平、宫崎寅藏、北一辉亦加入中国同盟会。同年,孙中山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光绪三十二年(1906),2月,同盟会派刘道一(1884-1906)、蔡绍南(1875-1910)整合长江中游哥老会,组建洪江会,会员很快增加到十多万人。5月,孙中山(40岁)三女宫川富美子(大月薰所生,1906-1990)出生。12月,洪江会在江西萍乡和湖南浏阳、醴陵发动起义,义军攻占萍乡上栗镇、浏阳文家市镇,队伍三万余人,向浏阳县城进发,清军集结近五万人方平息。

光绪三十三年(1907),2月,孙中山(41岁)与黄兴(33岁)因为国旗样式发生争执(孙主张用兴中会的青天白日旗,黄主张用井字棋代表平均地权,认为青天白日旗是效法日本不妥),最后黄兴屈服。3月,宋教仁不满孙中山独断而辞去庶务干事,后刘揆一(1878-1950)代理庶务干事。因同盟会萍浏醴起义,日本受清政府压力将孙中山驱逐出境,但给其1.5万元资助,其后孙中山带领胡汉民、汪精卫经新加坡去越南,同盟会由黄兴主持,留两千元给章太炎负责的民报社(章嫌太少,应留一万元)。4月,孙中山在越南河内建立同盟会分会,设立粤桂滇三省武装起义机关,并在旅越华侨中募集起义经费。5月,同盟会在广东潮州饶平县黄冈镇发动起义(第三次反清起义),同盟会成员陈涌波(黄冈镇人,生卒1882-1912)、余既成(黄冈镇三合会首领,生卒1874-1912)率会党七百余人攻占黄冈镇,遭清军围攻,坚持战斗数天,终因死伤过重而告失败。6月,同盟会在广东惠州汝湖镇七女湖(今属惠州市惠城区)发动起义(第四次反清起义),同盟会成员邓子瑜(1878-1925)在惠州城外七女湖截获清军水师枪械,攻占附近村镇,义军与清军战斗十余日而败散。7月,光复会成员徐锡麟(湖南巡抚俞廉三表侄,时任安徽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监督,生卒1873-1907)在巡警学堂毕业典礼时举义,杀死安徽巡抚恩铭,并率学生军攻占军械所,激战四小时后失败,徐锡麟被杀,其弟徐伟(1876-1943)供词牵涉绍兴大通师范学堂(校董为秋瑾,当年2月与徐锡麟约定皖浙同时举行反清起义),秋瑾(在大通师范学堂大力发展光复会成员,使会员由四五十人增至六七百人,1875-1907)被捕被杀。8月,黄兴离开东京去河内协助孙中山开展珠江流域起义,让刘揆一在东京代行总理职务,东京同盟会总部日益涣散。同盟会成员张百祥、刘公、孙武、焦达峰等认为同盟会行动舒缓、不重视在长江流域起义,另建共进会,张百祥为会长,结纳会党,谋划长江流域起义。9月,同盟会在广东钦州(今属广西钦州市)发动起义(第五次反清起义),同盟会成员王和顺(1868-1934)联合钦州抗捐群众两百余人占领防城县城、杀知县,并率义军五百余人攻打钦州府,黄兴潜入钦州策反守军未果,转攻廉州灵山县城未下,占领横州、永淳两县城,队伍发展到3000多人,奋战半月,遭清军围攻而败。12月,同盟会在广西凭祥县镇南关发动起义(第六次反清起义),同盟会成员黄明堂(钦州洪门首领,生卒1866-1938)、关仁甫(广西十万山洪门首领,生卒1873-1958,1902年曾率两千人反清起义,失败后逃亡越南)率广西游勇80多人联和清军内应,攻打镇南关,占领右辅山三个炮台,孙中山、黄兴亲赴前线督战,后因枪械弹药不足,又遭清军四千人反攻而失败。当月,孙中山赴美国筹款。

光绪三十四年(1908),1月,美洲洪门变卖加拿大多处房产筹款数十万美金,供孙中山(42岁)作革命活动经费。3月,同盟会在广东钦州马笃山发动起义(第七次反清起义),同盟会副总理黄兴率越南华侨两百余人攻打广东钦州,遭清军(600余人)阻击,退守马笃山而击溃清军,又转战廉州、上思县数十村镇,队伍发展六百余人,清军增兵三千人穷追不舍,义军退守越南。4月,同盟会在云南河口县发动起义(第八次反清起义),同盟会成员黄明堂、王和顺、关仁甫率三百余人占领河口县城。5月,云南起义军连克新街、南溪、坝洒,直迫蛮耗、蒙自,部队发展到三千余人,孙中山(42岁)命黄兴为云南国民军总司令并赶到河口指挥各军,但黄明堂、王和顺及投诚清军均不听调遣,黄兴折返河内遭法警截留而驱逐出境,清军增兵击败义军,义军600余人退守越南被法军缴械解散。6月,日本政府查封同盟会机关报《民报》。11月,安徽安庆新军起义,光复会成员熊成基(江南炮兵学堂毕业,加入安徽岳王会、江浙光复会,时任马炮营队官,1887-1910)等率领驻守安庆城外骑兵营、炮兵营夺取菱湖嘴弹药库,围攻安庆城,因城内内应未能及时打开城门,巡抚朱家宝迅速加强城防,义军苦战一昼夜后退至合肥而失败。

宣统元年(1909),安庆新军起义极大鼓舞了同盟会,孙中山(43岁)总结教训认为“军事斗争不能仅靠会党,还应策反清军”,遂在香港成立同盟会南方支部,胡汉民为支部长,负责策反广东新军。8月,因经费问题,陶成章、李燮和等发表“七省同盟会中匿名书”,列举罪名攻击孙中山。

宣统二年(1910),2月,广州新军与巡警发生冲突,同盟会成员倪映典(时任新军炮队见习排长,生卒1885-1910)趁机率三千新军起义(第九次反清起义),被广州水师突袭失败,倪映典被杀。当月,陶成章(1878-1912)在日本东京重建光复会,正式脱离同盟会,举章太炎(1869-1936)为会长,陶成章为副会长,在南洋建立执行总部。7月,孙中山(44岁)母亲杨氏(生卒1828-1910)在香港去世,享年82岁。8月,孙中山(44岁)赴日被驱逐出境。9月,孙眉被香港政府驱逐出境,赴英占马来西亚槟城。11月,孙中山召集同盟会在马来亚槟榔屿开会,决定再次策动广州新军起义,建立广东根据地,然后由黄兴率军入湖南,赵声率军出江西,谭人凤、焦达峰在长江流域举兵响应,然后会师南京,举行北伐,直捣北京。同年,孙中山之妾陈粹芬回香港治疗肺病。

宣统三年(1911),1月,孙中山(45岁)来到旧金山,建议美洲同盟会和致公堂联合,共同为革命筹款,美洲同盟总会会长李是男和美洲致公堂大佬黄三德议定全体同盟会员加入致公堂。4月,同盟会副总理黄兴率13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总督张鸣岐逃走,起义军焚毁总督署,在东辕门外与清军血战,死难86人,其中72人遗骸由潘达微(同盟会成员,时为广州《平民日报》老板)等出面收葬于广州东郊红花岗,潘达微把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这次起义遂称“黄花岗起义”(第十次反清起义)。当月,美洲洪门筹款10万港币,救济黄花岗起义逃亡者、抚恤死难者家属。5月,孙中山去美国、加拿大筹款,黄兴去香港养伤。6月,四川爆发保护运动;孙中山在旧金山设立美洲洪门筹饷局(成立一年筹得40余万美元)。7月,鉴于珠江流域起义屡遭失败,在上海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谭人凤为总务会议长,谭人凤、宋教仁、陈其美、潘祖彝、杨谱笙五人为总务会干事),策动长江中下游新军起义,“奉东京本会为主体,认南部分会为友邦”,同盟会陷入分裂。9月,保路同志军起义,围攻省城,队伍发展到20多万,清廷调1/3湖北新军入川镇压。10月,同盟会发动湖北武昌起义,月余十五省独立,内地十八省只剩甘肃、河南、直隶三省效忠朝廷。11月,清廷任命袁世凯(52岁)为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抵京撤销皇族内阁、重新组阁;当月广东独立,胡汉民任广东军政府大都督、陈炯明任副都督。12月,孙中山从美国经英国回国,并与英美银行协商借款,均遭婉拒;南方十七省临时代表开会,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选出孙中山担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同年,大月薰将富美子(5岁)送给的宫川梅吉(横滨酒商)为养女,改嫁三轮秀司(芳川银行副行长三轮新五郎之弟),婚后育有一女三轮寿子。

民国元年(1912),1月,孙中山(46岁)在南京宣布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就职临时大总统,黄兴任陆军总长;美洲洪门筹饷局汇出20余万美元,并购买6架飞机供临时政府组建空军;孙中山委托江苏铁路公司向日本借款300万元(50万留江苏都督府,250万给南京临时政府),委托汉冶萍公司向日本借款500万元(实际未付款);同盟会元老兼金主宋耀如(1864-1918)推荐长女宋霭龄(此时23岁,1889-1973)担任孙中山秘书;沪军都督陈其美派蒋介石将光复会领袖、光复军总司令陶成章暗杀。2月,孙中山委托上海轮船招商局向日本借款1000万元(实际仅付100万),孙中山表明若阴历年底日本不能将1500万元借款到账,军队将缺饷涣散,只能将政权交给袁世凯;孙中山欲将满洲委托日本治理换取日本军援,但日本鉴于国际形势没有同意;当月,南北和议签订,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南京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宣布辞去临时大总统;妻子卢慕贞(此时45岁,生卒1867-1952)带孩子从南洋来到南京与孙中山团聚。3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在北京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袁世凯任命段祺瑞为陆军总长、黄兴为参谋总长,黄兴辞不就任,改命为南京留守府留守;美洲洪门筹饷局汇出30余万美元犒赏起义军官兵。7月,宋教仁当选为同盟会总务部主任干事,主持同盟会8月,同盟会改组成国民党,孙中山任理事长,黄兴、宋教仁为理事,孙中山委托宋教仁为代理事长、主持国民党工作。9月,孙中山、黄兴、宋教仁赴京,受到临时大总统热烈招待。10月,孙中山之妾陈粹芬赴澳门,与孙眉一家居住在澳门风顺堂4号。12月,袁世凯委任孙中山为全国铁路督办、黄兴为川汉铁路督办。

民国二年(1913),2月,依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会选举(参议院议员名额245人、任期6年、两年一选,众议院议员名额596人、任期3年、三年一选),登记选民共四千万以上(占全国人口9.98%),根据开票结果国民党所得议席最多(占国会议员的45%),国民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负责组阁。3月,孙中山(47岁)携夫人卢慕贞(46岁)访问日本,在东京受到日本政府热烈款待,派人去横滨找大月薰未得见(已嫁三轮秀司,后又离婚,远嫁东光寺主持实方元心,生一子);国民党代理事长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4月,查出宋教仁遇刺系国务总理赵秉钧指使;与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签订《中国政府善后借款合同》,以关税盐税做抵押借款2500万英镑。7月,孙中山(47岁)发动二次革命,武力讨伐袁世凯(54岁)。9月,张勋率武卫军攻克南京,各地宣布取消独立,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黄兴逃亡日本。10月,国会选出袁世凯为第一任正式大总统;孙中山妻卢慕贞、妾陈粹芬及孩子跟随孙眉赴澳门定居。11月,袁世凯以叛乱罪解散国民党,并驱逐国会内国民党籍议员,国会由于不足法定人数而无法运作。

民国三年(1914),1月,袁世凯(55岁)解散国会。2月,解散各省议会。5月,成立参政院行使立法职能,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6月,孙中山(48岁)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按指印,宣誓服从孙中山的命令,黄兴拒绝加入而去美国,蒋介石积极加入;美洲洪门想在国内注册成合法政团,不愿加入中华革命党,遂与孙中山疏远。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8月,日本对德宣战,攻打德国租借地青岛和德属胶济铁路。9月,孙中山秘书宋霭龄(1889-1973)与孔祥熙(1880-1967)在日本横滨结婚,并介绍妹妹宋庆龄(此时21岁,1893-1981)接替自己的秘书工作。11月,山东德军投降,日本占领山东。12月,公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以连选连任。同年,孙中山之妾陈粹芬离开澳门赴马来西亚槟榔屿定居,后抱养一位苏姓华侨的女儿,取名孙容(后嫁给孙眉次孙、孙昌次子孙乾,恢复原名苏仲英,生卒1909-1956),陈粹芬晚年与孙乾一家生活。

民国四年(1915),1月,袁世凯(56岁)政府向日本交涉,要求日军撤出山东;日本趁欧战正酣、列强无暇东顾,驻华公使日置益觐见大总统袁世凯,递交了二十一条要求的文件(将中国领土、政治、军事及财政等都置于日本控制),并要求中国不得外泄。2月,孙中山、陈其美在东京与日本人犬冢信太郎(前满铁株式会社理事)和山田纯三郎(满铁社员)签订《中日盟约》,内容与“二十一条”类似,但《中日盟约》真伪一直存疑,且签字方均非在职政府人员故不具有法律效力;孙中山(49岁)长兄孙眉(1854-1915)病逝于澳门。5月,孙中山回到上海旋被驱逐出境,返回日本;日本发出最后通牒,军舰游弋渤海,增兵山东、奉天,为避免开战,袁世凯签订《中日民四条约》(同意21条中的14条)。9月,孙中山召妻子卢慕贞从澳门来东京商谈离婚事宜,同盟会元老纷纷反对孙中山与卢慕贞离婚(宋庆龄不愿做妾,表示只有孙中山离婚才同意嫁给他),卢慕贞当着大家的面慨然表示“孙先生为革命奔走海外,到处流浪,身心为之交瘁,既然现有人愿意照料他的生活,我愿意成全其美,与先生离婚”;代行立法权的参政院开幕;蔡锷密信黄兴(在美国)在西南起事反对帝制,受到黄兴大力支持。10月,孙中山(49岁)在东京与宋庆龄(24岁)结婚;参政院通过《国民代表大会组织法》。11月,蔡锷摆脱监视离京,以赴日治病为名经台湾、香港、越南到达云南昆明;全国选出国民代表1993人。12月,国民代表大会以全票通过同意君主立宪制,并拥戴袁世凯为皇帝,袁世凯同意就任皇帝,预定国号为中华帝国、年号为洪宪。当月,云南原都督蔡锷、现都督唐继尧宣布云南独立,通电发对帝制,组织讨袁护国军约2万人北伐。

民国五年(1916),1月,贵州独立加入护国军,护国军占领湖南大部。2月,护国军占领广西。3月,护国军占领四川大部,袁世凯(57岁)取消帝制,仍担任大总统;孙中山(50岁)、黄兴(42岁)电商筹款500万元支持护国军。5月,护国军占领广东、四川、湖南,陕西独立;孙中山携夫人宋庆龄从东京回到上海。6月,袁世凯因尿毒症加重而病死,副总统黎元洪任大总统,段祺瑞出任总理,宣布废除《中华民国约法》(1914年制定),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制定)和国会(1913年选出,任期1913-1919)。7月,蔡锷任四川督军,南北议和;孙中山、黄兴相聚上海。8月,第一届国会正式复会;当月,袁世凯归葬河南安阳。9月,总统黎元洪任命曹锟为直隶督军、张作霖为奉天督军。10月,黄兴因肝硬化胃出血入院,月底病逝,享年42岁,有二妻五子三女。当月,江苏督军冯国璋被选为副总统。11月,孙中山为黄兴治丧;当月,冯国璋在南京就任副总统,仍兼江苏督军。

民国六年(1917),5月,大总统黎元洪罢免总理段祺瑞(黎段因人事、对德宣战而爆发府院之争)。6月,长江巡阅使兼安徽督军张勋借调停府院之争而进京复辟帝制,废除《临时约法》、解散国会,又被段祺瑞打败。7月,黎元洪辞去大总统,副总统冯国璋在南京任大总统,段祺瑞任总理,但北洋政府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制定)和国会(1913年选出,任期1913-1919),准备建立临时参议院;孙中山(51岁)携夫人宋庆龄离沪赴广州发起护法运动,陈炯明(1912年曾任广东代都督)任援闽粤军总司令出兵占领福建南部。8月,冯国璋任命部下李纯为江苏督军、陈光远为江西督军,赴北京就职;当月,130多名国会议员南下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会议通过《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决定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选举孙中山为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唐继尧(滇黔督军,1883-1927)、陆荣廷(两广巡阅使,1859-1928)为元帅,唐继尧、陆荣廷主张军政府实行合议制而非元首制,不就职。10月,护法战争开打。11月,护法军占领湖南,湖北督军王占元、江西督军陈光远、江苏督军李纯联名通电主张南北双方休战和平解决南北问题;冯国璋免去国务总理段祺瑞(冯段因和平还是武力解决西南独立问题爆发府院之争),任王士珍为国务总理,并颁布南北停战令;由各省选派代表115人在北京组成临时参议院;孙中山坚持护法反对南北调和;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列宁建立苏维埃政权。12月,护法军占领四川;段祺瑞策动十三省督军反对和谈、强烈要求讨伐西南。

民国七年(1918),1月,总统冯国璋下达对整个西南的讨伐令;孙中山(52岁)愤而登上“同安”“豫章”两舰,炮击广东都督署,惩诫桂系(陆荣廷)议和。2月,北洋军挺近湖南边界;当月,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修正国会组织法》。3月,北洋军“后起之秀”、署理第三师师长吴佩孚(1874-1939,山东蓬莱人)率部攻占湖南岳阳;冯国璋被迫重任段祺瑞为国务总理;蒋介石任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4月,北洋军占领湖南,段祺瑞任命亲信张敬尧为湖南督军,引起曹锟、吴佩孚不满。5月,孙中山被迫辞去大元帅,非常国会决定军政府改行总裁合议制,选举唐绍仪、唐继尧、孙中山、伍廷芳、林葆怿、陆荣廷、岑春煊七人为政务总裁,以岑春煊为主席总裁;孙中山不予就职,携夫人宋庆龄离开广州前往上海。6月,南北签订停战协定。8月,吴佩孚通电主和,公开攻击段祺瑞的武力统一政策实为亡国之政策,直系将领纷纷响应,段祺瑞被迫命令前线各军暂取守势;根据《修正国会组织法》选出第二届国会(该国会选举时的选民更少,且议员为间接选举,由于574个国会议员席位中皖系操控的安福系占90%,史称安福国会)。9月,中华民国第二届总统选举,徐世昌被国会选举为总统(段祺瑞、冯国璋相持不下,遂推徐世昌为候选人),冯国璋、段祺瑞同时下台,总统徐世昌下令对南方停战,次年召开议和会议;段祺瑞通过安福国会幕后操纵北京政府;总统徐世昌升奉天督军张作霖为东三省巡阅使。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同盟国战败,协约国战胜。

民国八年(1919),1月,协约国在巴黎召开的战后会议,27个战胜国的代表1000人参加;冯国璋回故乡河北河间(今属河北沧州)养病。2月,广州军政府与北京政府在上海举行南北和议。5月,南北和议破裂;北京爆发五四运动,抗议巴黎和会将战前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6月,各战胜国在巴黎签订《对德和约》,由于大会将战前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北洋政府拒绝签字。8月,孙中山派胡汉民、朱执信、廖仲恺等人在上海创办《建设》杂志,宣传民主革命理论。10月,孙中山在上海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冯国璋从故乡回北京,直隶督军曹锟联合苏鄂赣奉结成结成反皖同盟。11月,直系吴佩孚与滇黔桂粤湘川等西南军阀签署“救国同盟草约”,达成联合对抗皖系(段祺瑞)的协议。12月,孙中山(53岁)率领国民党确定联皖(段祺瑞)讨桂(陆荣廷)策略;冯国璋(1859-1919)病逝于北京,卒年60岁,有五子冯家遂、冯家迪、冯家遇、冯家迈、冯家周;曹锟成了直系首领。

民国九年(1920),1月,直系将领吴佩孚通电北京要求罢战北撤;桂系(陆荣廷)与滇系(唐继尧)因争夺驻粤滇军指挥权而公开内讧。3月,安福国会在在段祺瑞授意下选举曹锟为副总统。4月,直奉两系结成反段联盟;大部分国会议员因不满桂系专制而离粤出走。5月,吴佩孚率军全部北撤至湖北;段祺瑞调徐树铮的西北边防军在北京附近布防;6月,吴佩孚率军进占河南,并通电反皖的八省督军,建议召开国民大会解决一切问题;孙中山(54岁)、唐绍仪、伍廷芳、唐继尧四总裁(剩余三总裁为陆荣廷、岑春煊、林葆怿)联名通电,揭露桂系(陆荣廷)假护法行径,否认其把持的广州军政府和国会非常会议。6月,直隶督军曹锟、将领吴佩孚在河北保定举行军事会议,布署武力伐段;皖系成立定国军防守北京,段祺瑞任总司令,徐树铮任参谋长,段芝贵为前敌总司令。7月,曹锟在天津组织讨逆军,以吴佩孚为前敌总司令,直皖两军在北京东西两面开战,奉系亦入关讨伐段祺瑞,直皖战争历时五天皖系溃败,段祺瑞通电辞职,直奉军队进驻北京郊区。8月,总统徐世昌解散安福国会,任命曹锟为直鲁豫巡阅使、吴佩孚为直鲁豫巡阅副使。10月,援闽粤军(总司令为陈炯明)攻占广州;总统徐世昌宣布重新进行国会选举(此次选举仅在12省进行,虽得奉系支持,却遭直系反对,最终选举作废)。11月,孙中山携夫人宋庆龄离沪抵达广州,孙中山、伍廷芳、唐绍仪联名通电,宣布恢复军政府,重开政务会议,任命陈炯明为广东省省长兼粤军总司令。

民国十年(1921),4月,广州国会非常会议选举孙中山(55岁)为中华民国大总统;直鲁豫巡阅使曹锟、东三省巡阅使张作霖、直鲁豫巡阅副使吴佩孚等北洋将领联名通电反对广州选举总统。5月,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大总统,并成立正式政府;孙中山任命陈炯明为中华民国政府陆军部总长兼内务部总长(陈反对北伐,主张联省自治)。6月,孙中山任命陈炯明为援桂军总司令,率领粤军西征讨桂(陆荣廷)。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冯玉祥任陕西督军;湖北督军王占元遭遇兵变,湘川督军趁乱进占湖北,吴佩孚派兵援鄂。9月,粤军攻占广西,两广巡阅使陆荣廷逃往越南,后避居上海,旧桂系军阀瓦解。11月,美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商讨限制海军军备和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冲突;吴佩孚经过一年多扩军练兵,拥兵十余万,总统徐世昌任命吴佩孚为两湖巡阅使,率军南下平息两湖战争。12月,孙中山抵达桂林,组建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整军北伐,并会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讨论建立革命党和革命武装问题;华盛顿会议上,美英日法四国签订《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划分太平洋岛屿,并规定英日同盟条约终止。

民国十一年(1922),2月,华盛顿会议结束,美英法意日五国签订《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美英法意日比荷葡中签订《九国关于中国事件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维护中国主权完整,中日在华盛顿签订《中日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中国收回山东主权及胶济铁路。4月,陈炯明(此时44岁,生卒1878-1933)拒绝前往广西梧州与孙中山(56岁)面商北伐问题,并以辞职要挟,遂被免去广东省省长、粤军总司令、内务部总长,陈炯明率军回广东惠州,孙中山督师回广州,并会见苏俄的全权代表;东三省巡阅使张作霖率军12万进攻京津,吴佩孚率军10万迎战,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5月,第一次直奉战争历时七天奉系溃败,张作霖退回关外;陕西督军冯玉祥改任河南督军。6月,总统徐世昌通电辞职,曹锟、吴佩孚复立黎元洪为总统;陈炯明派兵占领广州,炮轰总统府,孙中山携夫人宋庆龄逃亡珠江口。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8月,曹锟、吴佩孚恢复国会(1913年选出,任期1913-1919),广州大部分国会议员回北京就职;陈炯明在广州自任粤军总司令,孙中山去上海并与李大钊会晤。9月,孙中山在上海积极与苏联、中国共产党及皖奉直等国内各派势力联络。10月,冯玉祥受吴佩孚排挤改任陆军检阅使。

民国十二年(1923),1月,孙中山(57岁)在《申报》五十周年纪念专刊上发表《中国革命史》一文,总结民国革命经验教训,提出革命分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孙中山会见苏联代表越飞,商讨苏俄援助中国革命、创设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队及改组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等问题,并发表《孙文越飞宣言》(共四点:苏俄同意共产主义不适合中国、中国最迫切问题是国家统一和独立,苏俄愿提供援助;苏俄尊重中国在外蒙古、东北的主权;中国尊重苏俄在东北的铁路权益;中国认同苏俄在外蒙古驻军),奠定了联俄政策的基础,随即派廖仲恺赴日与越飞谈判;滇(总指挥杨希闵)、桂(总司令刘震寰、沈鸿英)、粤(东路讨贼军司令许崇智)讨贼联军攻占广州,陈炯明退守惠州。2月,京汉铁路各站工会代表在郑州召开总工会成立大会,被直鲁豫巡阅副使吴佩孚关闭,随后总工会组织全站2万工人罢工,遭吴佩孚镇压,工人被杀40多人、伤200多人、被捕60多人、遭开除1000多人,史称“二七惨案”。3月,孙中山(57岁)在广州重建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桂系沈鸿英与吴佩孚联络,被北京政府任命为广东督理。4月,桂系沈鸿英率军进攻广州,被杨希闵部、刘震寰部击退。5月,孙中山平定桂系沈鸿英叛乱,随即讨伐陈炯明叛军。6月,曹锟逼迫总统黎元洪辞职,引起吴佩孚不满;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8月,孙中山派蒋介石等到苏俄考察政治、党务和军事。10月,孙中山聘请苏联派来的鲍罗廷为顾问,并委任廖仲恺、谭平山等组成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负责筹备国民党的改组工作;国会选举曹锟为总统,总统曹锟任命吴佩孚为直鲁豫巡阅使、王承斌为直鲁豫巡阅副使;国会制定并通过《中华民国宪法》(1923年制定),总统曹锟颁布实施,这部宪法是中国第一部正式颁行的宪法。

民国十三年(1924),1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党纲、党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4月,孙中山(58岁)手书《国民政府建国大纲》,详述五权宪法和军政、训政、宪政路线图。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长州岛创立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任命蒋介石为校长、戴季陶为政治部主任。9月,直系江苏军阀齐燮元与皖系浙江军阀卢永祥爆发了浙江战争,广东陆海军大元帅孙中山与卢永祥、张作霖结成反直系联盟;当月,东三省巡阅使张作霖以援浙为名率军15万入关,直鲁豫巡阅使吴佩孚率军20万迎战,冯玉祥任直系第三军总司令(已被苏联策反,同意联合孙中山反直系)。10月,冯玉祥在热河与奉军停战(约定事成后,请孙中山北来,奉军不得入关),率军占领北京,软禁总统曹锟,将军队改称中华民国国民军,吴佩孚急率军7000余人回救北京。11月,直军主力全部覆没,吴佩孚登舰逃跑,第二次直奉战争奉系胜利,奉军进占北京郊区;冯玉祥、张作霖推举段祺瑞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并电邀孙中山进京共商国是;孙中山携夫人宋庆龄离开广州北上,经上海、东京抵达天津;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担任黄埔军校(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政治部主任。12月,孙中山扶病到达北京;奉军占领山东、江苏、上海;孙传芳率闽军攻入浙江。

民国十四年(1925),1月,临时执政段祺瑞任命冯玉祥为西北边防督办,国民军改称中华民国西北边防军;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2月,冯玉祥结识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并会见苏联驻华大使。3月,冯玉祥赴张家口就职,并邀请苏联军事顾问指导西北边防军;孙中山(59岁)因癌症在北京去世,留下《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俄遗书》三个文件,娶两妻(卢慕贞、宋庆龄)三妾(陈粹芬、浅田春、大月薰),生一子(孙科)三女(孙娫、孙婉、宫川富美子);临时执政段祺瑞任命孙传芳为浙江督军、张宗昌为山东督军。4月,临时执政段祺瑞废除《中华民国宪法》(1923年制定),制定《中华民国宪法草案》(未被立法机关通过)。7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组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采取委员制,汪精卫任国民政府主席,设置军事委员会,汪精卫、谭延闿、蒋介石为常务委员,汪精卫兼任军事委员会主席。8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校校军为第一军(军长蒋中正),建国湘军为第二军(军长谭延闿),建国滇军为第三军(军长朱培德),建国粤军为第四军(军长李济深),福军为第五军(军长李福林)。9月,临时执政段祺瑞任命奉系杨宇霆为江苏督军、姜登选为安徽督军。10月,孙传芳反奉,占领上海、江苏、安徽,孙传芳成立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自任总司令兼江苏总司令。11月,孙传芳进攻山东督军张宗昌,互有胜负;当月,奉系将领郭松龄在河北唐山反奉,率军7万回攻山海关,占领锦州。12月,郭松龄率军打到沈阳郊县新民县,经张作霖求援,日本驻东北关东军(此时驻军2万余人)参战,郭松龄败亡。

民国十八年(1929),孙中山遗体由北京移葬南京紫金山南麓的中山陵。

4.孙中山家谱

近代五大家族--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孙中山、蒋介石

5.孙中山家族

(1)孙眉支

孙眉,谱名孙德彰,是孙达成长子、孙中山长兄,咸丰四年(1854)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南朗镇翠亨村,民国四年(1915)病逝于澳门住宅,享年61岁。有独子孙昌。

孙昌,孙眉独子,光绪七年(1881)出生于檀香山,曾在檀香山、澳门、日本读书,梁启超流亡期间曾教授孙昌国文。

光绪二十二年(1896),孙昌(15岁)在美国加州学医,后因学费不足而肄业,转而在美国售卖药物为生。

光绪三十三年(1907),父亲孙眉退出檀香山茂宜岛农场,孙昌(23岁)与父亲及家人迁居香港九龙。同年,孙昌参加广西镇南关起义,攻打督师衙门。

光绪三十一年(1905),孙昌(24岁)娶妻王金顺(1888-1915)。

光绪三十二年(1906),孙昌(25岁)长子孙满(1906-2001)在美国加州出生。

光绪三十四年(1908),孙昌(27岁)次子孙乾(1908-1999)在美国加州出生。

宣统二年(1910),孙昌(29岁)在美国加州加入中国同盟会,同年,祖母杨氏(82岁)在香港去世,与妻子王金顺、母亲谭氏及孩子回国。

民国元年(1912),孙昌(31岁)在广州警察厅任职。

民国二年(1913),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孙昌(32岁)与家人移居澳门。

民国三年(1914),孙昌(33岁)加入中华革命党。

民国四年(1915),孙昌(34岁)父亲孙眉(61岁)、妻子王金顺(27岁)在澳门去世。

民国五年(1916),孙昌(35岁)娶妻梁旺(孙昌死后改嫁)。

民国六年(1917),孙昌(36岁)参加护法运动,任陆海军大元帅府别动队司令,奉命乘船押送军饷赴广州黄埔慰劳卫士队,由于事先未同海军联系,误入海圻舰警戒线遭炮击,坠入江中溺水牺牲,年仅36岁。孙昌有二子孙满(1906-2001)、孙乾(1908-1999)。

孙满,孙昌长子、孙眉长孙,光绪三十二年(1906)出生于美国加州,因父母早亡,由孙中山、宋庆龄抚养。在广州培正学校完成小学、初中、高中学业,后考入并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民国时期任中央信托局专员、全国工商联合会理事、广东省工业会常务理事、全国经济委员会专员等职。1949年迁居香港,1965年迁往台湾,1987移居美国加州,1989、1995年两次回乡探亲谒祖,2001年病逝于美国加州,葬于洛杉矶市郊,享年95岁,编有《翠亨孙氏达成祖家谱》。

孙满有二子孙元、孙杰,四女孙绍如、孙丽贤、孙爱娜、孙雅丽。

孙乾,孙昌次子、孙眉次孙,光绪三十四年(1908)出生于美国加州,因父母早亡,由孙中山、宋庆龄抚养。在广州培正学校完成小学、初中、高中学业,身高1.85米,擅长排球、篮球。民国十三年(1924),中华民国第三届全运会在武昌举行,孙乾(16岁)带领培正中学排球队参赛夺冠,其后孙乾选入国家排球队。民国十六年(1927),在上海举行第八届远东运动会,孙乾(19岁)参加国家排球队战胜日本队和菲律宾队夺得冠军,同年考入上海沪江大学政治系。民国十七年(1928),孙乾(20岁)去日本士官学校攻读工兵科。民国二十年(1931),孙乾(23岁)在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回国担任广州燕塘军校教官,又被中山县长唐绍仪聘任县一区公安分局长,不久到南京任参谋部上校参谋,后被派往意大利陆军大学深造,归国后出任中央陆军大学工兵教官。民国二十六年(1937),日本全面侵华,孙乾(29岁)任第七战区司令长官部高级参谋,后升任十二集团军通信兵团少将团长、一八七师少将副师长,率师转战粤北、湘赣,参与了数十个战役。民国三十五年(1946),孙乾(38岁)任中山县县长。民国三十八年(1949),孙乾(41岁)随国民党败退台湾。1956年,妻子苏仲英(孙中山妾陈粹芬养女,取名孙容,嫁孙乾后恢复原名苏仲英,生卒1909-1956)患癌去世,其后孙乾及家人旅居美国。改革开放后,孙乾多次回乡探亲谒祖。1999年,病逝于美国,享年91岁。

孙乾有五子孙必胜、孙必兴、孙必达、孙必成、孙必立,一女孙嘉穗。

(2)孙中山支

孙中山,谱名孙德明,学名孙文,自号孙逸仙,后流亡日本改名孙中山,是孙达成次子,同治五年(1866)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南朗镇翠亨村,民国十四年(1925)病逝于北京,享年59岁。娶两妻(卢慕贞、宋庆龄)三妾(陈粹芬、浅田春、大月薰),生一子(孙科)三女(孙娫、孙婉、宫川富美子)。

孙科,孙中山独子,光绪十七年(1891)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南朗镇翠亨村。

光绪二十一年(1895),孙中山发动广州起义失败,孙科(4岁)随家人逃亡檀香山,其后在檀香山完成小学、中学、高中学业,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哥伦比亚大学荣誉法学博士。

光绪三十三年(1907),孙科(16岁)在檀香山加入同盟会。

宣统二年(1910),孙科(19岁)考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并担任《自由新报》《大声周刊》编辑。

民国元年(1912),孙科(21岁)与陈淑英(孙中山三叔孙观成的外孙女,生卒1893-1990)在檀香山成亲,婚后继续读大学,陈淑英相伴而行。

民国二年(1913),孙科(22岁)长子孙治平(1913-2005)在美国加州出生。

民国三年(1914),孙科(23岁)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并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研究生。

民国四年(1915),孙科(24岁)次子孙治强(1915-2001)在美国出生。

民国六年(1917),孙科(26岁)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回国后在广州担任大元帅府秘书。

民国七年(1918),孙科(27岁)担任非常国会参议院秘书兼广州时报编辑。

民国十年(1921),孙科(30岁)担任广州市市长。

民国十一年(1922),孙科(31岁)长女孙穗英(1922-)出生。

民国十二年(1923),2月,孙科(32岁)再任广州市市长。10月,参与中国国民党改组,任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负责起草党纲章程。

民国十三年(1924),孙科(33岁)主持国民党广州特别党部,与黄季陆合作提出《弹劾共产党案》。

民国十四年(1925),孙科(34岁)父亲孙中山病逝于北京,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任政府委员。同年,次女孙穗华(1925-2016)出生。

民国十五年(1926),1月,孙科(35岁)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5月,第三次就任广州市长。

民国十六年(1927),3月,孙科(36岁)任国民党常务委员、国民政府常务委员。7月,随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清共。

民国十七年(1928),1月,孙科(37岁)与胡汉民、伍朝枢赴英德等地考察,起草《中国国民党训政大纲》,协助制定《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10月,任铁道部长与考试院副院长。11月,兼任交通大学校长。

民国二十年(1931),3月,孙科(40岁)升任行政院长,任职不足一月因财政危机辞职。5月,汪精卫、孙科等人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与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对抗。

民国二十一年(1932),孙科(41岁)回南京任立法院长,曾鼓吹实行立宪制度,但遭蒋介石冷遇,其间连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

民国二十七年(1938),孙科(47岁)代表中国政府与苏联谈判,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中苏商务条约》,争取苏联援助中国抗日战争。

民国三十年(1941),孙科(50岁)在《纽约时报》撰文,畅谈在中国实现英美民主制度的理想。

民国三十四年(1945),孙科(54岁)出任国民政府副主席兼立法院长,国民党中常委。

民国三十五年(1946),孙科(55岁)支持蒋介石的内战政策。

民国三十六年(1947),孙科(56岁)胜任国民党副主席。

民国三十七年(1948),4月,蒋介石当选中华民国总统,李宗仁当选中华民国副总统,孙科(57岁)票数低于李宗仁落选副总统。5月,蒋介石、李宗仁就任中华民国正副总统。11月,总统蒋介石任命孙科为行政院长。12月,李宗仁、白崇禧要求蒋介石下野和谈。

民国三十八年(1949),1月,行政院长孙科(58岁)赞成和谈,亦要求蒋介石下野;蒋介石面对党内外压力而辞去中华民国总统,由李宗仁代理。3月,由于同时得罪蒋介石、李宗仁,遂辞去行政院长;当月,代总统李宗仁任命何应钦为行政院长。6月,何应钦辞去行政院长,由阎锡山接任。12月,国民党总裁蒋介石从成都飞往台湾,随后孙科去香港。

1951年,孙科(60岁)去法国。1952年,孙科(61岁)去美国,担任中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长。1954年,孙科(63岁)次子孙治强从香港举家迁居美国加州,孙科及妻子陈淑英与次子同住,照料孙辈及家务。

1965年,孙科(74岁)从美国回台湾,任总统办公室高级咨议。

1966年,孙科(75岁)任考试院院长。

1973年,孙科(82岁)病逝于考试院院长任上,有二子孙治平、孙治强,四女孙穗英(1922-)、孙穗华(1925-2016)、孙穗芳(1936-)、孙穗芬(1938-2011)。

孙治平,孙中山长孙、孙科长子,1913年出生,就读于北京海外补习学校、上海圣约翰大学、美国加州大学,获得美国加州大学政治经济学硕士学位,1949年后长期寓居美国,1965年孙治平随父亲孙科返台,曾任国民党中央委员、总统办公室国策顾问、台湾电视公司副董事长、联合发展企业公司董事长等职,2005年在香港病逝,享年92岁。有一子孙国雄(1943-)。

孙治强,孙中山次孙、孙科次子,1915年出生,美国加州大学毕业,1965年孙治强随父亲孙科返台,曾任中央信托局顾问、台北故宫博物院顾问等职,2001年在美国洛杉矶病逝,享年86岁。有两女孙嘉霖、孙嘉瑜,两子孙国元、孙国升。

五、蒋介石家族

1.蒋介石先人事迹

蒋横,东汉开国将领,东汉光武帝刘秀封其为逡遒侯,官拜大将军,任九江郡太尉,后被诬告谋反被杀,有九子,父死后,第七子蒋稔守灵,其余八子逃散江南。蒋横冤案平反后,光武帝追封其为九江侯,并将其九个儿子就地封侯,长子蒋颖为金华侯(今属浙江金华),次子蒋郑为会稽侯(今属浙江绍兴),三子蒋川为临川侯(今属江苏镇江),四子蒋耀为镇湖侯(今属浙江湖州),五子蒋渐为临苏侯(今属江苏苏州),六子蒋巡为卜亭侯(今属浙江杭州),七子蒋稔为平河侯(今属江西九江),八子蒋默为云阳侯(今属江苏宜兴),九子蒋澄为瓯亭侯(今属江苏宜兴)。

蒋枢,蒋横11代孙、蒋澄10代孙,东晋人,任吴郡太守,后迁居临海郡(今浙江台州),蒋枢是台州蒋姓始祖。

蒋显,蒋横31代孙、蒋枢20代孙,唐朝后期人,原籍浙江道台州,任浙江道明州(今宁波)监盐官。有一子蒋光。

蒋光,蒋横32代孙、蒋显之子,唐朝后期人,落居明州鄞县采莲桥蒋家带(今属宁波鄞县),是宁波蒋氏始祖,有二子蒋宗祥、蒋宗霸。

蒋宗霸,蒋横33代孙、蒋光次子,五代人,曾任两浙路明州(今宁波)评事(从八品),因评议不当被罢官,寓居明州应家山村(今属宁波宁海县桃源街道),后周显德年间(954-960)信佛,拜布袋和尚为师,人称摩诃居士,随布袋和尚云游三年,死后葬明州鄞县(今宁波鄞县)弥陀寺。有一子蒋浚明。

蒋浚明,蒋横34代孙、蒋光之孙、蒋宗霸之子,北宋人,历任溧阳县主簿(从九品)、大理寺评事(正八品)、户部员外郎(正七品),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贬谪无为军(今属安徽巢县)司户(从九品),死后因子贵赠金紫光禄大夫(正二品)。北宋神宗年间(1048-1085),蒋浚明迁居两浙路望县(即清朝浙江省宁波府奉化县)禽孝乡山岭村(在鄞县采莲桥蒋家带西南约80里),为山岭村蒋氏始祖。蒋浚明有七子,次子蒋璇在北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中进士,官至中奉大夫(正四品),三子蒋琉在北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中进士,官至宣奉大夫(正三品)。两宋年间,蒋浚明出了11位进士,山岭村号称进士村。

蒋仕杰,蒋横44代孙、蒋光12代孙、蒋浚明10代孙,元朝人,由宁波府奉化县禽孝乡山岭村迁居禽孝乡溪口村(山岭村西约25里,村北有山曰武岭,村南有河曰剡溪),蒋仕杰是溪口村蒋氏始祖,是蒋介石的16世祖。

蒋介石五世祖蒋凤星(生卒1695-1759),蒋横55代孙、蒋光23代孙、蒋浚明21代孙,生于清朝康熙年间,卒年64岁,有二子蒋继某、蒋继全。

蒋介石高祖父蒋继全(生卒1745-1791),蒋横56代孙、蒋光24代孙、蒋浚明22代孙,蒋凤星次子,生于清朝乾隆年间,配竺氏(1753-1802),卒年46岁,有一子蒋祁増。

蒋介石曾祖父蒋祁增(生卒1784-1824),蒋横57代孙、蒋光25代孙、蒋浚明23代孙,蒋继全独子,生于清朝乾隆年间,国子监监生,配毛氏(1783-1809,卒年26岁)、张氏(1788-1867,卒年79岁),卒年40岁,有三子蒋斯生(1803-1834,母毛氏)、蒋斯水(1808-1842,母毛氏)、蒋斯千(1814-1894,母张氏),有二女长女(母张氏)嫁榆林陈姓、次女(母张氏)嫁公棠唐姓。

蒋介石大祖父蒋斯生(生卒1803-1834),蒋横58代孙、蒋光26代孙、蒋浚明24代孙,蒋祁增长子,生于清朝嘉庆年间,卒年31岁,有一子蒋肇余(1825-1884)、一女蒋赛凤。蒋肇余生于清朝道光年间,无子,过继堂弟蒋肇聪长子蒋介卿(蒋介石长兄,生卒1875-1936)为嗣,卒年59岁。蒋赛凤嫁溪口镇岩头村(在溪口村南20余里)毛凤扬,毛凤扬因病早逝,遗有一女毛阿春(与蒋介石青梅竹马,两人早恋)。

蒋介石二祖父蒋斯水(生卒1808-1842),蒋横58代孙、蒋光26代孙、蒋浚明24代孙,蒋祁增次子,生于清朝嘉庆年间,卒年34岁,无子,过继弟弟蒋斯千长子蒋肇海(蒋介石伯父,生卒1835-1883)为嗣。

蒋介石祖父蒋斯千(生卒1814-1894),蒋横58代孙、蒋光26代孙、蒋浚明24代孙,蒋祁增三子,生于清朝嘉庆年间,早年辛勤耕田,晚年在奉化县溪口镇(清末禽孝乡改为溪口镇,集镇设在溪口村)街上开设玉泰盐铺,主要卖盐、酿酒、大米等,家境逐渐富裕。配徐氏(1814-1885,卒年71岁),卒年80岁,有二子蒋肇海、蒋肇聪。

蒋介石伯父蒋肇海(生卒1835-1883),蒋横59代孙、蒋光27代孙、蒋浚明25代孙,蒋斯千长子,生于清朝道光年间,入继二伯蒋斯水。配夏氏(1839-1862,卒年23岁)、王氏(1838-1927,卒年89岁),卒年48岁,有二子蒋周良(1857-1901,卒年44岁,母夏氏)、蒋周清(1865-1900,卒年35岁,母夏氏),有一女(母王氏)嫁奉化县萧王庙镇孙秉圭。

蒋介石父亲蒋肇聪(生卒1842-1895),蒋横59代孙、蒋光27代孙、蒋浚明25代孙,蒋斯千次子,生于清朝道光年间,国子监监生,工于心计、精明干练,人称“埠头黄鳝”。同治元年(1862)太平军退出奉化,玉泰盐铺重新开业,蒋肇聪子承父业,除盐、米、酒外,又兼卖菜饼、石灰等,并开钱庄办理存贷款,还曾与溪口镇毛颖甫(太昌盐酒铺店主)、萧王庙镇孙昭水(永兴行盐酒铺店主)、亭下乡孙惠祥(永利米铺店主)等合伙租船运货,成为溪口镇十甲富户之一。配徐氏(1846-1882,卒年36岁)、孙氏(1855-1886,卒年31岁)、王氏(1864-1921,卒年57岁),有三子蒋周康(即蒋介卿,母徐氏,出继堂伯父蒋肇余,生卒1875-1936)、蒋周泰(即蒋介石,母王氏,生卒1887-1975)、蒋周传(又名蒋瑞青,母王氏,3岁夭折,生卒1894-1897),有二女蒋瑞春(母徐氏,嫁溪口镇任宋村宋周运,生卒1874-1946)、蒋瑞莲(母王氏,嫁中国农民银行董事长竺芝珊,生卒1890-1937)。

2.蒋介石生平录

清光绪十三年(1887),蒋介石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府奉化县溪口镇溪口村,父亲蒋肇聪(时年45岁,生卒1842-1895)、母亲王采玉(时年23岁,生卒1864-1921)、祖父蒋斯千(时年73岁,生卒1814-1894)健在,祖母徐氏(1814-1885,卒年71岁)、伯父蒋肇海(1835-1883,卒年48岁)已去世,大姐蒋瑞春(母徐氏,生卒1874-1946)、大哥蒋介卿(母徐氏,生卒1875-1936)一出生,另有两堂兄蒋周良(1857-1901)、蒋周清(1865-1900)。

清光绪十五年(1889),蒋介石(2岁)长姐蒋瑞春(15岁)嫁奉化县溪口镇任宋村(距溪口村约3里)宋周运(粗通文墨,一生勤俭)。

清光绪十六年(1890),蒋介石(3岁)同母妹蒋瑞莲(1890-1937)出生。同年,长兄蒋介卿(15岁)结婚。

清光绪十八年(1892),蒋介石(5岁)同母妹蒋瑞菊(1892-1992)出生,但蒋瑞菊当年夭折。

清光绪十九年(1893),蒋介石(6岁)入村塾读书。同年,长兄蒋介卿(18岁)中秀才(郡庠生)。

清光绪二十年(1894),蒋介石(7岁)同母弟蒋瑞青(1894-1897)出生。同年,祖父蒋斯千(1814-1894)去世,享年80岁。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蒋介石(8岁)父亲蒋肇聪(1842-1895)去世,享年53岁。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蒋介石(9岁)长兄蒋介卿(21岁)主持分家,蒋介卿分得玉泰盐铺等产业,王采玉(32岁)及子女分得老宅房屋、24亩稻田、几百亩竹山和部分银号存款、商号投资,但王采玉(有两子蒋介石、蒋瑞青)对家产分配方案并不满意。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蒋介石(10岁)同母弟蒋瑞青(1894-1897)三岁病亡。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蒋介石(14岁)与溪口镇岩头村毛阿春(蒋介石父亲蒋肇聪堂妹蒋赛凤的女儿,蒋赛凤早年守寡,常带女儿住娘家)早恋,王采玉向蒋赛凤提亲被拒绝。同年,经溪口镇榆林村陈春泉(蒋肇聪大姑妈之子)说媒,蒋介石娶溪口镇岩头村毛福梅(时年19岁,1882-1939)为妻,毛福梅父亲毛鼎和(有二子毛怡卿、毛懋卿,二女毛英梅、毛福梅)开有祥丰米行、南货行。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蒋介石(15岁)正月初二去岳父家走亲戚,路上串玩花灯下午才到,被岳父毛鼎和怒斥。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8月,蒋介石(16岁)考秀才落第。9月,蒋介石去奉化县城新式学堂凤麓学堂读小学,妻子毛福梅亦就读于县城女校。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蒋介石(18岁)因在凤麓学堂闹事,转至宁波府箭金学堂(顾清廉1905年创办)读高小,妻子毛福梅从奉化县城女校辍学而去宁波陪读;顾清廉鼓励学生习知兵事,并说“青年欲大成求新,当出洋留学异邦”,对蒋介石触动很深。同年,蒋介石升入奉化县龙津中学堂。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4月,蒋介石(19岁)从龙津中学堂辍学,与同学一起赴日本就读清华学校(驻日公使蔡均1902年改办)。10月,蒋介石从清华学校辍学回国,在日期间结识陈其美(浙江湖州人,1906年考入东京警监学校,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生卒1878-1916)。11月,村里将无主欠缴田赋摊派到富户,蒋介石(19岁)家中24亩水田摊派尤多,蒋介石参与抗粮被捕,后经岳父毛鼎和保释出狱。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蒋介石(20岁)考入全国陆军速成学堂(校址在直隶保定),习炮兵。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4月,蒋介石(21岁)在全国陆军速成学堂被选拨赴日留学,入读东京振武学校(日本陆军参谋部专为中国陆军留学生开办的预科军事学校,1900年开办,1914年停办),中国陆军留学生在东京振武学校三年毕业后,可先下部队见习,再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与日本海军兵学校、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并称为日本国培养军官的三大名校),期间与同乡戴季陶(就读于东京振武学校,生卒1891-1949)结为兄弟,并经陈其美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12月,蒋介石寒假回乡,与妻子毛福梅(26岁,时怀孕约八个月)吵架,将其踢流产,遭到母亲王采玉(45岁)怒斥。

清宣统二年(1910),4月,蒋介石(23岁)长子蒋经国(1910-1988)出生于溪口镇。12月,蒋介石(23岁)从东京振武学校毕业,在日本陆军第十三师团第十九联队担任士官候补生,负责喂马等。

清宣统三年(1911),7月,鉴于珠江流域起义屡遭失败,在上海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谭人凤为总务会议长,谭人凤、宋教仁、陈其美、潘祖彝、杨谱笙五人为总务会干事),策动长江中下游新军起义,“奉东京本会为主体,认南部分会为友邦”,同盟会陷入分裂。10月,武昌起义爆发;蒋介石(24岁)放弃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深造机会,受陈其美(时为上海青帮首领)电邀回到上海,并加入青帮。11月,同盟会在上海起义成功,陈其美被推举为沪军都督;同盟会光复浙江,汤寿潜(原浙江咨议局议长,1856-1917)被推举为浙江都督,蒋介石在光复浙江之役中率先锋队百余人攻打杭州;蒋介石在上海妓院与姚冶诚(时年24岁,苏州人,为妓女,因丈夫吸鸦片且家暴而离异,生卒1887-1966)相识。12月,同盟会在江苏起义成功,程德全(原江苏巡抚,1860-1930)被推举为江苏都督;蒋介石被沪军都督陈其美任命为沪军第五团团长,并与陈其美(沪军都督)、黄郛(沪军第二师师长,与蒋介石为东京振武学校同学)结拜为“盟兄弟”;八世哲布尊丹巴宣布外蒙古独立,建立大蒙古国,称博克达汗。

民国元年(1912),1月,蒋介石(25岁)受沪军都督陈其美(34岁)指使,暗杀光复会领袖陶成章(1878-1912)。2月,蒋介石避往日本,曾办《军声》杂志,发表《征蒙作战诌议》《蒙藏问题之根本解决》等文章。

民国二年(1913),1月,蒋介石(26岁)回到浙江宁波奉化县溪口镇。4月,蒋介石去上海,纳姚冶诚为侧室。7月,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蒋介石随上海讨袁军总司令陈其美攻打江南制造局,事败后隐居上海。10月,加入筹建中的中华革命党,11月,随陈其美流亡日本。12月,陈其美建议在北洋势力薄弱的东三省发展革命势力,南北起义推翻袁世凯政权,受到孙中山嘉许。

民国三年(1914),1月,陈其美(36岁)、戴季陶(时年23岁,1891-1949)到达大连组织东北起义,蒋介石(27岁)到达上海组织筹款。2月,东北起义失败,陈其美、戴季陶、蒋介石逃亡日本。5月,蒋介石回上海组织起义。6月,蒋介石上海起义失败赴日。7月,中华革命党在东京正式成立,设总务、党务、军务、政治、财政五部,由陈其美、居正、许崇智、胡汉民、张静江分任部长;蒋介石回国组织革命活动。8月,蒋介石再次赴日,孙中山面授机宜。9月,蒋介石回国组织革命活动。

民国四年(1915),2月,陈其美(37岁)、蒋介石(28岁)潜往上海组织反袁活动,许崇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辛亥革命时任福建北伐军总司令,生卒1886-1965)潜往广东建立中华革命党广东支部;张静江(38岁)、许崇智(29岁)、蒋介石(28岁)结为兄弟。6月,中俄蒙在恰克图签定《恰克图协约》,约定外蒙古承认中国宗主权,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俄承认外蒙古自治,中国不得在外蒙古派驻官员、军队和移民;当月,外蒙古宣布取消“大蒙古国”,袁世凯册封八世哲布尊丹巴为“呼图克图汗”,外蒙古实行自治。11月,陈其美派人将上海镇守使(上海最高军政首长)郑汝成暗杀。12月,蒋介石拟写《淞沪起义军事计划书》;陈其美、蒋介石在上海发动起义,被镇压;云南原都督蔡锷、现都督唐继尧宣布云南独立,通电发对帝制,组织讨袁护国军约2万人北伐。

民国五年(1916),4月,蒋介石(29岁)参与江阴独立战斗,陈其美组织浙江起义失败;袁世凯派人给陈其美七十万元,让其出洋游历被拒。5月,孙中山回上海领导护国运动;袁世凯收买上海守军张宗昌,诱杀陈其美(38岁),蒋介石(29岁)闻讯赶来抚尸痛哭。孙中山(50岁)赶来流泪不止、手书“失我长城”,随后安葬陈其美;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参谋长赴山东抗袁。6月,总统袁世凯(57岁)病死,副总统黎元洪任大总统,段祺瑞出任总理,宣布废除《中华民国约法》(1914年制定),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制定)和国会(1913年选出,任期1913-1919)。7月,南北议和,孙中山宣布中华革命党停止一切党务;广西督军陆荣廷兼任广东督军。8月,第一届国会正式复会。10月,戴季陶和蒋介石的共同情人津渊美智子(1894-1977)生下蒋纬国,被姚冶诚收养在上海。12月,中华革命军解散,蒋介石闲居上海,结交上海青帮领袖黄金荣(1868-1953)、杜月笙(1888-1951)。

民国六年(1917),4月,黎元洪升陆荣廷为两广巡阅使,陈炳焜为广东督军,谭浩明为广西督军。7月,孙中山(51岁)离沪赴广州发起护法运动,广东省长朱庆澜将省防军二十营(有5000支枪)交付孙中山,孙中山以此为基础成立援闽粤军,任命陈炯明为总司令、邓铿为参谋长,出兵占领福建南部。8月,孙中山在广州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9月,蒋介石(30岁)拟写《对北军作战计划书》(提出以长江沿岸为主作战地,先克武昌,再下南京,以江南为基地,直捣北京),上呈孙中山。10月,护法战争开打;蒋介石拟写《滇粤两军对于闽浙单独作战之计划》,上呈孙中山。11月,蒋介石赴闽参加护法战争。

民国七年(1918),1月,总统冯国璋下达对整个西南的讨伐令;孙中山(52岁)愤而登上“同安”“豫章”两舰,炮击广东都督署,惩诫桂系(陆荣廷)议和。2月,北洋军挺近湖南边界。3月,蒋介石(31岁)任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受到陈炯明赞赏。5月,孙中山被迫辞去大元帅,离开广州前往上海。6月,南北签订停战协定。9月,徐世昌被国会选举为总统,冯国璋、段祺瑞同时下台。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同盟国战败,协约国战胜;蒋介石主动请战,陈炯明任其为粤军第二支队司令,攻打福建福州。

民国八年(1919),1月,协约国在巴黎召开的战后会议。2月,蒋介石受粤军排挤而辞职去上海。6月,蒋介石(32岁)参加黄金荣52岁寿辰。7月,蒋介石在张静江家与陈洁如(时年14岁,就读于上海爱国女子中学,与张静江续弦妻子朱逸民是同学,生卒1905-1971)相识。10月,孙中山在上海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设总务、党务、财政三部,任命居正为总务主任、谢持为党务主任、廖仲恺为财政主任。11月,总统徐世昌派徐树铮率军进驻外蒙古,外蒙古取消自治归顺中央。

民国九年(1920),1月,直系将领吴佩孚通电北京要求罢战北撤;桂系(陆荣廷)与滇系(唐继尧)因争夺驻粤滇军指挥权而公开内讧。4月,直奉两系结成反段联盟;大部分国会议员因不满桂系专制而离粤出走。7月,浙商虞洽卿等创办上海恒泰号证券物品交易所(上海第一家华人证交所,以证券、棉花、纱布为主要交易品种),张静江、蒋介石在恒泰号担任经纪人;徐树铮留少量兵力驻外蒙古,率军协助段祺瑞防守北京;直皖战争历时五天皖系溃败,段祺瑞通电辞职,直奉军队进驻北京郊区。8月,总统徐世昌解散安福国会,任命曹锟为直鲁豫巡阅使、吴佩孚为直鲁豫巡阅副使;蒋介石(33岁)安排儿子蒋经国、蒋纬国在上海万竹小学读书,由在上海经商的陈果夫(陈其美侄子)协助照料。9月,蒋介石担任援闽粤军前敌总指挥。10月,援闽粤军(总司令为陈炯明)攻占广州。11月,孙中山离沪抵达广州,宣布恢复军政府,重开政务会议,将粤军扩编为两个军,任命陈炯明为广东省省长、粤军总司令、粤军第一军军长,任命邓铿为粤军参谋长兼第一师师长,任命许崇智为粤军第二军军长。

民国十年(1921),2月,蒋介石(34岁)拟写《平桂作战计划书》,上呈孙中山。3月,苏联扶植组建蒙古人民党,谋求建立独立的蒙古国。4月,广州国会非常会议选举孙中山(55岁)为中华民国大总统。5月,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大总统,并成立正式政府;孙中山任命陈炯明为中华民国政府陆军部总长兼内务部总长(陈反对北伐,主张联省自治,不参加大总统就职典礼);蒋介石检查出梅毒并治疗。6月,蒋介石母亲王采玉(1863-1921)心脏病复发去逝,蒋介石回家治丧,孙中山亲写《祭蒋母文》和碑题;孙中山任命陈炯明为援桂军总司令,率领粤军西征讨桂(陆荣廷)。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尼科尔斯基参会,陈独秀任书记,张国焘为组织主任,李达为宣传主任;陈炯明任命蒋介石为讨桂中路军总指挥,蒋奔母丧丁忧在家未赴任;外蒙古独立,建立君主立宪政府。9月,粤军攻占广西,两广巡阅使陆荣廷逃往越南,后避居上海,旧桂系军阀瓦解。11月,蒙古人民党废除君主制,建立共产政权。12月,孙中山抵达桂林,组建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整军北伐,并会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讨论建立革命党和革命武装问题;蒋介石(34岁)与陈洁如(16岁)在上海结婚,其后回奉化祭祖探亲,拜见毛福梅(毛同意与蒋离婚);蒋介石接孙中山电要其速去广州。

民国十一年(1922),1月,蒋介石(35岁)、陈洁如(17岁)去上海、苏州度蜜月,陈洁如检查出梅毒,为蒋介石传染,医生告知蒋患附睾炎又染梅毒可能不育,后夫妇均治愈。2月,蒋介石去广西见孙中山,上呈《北伐作战计划书》。3月,粤军参谋长兼第一师师长邓铿(1886-1922)遇刺身亡,年仅36岁。4月,被孙中山(56岁)免去陈炯明(44岁)广东省省长、粤军总司令、内务部总长,任命李烈钧为北伐军总司令、许崇智为北伐军总指挥;陈炯明率军回广东惠州,孙中山督师回广州,并会见苏俄的全权代表;蒋介石建议孙中山暂停北伐,出速兵解决陈炯明,未被采纳遂负气去沪。5月,第一次直奉战争历时七天奉系溃败,张作霖退回关外;陕西督军冯玉祥改任河南督军;上海股灾受损投资者追讨经纪人,蒋介石逃回宁波溪口镇。6月,总统徐世昌通电辞职,曹锟、吴佩孚复立黎元洪为总统;陈炯明派兵占领广州,炮轰总统府,孙中山乘永丰舰逃亡珠江口,许崇智亦被陈炯明打败;蒋介石(35岁)接电从宁波回粤登永丰舰,被孙中山委任海上指挥权,贴身保护孙中山42天。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举行,选举陈独秀、邓中夏、张国焘、蔡和森、高君宇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陈独秀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8月,曹锟、吴佩孚恢复国会(1913年选出,任期1913-1919),广州大部分国会议员回北京就职;陈炯明在广州自任粤军总司令,孙中山去上海并与李大钊会晤;蒋介石拜青帮首领黄金荣为师,炒股亏损者再不敢找经纪人蒋介石麻烦。9月,孙中山在上海积极与苏联、中国共产党及皖奉直等国内各派势力联络。10月,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东路讨贼军第二军参谋长;冯玉祥受吴佩孚排挤改任陆军检阅使。12月,蒋介石在上海孙中山寓所与宋美龄(孙中山夫人宋庆龄之妹)相识。

民国十二年(1923),1月,孙中山(57岁)会见苏联代表越飞,商讨苏俄援助中国革命、创设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队及改组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等问题,并发表《孙文越飞宣言》;滇(总指挥杨希闵)、桂(总司令刘震寰、沈鸿英)、粤(东路讨贼军司令许崇智,参谋长蒋介石)讨贼联军攻占广州,陈炯明退守惠州。3月,孙中山(57岁)在广州重建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任命蒋介石(36岁)为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大元帅大本营参谋长;桂系沈鸿英与吴佩孚联络,被北京政府任命为广东督理。4月,桂系沈鸿英率军进攻广州,被杨希闵部、刘震寰部击退;蒋介石从奉化抵广州就任。5月,孙中山平定桂系沈鸿英叛乱,随即讨伐陈炯明叛军。6月,曹锟逼迫总统黎元洪辞职,引起吴佩孚不满;中共三大在广州举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参会,选举由陈独秀、蔡和森、毛泽东、罗章龙、谭平山五人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为委员长,毛泽东为秘书,罗章龙担任会计。8月,孙中山派蒋介石等到苏俄考察政治、党务和军事。9月,蒋介石到达莫斯科,会见了苏联军事委员托洛茨基、外交委员齐采林、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加里宁等领导人,总结苏联革命成功原因为“一是工人接受革命之煽动;二是农人亦然;三是准各族自治,组成联邦制”。10月,蒋介石参观苏联工厂、农庄、学校、军队、博物馆,并会见越南流亡人士胡志明;孙中山聘请苏联派来的鲍罗廷为顾问,并委任廖仲恺、谭平山等组成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负责筹备国民党的改组工作;国会选举曹锟为总统,总统曹锟任命吴佩孚为直鲁豫巡阅使、王承斌为直鲁豫巡阅副使;国会制定并通过《中华民国宪法》(1923年制定),总统曹锟颁布实施,这部宪法是中国第一部正式颁行的宪法。11月,蒋介石参加苏联苏维埃代表大会,出席了共产国际(第三国际)会议,拜见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一任主席季诺维也夫,与帮助筹建中国共产党的维经斯基五次见面,维经斯基劝说蒋介石加入共产党遭拒;列宁因病未接见蒋介石。12月,蒋介石归国途中拟写《游俄报告书》寄呈广州孙中山,抵达上海后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接船,其后回溪口办理母亲六十冥诞和墓地慈庵落成;孙中山电催蒋介石“兄此行责任至重,望速来粤报告一切,并详筹中俄合作办法”,廖仲恺、胡汉民、汪精卫、张人杰等人连发6封电报,催蒋介石速赴广州。

民国十三年(1924),1月,蒋介石(37岁)赴广州向孙中山汇报工作,向孙提出“苏联的政治制度,乃是专制和恐怖的组织”“俄共政权如一旦臻于强固时,其帝俄沙皇时代的政治野心之复活并非不可能,则其对于我们中华民国和国民革命的后患,将不堪设想”,孙中山认为蒋顾虑过甚;蒋介石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孙中山任命许崇智为国民党中央军事部长。2月,孙中山(58岁)任命许崇智(38岁)为粤军总司令兼粤军第二军军长,任命梁鸿楷为粤军第一军军长,任命李福林为粤军第三军军长,任命蒋介石为粤军第二军参谋长,并协助广东省长廖仲恺筹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4月,孙中山手书《国民政府建国大纲》,详述五权宪法和军政、训政、宪政路线图。5月,北洋政府和苏联签订《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及声明书》,约定:废除中俄间一切不平等条约,苏联放弃沙俄在中国的一切租界、租地,苏联放弃庚子赔款的俄国部分,苏联取消沙俄在中国的治外法权和领事裁判权,中东铁路同意由中国赎回,承认外蒙古是中国领土,中国在外蒙古有完全的永久的主权;受许崇智推荐,孙中山升蒋介石为粤军参谋长;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在广州黄埔长州岛成立,蒋介石任校长,戴季陶任政治部主任。9月,直系江苏军阀齐燮元与皖系浙江军阀卢永祥爆发了浙江战争,广东陆海军大元帅孙中山与卢永祥、张作霖结成反直系联盟;当月,东三省巡阅使张作霖以援浙为名率军15万入关,直鲁豫巡阅使吴佩孚率军20万迎战,冯玉祥任直系第三军总司令(已被苏联策反,同意联合孙中山反直系)。10月,蒋介石率黄埔军校生镇压广州商团叛乱,没收枪支9000余;冯玉祥在热河与奉军停战(约定事成后,请孙中山北来,奉军不得入关),率军占领北京,软禁总统曹锟,将军队改称中华民国国民军,吴佩孚急率军7000余人回救北京。11月,直军主力全部覆没,吴佩孚登舰逃跑,第二次直奉战争奉系胜利,奉军进占北京郊区;冯玉祥、张作霖推举段祺瑞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并电邀孙中山进京共商国是;孙中山携夫人宋庆龄离开广州北上,经上海、东京抵达天津;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担任黄埔军校(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政治部主任。12月,孙中山扶病到达北京;奉军占领山东、江苏、上海;孙传芳率闽军攻入浙江;陈炯明乘机率军7万进攻广州。

民国十四年(1925),1月,中国国民党成立东征军5万余人讨伐陈炯明,滇军将领杨希闵为东征军总司令兼左翼指挥,粤系将领许崇智为右翼指挥,桂系刘震寰为中路指挥;临时执政段祺瑞任命冯玉祥为西北边防督办,国民军改称中华民国西北边防军;中共四大在上海召开,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参会,由陈独秀(组织部主任)、张国焘(工农部主任)、彭述之(宣传部主任)、蔡和森(宣传部委员)、瞿秋白(宣传部委员)五人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为中央总书记。2月,蒋介石(38岁)、陈洁如(20岁)婚后未育,收养一女蒋瑶光;蒋介石率黄埔军校学生军参加东征;冯玉祥结识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并会见苏联驻华大使。3月,东征军击溃陈炯明主力;冯玉祥赴张家口就职,并邀请苏联军事顾问指导西北边防军;孙中山(59岁)因癌症在北京去世,留下《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俄遗书》三个文件;临时执政段祺瑞任命孙传芳为浙江督军、张宗昌为山东督军。4月,临时执政段祺瑞废除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由临时参政院替代之,废除《中华民国宪法》(1923年制定),制定《中华民国宪法草案》(未被立法机关通过)。6月,杨希闵、刘震寰在广州叛乱,密谋自立,许崇智、蒋介石率军平息,蒋介石担任广州卫戍区司令。7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组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采取委员制,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会主席为汪精卫,政治顾问为鲍罗廷(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苏联驻广州政府全权代表,生卒1884-1951),常务委员为汪精卫(兼任宣传部长)、胡汉年(兼任外交部长)、廖仲恺(兼任财政部长)、谭延闿、林森,国民政府下设军事委员会,军事委员会主席为汪精卫,军事顾问为加仑(1935年被授予苏联五大元帅之一,任远东方面军司令,生卒1890-1938),军事委员为汪精卫、胡汉民、廖仲恺、谭延闿、许崇智(兼任军事部长、广东省主席)、蒋介石、伍朝枢、朱培德;李福林(粤军第三军军长)、梁鸿楷(粤军第一军军长)、魏邦平(粤军总部高等顾问)、张国桢(第五师师长)、梁士锋(旅长)、杨锦龙(旅长)在广东番禺大塘村(李福林老家)聚会,对汪廖许蒋歼灭杨希闵、刘震寰并改组政府不满,席间商议抓捕许崇智、蒋介石,重组政府。8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筹组国民革命军;廖仲恺被刺杀,根据政治顾问鲍罗廷建议,由汪精卫、许崇智、蒋中正组成廖案检查委员会,经李福林告发,将涉案人员梁鸿楷(粤军第一军军长)、魏邦平(粤军总部高等顾问)、张国桢(第五师师长,许崇智部下)、梁士锋(旅长,许崇智部下)、杨锦龙(旅长,许崇智部下)诱捕,涉案人员胡毅生(胡汉民的堂弟)、朱卓文逃亡,重大嫌疑人胡汉民被软禁于黄埔军校。9月,经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政治顾问鲍罗廷要求,国民政府常委兼外交部长胡汉民去苏联考察,国民政府常委兼军事委员、外交部长胡汉民去苏联考察,国民政府常委林森和国民党中执委邹鲁去北京筹葬孙中山;蒋介石以广州卫戍司令身份宣布全城戒严,包围许崇智住宅,并去信“廖案发生,阴谋暴露,而害党叛国者,均为吾兄所部,而吾兄不引咎自责,幡然悔悟,知人之不明,用人之不当,竟酿成此巨变惨剧,岂不可痛”,许崇智打电话给汪精卫,汪亦赞同许卸职暂避,许崇智被迫避居上海英租界;张国桢、梁士锋、杨锦龙被枪毙,梁鸿楷、魏邦平交钱保释;临时执政段祺瑞任命奉系杨宇霆为江苏督军、姜登选为安徽督军。10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校校军为第一军(军长蒋中正),建国湘军为第二军(军长谭延闿),建国滇军为第三军(军长朱培德),建国粤军为第四军(军长李济深),福军为第五军(军长李福林);孙传芳反奉,占领上海、江苏、安徽,孙传芳成立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自任总司令兼江苏总司令;吴佩孚反奉,在武汉就任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蒋介石长子蒋经国留学莫斯科中山大学。11月,蒋介石、周恩来率军平息陈炯明残部,陈炯明逃亡香港,国民党基本统一广东;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林森、谢持、邹鲁、戴季陶等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孙中山灵前,召开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会议通过了《取消共产党员的国民党党籍宣言》《开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共产党人李大钊等通电》《取消政治委员案》等决议,并呼吁如果不在国民党内实行清党,恐怕“再过一年,青天白日之旗,必化为红色矣”;孙传芳进攻山东督军张宗昌,互有胜负;当月,奉系将领郭松龄在河北唐山反奉,率军7万回攻山海关,占领锦州。12月,郭松龄率军打到沈阳郊县新民县,经张作霖求援,日本驻东北关东军(此时驻军2万余人)参战,郭松龄败亡。

民国十五年(1926),1月,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否决了西山会议派的决议案,开除林森、邹鲁、谢持等人党籍,选举汪精卫任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蒋介石(39岁)任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鲍罗廷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最高顾问;西北边防军总司令冯玉祥被张作霖、吴佩孚进攻而下野,张之江任西北边防军总司令,鹿钟麟任西北边防军东路总司令,宋哲元任西北边防军西路总司令。2月,蒋介石担任中国国民革命军总司令。3月,中山舰(舰长为共产党员李之龙)驶往黄埔,蒋介石以阴谋暴动为由扣押中山舰、逮捕李之龙,包围苏联顾问住所,宣布广州戒严,驱逐了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中的共产党员;国民政府主席、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汪精卫指挥不动军队,愤而辞职,谭延闿代理国民政府主席。4月,汪精卫出洋去法国、苏联考察;临时执政段祺瑞被西北边防军逼迫下台,冯玉祥去苏联考察。5月,中国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通过《整理党务决议案》(蒋介石、谭延闿、朱培德、宋子文等提案,规定中国国民党的中央和省级党部执行委员会中共产党员不得超过三分之一,中央各部部长不得由共产党员担任,加入中国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名单须全部交出),选举张静江(1877-1950)任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蒋介石任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组织部长、军人部长。6月,张作霖、吴佩孚在北京会晤,组建北京政府。7月,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率领八个军、十万人北伐,军事总顾问为加仑(主持制定北伐战略方案),参谋长为李济深,参谋次长兼代理参谋长为白崇禧,前敌总指挥为唐生智,政治部主任为邓演达,国民革命军一至八军军长分别为何应钦、谭延闿、朱培德、李济深、李福林、程潜、李宗仁、唐生智;苏联对国民革命军援到位(两年间,共收到步枪1.8万余支、机枪140挺、大炮24门、炮弹1000发、子弹约1400万发等)。8月,国民革命军占领湖南,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调兵10万入江西;冯玉祥秘密回国,国民政府任命其为国民政府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苏联对冯玉祥军援全部到位(两年间,共收到步枪5.5万余支、机枪230挺、大炮78门、飞机10架、铁甲机车8辆、手榴弹1万多枚、子弹约5800万发、军刀5000把等)。9月,国民革命军占领湖北,并进攻江西,吴佩孚退兵河南;冯玉祥将西北边防军改为国民军联军,自任总司令,出兵陕西、甘肃。11月,国民革命军占领江西,冯玉祥占领陕西;张作霖、孙传芳联合组成安国军,总司令为张作霖,孙传芳、张宗昌任副司令;蒋介石在南昌成立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12月,国民革命军占领福建,冯玉祥占领甘肃;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自广州迁武汉。

民国十六年(1927),1月,蒋介石(40岁)在南昌会见日本海相代表、日本驻九江总领事、日本军部代表,并派人拜会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驻沪总领事,向日美表达反共立场,并要求武汉国民政府将政治顾问鲍罗廷撤职。2月,国民革命军占领浙江。3月,国民革命军占领江苏、上海,蒋介石派人联络江浙财阀虞洽卿、上海青帮首领黄金荣等。4月,汪精卫(44岁)回国,在武汉复任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在上海清共,逮捕杀害共产党员数千人,武汉国民政府在鲍罗廷影响下将蒋介石开除党籍、撤去一切职务;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胡汉民(48岁)任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中央军委主席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军联军被武汉国民政府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冯玉祥任总司令,并与北伐军唐生智会师郑州,国民革命军占领河南,吴佩孚率残部逃亡四川托庇于杨森;中共五大在武汉召开,共产国际代表罗易、鲍罗廷、维经斯基参会,选举陈独秀、蔡和森、李维汉、瞿秋白、张国焘、谭平山、李立三、周恩来为中央政治局委员,苏兆征、张太雷等为候补委员,选举陈独秀、张国焘、蔡和森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陈独秀为总书记。5月,南京国民政府占领山东南部;苏联将蒋经国扣押在西伯利亚从军。6月,张作霖在北京组建安国军政府,就任陆海军大元帅,组成第32届内阁,也是北洋军阀最后一届内阁;武汉国民政府将政治顾问鲍罗廷和军事顾问加仑、季山嘉撤职;蒋介石与冯玉祥在徐州会师;山西督军阎锡山投向国民政府,任国民革命军北方总司令。7月,武汉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公布《统一本党政策案》,在政府部门和军队驱逐共产党人,正式与中国共产党决裂;国民政府任命阎锡山为军事委员会委员。8月,中国共产党在鲍罗廷组织下发动南昌起义,起义领导人为周恩来(中共政治局常委)、贺龙(国民革命军第20军军长)、叶挺(国民革命军第11军副军长兼二十四师师长)、朱德(南昌公安局局长)、刘伯承(国民革命军第15军军长);张宗昌、孙传芳反攻,占领江苏徐州,孙传芳率军6万进攻南京;蒋介石亲自指挥的徐州战役失败,南京国民政府将领李宗仁、白崇禧与武汉国民政府联合要求蒋介石下台,第一路军司令何应钦(蒋介石亲信)亦同意蒋下台,蒋介石被迫辞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而下野,武汉国民政府宣布迁都南京;白崇禧、何应钦将孙传芳打败,孙传芳仅带十余卫兵北渡长江,从此淡出政坛;蒋介石哄骗陈洁如(22岁)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随后登报声明与毛福梅、姚冶诚、陈洁如不再有婚姻关系。9月,国民政府从武汉迁南京,国民党成立中央特别委员会,谭延闿任国民党主席,并改组国民政府和军事委员会,谭延闿、胡汉民、蔡元培、李烈钧、汪精卫为国民政府常委,白崇禧、何应钦、朱培德等14人为军委常委,结束了武汉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西山会议派分立的局面,史称宁汉合流;汪精卫、唐生智不满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率军进攻南京,发起宁汉战争;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兼第四军、第十六军军长张发奎从江西剿共追至广东;阎锡山进攻奉军;毛泽东(34岁,中共政治局候补委员)在湖南发动秋收起义。10月,蒋介石去日本考察;汪精卫在广州与李济深、张发奎联合另立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反对李宗仁控制的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和南京国民政府;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溃败队伍逃亡江西,在江西吉安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11月,李宗仁打败唐生智,占领湖北;蒋介石从日本返沪,召集国民党中执委举行国民党四中全会的预备会,汪精卫、李济深由粤抵沪;张发奎趁李济深离粤占领广州,自任广州军事委员会主席,推举汪派人物顾孟余、陈公博分别出任广州政治分会主席、广东省长。12月,国民党四中全会的预备会通过决议,敦请蒋介石复职;蒋介石(40岁)与宋美龄(29岁)在上海结婚,与宋子文(时任国民党常委兼财政部长)、孔祥熙(时任实业部部长)成为姻亲;中共派张太雷、叶挺、叶剑英(国民革命军第4军参谋长兼军官教导团团长)发动广州起义,张发奎迅速扑灭广州起义,包围苏联驻广州领事馆,逮捕杀害领事人员;李宗仁、李济深派兵围攻张发奎,张发奎退亡粤北;汪精卫因另立中央和张发奎兵变事件受到各派指责,遂辞职出国。

民国十七年(1928),1月,蒋介石(41岁)复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2月,国民党召开二届四中全会,选举蒋介石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胡汉民辞去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任国民政府主席;国民革命军成立四个集团军,总司令分别为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何应钦被免职。4月,国民革命军四个集团军进攻奉军,张宗昌、孙传芳残部投降;朱德、陈毅带领南昌起义溃败队伍辗转江西、广东、湖南,最终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5月,日军出兵济南企图阻止北伐,蒋介石命军队撤出济南绕道进军河北,并通过外交途径要求日军撤出济南。6月,张作霖留张学良镇守北京而乘火车返回沈阳,途经沈阳皇姑屯火车被炸,当日逝世;国民革命军占领北京,张学良逃亡沈阳,并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蒋介石任命阎锡山为京津卫戍总司令,引起冯玉祥不满;蒋介石任命何应钦为国民革命军参谋长;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共产国际代表布哈林参会,选举苏兆征、项英、周恩来、向忠发、瞿秋白、蔡和森、张国焘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关向应、李立三、罗登贤、彭湃、杨殷、卢福坦、徐锡根为政治局候补委员;选举苏兆征、向忠发、项英、周恩来、蔡和森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委员,李立三、杨殷、徐锡根为常委会候补委员,选举向忠发为中央政治局主席兼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主席,周恩来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秘书长。7月,张学良发出《绝不妨碍统一电》,被国民政府任命为陆海空军副司令、东北边防司令长官;贺龙任湘西前敌委员会书记,建立湘鄂边根据地,军队整编为红四军。8月,蒋介石(41岁)遇刺,妻子宋美龄(30岁)流产。10月,谭延闿辞去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任国民政府主席并兼任陆海空军总司令,改组国民政府,宣布军政时期结束,实行训政(即由中国国民党领导国民政府对国民素质进行训教,逐步过渡到民选宪政);国民政府成立裁军委员会实行裁军(不含东北、四川、新疆、云南等地部队,国民革命军已达84个军、300个师,约220万人),由何应钦主持裁军工作。11月,国民政府实行财政统一和分税制改革,分为中央税和地方税。12月,张学良在东北通电东北易帜,宣布效忠南京中央政府,北伐至此宣布成功,中国从形式上走向统一;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军队编遣会议预备会议,决议第一(蒋)、二(冯)集团军各编10个师,第三(阎)、四(李)集团军各编6至8个师,其余6至8个师由中央处理,阎锡山赞同,冯玉祥、李宗仁反对。

民国十八年(1929),3月,国民党三大在南京召开,会议决定: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确定以总理遗教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建国方略》《建国大纲》及《地方自治开始实行法》为中华民国训政时期最高根本大法,开会参加中共的国民党党员党籍,恢复西山会议派林森、邹鲁、谢持等人党籍,给汪精卫书面警告处分;李宗仁、白崇禧、李济深不满国民政府裁军方案,蒋桂战争爆发;蒋介石扣押李济深,升陈济棠(李济深部下)任第4军军长兼广东绥靖委员,陈济棠拥蒋;国民党三届一中全会,选举蒋介石(42岁)、胡汉民、谭延闿、孙科、戴季陶、于右任、丁惟汾、陈果夫、叶楚伧九人组成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蒋介石兼任组织部长,叶楚伧兼任宣传部长,戴季陶兼任训练部长,陈立夫任秘书长,通过的军队编遣方案,开除李宗仁、白崇禧、李济深的国民党籍并讨伐桂系。4月,湖北(省主席何成濬)、湖南(省主席何健)、广东(省主席陈济棠)拥蒋讨桂,桂系军队败退广西。5月,粤、湘军队占领广西,白崇禧、黄绍竑逃亡越南;冯军将领刘郁芬、宋哲元、孙良诚、韩复榘等通电促蒋下野,并拥护冯玉祥为“护党救国军”西北军总司令,统50万大军;国民政府五院院长谭延闿(行政院长)、胡汉民(立法院长)、王宠惠(司法院长)、戴季陶(考试院长)、陈果夫(监察院长)联名通电拥蒋反冯,国民党开除冯玉祥党籍;韩复榘(河南省主席)、石友三(安徽省主席)被蒋收买通电拥蒋,马鸿逵(第4军军长)、杨虎城(21师长)亦叛冯投蒋,冯玉祥通电下野,令宋哲元代理第二集团军总司令。6月,李宗仁通电下野,逃亡香港;阎锡山邀冯玉祥至山西商讨反蒋,却将冯玉祥软禁。7月,张学良出兵收回苏联管理的中东铁路,苏联与中国断交;宋哲元表示第二集团军接受中央指挥。9月,苏联远东军进攻东北边防军。10月,蒋介石任命阎锡山为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宋哲元领衔第二集团军将领通电反蒋,推举冯玉祥任国民军总司令、阎锡山任国民军副总司令,宋哲元任前方总司令,石敬亭任后方总司令,孙良诚为前敌总指挥,率军40万进攻河南;席卷世界的经济大萧条在美国爆发。11月,由于孙良诚不听宋哲元指挥,第二集团军从河南败退陕西;苏联远东军占领满洲里。12月,宋哲元通电推举鹿钟麟代理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唐生智、刘文辉反蒋;张学良与苏联签订《停战议定书》,约定中东铁路恢复中苏合办,苏军尽速退出满洲里,彼此释放所俘军民,重设领事馆;中东路战争,蒋介石未有实际支持,且反对与苏联签订《停战议定书》,令张学良不满。

民国十九年(1930),1月,宋哲元准备率军进攻山西,鹿钟麟与韩复渠、石友三联蒋倒阎;阎锡山前往郑州参加军事会议,并准备履行国民党军副总司令就职仪式,蒋介石(43岁)密令韩复渠(河南省主席)扣押阎锡山,阎锡山知情后连夜逃回太原。2月,阎锡山探望冯玉祥达成反蒋联盟,并释放冯玉祥回陕西。3月,冯玉祥任命鹿钟麟为第二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司令,任命宋哲元为第二方面军第四路总指挥,宋哲元辞去陕西省主席,由刘郁芬任陕西省主席;二三四集团军57位将领联名通电促蒋下野,推举阎锡山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张学良为副总司令,武力讨伐蒋介石;张学良通电中立。4月,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分别在山西太原、陕西潼关、广西桂平就职,阎锡山由北京进攻河北,冯玉祥由陕西进攻河南,李宗仁由广西进攻湖南;国民政府下令通缉阎锡山,国民党开除阎锡山党籍;周逸群在鄂西建立洪湖根据地,军队整编为红六军。5月,中原大战爆发,阎锡山占领河北,冯玉祥占领河南,阎冯会师于河南新乡,河南省主席韩复渠率军逃亡山东。6月,阎锡山攻克济南,李宗仁占领湖南;蒋介石任命张学良为陆海空军副司令,许诺战后河北、察哈尔、绥远三省由张学良节制,张学良通电建议双方撤军停战、设立缓冲区。7月,李宗仁从湖南败退广西;阎锡山、冯玉祥、汪精卫、陈公博、邹鲁、谢持等在北京另立国民党中央;贺龙与周云逸在鄂西洪湖会师,红四军、红六军合并为红二军团,兵力一万余人,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任政委,湘鄂边、洪湖连成湘鄂西根据地。8月,蒋介石攻克济南,阎锡山退回河北;蒋介石收买马廷富(东北军旅长)挟持于学忠(东北军第一军军长)叛张入关旋被平息,引起张学良极大不满,蒋介石许诺战后河南、河北、山东由张学良节制;江西中央苏区合编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兵力3万余人,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委,彭德怀任副总司令。9月,阎锡山、冯玉祥、汪精卫在北京成立国民政府,阎锡山任国民政府主席,国民政府委员为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汪精卫、唐绍仪、张学良、谢持,张学良拒绝就职;冯玉祥在河南战败,退向豫北;张学良通电“呼吁各方罢兵,解决政治争端,听候中央意见,各方人士也可各抒己见”,并举兵入关,阎锡山退回山西,张学良占领河北、京津;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在上海召开,中央政治局委员为向忠发、项英、周恩来、瞿秋白、李立三、关向应、张国焘,向忠发任总书记。10月,张学良在沈阳就任陆海空军副总司令,阎锡山下野将军队交给徐永昌,冯玉祥下野将军队交给鹿钟麟;蒋介石任命杨虎城(冯玉祥部下但叛冯)为陕西省主席。11月,阎锡山、冯玉祥通电取消太原的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司令部,服从中央,历时7个月、参战兵力110万人、死伤30万人、波及20多省的中原大战结束;国民党三届四中全会取消国军编遣委员会,所有军队整理事宜由陆海空军司令部办理。12月,阎锡山避居大连日租界,冯玉祥隐居山西;蒋介石派兵10万围剿鄂豫皖苏区。

民国二十年(1931),1月,国民政府宣布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张学良节制东北、华北军事,陆海空军司令部公文由蒋介石签署、张学良副署;鄂豫皖苏区击退围剿;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召开,由共产国际代表米夫主导,向忠发、周恩来、张国焘三人为政治局常委,向忠发任总书记,撤销了瞿秋白、李维汉、李立三3人的政治局委员职务;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苏区中央局,由周恩来任书记,由项英代理苏区中央局书记。2月,蒋介石(44岁)将立法院长胡汉民软禁于南京小汤山;项英、毛泽东、任弼时、王稼祥、朱德、顾作霖和苏区一人为苏区中央局委员,以项英、毛泽东、任弼时、王稼祥四人为常委,项英为代理书记,任弼时负责组织工作,王稼祥负责宣传工作,毛泽东负责军事工作。3月,蒋介石派兵13万第二次围剿鄂豫皖苏区,鄂豫皖苏区歼敌五千余人,击退围剿;国民党东北四省党务指导委员会成立,张学良、张作相、万福麟、汤玉麟分任辽宁、吉林、黑龙江、热河党务主任;张国焘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鄂豫皖苏区中央分局书记兼军事委员会主席;夏曦任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将红二军团改为红三军,军长为贺龙,政治委员为邓中夏。4月,中共中央特科(秘密特务组织)负责人顾顺章被捕,当月叛变。5月,陈济棠不满裁军,与汪精卫等在广州另立国民政府;周逸群(1896-1931)遭国军伏击战死。6月,中共总书记向忠发在上海被捕,两日后被杀。7月,蒋介石亲任总司令,率军30万围剿江西中央苏区、鄂豫皖苏区。9月,广州国民政府出兵讨蒋;日本关东军炮轰沈阳北大营,由于张学良消极抵抗,日军攻占沈阳、长春;蒋介石释放胡汉民;毛泽东、朱德率第一方面军诱敌深入,歼敌7个师、17个团、俘1.5万余人,缴枪2万余支。10月,日军占领辽宁、吉林,国联作出决议令日本撤军,日本不予理会反而攻打黑龙江,张学良率军逃亡锦州;汪精卫与胡汉民在上海会面,胡汉民去广州被陈济棠、李宗仁奉为领袖;鄂豫皖苏区合编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兵力近3万人,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治委员;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项英免职,毛泽东任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11月,鄂豫皖苏区发起黄安战役,歼敌1.5万余人;日军占领黑龙江齐齐哈尔,蒋介石请求国联及英法美调停,并提议将锦州化为中立区、两军停战;12月,日军攻打锦州;蒋介石辞去国民政府主席、陆海空军总司令、行政院院长而下野,林森就任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陈济棠取消广州国民政府,胡汉民、李宗仁、陈济棠成立西南政务委员会,胡汉民主持政务,管理粤桂滇贵闽五省,半独立于南京国民政府;周恩来等离沪去赣,在江西建立中央苏区,任苏区中央局书记。

民国二十一年(1932),1月,国民政府取消陆海空军司令部,重设军事委员会,为全国最高军事机关;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任命汪精卫为行政院长;日军占领锦州,并攻打哈尔滨、上海,张学良撤军至河北、热河,上海守军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奋起抵抗;毛泽东辞去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周恩来任苏区中央局书记;鄂豫皖苏区发起商潢战役,歼敌五千余人。2月,日军攻陷哈尔滨,占领东三省;蒋介石(45岁)令五路军(军长张治中)支援上海;3月,日本扶立清逊帝溥仪在长春称帝,以东北三省为基础建立满州国;蒋介石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军事委员为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张学良、李宗仁、陈铭枢、李烈钧、陈济棠八人;蒋介石日军在上海主动停战;鄂豫皖苏区包围六安、围点打援,歼敌3万余人,蒋介石第三次围剿失败。5月,中日签订《淞沪停战协定》。6月,日军(7.7万人)全部撤离上海,十九路军调往福建剿共;蒋介石、朱培德、李宗仁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常委。7月,蒋介石发动第四次围剿,派兵30万进攻鄂豫皖苏区,派兵10万进攻湘鄂西苏区。10月,张国焘率红四方面军离开鄂豫皖苏区逃亡四川,夏曦率红三军离开湘鄂西苏区逃亡湖北。12月,日军进攻热河省;蒋介石任命蒋光鼐为福建省主席、蔡廷锴为十九路军总指挥;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边界建立川陕苏区;中苏恢复外交关系。

民国二十二年(1933),1月,日军攻破山海关,蒋介石(46岁)派何应钦率五个师北上抗日;蒋介石派兵40万对闽浙赣中央苏区进行围剿。2月,红一方面军歼敌两个整师。3月,日军攻破承德占领热河省,并进军察哈尔省;蒋介石承诺保持东北军编制和将领职务原状不动,一切可按张的要求善后,张学良通电辞职下野,然后去上海;红一方面军歼敌近3个师、俘敌1万余人、缴枪万余支,红一方面军发展到8万余人。4月,蒋介石命黄郛主持华北政务;张学良在上海受到斧头帮主王亚樵炸弹刺杀威胁,杜月笙、宋子文协助张学良戒毒十余天,戒毒成功后赴意大利考察。5月,中日在天津签订《塘沽停战协定》,约定长城以南设置100公里的非武装地带,两军以长城为限停战;冯玉祥、吉鸿昌、方振武等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6月,十九路军与中央苏区签订停战协议。7月,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将日军逐出察哈尔省。8月,日军占领察哈尔省,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被蒋介石收编、解散。9月,蒋介石调兵100万发动第五次围剿,其中50万进攻中央苏区。10月,十九路军与中央苏区签订《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11月,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率十九路军在福建另立政府。12月,红三军建立湘鄂川黔根据地。

民国二十三年(1934),1月,蒋介石(47岁)占领福建,解散十九路军,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逃往香港;中共六届五中全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决定设立中央书记处(即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博古、张闻天、周恩来、项英为书记处书记,博古任总书记。2月,张学良回到上海,蒋介石任其为任豫鄂皖三省剿总副司令。5月,红三军逃亡黔东。8月,川陕苏区多次击败川军围剿,红四方面军发展到5万余人。10月,中央红军8万余人离开江西撤往湖南,项英、陈毅率1.6万人留守中央苏区;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在黔东会师,红三军恢复为红二军团,军团长为贺龙,政治委员为任弼时,红六军团长为萧克,政治委员为王震,两军共8000余人,由贺龙统一指挥。11月,中央红军苦战五昼夜终于渡到湘江西岸,兵力仅剩3万余人;红二、六军团在湖南湘西州开会,夏曦因肃反扩大化被撤职。

民国二十四年(1935),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取消长征三人团(博古、李德、周恩来)的领导权,由周恩来担任军事负责人,朱德协助周恩来领导军事,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2月,中央政治局常委(博古、周恩来、张闻天、朱德、陈云、毛泽东)重新分工,中央政治局负责人由博古改为张闻天,毛泽东协助周恩来领导军事。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军事指挥小组,统一指挥全军,周恩来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人。4月,红四方面军放弃川陕苏区,逃亡川西。6月,红一、四方面军在西康省阿坝州懋功县会师;中央政治局常委陈云去上海联络共产国际,后去苏联。7月,梅津美治郎(日本天津驻屯军司令)与何应钦(国民党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达成《何梅约定》(由《觉书》《梅津致何应钦备忘录》)《何应钦复函》组成),约定国民党中央军和东北军撤出河北省。8月,红一、四方面军混编北上甘肃,计划在靠近新疆、外蒙古的地区建立根据地,以便接受苏联援助;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七大,主张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9月,张国焘率军八万南下西康;为转移国军目标,红一方面军改称红军陕甘支队,兵力1万余人,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叶剑英任参谋长,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留守鄂豫皖苏区的红25军在程子华、徐海东率领下到达陕北,与刘志丹会师,组成第十五军团,兵力7000余人,军团长为徐海东,政治委员为程子华,副军团长兼参谋长为刘志丹。10月,张国焘在西康另立中央;蒋介石任张学良为西北剿总副司令;十五军团在陕西甘泉县劳山伏击东北军,歼敌1000余人;红军陕甘支队(兵力7000余人)到达陕北,与十五军团会师。11月,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全国通行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在日本胁迫下国民政府取消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和行政院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管理河北、察哈尔、北京、天津,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为委员长兼河北省主席,张自忠为察哈尔省主席,冀察地区处于半独立状态;日本积极联络宋哲元(河北省主席)、张自忠(察哈尔省主席)、傅作义(绥远省政府主席)、韩复渠(山东省主席)、阎锡山(山西省主席),谋划华北五省自治;行政院长汪精卫被斧头帮主王亚樵派人枪击重伤;建立陕甘苏区,恢复红一方面军下辖一军团(红军陕甘支队改编,林彪任军团长,聂荣臻任政委)、十五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委),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叶剑英任参谋长,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并在直罗镇战役中歼灭东北军1000余人;红二、六军团逃亡湖南、贵州。12月,汪精卫辞去行政院长,蒋介石(48岁)任行政院长,阎锡山、冯玉祥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

民国二十五年(1936),2月,红一方面军东征山西阎锡山;3月,红二、六军团逃亡云南。4月,张学良驾机飞抵延安密会周恩来。5月,西南政务委员会主持胡汉民去世,蒋介石借机请陈济棠交权被拒;红一方面军东征歼俘五千余人,阎锡山不再进犯陕甘苏区,其后回师西征二马(甘肃军阀马鸿宾、宁夏军阀马鸿逵,清末回乱领袖马占鳌降清、官至总兵,部下马海宴、马千龄亦授官,三人后代均在清军任职,民国时马海宴孙子马步芳和马千龄孙子马鸿逵、马鸿宾,统治青海、甘肃、宁夏,拥兵十余万,凭枪骑兵称雄西北);中美签订《中美白银协定》,法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法币1元等于0.2975美元。6月,陈济棠、李宗仁等组成抗日救国军事委员会,将两广军队改称抗日救国军,陈济棠任委员长兼总司令,李宗仁任副委员长兼副总司令,拥兵30万以北上抗日为名进攻湖南,宋哲元(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韩复榘(山东省主席)发电呼吁各方停止军事行动。7月,粤军第一军军长余汉谋拥蒋反陈,广东空军司令黄光锐率72架飞机投蒋,陈济棠被迫下野去香港;国民党召开五届二中全会,撤销西南政务委员会,任命李宗仁、白崇禧分别为广西省正副绥靖主任,但蒋介石(49岁)改任李宗仁为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白崇禧为浙江省主席,任黄绍竑、李品仙为广西绥靖正副主任,并令50万大军进逼广西;红一方面军西征歼俘3000余人,二马退出陕西;红二、六军团北上与红四方面军在西康省甘孜州会师,红二、六军团组建为红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红二、四方面军合并北上甘肃。8月,李宗仁、白崇禧筹建独立抗日政府,并坚决抵抗蒋军入桂;共产国际致电中共,要求中共与蒋介石就共同抗日进行和谈。9月,两广事变和平解决,李宗仁任广西绥靖主任兼第四集团军总司令,白崇禧任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黄旭初任广西省主席,黄绍竑回任浙江省主席;蒋介石、李宗仁在广州会面、握手言和;中共与东北军签订《抗日救国协定》,两军停战。10月,德国和意大利结盟;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县会师,红四方面军仅剩2.2万余人,红二方面军剩1.3万余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增加到23人,毛泽东任主席,周恩来、张国焘为副主席。11月,日本与德国在柏林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红四方面军改编为西路军(总指挥为徐向前,政委为陈昌浩),受命西征甘肃(省代主席马鸿宾)、宁夏(省主席马鸿逵),打通新疆(省主席盛世才受苏联支持)通道以便接受苏联援助。12月,蒋介石到西安督促剿共,任命蒋鼎文为西北剿匪军前敌总司令、卫立煌为晋陕绥宁四省边区总指挥,命中央军接替东北军、西北军的剿共任务;张学良(西北剿总副司令)、杨虎城(西安绥署主任兼17路军总指挥)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经过各方协商蒋介石答应“停止剿共、共同抗日”后被释放,张学良将东北军交于学忠,乘飞机送蒋去南京,其后被软禁一生;西路军建立甘北根据地。

民国二十六年(1937),1月,国民政府将杨虎城撤职。2月,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在南京召开,会议决定停止内战、联俄联共、共同抗日,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取消主席制、恢复常务委员制;西路军在甘肃张掖临泽县被马步芳(青海省主席)围攻。3月,西路军全军覆没,西路军2.2万人中战死7000余人、被俘1.2万人(其中6000余人被残忍杀害)、流散者1000多人,仅400多人在李先念带领下到达新疆,陈云(中共政治局常委)亲去星星峡迎接。5月,蒋介石(50岁)长子蒋经国被苏联释放回国,结束了十二年的留苏生涯。6月,杨虎城出洋考察欧美。7月,日军攻打北京,蒋介石号召全民抗战,日军占领北京、天津。8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蒋介石为委员长,程潜为参谋总长)划分五大抗日战区(第一战区为河北及鲁北地区,司令为蒋介石,下辖第一、二、十四集团军;第二战区为晋察绥地区,司令为阎锡山,下辖第六、七、十八集团军;第三战区为京沪杭地区,司令为冯玉祥,下辖第八、九、十、十五、十九集团军;第四战区为闽粤地区,司令为何应钦,下辖第四、十二集团军;第五战区为鲁南及苏北地区,司令为李宗仁,下辖第三、五集团军;另将西南各省部队编为四个预备军,随时听调);国军攻打上海租界日军,蒋介石、冯玉祥组织淞沪会战;中国、苏联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中苏易货协定》,苏联开始军援中国;国民政府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改组,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周恩来为副主席,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任弼时、贺龙、林彪、刘伯承、张浩、叶剑英、徐向前为委员。9月,日本进攻山西,阎锡山组织太原会战;国民政府将陕甘宁根据地改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将第八路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18集团军(朱德任总司令,彭德怀任副总司令,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下辖三个师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由红一方面军改建)、12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由红二方面军改建)、129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由红四方面军改建),兵力约4万人,参加太原会战。10月,日军攻占绥远省,傅作义退守山西参加太原会战;国民政府将南方8省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兵力约1万人,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11月,淞沪会战(日军参战20万余人、死伤4万余人,中国参战80余万人、死伤30万余人)失败,日军占领上海;太原会战(日军参战14万余人、死伤3万余人,中国参战28余万人、死伤10万余人)失败,日军占领山西;日军占领河北,宋哲元退守河南(蒋介石任冯玉祥为第六战区司令来河北督战,但指挥不动军队);苏联派空军志愿队来华作战(三年间共1000多架飞机、2000多名飞行员来华抗日,与中国空军一起击落日机1049架);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杨虎城回国旋被软禁;聂荣臻(115师政委兼副师长)在山西忻州五台山开创晋察冀根据地,聂荣臻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12月,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日军进攻南京,蒋介石任命唐生智为首都卫戍部队司令组织南京保卫战,历时十三天的南京保卫战(日军参战20万余人、死伤1.2万余人,中国参战15万人、死伤5万余人)失败,日军占领南京,并屠杀军警、平民30万以上;日军进攻山东,韩复渠率军溃逃,黄河防线失守。

民国二十七年(1938),1月,日军占领山东大部,并进攻苏北,李宗仁组织徐州会战,死守淮河防线;蒋介石在开封召开军事会议,并将韩复渠(山东省主席)逮捕押武汉枪决;贺龙(120师长)、关向应(120师政委)开创晋西北根据地。2月,日军占领江苏南部。3月,国民党在武昌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决定设总裁以代行党章规定的总理权力,推举蒋介石(51岁)任总裁、汪精卫任副总裁。4月,日军占领河南北部;李宗仁在山东枣庄台儿庄战役(日军参战5万余人、死伤2万余人,中国参战29万人、死伤约5万人)重创日军。5月,徐州会战(日军参战24万余人、死伤2.6万余人,中国参战60万人、死伤约10万人)失败,苏北、豫东、皖北沦陷;刘伯承(129师长)、邓小平(129师政委)在河北邯郸开创晋冀豫鲁根据地。6月,兰考战役失败,日军占领河南省会开封,蒋介石命令在郑州花园口炸开黄河南岸大坝,黄河由北线入渤海改道南线入黄海,虽然阻缓日军机械化部队进攻,形成中日两军以新黄河对峙局面,但在豫皖苏三省44个县形成2.9万平方公里的黄泛区,受灾人口1000万以上,直接淹死和饿死者89万人,390万人背井离乡;日军占领安徽安庆,直逼武汉,蒋介石组织武汉会战。7月,日军攻占江西九江。10月,日军攻占信阳、广州,蒋介石遂放弃武汉,日军占领武汉,武汉会战(日军参战30万余人、死伤25.7万余人,中国参战110万人、死伤约40万人)失败,日军由于战线太长、伤亡过多、占领区反抗,不再发起大的进攻;汪精卫(国民党副总裁、国民参政会议长)、周佛海(国民党宣传部长)密会日本外交特务人员。11月,日军攻占湖南北部,并轰炸长沙和衡阳;国军实行焦土政策将长沙焚毁,长沙大火五天方熄,导致3万多人丧生、90%房屋被烧毁;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闭幕,王稼祥传达了共产国际的指示和季米特洛夫的意见即认可毛泽东的中共领袖地位,会议决定撤销长江局设立南方局和中原局,由周恩来任南方局书记、董必武任副书记,刘少奇任中原局书记,结束了王明对华中地区的错误领导。12月,日本首相近卫文麿发表声明企图诱降国民政府,提倡日满华三国应以建设东亚新秩序为共同目标而联合起来,共谋实现相互善邻友好、共同防共和经济合作;汪精卫潜逃越南,发电响应近卫声明。

民国二十八年(1939),3月,罗荣桓率军创建山东根据地。5月,汪精卫赴日投降;德国、意大利签署《德意同盟条约》,正式结成军事同盟;日军进攻外蒙古,苏日爆发诺门坎战役。8月,汪精卫在上海召开国民党六大,宣布反共睦邻政策;9月,历时四个月的诺门坎战役(双方参战兵员20余万人,大炮500余门,飞机900架,坦克、装甲车上千辆,死亡6万余人)结束,日本战败退出外蒙古,此后不敢入侵苏联;德国攻占波兰(英法盟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日军进攻长沙,蒋介石(52岁)组织长沙会战。10月,日军集中2万余兵力对中共晋察冀根据地进行一个多月的扫荡。12月,汪精卫与日本签订《日华新关系调整纲要》;阎锡山命中共山西新军(共5万人,司令兼政委为薄一波)进攻日军遭拒,遂率晋绥军镇压但被打败;日本飞机轰炸浙江奉化,蒋介石发妻毛福梅被炸死。

民国二十九年(1940),1月,国民党将汪精卫开除党籍、撤销一切职务;胡宗南进犯陕甘宁边区,蚕食五个县。3月,日本扶持汪精卫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汪精卫任国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长、最高国防会议主席。5月,德国占领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绕过法军重兵设防的马其诺防线,攻入法国;英法联军33.6万人在敦刻尔克撤入英国。6月,意大利对法宣战,法国投降;7月,德国空袭英国。8月,彭德怀在华北率105个团、约40万人主动出击日军。9月,德国、意大利、日本在柏林签署《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成立轴心国军事集团。10月,蒋介石命八路军、新四军于1个月内开赴黄河以北;在英国反抗下,德国停止攻击英国。11月,中共同意将新四军开赴长江以北。12月,百团大战结束,毙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000余人,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502公里、电线杆10.9万余根、煤矿5座,八路军伤亡1.7万人、中毒2万余人。

民国三十年(1941),1月,叶挺、项英率新四军直属部队9000余人向北开移动,在皖南宣城泾县遭国军伏击,被歼约7000人,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率军突围;中共重建新四军,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委,张云逸为副军长。3月,项英被叛徒杀害。4月,苏联与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苏联承认满洲国,日本承认蒙古国,两国在战争中相互保证中立。6月,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出军550多万人、4000多辆坦克和近5000架飞机进攻苏联;日军出动24架飞机轰炸重庆5个小时,大量民众拥入防空隧道,因窒息、践踏死亡上万人,大隧道惨案与花园口决堤、长沙大火并称抗战时期的中国三大惨案。8月,英美发表联合宣言《大西洋宪章》,倡导自由、和平,反对侵略;英美开始对苏联提供援助。9月,德军攻打莫斯科,斯大林组织莫斯科保卫战。10月,英美限制乃至禁止向日本出口钢铁、石油等战略物资,冻结日本资产,增加对中国的援助。11月,德军占领苏联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控制了苏联约40%的人口及大部分的工业区。12月,日本海空军偷袭美国军事基地珍珠港(夏威夷州),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美国向日本宣战,并呼吁各国对日本实施贸易制裁;英国等也向日本宣战;中国向日德意宣战,此后美英通过滇缅公路和“驼峰航线”从印缅向中国运送了大批作战物资。

民国三十一年(1942),1月,英美苏中等26国在华盛顿发表《联合国家共同宣言》,表示赞成《大西洋宪章》,并决心共同打败德日意法西斯的侵略,不到侵略国无条件投降,决不和敌国单独议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蒋介石(55岁)任中国战区(含中南半岛)盟军最高统帅;国军取得长沙会战(一年半时间里共组织三次长沙会战,日军参战40万人次、死伤11万余人,中国参战120万人次、死伤9万余人)胜利,日军败退;苏军取得莫斯科保卫战(德军参战170万余人、死伤50万余人,苏联参战200万人、死伤约100万人)胜利,德军败退。2月,应英国要求,中国组建远征军入缅甸作战;中共在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进行整顿党的作风的运动。6月,日军进攻美军中途岛基地,在中途岛海战中日军损失4艘航母、美国损失1艘航母,日军被迫由进攻转变为防御。7月,德军进攻斯大林格勒;10月,英国在埃及打败德军。

民国三十二年(1943),2月,苏军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参战200万余人、死伤150万余人,苏联参战300万人、死伤约200万人)胜利,德军败退。3月,毛泽东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4月,德意联军在北非向美英联军投降。7月,苏德开启库尔斯克战役;美英联军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8月,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车祸去世,蒋介石(56岁)接任国民政府主席;苏军取得库尔斯克战役(德军参战91万余人、死伤50万余人、损失坦克1500辆、损失战机1000架,苏联参战191万人、死伤约80万人、损失坦克6000辆、损失战机1600架)胜利,德军败退。9月,意大利向美英联军投降。11月,美英中首脑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在埃及首都开罗会晤,发表《开罗宣言》,声明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将坚持对日本作战,直到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包括东北三省、台湾、澎湖列岛在内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给中国;美英苏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会晤,决议三国对德国作战中一致行动和战后合作,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日本首相东条英机与伪满洲国(首相张景惠)、汪伪国民政府(行政院长汪精卫)、泰国(皇子瓦拉汪)、菲律宾(总统劳威尔)、缅甸(总理巴莫)、自由印度临时政府(首席代表钱德拉)等在东京召开大东亚会议,发表《大东亚宣言》,主张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大东亚共荣圈。12月,日军在兵力严重不足被迫收缩战线,停止向抗日根据地进攻。

民国三十三年(1944),4月,日本在海上被美英封锁,为打通京桂交通线以便支援东南亚作战,发起豫湘桂战役。5月,中国远征军强渡怒江,收复了部分西南失地。6月,280万美英等同盟国军队在法国诺曼底登陆。7月,蒋介石(57岁)妻子宋美龄(46岁)去巴西治疗荨麻疹皮肤病。8月,同盟国军队收复巴黎,法国光复。11月,国共进行津浦路西战役,新四军歼敌1900余人,沉重打击国民党第171师。12月,日本取得豫湘桂战役(日军参战41万余人、死伤12.4万余人,中国参战130万人、死伤50余万人)胜利,国军失去豫湘粤桂闽大部和贵州一部,丢掉洛阳、长沙、福州、桂林4个省会城市和郑州、许昌、宝庆、柳州、温州等146个中小城市,丧失国土20多万平方公里。

民国三十四年(1945),1月,中印公路打通,中英会师于缅甸掸邦芒友。2月,美英苏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召开雅尔塔会议,决议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实现战后民主化,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在欧战结束三月内参加对日作战等。3月,中国远征军解放缅甸领土8万余平方公里,收复滇西失地8.3万平方公里,毙伤日军4.8万余人;中日在豫西鄂北会战。4月,中日在湘西会战;美苏军队在德国易北河会师;苏军出兵262万攻打德国首都柏林;美国总统罗斯福因突发脑溢血逝世,副总统杜鲁门接位;德国元首希特勒自杀身亡;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延安整风胜利结束;中共在延安召开七大,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提出彻底消灭日本侵略者,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国民党召开六大,选举蒋介石(58岁)为国民党总裁,拒绝接受联合政府,并要消灭共产党。5月,苏军攻占柏林(德军参战80万余人、死伤40万余人,苏联参战262万人、死伤约30万人),德国向苏军投降,并向盟国签订投降书;国军取得豫西鄂北会战(日军参战7.2万余人、死伤1.6万余人,中国参战7万人、死伤1万人)胜利。6月,国军取得湘西会战(日军参战10余万人、死伤3.6万余人,中国参战10余万人、死伤2万人)胜利;中共七大通过新党章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主席。7月,美国在新墨西哥州成功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美英苏首脑杜鲁门、丘吉尔、斯大林在德国首都柏林会晤,发布对日最后通牒,随后美国起草《波茨坦公告》经英中同意后发表,主要内容为盟国将予日本以最后打击,直至停止抵抗;日本政府应立即宣布所有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日本投降后,其主权只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由盟国指定的岛屿;军队完全解除武装;战犯交付审判;日本政府必须尊重人权,保障宗教、言论和思想自由;不得保有可供重新武装作战的工业,但容许保持其经济所需和能偿付货物赔款之工业,准其获得原料和资源,参加国际贸易;在上述目的达到、成立和平责任政府后,盟国占领军立即撤退。8月,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各投掷一枚原子弹,死伤39万人;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并签署《波茨坦公告》;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中苏在莫斯科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在美国大使赫尔利以美国国格担保毛泽东人身安全的情况下,毛泽东去重庆与蒋介石会面。9月,日本向盟国签订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阎锡山进攻晋冀鲁豫解放区,发起上党战役。10月,联合国在美国纽约成立,美苏英中法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收复台湾;毛泽东回延安之前,双方将历次谈判记录整理成一个书面文件《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史称《双十协定》,双方对和平建国基本方针、政治民主化、国民大会、人民自由、党派合法化、特务机关、释放政治犯、地方自治、奸伪、受降10个方面基本一致,在军队国家化、解放区地方政府两个问题上分歧较大),随后毛泽东乘飞机回延安;阎锡山部队与中共军队争夺日本投降军军备,刘伯承率晋冀鲁豫军区赢得上党战役,歼灭了阎锡山11个师(阎军共13个师)3.5万人;为阻止国民党军队沿平汉铁路北上接受日军投降,刘伯承率晋冀鲁豫军区发起邯郸战役;傅作义部队在绥远接受日军投降,为打通华北东北交通,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晋绥军区(司令员贺龙)发起绥远战役;罗荣桓从山东解放区率9万人进东北;为阻止国民党军队沿津浦路北上受降,新四军发起津浦战役。11月,中共赢得邯郸战役,歼敌七个师共3万余人;中共组建华中野战军,粟裕任司令员,谭震林任政治委员;中共在山海关伏击国军,阻止其开赴东北但未遂,国军占领锦州。12月,绥远战役停战,中共撤出对包头、归绥的包围;新四军赢得津浦战役,山东华中两解放区连成一片,陈毅率新四军从华中开赴山东解放区;美国总统杜鲁门派特使马歇尔(美军退役参谋长)来华调停国共内战。

民国三十五年(1946),1月,国共签订停战协定;山东军区归属新四军领导,新四军军长陈毅兼山东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饶漱石兼山东军区政治委员,组建山东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黎玉任政委。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国军占领锦州、沈阳、长春、吉林,控制松花江以南的东北地区;粟裕歼灭国军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战死);中共将抗战以来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耕者有其田”政策,开展土地改革。6月,国军22万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全面爆发,中原军区放弃鄂豫皖,李先念、王树声率2.5万人突围。9月,大同集宁战役,傅作义打败共军;薛岳占领两淮。10月,傅作义占领张家口;薛岳占领鲁南。11月,中华民国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制定了《中华民国宪法》;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调停失败回国。

民国三十六年(1947),1月,马歇尔出任美国国务卿。2月,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合并成华东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委和前委书记,粟裕任副司令员,谭震林任副政委,陈士榘任参谋长。3月,胡宗南率军23万占领陕甘宁边区,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在陕北各地躲藏;历时一年的花园口堵口工程完工,泛滥八年的黄河重回北线入渤海。4月,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委林彪)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经过五个月战斗歼敌4万余人。6月,国军占领鲁中;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12万强渡黄河。7月,陕甘宁解放区军队组建西北野战军,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习仲勋任副政治委员;陈赓、谢富治率军黄河挺进豫西。8月,彭德怀收复陕甘宁边区;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威胁南京、武汉。10月,国军占领鲁东。11月,共军占领石家庄。12月,华东野战军攻入豫皖苏。

民国三十七年(1948),1月,中共军队(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民主联军等)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民主联军改为东北野战军,林彪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任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吕正操、周保中、肖劲光任副司令员,罗荣桓任第一副政治委员,陈云、李富春任副政治委员,刘亚楼、伍修权任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2月,受白崇禧围剿,刘邓大军减员过半撤出大别山。3月,毛泽东率中共中央东渡黄河,驻扎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5月,蒋介石(61岁)、李宗仁分别就任国民政府总统和副总统;晋冀鲁豫野战军改为中原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共军占领晋南。8月,东北野战军控制了东北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国民政府进行金圆券改革,限期以金圆券1比300万的比价兑换法币,但由于无节制发行金圆券迅速引起通货膨胀和混乱。9月,华东野战军占领济南,歼敌10余万;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11月,中共取得辽沈战役胜利(国军参战55万人、伤亡被俘47万人,共军参战70万人、伤亡6.9万人),中共完全占领东北地区;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东北野战军、华北野战军发起平津战役;蒋介石妻子宋美龄赴美求援未果。12月,蒋介石任命陈诚为台湾省主席兼台湾警备总司令。

民国三十八年(1949),1月,中共取得平津战役胜利(国军参战52万人、伤亡2万人、被俘50万人,共军参战100万人、伤亡3.9万人),中共占领华北地区;中共取得淮海战役胜利(国军参战80万人、伤亡被俘55万人,共军参战100万人、伤亡10余万人),中共占领淮河流域;蒋介石(62岁)辞去总统,由副总统李宗仁代理,蒋介石仍担任国民党总裁。2月,西北野战军改称第一野战军(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张宗逊、赵寿山任副司令员,阎揆要任参谋长,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王政柱、李夫克任副参谋长,张德生任政治部副主任),中原野战军改称第二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张际春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达任参谋长),华东野战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陈毅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为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治委员,谭震林为第一副政治委员,张震为参谋长,唐亮为政治部主任)。3月,东北野战军改为第四野战军(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政治委员,萧克任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4月,国共进行谈判但旋即破裂,解放军占领南京。5月,中共解放江苏、上海、江西、陕西。8月,中共解放青海、宁夏、新疆;苏联第一个原子弹在哈萨克爆炸成功。9月,中共解放湖北、湖南、广西;蒋介石命军统特务将杨虎城(有三妻四子六女,幼子幼女与杨一起被杀)杀害。10月,毛泽东在北京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苏建交,蒋介石与苏联断交;中共解放广东;解放军进攻金门失败。11月,中共解放云南、西康;代总统李宗仁经香港逃美国就医。12月,中共解放四川,蒋介石乘飞机逃亡台湾;蒋介石任命吴国桢为台湾省主席兼保安司令。

1950年,3月,蒋介石(63岁)在台湾复任中华民国总统,任命陈诚为行政院长、孙立人为陆军总司令。5月,中共解放海南岛。6月,朝鲜战争爆发。8月,金日成攻占朝鲜半岛90%领土。9月,美国率联合国军出兵朝鲜。10月,中国派兵朝作战。

1951年,1月,蒋介石(64岁)将全省地主耕地进行重新丈量,登记造册,并颁布《耕者有其田法条例》(地主可以保留水田43.5亩或者旱地87亩,超出耕地一律由政府征收后分给农民,征耕地价为全年作物收获量的2.5倍,用债券和股票的形式支付给地主)。5月,中共解放西藏。

1952年,4月,台日签订《中华民国与日本国间和平条约》,放弃日本战争赔款。10月,国民党在台北召开七大,蒋介石(65岁)连任总裁。

1953年,1月,艾森豪威尔就任美国总统,杜鲁门卸任。3月,苏联主席斯大林去世;蒋介石(66岁)废除《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不再承认外蒙古独立。4月,蒋介石将台湾省主席吴国桢免职;台湾土改完成,实现了耕者有其田。7月,朝鲜战争结束。

1954年,3月,蒋介石(67岁)任中华民国总统,陈诚任副总统。12月,台美签订《中美共同防御条约》。

1955年,6月,蒋介石(68岁)将陆军总司令孙立人免职,此后一直软禁。

1956年,12月,蒋介石(69岁)完成《苏俄在中国–中国与俄共三十年经历纪要》并出版,检讨在大陆失败的教训。

1957年,10月,国民党在台北召开八大,蒋介石(70岁)连任总裁,陈诚任副总裁(新增设)。

1958年,8月,国共在金门炮战。10月,解放军宣布解除封锁,改为单打双停(逢单日炮击,双日不炮击)。

1960年,5月,蒋介石(73岁)任中华民国总统,陈诚任副总统,美国部分制造业转移日台韩,台湾经济开始起飞。

1961年,1月,肯尼迪就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卸任。

1963年,11月,国民党在台北召开九大,蒋介石(76岁)连任总裁,陈诚连任副总裁;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身亡,副总统约翰逊继任总统。12月,陈诚因病辞去一切职务,蒋介石任命严家淦为行政院长。

1964年,5月,陈诚复任副总统;行政院长严家淦提名蒋经国为国防部副部长。10月,中国第一个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试爆成功。

1965年,1月,约翰逊就任美国总统。3月,国民党副总裁陈诚因肝癌去世。

1966年,5月,蒋介石(79岁)连任中华民国总统,严家淦任副总统兼行政院长。7月,蒋介石侧室姚冶诚(晚年随蒋纬国一家生活)在台湾去世。

1969年,1月,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3月,国民党在台北召开十大,蒋介石(82岁)连任总裁。

1971年,1月,蒋介石(84岁)前妻陈洁如(66岁)在香港病逝,陈洁如离婚后未嫁,获得哥伦比亚硕士学位,有一养女蒋瑶光。10月,中国大陆恢复联合国席位,台湾政府被驱逐出联合国。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大陆。5月,蒋介石(85岁)连任中华民国总统,严家淦连任副总统;6月,蒋介石任命蒋经国为行政院长。9月,中日恢复邦交,日本与台湾断交。

1974年,1月,行政院长蒋经国开展十大建设(南北高速公路、铁路电气化、北回铁路、桃园国际机场、台中港、苏澳港、中国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台湾中油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核能发电站)。8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辞职,副总统福特就任总统。

1975年,4月,蒋介石病逝于台北士林官邸,享年88岁,灵柩暂厝在桃园县大溪镇的慈湖陵寝;副总统严家淦继任总统。

1976年,11月,国民党在台北召开十一大,为蒋介石保留总裁职务,恢复国民党主席职位,蒋经国当选国民党主席。

1978年,5月,蒋经国任中华民国总统。

3.蒋经国生平录

清宣统二年(1910),4月,蒋经国(1910-1988)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府奉化县溪口镇溪口村,为蒋介石(23岁)长子,其后随母亲毛福梅(时年28岁,生卒1882-1939)、奶奶王采玉(时年46岁,生卒1864-1921)在溪口镇长大。12月,父亲蒋介石从东京振武学校毕业,在日本陆军第十三师团第十九联队担任士官候补生,负责喂马等。

清宣统三年(1911),10月,武昌起义爆发,蒋介石(24岁)放弃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深造机会,回国参加革命。12月,蒋介石被沪军都督陈其美任命为沪军第五团团长,并与陈其美、黄郛结拜为“盟兄弟”。

民国元年(1912),1月,蒋介石(25岁)受沪军都督陈其美(34岁)指使,暗杀光复会领袖陶成章(1878-1912)。2月,蒋介石避往日本,曾办《军声》杂志,发表《征蒙作战诌议》《蒙藏问题之根本解决》等文章。

民国二年(1913),4月,蒋介石(26岁)纳姚冶诚(26岁)为侧室。

民国九年(1920),蒋经国(10岁)被父亲蒋介石(33岁)安排在上海万竹小学读书,由在上海经商的陈果夫(陈其美侄子)协助照料。

民国十年(1921),6月,奶奶王采玉(57岁)心脏病复发去逝,蒋经国(11岁)随父回乡治丧。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12月,蒋介石与陈洁如在上海结婚,并与蒋经国母亲毛福梅离婚。

民国十四年(1925),2月,蒋介石(38岁)、陈洁如(20岁)婚后未育,收养一女蒋瑶光;蒋介石率黄埔军校学生军参加东征。3月,东征军击溃陈炯明主力;孙中山(59岁)因癌症在北京去世。6月,杨希闵、刘震寰在广州叛乱,密谋自立,许崇智、蒋介石率军平息,蒋介石担任广州卫戍区司令。7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组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10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校校军为第一军,蒋介石任军长;蒋经国(15岁)赴苏联留学,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不久加入苏联共产党。

民国十五年(1926),2月,蒋经国(16岁)在莫斯科中山大学与冯弗能(14岁,冯玉祥长女)相恋并结婚。

民国十六年(1927),4月,父亲蒋介石(40岁)在国内清共,蒋经国(17岁)被扣押。5月,蒋经国发表声明讨伐蒋介石背叛革命,其后到西伯利亚当列兵;冯弗能回国,蒋冯分手。8月,蒋介石哄骗陈洁如(22岁)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随后登报声明与毛福梅、姚冶诚、陈洁如不再有婚姻关系。12月,蒋介石(40岁)与宋美龄(29岁)在上海结婚。

民国十七年(1928),1月,蒋介石(41岁)复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2月,国民党召开二届四中全会,选举蒋介石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6月,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共产国际代表布哈林参会,选举苏兆征、向忠发、项英、周恩来、蔡和森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委员,向忠发为中央政治局主席兼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主席,周恩来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秘书长。8月,蒋介石(41岁)遇刺,妻子宋美龄(30岁)流产。9月,蒋经国(18岁)被召回莫斯科,其后在列宁格勒托玛卡红军军校学习。10月,谭延闿辞去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任国民政府主席并兼任陆海空军总司令,改组国民政府,宣布军政时期结束,实行训政。12月,张学良在东北通电东北易帜,宣布效忠南京中央政府,北伐至此宣布成功,中国从形式上走向统一。

民国二十一年(1932),蒋经国(22岁)从列宁格勒托玛卡红军军校毕业,分配在乌拉尔重型机械厂工作。

民国二十二年(1933),蒋经国(23岁)与车间女工芬娜(17岁,生卒1916-2004)相恋,芬娜出生于叶卡捷琳堡,十月革命后双亲(沙俄贵族)亡故,自幼随姐姐安娜在西伯利亚流放中长大。

民国二十四年(1935),3月,蒋经国(25岁)与芬娜(19岁)在乌拉尔重型机械厂结婚。12月,蒋经国长子蒋孝文(1935-1989)出生。

民国二十五年(1936),1月,蒋经国(26岁)在苏联《真理报》发表谴责蒋介石的公开信。12月,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其后和平解决。

民国二十六年(1937),2月,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在南京召开,会议决定停止内战、联俄联共、共同抗日。4月,经斯大林批准,蒋经国(27岁)携妻子回国;蒋介石为自己的长孙赐名蒋孝文,蒋经国为妻子芬娜改名蒋方良。5月,蒋经国携妻子回奉化溪口与母亲毛福梅团聚,并遵父命读《孟子》《曾文正公家书》《总理全集》《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等书。7月,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蒋介石号召全民抗战,日军占领北京、天津。8月,国军发起淞沪会战;中苏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中苏易货协定》,苏联开始军援中国。11月,日军占领上海、山西、河北。12月,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日军占领南京,并屠杀军警、平民30万以上;日军进攻山东,韩复渠率军溃逃,黄河防线失守;蒋经国(27岁)去南昌从军抗战。

民国二十七年(1938),1月,日军占领山东大部。2月,日军占领江苏南部。3月,国民党在武昌推举蒋介石(51岁)任总裁、汪精卫任副总裁。4月,日军占领河南北部;李宗仁在山东枣庄台儿庄战役重创日军;蒋经国(28岁)任三青团江西支团主任。5月,日军占领苏北、豫东、皖北;蒋经国妻子蒋方良返回苏联。6月,日军占领开封,蒋介石命令在花园口炸开黄河南岸大坝;日军占领安徽安庆,直逼武汉,蒋介石组织武汉会战。7月,日军攻占江西九江。10月,日军攻占信阳、广州、武汉;日军由于战线太长、伤亡过多、占领区反抗,不再发起大的进攻;蒋经国长女蒋孝章(1938-)在苏联出生。11月,蒋经国任江西赣南行政督察专员兼赣县县长。

民国二十八年(1939),5月,章亚若(时年26岁,刚丧夫,1913-1942)担任蒋经国秘书,章亚若毕业于江西南昌女中,13岁与表哥唐英刚(唐英刚任江西省监狱职员,章亚若后任江西省高等法院文书)结婚并育有两子(唐远波、唐远辉),但在23岁时丈夫乘船溺水去世,章亚若避乱至赣州并进入赣南公署工作。9月,历时四个月的诺门坎战役结束,日本战败退出外蒙古,此后不敢入侵苏联;德国攻占波兰(英法盟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日军进攻长沙,蒋介石(52岁)组织长沙会战。12月,日本飞机轰炸浙江奉化,母亲毛福梅(57岁)被炸死,蒋经国(29岁)返乡安葬。

民国二十九年(1940),蒋经国(30岁)任赣南地区专员兼保安司令,推行减免地租、耕者有其田,并查禁黄赌毒行业。

民国三十年(1941),4月,苏联与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苏联承认满洲国,日本承认蒙古国,两国在战争中相互保证中立。6月,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进攻苏联。7月,蒋经国(31岁)妻子蒋方良回国,蒋经国安排章亚若教授蒋方良汉语。

民国三十一年(1942),3月,蒋经国二子蒋孝严(母章亚若,生卒1942-)、三子蒋孝慈(母章亚若,生卒1942-1996)在广西桂林双胎出生。8月,蒋经国情人章亚若在广西桂林医院身亡,年仅29岁。

民国三十三年(1944),1月,蒋经国(34岁)任三青团中央干部学校教育长。10月,蒋介石发起十万青年从军运动,蒋经国任青年军总政治部主任。

民国三十四年(1945),4月,蒋经国四子蒋孝武(母蒋方良,生卒1945-1991)在重庆出生。5月,德国投降。6月,蒋经国(34岁)随行政院长宋子文赴苏联谈判。8月,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各投掷一枚原子弹,死伤39万人;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日本投降。10月,蒋经国任东北行营外交特派员。

民国三十五年(1946),6月,国军内战全面爆发。11月,中华民国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制定了《中华民国宪法》。

民国三十六年(1947),3月,胡宗南率军23万占领陕甘宁边区,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在陕北各地躲藏。4月,东北民主联军三下江南四保临江。6月,国军占领鲁中;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12万强渡黄河。8月,彭德怀收复陕甘宁边区。10月,国军占领鲁东。11月,共军占领石家庄。12月,华东野战军攻入豫皖苏。

民国三十七年(1948),5月,蒋介石(61岁)、李宗仁分别就任国民政府总统和副总统。8月,东北野战军控制了东北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国民政府进行金圆券改革,限期以金圆券1比300万的比价兑换法币,但由于无节制发行金圆券迅速引起通货膨胀和混乱。9月,华东野战军占领济南,歼敌10余万;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10月,蒋经国五子蒋孝勇(母蒋方良,生卒1948-1996)在上海出生。11月,中共取得辽沈战役胜利,占领东北地区,并发起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蒋介石妻子宋美龄赴美求援未果。12月,蒋介石任命陈诚为台湾省主席兼台湾警备总司令。

民国三十八年(1949),1月,中共取得平津战役、淮海战役胜利,占领华北地区、淮河流域;蒋介石(62岁)辞去总统,由副总统李宗仁代理,蒋介石仍担任国民党总裁;蒋经国随父亲退居溪口。4月,国共进行谈判但旋即破裂,解放军占领南京。5月,中共解放江苏、上海、江西、陕西。8月,中共解放青海、宁夏、新疆;苏联第一个原子弹在哈萨克爆炸成功。9月,中共解放湖北、湖南、广西。10月,毛泽东在北京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苏建交,蒋介石与苏联断交;中共解放广东;解放军进攻金门失败。11月,中共解放云南、西康;代总统李宗仁经香港逃美国就医。12月,中共解放四川,蒋经国(39岁)随父亲乘飞机逃亡台湾;蒋介石任命吴国桢为台湾省主席兼保安司令。

1950年,3月,蒋介石(63岁)在台湾复任中华民国总统,任命陈诚为行政院长、孙立人为陆军总司令。5月,中共解放海南岛。6月,朝鲜战争爆发。8月,金日成攻占朝鲜半岛90%领土。9月,美国率联合国军出兵朝鲜。10月,中国派兵朝作战。11月,蒋经国(40岁)任国民党台湾省党部主任委员。

1951年,1月,蒋介石(64岁)将全省地主耕地进行重新丈量,登记造册,并颁布《耕者有其田法条例》(地主可以保留水田43.5亩或者旱地87亩,超出耕地一律由政府征收后分给农民,征耕地价为全年作物收获量的2.5倍,用债券和股票的形式支付给地主)。5月,中共解放西藏。

1952年,4月,台日签订《中华民国与日本国间和平条约》,放弃日本战争赔款。10月,国民党在台北召开七大,蒋介石(65岁)连任总裁。

1953年,1月,艾森豪威尔就任美国总统,杜鲁门卸任。3月,苏联主席斯大林去世;蒋介石(66岁)废除《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不再承认外蒙古独立。4月,蒋介石将台湾省主席吴国桢免职;台湾土改完成,实现了耕者有其田。7月,朝鲜战争结束。

1954年,3月,蒋介石(67岁)任中华民国总统,陈诚任副总统。12月,台美签订《中美共同防御条约》。

1955年,6月,蒋介石(68岁)将陆军总司令孙立人免职,此后一直软禁。

1960年,5月,蒋介石(73岁)任中华民国总统,陈诚任副总统,美国部分制造业转移日台韩,台湾经济开始起飞。

1963年,11月,国民党在台北召开九大,蒋介石(76岁)连任总裁,陈诚连任副总裁;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身亡,副总统约翰逊继任总统。12月,陈诚因病辞去一切职务,蒋介石任命严家淦为行政院长。

1964年,5月,陈诚复任副总统;行政院长严家淦提名蒋经国(54岁)为国防部副部长。10月,中国第一个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试爆成功。

1965年,1月,约翰逊就任美国总统。3月,国民党副总裁陈诚因肝癌去世。

1966年,5月,蒋介石(79岁)连任中华民国总统,严家淦任副总统兼行政院长。7月,蒋介石侧室姚冶诚(晚年随蒋纬国一家生活)在台湾去世。

1971年,1月,蒋介石(84岁)前妻陈洁如(66岁)在香港病逝。10月,中国大陆恢复联合国席位,台湾政府被驱逐出联合国;台大教授兼农复会农业经济组组长李登辉(48岁)加入国民党。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大陆。5月,蒋介石(85岁)连任中华民国总统,严家淦连任副总统;6月,蒋介石任命蒋经国(62岁)为行政院长。7月,行政院长蒋经国任命李登辉(49岁)担任政务委员(主管农业)。9月,中日恢复邦交,日本与台湾断交。

1974年,1月,行政院长蒋经国(64岁)开展十大建设(南北高速公路、铁路电气化、北回铁路、桃园国际机场、台中港、苏澳港、中国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台湾中油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核能发电站)。8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辞职,副总统福特就任总统。

1975年,4月,蒋介石(88岁)病逝于台北,副总统严家淦继任总统,蒋经国(65岁)仍任行政院长。9月,继母宋美龄(77岁)移居美国纽约。

1976年,11月,国民党在台北召开十一大,为蒋介石保留总裁职务,恢复国民党主席职位,蒋经国(66岁)当选国民党主席;李登辉(53岁)当选国民党中央委员。

1978年,5月,蒋经国(68岁)任中华民国总统。6月,蒋经国任命李登辉(55岁)为台北市长。

1979年,12月,李登辉(56岁)当选国民党中常委。

1981年,5月,蒋经国(71岁)任命李登辉(58岁)为台湾省主席。

1982年,3月,台湾省主席李登辉(59岁)独子李宪文(1950-1982)患癌去世(仅有一岁女儿)。

1984年,5月,蒋经国(74岁)连任中华民国总统,李登辉(61岁)任副总统。

1986年,10月,蒋经国(75岁)为蒋介石举办百年冥寿,继母宋美龄(88岁)回国定居台北士林官邸。

1988年,1月,蒋经国(78岁)在台北病逝,副总统李登辉(65岁)继任总统。2月,李登辉代理国民党主席。7月,国民党召开十三大,李登辉当选国民党主席。

蒋经国娶二妻冯弗能、蒋方良,有一情人章亚若,生五子蒋孝文(母蒋方良)、蒋孝严(母章亚若)、蒋孝慈(母章亚若)、蒋孝武(母蒋方良)、蒋孝勇(母蒋方良),生一女蒋孝章(母蒋方良),收养一子蒋孝滨(孤儿)。有六孙蒋万安、蒋劲松、蒋友松、蒋友柏、蒋友常和蒋友青。

4.蒋介石家谱

近代五大家族--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孙中山、蒋介石

5.蒋介石家族

蒋介石高祖父蒋继全有独子蒋祁增,蒋祁增有三子蒋斯生、蒋斯水、蒋斯千,但仅蒋斯千传嗣,蒋斯千有二子蒋肇海、蒋肇聪,蒋肇海有二子蒋周良、蒋周清,蒋肇聪有二子蒋介卿、蒋介石。

蒋继全传四世,玄孙仅蒋周良、蒋周清、蒋介卿、蒋介石四人。

(1)蒋周良支

蒋周良,蒋肇海长子,生于清咸丰七年(1857),卒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卒年44岁,生平不详、后代不详。

(2)蒋周清支

蒋周清,蒋肇海次子,生于清同治四年(1865),卒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卒年35岁,生平不详、后代不详。

(3)蒋介卿支

蒋介卿,谱名蒋周康,蒋肇聪长子,清光绪元年(1875)出生。

光绪十六年(1890),蒋介卿(15岁)结婚。

光绪十九年(1893),蒋介卿(18岁)中秀才(郡庠生)。

光绪二十一年(1895),蒋介卿(20岁)父亲蒋肇聪(1842-1895)去世。

光绪二十二年(1896),蒋介卿(21岁)主持分家,自己分得玉泰盐铺等产业,继母王采玉(32岁)及子女分得老宅房屋、24亩稻田。

光绪三十年(1904),蒋介卿(29岁)长子蒋国柄(1904-1982)出生。

其后蒋介卿在四明专科学校法政科毕业,历任台州地方法院推事、广州地方审判厅推事、英德县县长。

民国十七年(1928),蒋介石(41岁)任国民政府主席兼陆海空总司令,蒋介卿(53岁)任浙江海关监督、浙江省政府委员。几年后辞职回到奉化溪口镇经商,开设公裕钱庄等。

民国二十五年(1936),西安事变蒋介石被抓,蒋介卿(61岁)闻讯中风,三日后亡故。

民国二十六年(1937),蒋介石为兄蒋介卿治丧出殡,国民党要员(林森、冯玉祥、阎锡山、居正、何应钦等)均亲往吊唁,奉化乡间轰动一时。

蒋介卿有一子蒋国柄、一女蒋华秀。

蒋国柄,蒋介卿独子,光绪三十年(1904)出生。早年就读上海中山学校,1929年10月入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二十二期步兵科,1931年7月毕业。历任中华民国陆军八十八师参谋(少校军衔)、团副(中校军衔)、江西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参议。1949年移居台湾。1982年病逝世于台北。蒋国柄有一子四女。

蒋华秀,蒋介卿独女,生卒不详,嫁韦永成(白崇禧外甥)。

(4)蒋介石支

蒋介石,谱名蒋周泰,蒋肇聪次子,清光绪十三年(1887)出生,1975年卒,享年88岁。娶四妻毛福梅、姚冶诚、陈洁如、宋美龄,生一子蒋经国,收养一子蒋纬国、一女蒋瑶光。

蒋经国,蒋介石长子,清宣统二年(1910)出生,1988年卒,享年78岁。娶二妻冯弗能、蒋方良、有一情人章亚若,生五子蒋孝文(母蒋方良)、蒋孝严(母章亚若)、蒋孝慈(母章亚若)、蒋孝武(母蒋方良)、蒋孝勇(母蒋方良),生一女蒋孝章(母蒋方良),收养一子蒋孝滨(孤儿)。有六孙蒋万安、蒋劲松、蒋友松、蒋友柏、蒋友常和蒋友青。

蒋孝滨(1933-),孤儿,因与蒋孝文年龄相仿,被蒋方良收养,成为蒋孝文玩伴。入台后改名邱明山。后因经商招摇,被蒋经国圈进。有一子。

蒋孝文(1935-1989),1935年生于苏联,1937年回国,1949年到台湾。1955年在美国旧金山大学留学,1960年与徐乃锦在美国完婚,1961年女儿蒋友梅出生。其后任台湾电力公司桃园区管理处处长、国民党桃园县党部主任委员。1970年,因遗传糖尿病外加酗酒而突然昏迷,记忆力受损,之后卧病在19年。1989年因咽喉癌病逝台北荣民总医院,享年54岁。有一女蒋友梅。

蒋孝严(1942-),1942年生于桂林,由舅舅抚养长大,1949年到台湾。毕业于东吴大学(本科)、乔治城大学(硕士)。1974年在驻美使馆工作。1977年任外交部北美司第一科科长。1980年任北美司副司长。1982年任北美司司长。1986年任外交部常务次长。1990年任外交部政务次长。1996年任外交部长。1997年任行政院副院长兼国民党中央秘书长。1998年任总统幕僚长。2000年民进党执政,任台湾发展协会理事长、大华投资公司董事长。2008年任国民党副主席。2014年任国民党荣誉副主席。现在还担任中国台商发展协会理事长。娶妻黄美伦,生一子蒋万安,生二女蒋惠兰、蒋惠筠。

蒋孝慈(1942-1996),1942年生于桂林,由舅舅抚养长大,1949年到台湾。获东吴大学中文法律双学士、美国杜兰大学法学博士。曾任东吴大学校长,国民党中央委员,1996年中风病逝,享年54岁。有一子蒋劲松、一女蒋友菊。

蒋孝武(1945-1991),1945年生于重庆,1949年到台湾。1966年毕业于台湾大学政治系。1969年德国慕尼黑政治学院毕业。1974年获中国文化学院中美关系研究所法学硕士学位。1976年任中央广播电台主任。1977年任台湾广播电视事业协会理事长、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务顾问、新闻党部常务委员。1979年进入国家安全会议。1980年任中国广播公司总经理。1984年,派人将知名作家刘宜良(笔名江南)暗杀于旧金山。1985年,蒋经国接受美国《时代》杂志专访时表示未考虑由蒋家人士继任总统。1986年外任台湾驻新加坡商务代表团副代表。1988年。蒋经国去世,蒋孝武升任台湾驻新加坡商务代表团代表。1990年改任亚东关系协会驻日代表。1991年卸职回台,不久因慢性胰腺炎去世,年仅46岁。娶三妻汪长诗、郑绵绵、蔡惠媚,生一子蒋友松(母汪长诗)、一女蒋友兰(母汪长诗)。

蒋孝勇(1948-1996),1948年生于上海,1949年到台湾。1964年考入陆军军官学校预备学生班。1970年因脚扭伤离开军队。1971年就读台湾大学。1973年与方智怡结婚。1988年蒋经国病逝。1989年当选国民党中央委员。1990年,举家移居加拿大,其后加入加拿大国籍。1996年,蒋孝勇因患癌症在台北荣民总医院去世,年仅48岁。娶妻方智怡,生三子蒋友柏、蒋友常和蒋友青。

蒋纬国,蒋介石次子,民国五年(1916)出生。1936年随军事顾问蒋百里赴德考察军事,任少尉侍从官。1937年就读德国陆军慕尼黑军官学校。1939年从慕尼黑军官学校毕业,并随德军闪击波兰。1940年德日同盟,回国参加抗战,任少尉排长,驻守陕西潼关。1944年娶妻石静宜(1918-1953)。1946年在装甲部队任职。1949年到台湾,其后任陆军指挥参谋学院院长。1950年任装甲兵司令。1953年妻子石静宜难产而死。1957年在日本与邱爱伦结婚,戴安国(戴季陶之子)主持婚礼。1962年生子蒋孝刚。1964年装甲部队湖口兵变,蒋纬国受猜忌。1966年养母姚冶诚去世。1969年创设战争学院。1972年与邱爱伦分居。1975年蒋介石去世,蒋纬国授陆军二级上将,任三军大学校长;邱爱伦随宋美龄定居美国。1980年任联勤总司令,离异女演员陈丽丽因《江南游》走红,后成为蒋纬国情人。1986年退役,任国家安全会议秘书长。1988年蒋经国去世,蒋纬国声明自己实为戴季陶之子。1993年受聘为总统府资政。 1997年因糖尿病并发症逝于台北荣民总医院卒,享年81岁。娶二妻石静宜、邱爱伦、有一情人陈丽丽,生一子蒋孝刚(母邱爱伦)。

蒋孝刚,蒋纬国独子,1963年生于台湾。1984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法律系。1987年与美籍华人王倚惠在纽约结婚,此后在美国从事律师行业。有一子蒋友捷、一女蒋友涓。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