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三年 这一示范区将更有“范儿”

交通枢纽、运输中转站、免税店……提到机场航空枢纽,多数人一般会联想到这些概念。但它对于城市发展的意义远不止此。

依托机场航空业务为核心,发展客运、货运、物流、休闲度假、购物、商务旅游等多元产业集群的临空经济区,正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器。

作为全国第四个获批的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重庆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5年)》(下简称《实施方案》)于日前正式发布,示范区建设有了“时间表”和“施工图”——

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临空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进出口总额达到2000亿元,全面建成创新驱动、开放引领、宜居宜业的临空经济示范区。

这意味着未来3年,这一示范区的国际范、创新范、人文范将充分展现,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支撑引领作用会愈发凸显。

未来三年 这一示范区将更有“范儿”

▲8月6日清晨,繁忙的重庆江北国际机场。 龙帆 摄/视觉重庆

国际范

从世界范围看,航空枢纽和其所在的临空经济区成为城市经济增长极的例子不在少数。

如孟菲斯国际机场,是美国联邦快递公司的业务核心航空运输枢纽;

荷兰史基浦机场以高科技产业、物流业与金融服务业为主导;

德国法兰克福机场着重发展金融和会展行业;

韩国仁川机场航空城发展集住宅、商业、休闲、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临空经济区;

……

这些在国际上颇具影响力的城市,无一例外都通过用足机场航空枢纽这个撬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支点,获得了扩大开放和助推发展的强劲动能。

反观重庆临空经济示范区,将如何进一步彰显“国际范”?

——着力夯实家底。示范区坐拥4F级民用国际机场、中国八大区域枢纽机场之一的重庆江北国际机场。目前该机场正在扩建T3B航站楼和第四跑道,预计2024年建成,能满足年旅客吞吐量8000万人次。值得一提的是,T3B航站楼建筑面积约36万平方米,是目前全球吞吐量最大的单体“卫星厅”,未来3年家底将得到进一步夯实。

——一手抓“硬实力”。示范区将以江北国际机场为主体打造国际航空枢纽,加快建成内陆开放空中门户。按照《实施方案》,未来3年,江北国际机场实现旅客吞吐量635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60万吨,国际(地区)货邮吞吐量占比达到40%,国际(地区)航线数量达到115条,国内客运通航城市超过185个,基本形成通达国内、覆盖亚洲欧洲澳洲美洲的全球航线网络。这是重庆与世界“双向奔赴”的展望,将使得示范区发展的“腰杆”更硬、底气更足。

——一手强“软实力”。示范区将瞄准“临空国际贸易中心”目标,围绕跨境电商B2B、特色服务外包、服务贸易平台、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试点等大做文章,不断提升开放度和竞争力;瞄准“国际临空都市区”目标,大力发展临空特色突出的国际商品消费、免税商业、数字贸易,打造国际消费的新标杆,同时围绕机场布局一批高端国际人才公寓、国际化社区,配套引进国际学校、医院,设立国际友人交流服务中心等便民机构,打造开放、包容、友好的国际化人居环境。

未来三年 这一示范区将更有“范儿”

▲重庆临空前沿科技城,利纳马汽车系统(重庆)有限公司生产基地。解小溪 摄/视觉重庆

创新范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临空经济示范区作为改革创新的产物,最鲜明的特色是临空经济,最强劲的动力是创新。

实践表明,临空经济兼具经济外溢性、配置开放性和产业高端性等特征,有利于引领和带动区域创新发展。

权威机构日前发布的《中国临空经济发展指数报告(2022)》显示,上海浦东临空经济区、北京首都机场临空经济示范区、广州临空经济示范区位列总指数前三名。对照这些“标兵”,重庆临空经济示范区无论是总体实力、国际开放程度,还是创新水平、生活便利化等方面,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两江观察注意到,《实施方案》在创新方面着墨颇多,“示范区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强化技术、制度、政策、模式创新,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高度融合”“探索国际运输开放创新”……未来3年,越来越多的创新元素将注入示范区发展全过程。

——提升产业发展“含新量”。产业是临空经济的“灵魂”。示范区将突出主导产业发展,加快引入和发展航空航天高新技术和核心产业,补齐建强临空制造产业链,加快建成临空高端制造业集聚区;发展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智能终端产业、软件信息产业,做大做优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依托悦来国际会展城发展航空展览展示业务,以重庆设计公园建设布局工业设计,聚力发展临空型现代服务业,千方百计提升产业发展“含新量”。

——提高创新驱动引领“成色”。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要当好“领头羊”。在创新平台上,构建“政产学研金用”一体的协同创新体系。如以中新(重庆)大数据智能化产业示范基地为支撑,加快推进中关村信息谷协同创新中心等项目建设,建设一批汽车智能化、先进计算、公共服务共享等研发平台。在区域创新协同上,构建联合创新机制。如加强示范区与西部科学城、川渝高竹新区协同创新,打造临空创新产业生态圈;完善以企业为主体配置全球要素资源的创新机制,形成产业明确、服务专业、国际协同的创新创业格局。

未来三年 这一示范区将更有“范儿”

▲重庆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效果图。(图源视觉重庆)

人文范

临空经济示范区依空港而兴,但绝不是冷冰冰的“水泥森林”,而是以区促产、以区建城、以产兴城、以城聚人,在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让城市更具人文范和“烟火气”,实现“产—城—人”融合发展。

比如,荷兰将国家博物馆和图书馆搬进了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机场,提供涵盖29种语言的1200本书籍供旅客阅读;

在新加坡樟宜机场内就可以完成一场“新加坡之旅”,五个主题公园24小时免费开放,甚至可以在蜂蛹屋亲眼见证破茧化蝶的全过程;

在北京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屋顶花园、垂直绿化、口袋公园、组团绿地组成的国际航空社区绿色体系,将与中央公园一体化衔接,为人们提供充足的户外休闲运动场地空间。

按照《实施方案》,“低碳人文国际临空都市区”是重庆临空经济示范区的发展目标之一,明确要融入中国文化、巴渝特色、临空元素,营造多元包容的人文氛围。

目前,重庆正在大力建设人文化现代大都市。作为展现重庆城市形象“窗口”的临空经济示范区,也将有更多人文化项目落地。

比如,在城市建设上,打造一批建筑空间丰富多彩、建筑风格和谐统一、建筑审美高雅大方、设施设备先进齐全的商业楼宇和五星级商务酒店。

再如,在航站楼空间设计、服务流程、商业服务等方面,深度嵌入重庆文化基因,打造“巴渝文化、山水重庆”的特色文化场景。

一年一小步,三年一大步。可以预见,在新的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世界城市创新体系中,越来越有范儿的重庆临空经济示范区将占据更加有利地位,成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载体和重要推动力量。

编辑/ 吴风 责校/慕云歌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