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媒体曾报告,港珠澳大桥是“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它是连接香港、珠海、澳门的桥隧大工程,给我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更关键的是:中国制造。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构想最先是由一位香港富豪胡应湘提出来的。
记者问他:“你所面对的最大阻力是什么?”
胡应湘:“香港的某些财团。”
这些财团中,反对声最大之一就是李嘉诚。
为什么他要反对?
因为建桥成功,大量货品的运输会从水路改为过桥,这将大大影响到码头生意。而当时香港的20个码头中,有13个是李嘉诚的,这无疑是断他的财路。
对于有利经济发展的项目,李嘉诚只是简单回到:“建桥方便来往是好,但也要考虑货物运输。”
但他最重视的一把手霍建宁就不同了。
他在香港被称为“打工皇帝”,年工资过亿,听到消息后还在加拿大,就直接通过媒体放狠话:“胡先生要兴建大桥,他赚到钱,我会恭喜他,他去做他的世界不要紧,不要做我的世界,这是会死人的。”
面对如此强烈的反对声,胡应湘从容不迫,态度强硬:“好,我就等你的恭喜。哪怕大桥回收期一百年我也要来建!”
其实,不仅仅是港珠澳大桥。早在60、70年代起,胡应湘与李嘉诚就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商人方式”。
1935年,胡应湘出生在香港,父亲被称为“香港的士大王”,香港的所有出租车里,有近一半是他家的。
读书时,胡应湘凭着优秀的成绩考到美国普林斯大学。因为对修桥建楼感兴趣,就选择土木工程系。
在他顺利完成学业后,美国人劝他留下来发展。胡应湘没有一丝犹豫,直接拒绝,原因很简单:我是100%的中国人,我想在祖国做出成就。
回到香港,父亲帮忙出资,支持胡应湘创办建筑公司。
这一年,李嘉诚辞去经理位置,开始创业,成立“长江塑胶厂”。
胡应湘建设的项目里,许多都是自己再三衡量,亲自把关,最终敲定的。
因为不愁资金,再加上自己谨慎用心,胡应湘很快在香港做出了口碑。后来他看到房地产行业趋势非常好,便跟父亲商量,把家里的主营业务的士转为房地产。
这期间,李嘉诚的工厂虽然创办顺利,却受到厂房租金的严重困扰。
这是为何?
因为当时香港发展迅速,内地移民人数众多,房价不断攀升。业主很清楚这点,所以不肯签订长期合同,一到续租就又大大增加租金。
李嘉诚有气没地方撒,但同时他也意识到,房地产行业里潜藏黄金。
随后,他跟胡应湘一样,杀入房地产行业“捞金”。
1972年,胡应湘与李嘉诚一起被媒体称为“华资地产五虎将”,一篇财经文章写道:“胡应湘的合和是五虎将中最早上市的公司,股价排名第一,实力最强,俨然是老大哥。”
当时李嘉诚排在最末,胡应湘的资产是李嘉诚的20倍。
但“大哥”与“小弟”,因为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资产差距不断拉开。
1978年,北京领导们邀请一批香港富商,参加国庆典礼,其中有胡应湘、李嘉诚、霍英东等。
上头的这个举动很明显,内地想要发展经济,必须利用外商投资,香港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窗口。
香港富商们的心中也有数,这将是未来几十年的发财机会。
胡应湘在这期间,走访了北京、广州、成都、武汉、大连等多个城市,这让他非常惊讶:“国内与香港的人才潜力都差不多,怎么内地那么穷,难道从深圳过河以后就差那么多?香港能富起来,国内怎么就不行?”
一番感慨后,他立即尽自己所能,在内地接连做出大举动。
他号召郑裕彤、李兆基、李嘉诚等人一起出资,在广州建设第一家五星级酒店。
为什么建大酒店?
因为在胡应湘看来,内地想要招商引资,就必须要有好的门面,所以先从接待投资者的高级酒店开始。
从1984年开业以来,这家五星级酒店,成功接待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国家领导与富商,成为内地连接外商的一扇窗口。
更关键的是,酒店在运营10年回本后,胡应湘他们就主动上交给国家,而这只是其中的大项目之一。
另外一个修建高速公路,“要想富,先修路”,这6个字在今天已经是一种共识,可40多年前,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这里面的巨大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
以至于胡应湘在1980年首次提出修建高速公路时,遭到所有人的反对,他身边的朋友劝他:没必要建高速,耗资大,周期长,根本不赚钱。
甚至有人笑他:老百姓连自行车都买不起,建高速公路有什么用?
可胡应湘不这么认为,他去过美国留学,又是学建筑的,很清楚公路是国家发展经济的必要基础条件。
他力排众议,与广东省公路建设公司合作,投资100多亿元建设广深高速公路,并极具前瞻性地采用六车道方案。
1997年,广深高速公路顺利通车,这条连接广州、深圳、东莞的大动脉,对后来经济发展起到巨大作用,被称为“珠三角区域的黄金通道”。
这条高速还有另一个称号“中国最赚钱的高速公路”,早在2012年,收益就高达400多亿。
胡应湘并没有打算赚这些钱,而是把它全部捐献给国家,虎门大桥亦复如此。
建设虎门大桥时,许多设计与施工方面都是国内首次尝试,没有任何参考经验,全凭工程师们自己摸索。在建设过程中发明的方法,还不少获得了科技相关奖项。
当时这座大桥前前后后投资近30亿元,合和实业在收回投资成本后,胡应湘说服董事们,将大桥捐献给国家。
从此,他不仅不能从大桥获取收益,连自己经过时还要交过桥费。
反观李嘉诚,他跟胡应湘不同,利润最大化才是他的最终目的。
胡应湘的投资是为了带动内地经济发展,而他是等经济发展起来,再来赚钱。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李嘉诚将他在香港致富的那套模式带到内地,先是低价拿下核心地段,然后不开发,坐等升值后,再建楼出售获利。
最经典的案例是1993年,李嘉诚用单价2000元拿下北京一块地皮项目,捂在手中,故意拖延整整25年不建,最终升值20倍。
本来我们是指望富商拿下地皮,开发建楼带动周围经济发展,李嘉诚反而是等周围经济发展起来,再高价出售,赚取巨额差价。
为了防止李嘉诚这么做,还专门发布一项政策:买下地皮后必须两年内开发。
可李嘉诚还继续这么干,他钻空子,只要有人检查就动工,没人查就闲置着,对外宣传就是一直在开发中。
对于李嘉诚这种行为,胡应湘多次公开反驳:“我们是要顾及自己与公司的利益,但最主要是顾及社会各方面利益。”
但他们之间最让众人所知的“争议”还是:港珠澳大桥建设。
1983年,胡应湘首次提出建桥计划,原先的名字叫伶仃洋大桥项目。
之所以叫伶仃洋大桥,是因为那时香港大屿山还没有路,只能在它的最西部建一座大桥到内伶仃岛,再到珠海。
胡应湘找到珠海市领导,向他认真阐述细枝末节以及其中利弊。
因为工程极其大,对方回:这座大桥有关资料至少要两吨。
技术困难是一方面,最主要还是面临人的困难。
修建大桥影响到李嘉诚的码头生意,还阻挡了其他航运产业大佬的财路,所以他们都极力反对。
就连当时港英领导,也不想造桥,因为他们不想跟内地有任何瓜葛,想保留大海这道天然屏障。
各方面压力下,胡应湘不得不停止造桥计划。
尽管修建大桥被暂时搁置,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项目总会得到重视。
在香港回归第二年,北京领导正式批准:建造跨海的伶仃洋大桥工程项目,有巨大政治及经济意义,需尽早安排。
为了完成建桥计划,胡应湘还找来李兆基、郑裕彤、何鸿燊等富豪,集资150亿港币,准备落实具体方案。
但最终这个项目由三地政府投资,胡应湘遗憾未能参与建设,但他依然兴奋不已:“有人建桥,目的达到就好,到大陆做事就是为了能使经济发展起来。”
经过反复研究,项目最终定名为港珠澳大桥,并在2009年开始建立。
后来谈及为什么坚持建设港珠澳大桥时,胡应湘回应道:“美国旧金山湾区人口只有700多万,跨海大桥却有5座。在交通不利时,那里只是一片果园,在交通发达后,1000多家技术企业聚集于此,产生巨大经济效益。”
他认为,“粤港澳湾区”比“旧金山湾区”要大许多,建成大桥后经济效益将不可估量。
在胡应湘的构想里,他把改革前的内地比作一个“大齿轮”,香港是“小齿轮”。
一开始,小齿轮带动了大齿轮,但随着大陆经济飞速发展,大齿轮越转越快,小齿轮必须加速才能跟上发展。
港珠澳大桥就是帮助小齿轮加速的最重要项目之一。
港珠澳在建期间,总工程师林鸣专门派人前去拜访胡应湘,胡应湘也时刻关注着项目的进展。
历时9年,经过无数艰难困苦,港珠澳大桥正式完成,胡应湘受邀参加开通仪式。
为了这一天,他等了足足35年。胡应湘看着雄伟的大桥,热泪盈眶:“中国建筑水平在30年里大大提高,已经达到世界级水平,我对内地工程师由衷感到敬佩。”
在外商拉动内地经济期间,香港也正值飞速发展时刻,可胡应湘放弃了大好赚钱的机会,跑到大陆建桥、建路、建厂等,据深圳媒体报道,他在内地的总投资超过670亿元。
与其说是投资,用“捐赠”来定义更准确,因为他没有把任何一项工程占为己有。
例如,同样是投资电厂,李嘉诚靠它狂赚上亿元,甚至在后期对于投资回报率没有达标的事情,与有关部门发生争执,而胡应湘则直接捐献给国家。
英国《投资分析》的杂志这样点评合和公司:它是世界上最大、最纯粹的以中国为投资对象的私营公司。
再对比到李嘉诚,无论内地与香港,利润才是他最终目的。
他曾在2012年说:“我对香港特别有感情,永远爱自己的国家与香港,并强调长和是不会从香港撤资的。”
可新的《闲置土地处置办法》一发布,李嘉诚就开始大量抛售核心资产。
从2013年开始2019年,李嘉诚在内地与香港,共卖出20多处资产,获得2000多亿现金。
这些钱他拿去干什么?
他买下英国25%的电力、30%的天然气供应与40%的电信市场,以及大量土地、码头等。
在网上有人称:“李嘉诚买下半个英国”。
抛售资产的行为让香港人非常失望,一些人痛心地说:“在香港最艰难的时候,他们却放弃香港,这种态度每个香港人都记在心里。”
对于这些议论,李嘉诚回复到:“香港、大陆、大中华、全世界都需要寻找未来,但我需要寻找的只是利润。”
早在李嘉诚登上香港首富的时候,新加坡国父李光耀就质问:“李嘉诚的资产全是投资地产、超市、电信公司,靠垄断与结盟的。”
曾经视李嘉诚为偶像的宗庆后也评论道:“李嘉诚的行为实际上是垄断。”
面对争议,李嘉诚不断解释:“希望大家不要给我戴上什么帽子,无论是高的或矮的,我都不想有,我就仅仅是一个商人。”
在李嘉诚连续16年登上全球华人首富时,曾经高过李嘉诚身价20倍的胡应湘,早已在后来跌出香港富豪榜。
记者曾问胡应湘:“你们放弃一些盈利高、周转快的项目,选择去搞基建与能源项目,而李嘉诚则花费很多心思在建楼与卖屋上,不断积累财富。事后对比,你会不会有点酸溜溜的?”
胡应湘淡淡地说:“我不觉得酸溜溜,能帮助与配合国家发展才是最主要的,特别是高速公路与电力网络,是发展制造业、旅游业等的前提。”
有人笑他傻:“竟然放弃在香港赚钱的机会,来到内地修路。”
胡应湘反击到:“我不傻,作为一名中国人,有义务也有责任,帮忙国家尽快富强起来。”
新华社社长说:“如果他留在香港,将会是香港首富。”
胡应湘回应到:“搞房地产会赚钱,但我不做。赚钱对我来说,只是身家多加一两个零,而投资基础设施可以给社会带来更大益处。”
对于胡应湘在大陆毫无保留的投入,经济学家张五常评价:“这不符合经济规律,这种非市场因素的定义,是投资者的爱国情怀。”
现在胡应湘已经86岁,但他身体硬朗,依然坚持每天9点准时到合和办公室去工作,香港也正如他所料,由前期小齿轮帮助大齿轮,现在大齿轮飞快转动,正反过来帮助小齿轮转得更快。
相比李嘉诚,胡应湘的名气太低了,低到许多人都不认识他,只知道首富李嘉诚。更无人会去想,如果胡应湘也一心只为赚取财富,那么很可能他才是首富,但他没有这么做,而是一心报国为民。
我们所享受的繁华世界,总有人在背后默默付出。
对于胡应湘,有人给出了五个字的评价。我觉得非常合适:“红色资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