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川观新闻记者 丁宁
按国际化视野,高标准规划的天府怡心湖,其建设进程如何?11月25日,记者走进主湖区建设现场,实地探秘。
构建健康完整生态系统
实现水体自净化功能
“整个怡心湖,取水江安河,水系天然。”进入冬天后的成都,时常起雾的天气和这几天断崖式下降的气温,丝毫没有影响到天府怡心湖片区综合开放工程建设的步伐。25日上午,戴上头盔后,记者一行走进天府怡心湖主湖区建设现场,挖填土作业、焊接钢筋、培植绿化、种植水草……现场工人、机械一派忙碌的景象。成都空港城市发展集团现场负责人告诉记者,整个主湖区水面面积约450亩。目前,长约2800米的驳岸及3000米的环湖路步道已基本成型。沿湖区的大坝沟已经完成引入长约1800米的行洪暗渠,以保证水体不被污染。“主湖区约150万方的土石方均已完成,约30万平米的防水毯铺设也即将完成。”
水域是肉眼看得见的直观建设进程,而更多的是水域之下和背后的建设进程。从一开始,天府怡心湖就致力于要打造一个可持续的湖区,引入全球最先进的水生系统才是保证水清鱼游水墨画般场景的保障。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造湖者们一开始就选择了走慢工出细活的道路来打造湖域。为了全面研究怡心湖的水生态系统构建,相关主管部门及设计团队曾经多次考察学习国内外优秀生态治理项目,专门对日本琵琶湖流域治理项目、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等项目进行研究分析,以借鉴先进理念与经验,再结合成都独特的气候、水体、土质等特点,优中选优,才确定天府怡心湖的水生态系统设计方案。
“在正式开展建设之前,我们还在现场选取多处试验段,长时间动态监测研究怡心湖的水生态系统演变,才最终确定了怡心湖的水下生态系统构建体系。”成都空港城市发展集团现场负责人说。
另据怡心湖建设施工方有关负责人介绍,整个湖域运用“控、改、提、增、维”等技术手段,来构建一个健康完整的生态系统,“通过沉水植物吸收+食藻虫吞噬和抑制+微生物生化+食物链物质循环与转移,削减水体富营养物质,从而实现怡心湖水体自净化,构建出水清、气净、景美、鱼游的自然生态湖泊。”
“兵团式作战”施工
水域透明度达3米以上
而在具体施工过程中,项目采用“兵团式作战”模式,同步进行湖区土石方、湖底防渗、提水等工程实施。通过共生体系的生态自净系统,形成完整的水下生态食物链,以发挥沉水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净化效果,改善水体水质及景观,打造水下生态系统稳定、水质常年清澈见底。“当水生系统稳定后,水下植被覆盖率将达60%以上,水生植物将保持四季常绿。”
怡心湖建设施工方有关负责人则表示,水生系统也可用“一虫”、“一草”、“一调控”这几个词来进行概括和总结:“一虫”指食藻虫提高水体透明度,沉水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提升水体溶解氧浓度,为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一草”则是以四季常绿矮型苦草为核心的沉水植物群落,同时保证沉水植物种群多样性,兼具“水下草皮”和“水下森林”的景观效果。至于“一调控”,则是指调控水生动物种群结构及规模,形成完整、稳定的食物链。
据介绍,整个湖域的植物就专门根据怡心湖的分区及水深分部情况及特点来选择品种和布置。如在水深≤3m区域主要配置四季常绿矮型苦草、改良刺苦草、水兰等,在水深>3m深水区则配置小茨藻、轮叶黑藻、光叶眼子菜、马来眼子菜等。
与此同时,通过在湿地中构建沉水植物系统和浮叶植物系统,一边丰富湿地的水下景观及水面景观,还与湿地景观相呼应,构建出立体的、色彩丰富的、错落有致的自然生态景观。
另据介绍,在水域整体修复完成后,主湖区水体还需要长期保持清澈,“我们要求透明度至少达到3米以上,水下大面积覆盖水草,且保持四季常绿,水下鱼儿嬉戏,水面鲜花点缀,与色彩斑斓的滨岸带景观协调统一,构成一幅生动、活力的水墨画。”除此之外,水生态体系构建完成后,未来还将长期进行水质监控维护,每日及时打捞腐败水草,“每年在秋冬季节时还将进行适当补种,移栽新鲜水草,并对水体中鱼类种群数量实时监控和及时调控。”
(图由双流区委宣传部提供)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