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新加坡如何20年织就一张全岛公园连接网络?

之前我在《架空步道,开启一种创新、流行的山体绿道形式》一文中,重点提到了福州福道,它的设计对标的是新加坡亚历山大城市森林步道,而这条步道其实只是新加坡全岛的公园连接网络(Park Connect Network)南部山脊段落,7条游径中的其中一条。因此,我们今天要带大家按照新加坡PCN 、南部山脊、亚历山大城市森林步道由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来看一下这座“花园城市”的绿道系统。

看新加坡如何20年织就一张全岛公园连接网络?

9公里的新加坡PCN亮点工程“南部山脊”

PCN的演变分析

新加坡PCN是沿着水道保留地、路旁人行道、公共住宅、地铁高架轨道下、海滨走道、山体公园建设的大约4-8米宽的全岛慢行系统,接驳公共交通、链接与人的体验性高度相关的城市功能,如公园、水体、社区中心、邻里中心、运动休闲中心等,全岛网络按规划建成后约360公里。

看新加坡如何20年织就一张全岛公园连接网络?

PCN的概念规划图及已实现部分的智慧地图

首先我们得了解的背景信息,一篇名为《高密度城市的多目标绿道网络——新加坡公园连接道系统》的论文总结得非常精辟:新加坡城市岛国用地精打细算的特殊情况,其绿道需要在高密度建成环境下兼顾公众密集的休闲使用和野生动物的栖息生存。经过20多年的精心规划、灵活建设和不断改进,新加坡公园连接网络可以说是成功地应对了高密度城区绿道建设所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早期的PCN规计划在落地时还困难重重,因此只选择在待用的排水储备土地之上和沿途公路之上建设,用以连接附近的区域公园。通常是具有4米宽的共用路径和一条2米宽的种植带,形成了一排排呆板的直排树木的典型绿化特征。随着PCN计划的发展,得到了各界的认同,当初征用土地的困难已不成问题了。所以新的PCN有所改进,以更柔美的曲折的形式设计建造,以打破直线性通道的单调外观。在可能的情况下,提供更宽的线路,从原来的4米扩展到8米的宽度。绿化种植方式也更加强调自然生态,部分地段开始提供健身和游乐设施,以此面向人们进一步的需求。最新发展的情况是,主导PCN的新加坡国家公园局融合了重建局的新加坡步行和骑行总体规划(Walk and Ride Plan)开始以创造环线的方式连接PCN ,建立起一个真正意义上连接全岛的网络,方便人们从PCN出发通过绿色出行方式到达各类休闲游乐设施。因此,最终的环岛连接廊道将更强调慢行交通的连贯性,增加休息点与设施,并更好地结合全岛有特色的地方,所有背后的努力更是希望它能够成为另一种旅游吸引力。

看新加坡如何20年织就一张全岛公园连接网络?

新加坡PCN环线规划图

PCN实践中的实验性和扩展性

有趣的是,在PCN的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三种不同类型项目的开展,领会到其涉及跨专业、跨部门的协同,以科学、尊重民意的方式进行项目扩展和改进的理念。一种为实验型项目,选择土地可获得性强的项目,在该项目中主要来检验工作小组拟定的导则是否实用,磨合更合理、落地的工作导则;一种为改进型项目,通过对第一代项目实用模式的实地调研、反馈,进行设计改进,总结出接下来可以重点改进的方面,比如说需要增加提供额外的便利设施等;第三种是生态型项目,在增进人们使用的同时,由生物学、地理学、景观学等领域组成的专家团队,进一步对PCN的生态效益、人与自然的互动等展开研究,实地研究PCN中生活的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类型,人们使用和野生动物需求的正负面关系等等。以此为基础,PCN 在设计建造过程中,磨合出了一整套有效、实用的规划原则,参与其中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通过定期同绿道所经社区的基层领导会面,以及通过多种渠道听取民众意见的反馈机制,从而赢得了更多的支持资源,在不断完善中成为了今天所有国家都可向其取经的标杆型绿道产品。

PCN以融入教育为主旨的运营特色

本身PCN具备多元开放的功能体系,融合了旅游观赏、休憩健身、文化传承、科普教育、生态保育等多重功能,而这其中非常重要的是在PCN运营中强调了融入教育的功能。因此,我们在新加坡旅行中经常可以看到在绿道中有很多详细的标识牌,介绍不同的自然元素;在主要公园、自然保护区和绿道上,增设有讲解的特色自然导览服务;设计专门为儿童设立亲近、了解自然的场地,开展相应活动;利用邻近学校的绿道作为自然课堂,例如通过同实龙岗中学合作,在实龙岗公园连接道开辟了茧蝴蝶花园,以“关爱我们的环境”为主题在花园中开展室外教学活动。这样的运营主旨精神也与新加坡举国上下视教育为重中之重的政策导向一致。

PCN之南部山脊段落

南部山脊(Southern Loop)在PCN中处于规划中的南部环线,以HarbourFront MRT为起点,以Kent Ridge MRT为终点,在线路指引图中有10处官方推荐的景点。此段利用自然和历史遗产来设置瞭望休憩点,通过有意识的植入教育信息以形成人们对该段落的全面认识。在整个山体步道设计过程中最重要的原则是减少对野生动植物的侵扰,以及对周边居民的打扰,确保新的基础设施如桥、轨道等不影响附近居民的日常生活。同时,一方面为残障人士以及老年人在可能的地方提供有针对性的便利设施,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地方迎合更爱冒险的人,以提供丰富多元的体验。我们从其设计原则中看到了对自然生态、人文社会的全面关注,并切实地融入实施中。

看新加坡如何20年织就一张全岛公园连接网络?

圈中的即是新加坡PCN中的南部山脊段落

看新加坡如何20年织就一张全岛公园连接网络?

南部山脊线路及景点指引图

亚历山大城市森林步道:南部山脊中钢架结构的空中走廊

国内福道的对标项目亚历山大城市森林步道,是一段钢架结构的空中走廊,穿过直落布兰雅山的原始次生林,距离地面高度从3米到18米,游客可以透过脚下的网架看到下面的风景。除了这条游径以外,南部山脊还有玛朗小径、花柏山公园小径、亨德森波浪人行桥、山峰小径、丛林小径、天蓬走道其他6条游径,窜连了56公顷的花柏山公园,34公顷的直落布兰雅山公园,47公顷的肯特岗公园以及23公顷的园艺园林。而这条线路上真正的网红打卡点,要属获得了2009年的新加坡总统设计奖的亨德森波浪桥。

看新加坡如何20年织就一张全岛公园连接网络?

亚历山大城市森林步道

看新加坡如何20年织就一张全岛公园连接网络?

新加坡南部山脊游径及公园

此桥以木板铺就,整体外观形态呈现优美的波浪形,桥身有4个波峰和3个波谷,利用波峰作为遮阳篷,结合提供有人休憩的长凳设计。距离地面36米高,也是新加坡最高的人行天桥,总长度274米,宽度达到8米。灯光设置考虑对动植物的影响,也是非常克制和低调。这座桥以独特的造型给徒步南部山脊的朋友们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看新加坡如何20年织就一张全岛公园连接网络?

亨德森波浪桥

总结:

回顾新加坡PCN的建设历程,从1991年提出的公园连接系统(Park Connectors Network),通过优化利用部分道路保留地、暗渠以及排水道,形成相互连通的带状公园,以期将全岛串联成绿色网络;到2000年的《园林绿化规划总蓝图》将公园整理成三个类型,包括区域公园、邻里公园以及将它们串连起来的PCN;再到2003年随《总体规划》一起制定的《公园与水体计划(Parks and Water Body Plan)》,将水体纳入公园体系中,从而构建全面的、连续性的串连网络,将家庭、公园、水体和沿海地区连接在一起。新加坡的PCN从规划层面出发就不断地在与其他规划相融合,在实施过程的演化过程中,进一步地将专业的融合通过项目实现,以科学实验般的精神,以鼓励公众参与的理念,在平衡自然生态与人文社会中不断成就了今天的样子。

因此,我们不应仅满足于学习其中一段的新奇做法,而是要从更加宏观的视角学习其整体绿道网络的设计逻辑,也从更加微观的视角学习其全生命周期设计运维的细节处理。

部分图片资料来源于https://www.nparks.gov.sg/gardens-parks-and-nature/park-connector-network网站。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