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城学者的安溪乡村调查

对于我,“安溪”这个地名,总是与铁观音联系在一起,然而,对于安溪的了解却非常有限。去年才知道,原来新加坡的福建人中,安溪人是最多的!错愕之外是一连串的“为什么?”安溪并不靠近海,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下南洋?答案第一位是“穷而无生路”,第二位是“逃(抓)壮丁”,这样语境下的安溪,一幅“穷乡僻壤”的愁苦印象。

狮城学者的安溪乡村调查

山坡上垒出来的茶园

对于新加坡的安溪人,我最为好奇的是林庆年,这位安溪茶商后代,毕业于北京大学,20几岁的年纪,为了躲避土匪袭击,带着一家几十口人漏夜逃离安溪老家,后来成为新加坡华社领袖之一,林家的金泰茶曾是星洲最富盛名的品牌之一,却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

狮城学者的安溪乡村调查

安溪罗岩林氏宗祠

然而,想要了解安溪,在这个网络发达的年代并不容易,网上能够找到的信息大多是旅游景点介绍,就算是利用中文途径搜索到零星乡村信息,大多是政府宣传,图片皆为各类赶超城市的新建设。

狮城学者的安溪乡村调查

安溪的农村是与茶田相伴相生

想要做新加坡安溪人的研究,想要带年轻人去安溪看看,唯一的办法就是走进现场做田野调查,尤其是要带学生前往考察的话,选取的聚落与建筑能否满足教学需求?能否在短时间内采集足够的信息?一班人的吃喝住行,尤其是进村的住宿与饮食问题,都需要周密的计划与安排。

狮城学者的安溪乡村调查

村里人家制作小青柑

进村踩点考察时,通常不愿惊动当地机构,宁可自行租车前往,原因是中国式的盛情款待,浓浓的情谊有时让人裹足不前。另一方面,我们关注的聚落老厝,并非旅游景点,以当地人的眼光来看,根本没啥看头。我们试图从日常景观,甚至废墟中,探索挖掘乡村的历史与文化价值,这一切只能通过脚步丈量村落,凭借经验判定景观价值。

狮城学者的安溪乡村调查

手工挖出来的青柑肉

对于我们来说,最原始而有效的田野调查方法是利用地图,分析地貌与聚落,大致了解空间形态与现存建筑状况,按图索骥到现场勘探,虽然这种做法耗时耗力,却往往有惊喜发现。在现场观测的同时,与当地人交谈,了解风俗民情。常常感慨的是,由于新闽之间长期的人员往来与文化交流,得知我们是从新加坡来的,当地人都非常热情,因而结识在地朋友。

狮城学者的安溪乡村调查

光影夯土墙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即便行前做了最充分的研究准备,见到真正的安溪,还是与文字想象的大不相同。安溪群山绵延,漫山遍野的茶园,茶树高不过膝盖,结实地生长在山坡上,那是用石块一点点堆砌出来的巴掌大土地。走进村子,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是茶树,茶是安溪人的生活日常!当地人笑着说,做茶的季节,整个村子都是茶香,听得我忍不住深呼吸,仿佛风中飘来一缕茶香。

狮城学者的安溪乡村调查

安溪罗岩村的老厝茶田

对于外地人来说,安溪就是安溪,然而,对于安溪人来说,安溪各乡各村各有特色,湖头的米粉、官桥的豆腐干、罗岩的黄金桂、龙门的温泉……或许安溪华侨心中有着各自祖家的模样,那也是早期新加坡社会记忆的一部分,两地曾在彼此中看到自己。

狮城学者的安溪乡村调查

老宅里的花砖

狮城学者的安溪乡村调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