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新亮点:住房租赁超十年可买 人才薪酬参照北京

雄安新区新亮点:住房租赁超十年可买 人才薪酬参照北京

9月10日,雄安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刘宝玲在向媒体介绍新区发展情况时,在住房政策、用人制度、环境治理等三个方面,透露了雄安新区发展的新动向。

其中,房屋租赁超过十年可买、人员一律实行聘用制等表述,迅速成为关注焦点。

分析人士指出,随着我国进入新型城镇化阶段,城市发展已经从解决“吃饱饭”的阶段,走向解决“吃得好”“吃得健康”问题的阶段,这也成为了雄安新区肩负的新使命,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落实,对我国城市发展提供着新的思路和启示。

住房不留炒作空间

实际上,雄安新区此次披露的信息,被认为是新区规划建设“三大原则”的具体体现。此前,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刚曾透露新区规划建设的三大原则:一是新区绝对不搞土地财政;二是一定要考虑百姓的长远利益;三是绝不搞形象工程。

根据此次公布的信息,在住房政策的创新层面,刘宝玲表示,“雄安新区的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要满足各种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不留炒作空间,实行租售并举的住房政策。”

他举例指出,新区拟要为外来创业、就业者提供租赁住房,租赁超过十年也可以买,一定期限内不能卖。若卖,政府优先以略高于同期银行本息的价格回购。

住建部住房政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顾云昌表示,未来将会有大量年轻人进入雄安就业、创业,设置十年租期,主要是考虑到年轻人的购房能力有限而设置的缓冲期。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首套房购买年龄段也一般集中在30至35岁。

在用人制度方面,刘宝玲说,雄安新区用人制度将有重大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集聚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才和智慧到雄安新区,并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对于新区建设发展需要的人才,一律实行聘任制。签订聘任合同,因岗选人、依岗定薪,按劳取酬、优绩优酬,工资标准参照北京,甚至高于北京,特殊人才、特殊待遇。

刘宝玲表示,雄安新区将按照“精减、统一、高效”的原则,实行“大部门制、扁平化、聘任制”,构建精干的管理机构,减少行政层级,实行“小政府、大服务”,提高行政效率。不唯身份,科学设岗,因岗选人,互为AB角,严格绩效管理,严格依法依纪管理,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创新创造活力迸发。

此外,环境治理方面,刘宝林介绍,新区目前正在开展“洗脸工程”,大力治理环境污染。取得了初步成果,9400多家“散乱污”企业被关停,近200名涉污人员被拘留。

首都经贸大学城市学院教授王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管是创新住房制度降低住房成本,还是工资标准参照并高于北京,雄安新区在制定相关政策时,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更加注重市民切身的获得感,同时由于其起点高,可操作性强,政策优惠面更广,未来雄安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或将超过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

房地产改革样板

雄安新区在住房和土地制度上的新风向,成为关注焦点。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雄安目前进行的住房制度改革,既是为了实现“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理念,降低住房成本,配合用人制度和其他制度创新,增强对高端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吸引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引擎作用;同时,也有为各地房地产制度改革、抑制房价地价上涨带动的生产要素成本快速上升趋势探路的宏观考虑。

今年4月,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副组长邬贺铨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国家将在雄安新区试点全新的房地产改革,找出一条能够发展房地产,又能够控制房价,保证更多需要有住房的人有房住,一条适合创业者、城市经济发展的房地产改革新道路。

多位接受采访人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均表示,尽管尚未有细则出台,但雄安新区建立租购并举、保障多层次住房需求的土地和住房制度改革尝试,受新加坡组屋制度影响颇深。

新加坡的组屋制度,是由国家免费提供土地,由建屋发展局统一规划建设,并由政府部门以确保80%左右的国人有能力购买的原则定价,向符合条件的家庭或35岁以上单身市民出售公共住房的住房体系。其目标是“80%居者有其屋”,以保障满足基本民生需求为优先。

王晖指出,从现有的表述来看,与新加坡类似,雄安新区将来不会只有租赁住房,仍将保持少量的高端商品住房,用以满足高端人才的住房需求。有恒产者有恒心,长期来看,商品房的保留,会增加雄安新区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有利于把他们“留住”。

而在顾云昌看来,雄安新区的模式与新加坡虽然相似,但也有本质上的不同。新加坡组屋制度主要是为了防止高房价带来的人才流失,而雄安新区从“一张白纸”起家, 注定了其一定时期内的人口大量净流入,因此,相比追求“80%居者有其屋”的新加坡模式,“雄安模式”必须采取更加灵活的形式,以租赁住房、共有产权房、商品房等多层次的产品体系,覆盖不同收入家庭的不同层次住房需求。其中,更为灵活的租房模式或将成为主体。

顾云昌进一步指出,不仅是住房制度,对于雄安新区这样的人口净流入城市,还要通过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轨道交通体系建设,合理布局城市发展空间,防止摊大饼情况的出现。

21世纪经济报道 宋兴国 北京报道

(编辑:何苗)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