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专题:父爱如山 无关血缘与性别

作者:陈映蓁, 刘智澎

摄影:龙国雄

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爸爸又何尝不是?

今天是父亲节,看看七个新加坡父亲有点“不一样”的家庭;无论是否有血缘关系,无论性别或性别认同,无论孩子怎么称呼……只要为养育下一代付出心血和真心,让孩子感受到爱与关怀,不一样的爸爸其实不都一样?

父亲节专题:父爱如山 无关血缘与性别

今天是父亲节,看看七个新加坡父亲有点“不一样”的家庭。

美国情境喜剧《摩登家庭》(Modern Family)今年4月画上句点,这部荣获不少电视大奖,横跨10年共11季的剧集让人津津乐道之处,就是以幽默和正面的方式刻画不一样的家庭——除了异性恋夫妻和他们的三个孩子,还收养了一个女儿的同性伴侶家庭,以及一个再婚混合型家庭。每个家庭结构虽不同,却经历类似的挣扎和问题,同样有笑有泪有甜蜜有幸福。

比较之下,新加坡媒体报道、流行文化和官方的“亲家庭”文宣中,最常见的“好爸爸”形象往往落入主流俗套。其实,父亲的角色难以言喻,看看受访的这七个家庭各种有点“不一样”的父亲,原来都一样,即他们(她们)对于孩子的爱只有多,没有少。

1. 收养儿女但不觉自己有大爱

父亲节专题:父爱如山 无关血缘与性别

吴家儫(左二)和吴佳丽(左一)兄妹都在两个月大时,由吴世明与唐苏情收养。

★一家四口没有血缘关系

☆吴家儫(27岁)和吴佳丽(16岁)兄妹,彼此没有血缘关系。两人都在两个月大时,由吴世明(60岁)与唐苏情(60岁)收养。

“结婚后没孩子也ok。缘分来了也ok。”

随遇而安,一家人的缘分可以如此简单,过程却似电影般不可思议。

故事可从吴世明21岁时说起。他追随嫁去巴布亚新几内亚(Papua New Guinea)的姐姐,在异乡帮她和姐夫打理油站生意。几年后与唐苏情结婚,两人继续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生活,“三年,四年,五年这样过,一直没有孩子,然后就收养了第一个。”

电话另一端,吴世明轻描淡写。第一个孩子是岳母牵线。她在常去的佛堂听住持说某个妈妈希望找人收养两个月大的儿子,便打了长途电话问问女儿的意思。唐苏情飞回新加坡看了当时还是小宝宝的吴家儫,与丈夫商量后认为“多个人不过多双筷子”,就这样答应下来。

吴世明说:“像我们父母亲的年代,五、六、七个孩子也是这么养大。在新加坡这种大城市可能会多想,但巴布亚新几内亚生活朴素,所以很随意就答应了。总之选了方向,就走下去。”

第二个孩子同样也是在机缘巧合下和他们成为一家人。吴世明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员工忽然带了两个孩子出现在他面前,恳求他收养其一。“她要离婚了,没法照顾两个孩子。一个三岁,一个两个月大,她叫我选一个。孩子很可怜,要我做决定,我可以怎么办?我没法拒绝,接受了两个月大的婴儿。”

当时,吴世明已是巴布亚新几内亚公民,收养同是巴国公民的女儿不成问题,辅导官做了家访即完成收养手续。他和妻子考虑到我国教育制度较完善,因此两个孩子七岁前都送回我国念小学,交给亲戚照顾。吴世明每年回新四次左右,唐苏情则当起空中飞人,来回奔忙,所以吴世明认为妻子养育孩子的功劳更大。

为了照顾父母亲,吴世明几年前开始结束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生意,目前一家人都在我国生活,女儿念小三时申请成为公民,转眼今年就准备考O水准。今年初,吴世明和唐苏情接管了丹戎加东路的Carry On Cafe,目前由上过咖啡冲泡课程的吴家儫打理,店内选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咖啡豆,接下来计划推出更多巴国菜肴。

希望孩子自食其力

吴世明说:“身为父母,我们给孩子住的地方,给他们衣服、三餐,希望他们好好成长。我一直忙于工作,没太多时间陪他们,没资格说什么爱和保护,只希望孩子可以自食其力,其他的没想那么多。”

尽管一再强调自己不懂得管教孩子,也“不是有那种大爱”,甚至有点抗拒为父亲节专题受访的吴世明,在太太唐苏情和两个孩子眼中,是个好丈夫,好爸爸。亲子关系是爱与陪伴,父母和孩子有没有血缘关系,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

被收养与他人没差别

儿子吴家儫说:“可能因为很小就被收养,所以我认为这不是什么特别的事,又或许是blessing in disguise(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因为成长环境对孩子非常重要。”

他从不认为自己因为是被收养的小孩而被歧视或受委屈,但和他感情要好的妹妹倒因为肤色和五官比较不像华人而有不一样的经历和感受。吴佳丽9岁时从妈妈口中知道自己是被收养的小孩,起初以为妈妈在开玩笑。上中学前,她不时因为肤色和打扮而被误认为是女佣,唐苏情有时为免陌生人一再追问,就说女儿是混血儿。

吴佳丽说,很多人因为养父母和孩子的外貌或肤色明显不同,而欠缺敏感度地直言“你们没有血缘关系”;也有人以为孩子一定是被原生父母抛弃才会给别人收养。“事实是,我的亲生母亲非常爱自己的孩子,她当时因为无法给孩子最好的生活,所以才会把孩子让人收养。有些人也误以为养父母不是我‘真的父母’,只因为我们没有血缘关系。但每当我需要父母的时候他们都在,他们陪我经历人生,和我分享回忆,教导我生活技能以及做人的价值观,没有什么比这个更真实。”

对于父母亲,吴佳丽的感恩一言难尽。父亲节将至,她想谢谢爸爸“一直在我需要的时候支持我,一直引导我走正确的路。我很感激自己有个与众不同的爸爸。他把我当亲生孩子,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对于爸爸我别无他求。”

2. 当儿子说“Happy family”……

父亲节专题:父爱如山 无关血缘与性别

儿子脱口而出的一句话让离异机师瞬间心碎,认为自己夺走了儿子理应拥有的完整家庭。(互联网)

★父子一周见一次

☆李会顺(39岁,机师)2018年与前妻分居,今年3月离婚。5岁儿子的抚养权归前妻,孩子一周在他家过夜一次。

“单亲家长常被污名化,其中一人会被视为‘坏人’,而且会被误解为‘不是个好伴侣,也不会是个好家长’。如果是离婚而成为单亲爸爸,人们会觉得婚姻结束一定是他的问题,容易忽视了他的牺牲和付出。事实是,两个人不合,与其同住一个充斥着不快乐与争吵的屋檐下,不如有两个充满快乐的家,这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更理想。”

李会顺和前妻交往三个月后于2013年闪婚,两人拍拖前已经当了10年的朋友,但婚姻生活并没有因为这段友谊而顺遂,两人时常意见不合。“我们一直想要有孩子,在婚姻走得困难的时候以为有个孩子就能挽救婚姻。”

儿子2015年诞生,原为空军机师的李会顺决定改当商业机师,且特地选飞短程航班,“所以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儿子”。但因为和前妻频频吵架,很多家庭视为理所当然的日常,例如心平气和去公园散步,上超市以及搭乘巴士,在他的家庭里都成了奢侈。反倒是离婚后,他和前妻有时一起带儿子去看医生或公园,三人有时一起哈哈大笑,儿子会说“Happy family”(快乐家庭),李会顺听到时心碎了。他认为是自己选择离婚,所以夺走了儿子理应拥有的完整家庭,尽管他亦明白即便家长没有离婚,家庭也可能四分五裂。

李会顺的父亲在外国经营数门生意,与家人聚少离多,每年回家三四次,每次逗留大约一周,孩子生日照样缺席。他的母亲一边忍受丈夫的婚外情和暴力对待,一边从事秘书工作,努力养育李会顺和他的弟弟。

不想和爸爸一样

李会顺说自己一直以来只有一个目标:千万不能和爸爸一样,爸爸做不到的,他希望自己都能做到。“我要专注在孩子身上,我要当一个孩子会引以为傲的父亲,让他的朋友都希望自己能有这样一个爸爸。我努力成为孩子的榜样,希望孩子无论快乐或难过都能和我分享。”

现在每周只见孩子一次,他益发珍惜共处时光。阻断措施期间无法去游乐场或泳池,他为了找适宜的居家亲子活动,勤于上网找资料之余,也向朋友请教。现在准备三餐和做家务都会让儿子参与,也准备了许多书和教育视频,还拟了一个室内活动和科学实验名单,希望和孩子一起完成。“我努力做的不只是扮演父亲角色,还有母亲会为孩子做的事。”

儿子怎么形容他这个爸爸?“我和爸爸总是玩得很开心,他有时真的很silly(傻傻的)。我喜欢和爸爸一起玩‘枕头大战’(pillow fight),还有一起在super fort看书。”Super fort?超级堡垒?李会顺说:“我在卧房里用枕头和床单给他搭建了一个小帐篷,我们常看关于宇宙的书。宇宙是他最喜欢的题材。”

3. 是父也是母 扮了黑脸扮白脸

父亲节专题:父爱如山 无关血缘与性别

史慧玲(右)和史慧敏的妈妈18年前离家,两姐妹由父亲史业乐一手带大。

★单亲爸爸单枪匹马

☆18年前,史慧玲(22岁,美甲师)和史慧敏(20岁,学生)的妈妈离家,两姐妹由父亲史业乐(66岁,德士司机)一手带大。

姐姐史慧玲说:“爸爸身兼母职,而且把‘母亲’的角色扮演得非常好。他给了我们需要的一切,从没让我们觉得自己少了什么。如果要说我们和双亲家庭有何分别,应该是我们更早学会独立吧。”

她说爸爸“嘴巴很硬,心很软”,妹妹则形容爸爸是心胸宽大,坚毅刚强,话不多的“虎爸”——外刚内柔。两人分开受访但异口同声:父亲对于她们的人格和品行要求高,但从不因学业成绩或职业选择而施压,他认为“孩子开心就可以了,不要走歪路就好”。无论选学校或科系,从事什么工作,他都信任孩子,给予孩子选择的自由,例如史慧玲辞掉会计师工作转而设立收入较不稳定的居家美甲生意,他亦全力支持。

史慧敏认为,不少人误以为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较容易误入歧途,或出现问题或缺陷,但在她看来,关键不在于家庭是单亲或双亲,而是家长如何管教和陪伴孩子,以及是否以最适合孩子的方式教育他们。

她说:“从小爸爸就对我们非常严格,他花了很多时间和心思填补母亲离开后的空缺。他努力扮演好妈妈和爸爸的角色,对于纪律要求非常高。”双亲家庭可能一人扮白脸,一人扮黑脸,史业乐则是一人饰演两角,孩子犯错时先严厉以待,过了一段时间再扮白脸。

放弃所有社交生活

工作再忙再辛苦,史业乐坚持每天载送孩子上学,两个女儿多年来没一天迟到。小女儿升上理工学院后,他转开夜班车,但还是尽量接送孩子。擅长烹饪的他也会亲自下厨,尽量和孩子一起吃饭,或载她们出去吃宵夜。他的苦心和付出,两个女儿铭记于心。

史慧敏说:“这么多年来,爸爸为我们牺牲了很多。一个男人要独自抚养两个女儿真的不容易,他几乎放弃了所有社交生活和嗜好,就是为了有更多时间专注在我们身上。”

两姐妹感恩的是,她们从未因自己出身单亲家庭而遭受歧视,身边人非常支持她们。史慧敏认为正确的态度也很重要,“我们不会沉迷于自怜,或一直强调自己少了妈妈/妻子。能够拥有温暖的一家三口,我们已经非常满足。”

姐妹俩体恤父亲一人扛起整个家,念书时都兼职,家务事自然也主动承担,或许比同学们忙,成绩却毫不逊色。最近刚毕业自淡马锡理工学院商学系的史慧敏还拿下凯德置地全方位奖(CapitaLand Award for All-Round Excellence)。

她说:“无论现在或以后,爸爸一直都会是我努力的最大动力,我要尽可能帮助减轻他的负担。这个想法让我得以在困难的时候坚持下去,迎接挑战。”

有什么话想对爸爸说吗?姐姐史慧玲说他们不习惯把爱挂在嘴边,但她和爸爸常常互相捉弄,没有用言语说出的关心都表现在一举一动。拍照当天三人很自然地搭肩,拉手,笑声不断,深厚感情不在话下。史慧玲说:“家里就我们三个人,不和家人亲近,还和谁亲近呢?”

4. 身为爸爸就该守护孩子

★继子女就如亲生孩子

☆李文耀(39岁,石油与天然气业)和妻子是中学同学,失联多年后于2013年重逢,2016年结婚,一家三口,包括他12岁的继女。

爱之深,责之切。李文耀认为自己在管教继女方面比妻子更严格,却也因此担心:自己并非孩子生父,如果过于严厉会否增加两人之间的距离?身边一些人甚至告诉他:“你现在管教她,她长大后可能会批评你根本不是她的生父。”

李文耀说:“我的回应很简单。我会好好教她,让她不会对我说这样的话。如果她真的这么说,那是身为家长的我失责了。”

李文耀说他不喜欢“继女”这个称呼,因为他从未把女儿当成继女,女儿有如自己亲生,所以和其他人介绍她时,一定说“这是我女儿”,而非“这是我继女”。“我已经接受了妻子和女儿,就像她们接受我进入她们的生命。任何一段感情出问题,孩子始终是无辜的,大人不应该称呼他们为继子或继女,进一步伤害他们,因为我们不知道那会如何影响他们。”

让他不解的是,有些人一知悉他们是再婚混合型家庭(blended family)就会投以异样眼光,还有人会说出“买一送一”这种欠缺敏感度的话。不过,他不会因此而苦恼,“那是他们的看法,只是说出来太不敏感了。”

对李文耀而言,身为爸爸就一定要守护着孩子。“这无关义务,而是你自己想要做的,你想要保护孩子,给孩子最好的。”

女儿怎么形容李文耀?她说:“他很幽默,但必要的时候会很严厉。我很亲Daddy,因为他会教我学校不会教的东西,而且他总是知道我喜欢吃什么。我喜欢和他一起玩游戏和看电影,他会教我很多好玩,新奇而且不用花钱的东西。”

李文耀回忆:结婚后第一年,女儿就送上她亲自画的父亲节和生日卡片。“我根本没有任何期待,那真的非常sweet。”

5. 扛起责任 与孩子一起成长

父亲节专题:父爱如山 无关血缘与性别

郑慧莲(左二)与丈夫Benoit Riviere(前排右二)一家七口喜欢登山,远足。(受访者提供)

☆郑慧莲(49岁)八年前带着三个孩子嫁给Benoit Riviere(38岁),两人婚后生了两个孩子。

一家七口目前在法国经营有机农场,四个儿子分别为22岁、21岁、16岁、8岁及最小的女儿6岁。

同样组建了再婚混合型家庭的郑慧莲和Benoit Riviere育有五名子女,Benoit说无论是自己亲生的小儿子和小女儿,或是三个年龄较大的继子,对他而言根本没有分别,一家人就是彼此关心,对于所有孩子的爱都一样。

他说:“我和太太一开始就决定一起管教所有孩子。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常常一起运动,例如游泳以及打网球、壁球、羽毛球和篮球,这对我们建立坚固的感情和信任有很大的帮助。现在我们常常一家人一起登山远足,例如去年12月一起爬了危地马拉的阿卡特南戈火山,带了6岁和7岁的小朋友一起爬了300米高的火山。”

三个继子之中,年龄较大的Nicolas和Mathieu已经成年,他形容他们之间有一种类似友情的情谊,第三个儿子Stephen则是从七岁开始就认识,所以儿子人生中的所有里程碑,他都陪伴在旁。

Benoit说:“认识太太时,我才29岁,肩负起照顾三个继子的责任是很大的一步,把我从年轻人变成一个family guy(以家庭为重的男人),我很高兴自己和太太一起走这一步。我从第一天就觉得这个家是我的责任,这真的让我成长。”

Benoit认为,混合型家庭的多样性对孩子有益。“我们可能觉得从一个家搬到另一个家会让孩子不安,但其实混合型家庭会让孩子加强适应性和包容性,也会学习互相尊重。”

今年父亲节怎么过?Benoit说:“孩子应该会让我在床上享受他们准备的早餐——我最喜欢的‘太阳蛋’(Sunny side-up egg)!”

6. 不变的是爱与和谐

父亲节专题:父爱如山 无关血缘与性别

从妈妈变成Maddy,跨性别者得到丈夫和孩子们的支持。(互联网)

★从妈妈变成Maddy(Mummy + Daddy)

☆杨琳(40岁,母婴用品业)在国大念书时认识丈夫(43岁,科技业),两人拍拖多年后于2006年结婚,育有两个今年分别是10岁和8岁的女儿。四年前,杨琳告诉孩子们妈妈要成为男人。

杨琳说:“小时候就意识到自己是跨性别(transgender),但当时社会把跨性别者与易装癖者划上等号,还有传统宗教思想作祟,所以20多年来一直很抗拒那一部分的自己。一直到了30多岁,我才认识到不能再和自己打仗,我必须想办法接受自己。性别转换初期,我的性别认同是跨性別男性,后来更全面地接受了自己的性别角色之后,则成了双性别(bigender)。”

杨琳出柜后,丈夫、岳父岳母和两个孩子欣然接受,孩子的理解能力让他印象深刻。“是孩子们先说出我既是男性,也是女性。她们决定叫我Maddy——Mummy + Daddy。”

杨琳的父母亲对于他的双性别身份接受度较低,父亲仍旧称他为女儿,每一次都让他难受。但他非常敬爱从事医疗业的父亲,也清楚自己现在拥有的很多东西都要感谢父亲的栽培。所以即便父亲不肯接受他的性别身份,他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如何支持父亲。“即便有一方必须在某些方面付出或承受更多,还是可以维持爱与和谐。”

杨琳的父母也担心他的两个女儿会在学校受到歧视。幸运的是,学校老师重视的是品格和学业成绩,孩子们没有因为其中一名家长是双性别而被欺负。此外,其他同学的家长也清楚他的双性别身份。

外界有各种解读

不过,一家人外出时,很多服务员会认定一个家庭就是要有妈妈和爸爸,所以往往不知道怎么称呼杨琳。杨琳曾被误认为是孩子的哥哥,因为对方怎么都想不通两个孩子怎么会有同性家长。

杨琳说:“一般来说,人们可以相当轻易地接受另一个人的跨性别或双性别身份,但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就会比较困难。我认识的跨性别女性因为性别身份明显,所以外出时必须承受更多异样目光。”

此外,有人批评他:身为家长却出柜,会毁了孩子的未来,甚至说他将来一定后悔。但对杨琳而言,接受自己其实是为孩子树立好榜样。他说:“实现原来的自己,其实是以身作则,让孩子明白他们必须接受自己,不必为了自己的身份感觉羞愧,而且要乐意接受(社会的)多样性,并且继续为社会做出贡献。”

当然,是否出柜是非常个人的决定。杨琳的丈夫指出,公开自己的性别身份前要考虑很多因素和后果,所以决定因人而异,但他相信:“如果必须伪装自己过活,基本上不可能会快乐。因此,我倾向于鼓励其他人接受自己,为自己发声,然后往前迈进。”

7. 爸爸总是把最好的留给家人

父亲节专题:父爱如山 无关血缘与性别

单亲妈妈潘佳燕离婚后,有父母和弟弟一路扶持。

★单亲妈妈有好爸爸支持

☆潘佳燕(35岁,清洁与油漆服务公司创办人)12年前离婚,

她和儿子林泓霖(15岁)至今没和前夫联络。目前与父母亲和弟弟同住。

“我想祝妈妈父亲节快乐。你身兼父亲和母亲这两个如此重要的身份,而且把两个角色都扮演得很好。我很感激,很庆幸有你。我爱你。”

林泓霖心里的话透过电邮访问分享,潘佳燕看了说:“他从没和我说过这些话。如果不是这次访问,我想我可能永远不会知道。我们和很多亚洲家庭一样,不会常常把心里话都说出来。”

潘佳燕因前夫的酗酒问题和婚外情而决定离婚,前夫失联也没给赡养费,她为了照顾患病的母亲而辞掉银行的工作,之后创办了自己的清洁和油漆服务公司,凡事亲力亲为。2013年,她看了媒体报道一名年轻妈妈涉嫌推儿下楼的报道,决定组织“单亲家长援助会”,为其他单亲家长发声。她设了官网和社媒账号,让其他单亲家长有个互助和分享心情的平台。她认为过去社会对于单亲家庭有更多偏见,情况近年已经好转。

离婚后爸爸是大支柱

离婚后经历长达一年的情绪低潮期,幸有父母和弟弟一路扶持。潘佳燕说:“我的爸爸是最好的爸爸,如果没有他,我根本不可能克服障碍。”

没钱买奶粉时,爸爸借钱给她,待她有能力还钱给父亲时,他坚持不收。儿子在她工作时病倒,她的父亲带他看医生。儿子最后一分钟说要买隔天上学用的文具,她的父亲第一时间帮忙。

潘佳燕说:“很多话不容易说出口,希望爸爸可以看到这篇报道,我们一家人想感谢你一直都在我们的生命里。爸爸无论父亲节或过生日都不肯收礼物,过年也不买新衣,节俭的他总是把最好的留给家人。”

对林泓霖而言,同住的外公、外婆和舅舅是最亲近的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不过,他有时还是因为自己出身单亲家庭而感觉难受。父亲节无法和生父一起过,学校有任何邀请父亲的活动时,妈妈须代替爸爸出席。不过,他感激妈妈总是陪在身边,他需要支持或鼓励时,妈妈从不缺席。

他说:“很多人误以为单亲妈妈会感觉抑郁、难过或被困住,但我的妈妈非常正面,乐观。她即便自己经历困难,还是主动帮助其他人,例如把必需品送给有需要的邻居。看到她帮助别人,真的让我明白她是个多么伟大的单亲妈妈。”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