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工艺篇 东阳木雕

雕塑工艺篇 东阳木雕

馆藏作品:姚正华《紫气倩影》81*81cm

姚正华大师靠勤奋自学成才,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姚正华大师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雕刻技法日臻圆熟。在继承传统木雕技艺的基础上,他大胆汲取其他艺术的精髓,赋予传统工艺以更多的现代审美意味,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了众多的木雕精品,设计、创作的木雕作品有屏风、壁挂、条屏、灯具等实用系列10大类200余个品种。

东阳木雕,在浙江东阳有着悠久历史的一种传统民间工艺。东阳历来是能工巧匠云集之地,有“百工之乡”之称誉。被誉为“东阳帮”的木雕建筑工匠群体,其手艺祖辈相传,形成了鲜明的精细雕刻独特风格。

俄罗斯作家果戈理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建筑还在说话。”英国绅士英鲁士.柯素普在《建筑通史》中写道:“民间的建筑好像围着桑树唱出来的民歌,是自然生长出来的。”中国学者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写道:“至今为止,世界上真正实现过建筑设计标准化的只有中国的传统建筑。”

雕塑工艺篇 东阳木雕

馆藏作品:徐经彬《梅兰竹菊》83×52×4 cm

木雕《梅兰竹菊》设计成为张开的四面折扇,作品充满含蓄的文人气息。雕刻主要运用薄浮雕技法,同时借鉴国画留白处理,使得画面清新、细腻。背景以木仿竹简做效果,并在表面雕刻古文字,使得作品不仅主体精细耐看,背景也在衬托画面的同时不失看点。

雕塑工艺篇 东阳木雕

馆藏作品:陆光正 《取经》 56×18×68cm

东阳木雕的题材内容多为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画面设计与传统的中国画白描一脉相通,图案装饰丰富而有变化。《取经》即以《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取经的故事进行创作,选用椴木、花梨木作为原材料。“佛国”的楼宇雕刻极为细致,体现了多层叠雕的立体感和丰富性。

确实,当我们走遍整个浙江大地,欣赏那些历经沧桑的老房子上留存的东阳木雕,惊叹木雕作品绝对是中国民间雕刻中的一个传奇。过去的美好,就像消逝的美人,纵然挽断罗裙也留不住。文明一直都在进步,传统的韵味却在风吹雨打中淡去。我们唯一能做的,是以图为主,以史为纲,记录一份祖国的文化遗产,不至于使其湮灭。

雕塑工艺篇 东阳木雕

东阳木雕,又称“白木雕”,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民间工艺之一,被誉为“国之瑰宝”。中国古代木雕装饰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建筑木雕工艺也有3000多年的历史。建筑木雕是依附于木结构建筑的装饰雕刻。这种装饰雕刻是紧密结合木构架组合和构件形状,利用木材本身质感进行雕刻加工的。

雕塑工艺篇 东阳木雕

馆藏作品:冯文土《秋实》80*80cm

雕塑工艺篇 东阳木雕

馆藏作品:黄小明《神通图》50.5×76.5cm

作品《神通图》从中国传统双面刺绣中获得形式,从中国最脍炙人口的道家传说“八仙”中获得主题,采用双面异形透空雕的综合技法。每面四个人物的空间布局,是作品成功关键所在。为此,作者对世俗的“八仙过海”传说进行改良,使仙人从海上“着陆”山中,从而为人物的空间布局找到了支撑。正面,张果老骑驴缓行,韩湘子倚松吹笛,吕洞宾与蓝采和驾云而行;轻转面画,可见曹国舅伏松而眠,铁拐李拄拐而立,何仙姑与汉钟离则于云端俯视。所有人物均正反两两相对,充分利用对方造型获得存在,既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主体,又让作品坚固耐用,充分体现了神话故事中八仙的独特魅力。

东阳木雕原材料的种类主要以香樟木松木、山白杨为主,也有柏木、红木(花梨木)、水曲柳、水杉、云杉、红豆杉、台湾松木的。东阳木雕的艺术作品一般不加彩绘 ,多用本色透明清漆涂罩,以保留白木的天然本色,使人们能更好地欣赏雕工的高超技艺。东阳木雕始于唐朝,盛于明清。宋代东阳木雕已经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被广泛应用于印染业和印刷业。至明代臻至金纯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和完整的装饰手法,并逐步发展为木雕的著名产地。主要制作罗汉、佛像及宫殿、寺院、园林、住宅等建筑的木雕装饰。

雕塑工艺篇 东阳木雕

馆藏作品:吴初伟《凝春》45×53×12cm

《凝春》为动物与花卉场景结合的木雕作品,属东阳木雕,但其表现技法又与传统东阳木雕有些区别。这件作品主要以高浮雕、圆雕为表现手法,尤其主体梅花鹿群部分使用镂空圆雕最为出彩。

作品采用焦点式取景构图,大致可分前、中、后三层景象,前景以山石为主再配以云雾,中景为作品主要表现部位,八只梅花鹿组成的鹿群中,以中间两只较大的鹿为主角,其余六只围绕在侧,生动活泼,或立或坐,憨态可人,如意祥和。鹿群旁树木花草围绕,鸟儿飞翔于空中,氛围和谐。后景简略以浅浮雕刻出些许草木和云雾,衬托中景的同时与前景呼应,弱化的背景也使得空间更加深远辽阔。 整体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点明了凝春的主题,是作者动物花鸟类作品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雕塑工艺篇 东阳木雕

馆藏作品:吴初伟《春恋》55×48×18cm

《春恋》作品选取整木做为原料,通过圆雕、浮雕、半圆雕、浅刻等多种技法雕刻而成的。作品采用花鸟题材,构图饱满生动,中心一对凤凰神态生动、相对和鸣,表现了春恋的主题。同时周围三组鸟儿动静得宜,成双成对围绕其间,主次分明,秩序井然。后景花卉树木衬托着前景的凤凰,作者将整体设计成爱心形状,背景为一轮圆月,起到纽带作用,不仅让作品的各个元素统一联合起来,同时也寓意美好的“春恋”能够像春天一样绚烂多彩。

东阳地区现存明代古建筑40余处,花工最多,雕刻最为精致的是建筑上的雀替,多为深浮雕。这一时期的雕件造型粗犷奔放,布局和谐,内容丰富,雕工多样,技术娴熟。清嘉庆、道光年间,东阳木雕进入了鼎盛时期,雕刻形式由简入繁,由粗到精。其中故事题材作品居多,作品内涵丰富,雕刻画面日趋复杂,结构布局和谐统一、主次分明。深浮雕多层次镂空,浅浮雕刻画精细、层次分明。

雕塑工艺篇 东阳木雕

馆藏作品:冯文土 《汉宫秋月》 60×90cm

“汉宫秋月”原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为崇明派琵琶曲。而这幅《汉宫秋月》将乐曲的神韵用木雕形象地展现出来,宫女衣饰飘逸,技艺不凡,但神情黯然,内心惆怅,琵琶女甚至试图在挣脱宫廷的束缚,追求自由之感跃然“木”上,甚是传神。

雕塑工艺篇 东阳木雕

馆藏作品:施德泉《三羊开泰》42×21×11 cm

作品《三羊开泰》刀法优美,技术纯熟,寓意吉祥。在遵循古老雕刻技艺的基础上,施德泉运用东阳木雕的技法和技艺,特别是东阳木雕平面浮雕技艺中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及线面结合的造型技巧,将界面的艺术形态和神韵用木雕语言表达出来,在一次次的减法造型中穿梭于枝桠间的小羊“脱壳而出”,一凿一铲间传递着大师对工艺的追求。

雕塑工艺篇 东阳木雕

清朝末年国势衰落,促使东阳木雕转向商品性,工艺品、箱柜、家具行销海内外各地。生产也由农村走入城市工厂化生产,从业者逐渐居多。抗战内乱时期,东阳木雕行业一度凋落,许多艺人被迫迁居香港,新加坡解放后,党和政府把流散各地的木雕艺人组织起来,成立合作社,由当时的几十人发展到今日数千人之众,雕刻产品也发展为七大类三千六百多个品种。

雕塑工艺篇 东阳木雕

馆藏作品:徐土龙《梅兰竹菊四君子》120×64cm

徐土龙是东阳花鸟木雕的代表性人物,擅长对花鸟题材作品的设计制作,他继承传统,并勇于技艺创新。他制作的花鸟作品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突出气韵、结实丰富,变化多姿、以瓣肥叶厚的艺术特点,富贵大气的四季花卉,神韵独具,自成一家。 梅兰竹菊人称为“四君子”,是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咏物诗和文人画中最常见的题材,正是根源于对这种审美人格境界的神往,也是咏物诗文和艺人字画中常见的题材。《梅兰竹菊四君子》构图完整,错落有致,雕工精美,准确表现了四君子“傲、幽、坚、淡”的品质特性。

雕塑工艺篇 东阳木雕

馆藏作品:冯文土《美女》四条屏60×90cm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