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下南洋的人们衣锦还乡后带回黑岩木与地砖,只为完成这个心愿

文:今日女报/凤网首席记者 李立 图:受访者(除署名外)

春天的南强村,醒得最早的,一定是椰林中的那群鸟儿。

它们越过被海风剥蚀的斑驳古墙,穿过弯弯曲曲的青砖巷道,掠过沧桑古宅的圆窗拱券,落在百年“爱情树”前的古井台上,旋即又沿古井边的登山步道冲向山顶。山顶有观鳌亭,正好可以看到三江入海口升腾而起的朝阳。

当年下南洋的人们衣锦还乡后带回黑岩木与地砖,只为完成这个心愿

披件外套,68岁的莫泽海出了门。担任过40多年村干部的他,每天头一件事,就是去村里转一圈。

路上尽是生面孔——乡村游的外来客,有在古巷中散步的,有爬山的,有在田野中赏花的、有看雕塑艺术展的,认识不认识都点头微笑。

几年前,村里很少有生人。别说外人,本村的年轻人都快走光了。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映照在村口参天古树下的草寮上,作为“花梨人家”民宿的主人,散步回来的莫泽海为坐在草寮下的客人们送上了咖啡——在南强这个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南洋亲戚”的村子里,有着中西合壁的建筑风格和喝南洋咖啡的传统。

南强村新的一天,就从这醇厚绵长的咖啡香味中氤氲开来。

当年下南洋的人们衣锦还乡后带回黑岩木与地砖,只为完成这个心愿

摄影/符海涛

南强是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朝烈村下属的一个自然村。一百年前,下南洋的人们怀念乡愁、心系故土,留下了这样一个有着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古村;时光流转,这个52户、250多口人的小村,慢慢变得凋敝而破败。

而正是因为想要留住乡愁,如今,碧桂园集团、农创控投、“绿十字”等组织在这里集结,刷新了产业模式,搅动起乡村故事,激活了南强村的一草一木。这个背靠博鳌亚洲论坛会址的小村名气渐大,蝶变成为海南乡村振兴的一个品牌、一面旗帜,引起央视、新华社等多家中央权威媒体的高度关注。

4月8日,举世瞩目的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拉开帷幕,这个南海之滨的小镇莺飞草长、生机勃发,再次为世界所瞩目。在此次博鳌亚洲论坛期间,包括南强村在内的围绕论坛永久会址核心区的17个美丽乡村,作为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海南样本,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当年下南洋的人们衣锦还乡后带回黑岩木与地砖,只为完成这个心愿

4月9日上午,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许又声率参加博鳌论坛2018年年会华商领袖与华人智库圆桌会议的代表参观美丽乡村“南强村”。

远下南洋的人们,乡愁留在这里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为契合在南方图强之意,故取名为‘南强’。”莫泽海告诉记者,宋代汪洙《神童诗》里的这两句,是南强村名的由来。

南强村八成的村民都姓莫。莫泽海珍藏着一本《莫氏族谱》,族谱中记载着南强莫氏的源流——三百多年前,莫氏家族从河北迁至福建,再迁至海南。

有海的地方就有海南人,自古以来,海南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自19世纪初期,海南人就有为生计闯海下南洋的传统,并随着大海的波涛飘至世界各地。这段中国移民的迁徙在历史上称为“下南洋”,与“走西口”、“闯关东”并称为中国三大移民迁徙历史事件。

博鳌就是琼海地区百姓“下南洋”的出海港。如今,博鳌东街的盂兰庙里,还供奉着“海洋结义一百零八兄弟”的神位,以保港道畅通,出海平安。据传,清朝咸丰年间,海南岛108人从海南同乘一艘海船去南洋谋生,途中因风浪覆舟遇难,后来108名兄弟变成了海神,扶弱救危,显圣海上,被封为“昭应英烈一百零八忠魂”。

从这个悲壮的传说,就可以体味到海南人南洋谋生的辛酸与不易。

当年下南洋的人们衣锦还乡后带回黑岩木与地砖,只为完成这个心愿

恋乡思归,故土难离。旅居海外的琼籍侨胞,在异乡艰难打拼的同时,心心念念的就是故土和亲人。浓得化不开的乡愁,促使他们在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换来财富后,第一件事就是回到家乡修葺祖宅。如今,南强村依旧林立的一栋栋老宅,就记载着一个个华侨家族的兴衰,述说着每一个海外游子在多年奋斗后衣锦还乡的朴素梦想。

“当年我母亲带着我从新加坡回到南强,坐了一个多月的船。”1954年,年幼的莫泽海作别在新加坡当海员的父亲,跟随母亲回到南强定居。

无数像莫泽海母子一样从南洋回到故乡的人,除了带回财富,还带回了南洋的异域文化,甚至是从南洋运回的名贵建材——泰国的黑岩木,马来西亚的彩色地砖……他们倾力营造光宗耀祖的大宅,将古老的民族传统风格与南洋气派有机地结合,营造出这片与本土建筑迥异的建筑群。

当年下南洋的人们衣锦还乡后带回黑岩木与地砖,只为完成这个心愿

莫泽海

莫泽海告诉记者,南强人很重视亲情伦理,这一点,从南强村房子的建筑格局中就可以看出。

南强村的房子,大多按“行”建造,每行院落中住着六七户人家,都是由同一房分出去的兄弟辈直系亲属,寓意“兄弟同心,邻里不欺”。从正屋的庭院看过去,各家各户的正厅前后大门洞开,由顶端可以一直看到底端的房子,视线非常通透。

每进房屋的正厅前后大门都要上下对齐,以示“同心”。“行”与“行”的住宅间,同辈的房屋必须高度相等,村子里每行院落间都留有相当间距,形成村巷,是各户人家出入的主要通道,以示“邻里平等”。

年近七旬的莫泽海依然记得,以前每逢过年,长长的院落从前端到尾端,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孩子们在巷子里嬉戏玩耍,从一个院子玩到另一个院子,这样的画面喜庆而温暖。

当年下南洋的人们衣锦还乡后带回黑岩木与地砖,只为完成这个心愿

摄影/李立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处处寄托着才情智慧与乡土情结的美好家园,却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的半个多世纪里,与众多曾经辉煌一时的侨乡建筑一样,与主人遥遥相隔。失去了主人打理照料的宅院与乡村,在无以挽回的落寞颓败中感伤地老去。

唯一长存的,是一代代的海南华侨们曾经寄托在祖居之上、无论身在何方都一生眷念的乡愁。

恋乡思归,故土难离。

一百多年来,南强村无处安放的乡愁,终于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号角声中得以涅槃重生,蝶变绽放——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带着财富与人力还有奇思妙想来到南强村,他们说,要把这里已经破败的老宅,变成当地人的美丽乡愁,和外地人的诗和远方……

敬请继续关注今日女报头条号报道:吹响振兴集结号:不当花瓶,他们扎实铺就博鳌南强村的振兴之路

当年下南洋的人们衣锦还乡后带回黑岩木与地砖,只为完成这个心愿

编辑:C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