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岁的香港富豪离世!捐建的学校出了郎平,占据中国泳坛半壁江山

97岁的香港富豪离世!捐建的学校出了郎平,占据中国泳坛半壁江山

  100多年,三代人接力捐资助学,桃李遍天下。

  文丨华商韬略 张香雪

  97岁的陈经纶老先生,走了。

  他生于中国香港,学于香港,经商于香港,并非巨富,但在捐资助学方面却是不求回报的大手笔,早早就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百位慈善人物”。

  他捐资建立的“陈经纶中学”,培养出了郎平这样的世界级名人。

  他来自“米业世家”,是25岁就执掌家族事业的“米业大王”,但他位于香港的办公室却显得有一些拥挤,这与遍布全国各地的陈经纶中学的漂亮建筑反差很大——他节衣缩食,连落在饭桌上的一粒米也不舍得丢弃,没喝完的矿泉水也不会扔掉,文件用纸甚至是过期账目材料的背面。

  他被认为是一个既会赚钱,又会花钱的真正有本事的人。

  【中学未毕业的“米业大王”】

  用现在的眼光看,陈经纶很小就成了“社会人”。

  他1925年出生在香港,祖籍江门新会,自幼就随父亲打理家族生意。

  1941年日本侵入香港,到处都是兵荒马乱,还未中学毕业的陈经纶,被迫中断学业进入社会,帮助父亲操办家里的米业、建筑业生意,当时他才16岁。

  在这之前,他出自殷实家庭,是妥妥的“富三代”,上学之余喜欢开摩托车、骑马、玩水上滑板,甚至是开小型飞机和游艇。

  他才艺颇多,能吹萨克斯和黑管,并擅长拍照。

  那个时候他和众多同学一样,理想就是考上香港最好的大学,再去美国或者英国留学,然后成为工程师或者律师——但他的理想职业是飞行员。

  不过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他和他的家族命运,都被彻底改变了。

  工地上的生活和学校完全不同。

  但陈经纶适应得很快。

  他虽然是老板的儿子,但吃苦肯干,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穿梭在砖瓦堆和脚手架里,并且还远赴澳洲、加拿大、新加坡、越南、日本等地。

  不仅仅是力气活,他在追求知识方面同样也以善于钻研著称,在那个汉字难以录入电脑的时代,他居然设计中文电脑打字程序,并研发出了“陈氏中英电脑打字机”。

  25岁时,他的父亲陈瑞祺病逝,他正式开始接掌家族生意。

  虽然从小并未生活在大陆,但这不妨碍他有一颗“中国心”——作为米业大王,他通过自己的行业支援国家建设——他是第一个从中国内地进口大米的米商,同时还鼓励和介绍其他米商也从大陆进口大米。

  这个举动,一度让内地大米占据了香港大米市场多达65%的份额。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内地大米在香港市场的份额有所下降,这时陈经纶又积极向内地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包括改良米质等。

  谈到香港回归以及中国的未来,他说这是给中国人争气的一件事,香港本来就是中国的。“香港的成就是中国人自己干出来的,未来中国必定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

  正是出自于这片赤子之心,陈经纶很早就开始在大陆捐资办学,而且他办的学校都已经成为当地的名片。

  【不一样的“陈经纶中学”】

  2014年3月,世界权威科学杂志《自然》(Nature)发表的一篇文章,反映了北京陈经纶中学的学生们领衔参与北京地区开展飞行项目的经历。

  这篇文章据此认为,中国的学生、家长和老师,正在越来越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公开资料显示,这所最早由陈经纶于1989年出资改造的知名学校,其学生参加的项目合作对象包括美国太空总署(NASA)、斯坦福大学等世界知名机构。

  这正是陈经纶希望看到的——他的学校总是以特色教育闻名。

  为了北京的这所陈经纶中学,他从香港聘请工程师参与图纸设计,经常亲自戴着安全帽进入工地考察建筑品质,并且细节到了喷水池、垃圾箱的程度。

  他只要来北京,往往一下飞机就来到这个学校,但是不进校长室,而是直接到工地查看工程进展。

  有一次他刚要搭飞机返回香港,突然想起学校的某件事需要处理,就在距离登机只有几个小时的情况下,打车返回工地查看处理。

  这让陈经纶中学成为整个北京市较早具备现代化办学条件的完全中学,也成为“经纶教育品牌”的名片。

  陈经纶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不是富豪榜500强之一,他的基金会也不是实力最强的,捐款总额甚至也不是最多的,但是在捐款数额占个人资产总额的比例方面,他是最高者之一,而基础教育方面,他的投入同样名列前茅。

  他投身其中,并且乐此不疲。

  和陈经纶交谈过的人,会发现一个现象,只要提到他所办的那些学校,他马上就会变得非常兴奋。

  曾经有一次,有人提到位于杭州的“陈经纶少年体育运动学校”,陈经纶马上高兴地大喊:“冠军摇篮!冠军摇篮!”

  据说在游泳界有个说法,即“中国游泳看浙江,浙江游泳看杭州,杭州游泳看陈经纶”——这是冠军摇篮,也是中国游泳的“黄埔军校”。

  所以只要陈经纶到达杭州,第一件事就是要去这所学校,看看学生和教学设施是否完备。

  对于自己家乡新会的陈经纶中学,做过建筑行业的他更是亲自设计——图书馆造型设计成了“墨水瓶”状,校园中的草坪实际上是一幅中国地图,10米跳台被设计成了三角形船帆,寓意“直挂云帆济沧海”。

  值得一提的是,他捐资建的学校,并不是建完就完事了——有些学校建成后,他甚至还承担了办学经费和日常开支。

  有一次他到广东某地捐资建学,原计划捐资20万,但看到当地学校条件差、经济也比较紧张,捐资金额直接变成了200万。

  他为什么如此热心教育?

  按照他自己的话说,在外经商过程时看到有些国家能够在二战后发展起来,主要是因为大力发展教育,所以也认为教育和科技是让家乡乃至国家发展起来的必由之路。

  但另一方面,陈经纶办学,也是家族传统。

  【为民建乡,为国树人】

  陈经纶的祖父陈澄波最早是一个农民,适逢乱世滞留湖南时,新会老家的人吃豆渣度日,在穷怕了之后先是在佛山做杂工,第一年的薪水只有每月2元,后来到香港后在米店继续打工,以待人热情且善于经营成为掌柜长达7年。

  后来,他开始自己做大米生意,与同乡合办米店,家境逐渐殷实起来,生意甚至做到了越南,除了在老家置办30多亩田产外,还在澳门和香港置业。

  在香港站稳脚跟后,陈澄波开始帮助亲友,其中就包括开办夜校扫盲、普及教育。

  到了陈经纶之父陈瑞祺这一辈,他经过十多年打拼后,成为“香港米王”,不但入股“东亚银行”,还购置了两艘轮船,往来于越南和香港之间,并在澳门、广州、越南购置大量地产,其中在澳门就购置了几十处商铺。

  生意做大的同时,他也帮助老弱,接济穷人,并从1919年就开始办教育,到了上世纪30年代左右,陈瑞祺在自己的老家新会,修建了多达20所学校,在校学生超过4000人,均免费就读。

  陈瑞祺为这些学校每年支出超过5万港币。

  陈瑞祺临终前,叮嘱自己的儿子要为家乡做善事。

  陈经纶不负所托。

  上世纪50年代初期,在受到冲击的情况下,陈经纶通过从香港寄钱的形式,支付家乡两所小学的教师工资、办公费及其他开支,让学生免费上学。

  待改革开放国门一开,陈经纶就赶回多年未回且条件很差的家乡——房间里没有空调、蚊子很多,政府请他吃饭时蒸的馒头又黄又硬——这是一个落后的地方。

  但他决定做点什么,以促成一些改变。

  1982年,陈经纶捐建了老家新会的侨联大厦和一个轮渡码头,还为四川遭遇水灾的灾民捐款10万元人民币。

  1983年,他又捐建了变电站,以及两所小学和一所中学。

  后来他的捐赠又扩大到了马路、医院、自来水厂等基础设施。

  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一人肥,肥层皮,大家肥,才算肥”。

  从他的祖父陈澄波开始算起,再到陈经纶,三代人支持中国的教育事业,时间跨度长达100多年。其中陈经纶从改革开放以来,捐资助学金额超过1亿港元,而且从未要求任何回报。

  为民建乡,为国树人。

  但在国家荣誉之外,说到底,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不但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更是一个孝心满怀的人。

  作为儿子,一年365天除了出差之外,陈经纶每天上班前都要给母亲请安,半个世纪,天天不辍。

  这就是陈经纶,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真正的实业家。

  在小家里,他对父母一片孝心,而对家乡和祖国这个“大家”里,他有一颗赤子丹心。

  这让他在中国大地上刻下了名字——以他自己最喜欢的方式。

  也有人说,他的一生,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俯仰天地间,是个好人。

  陈经纶先生一路走好。

  【参考资料

  [1]《陈经纶:情怀乡邦,泽被乡里》源流 成勇

  [2]《让祖国下一代“满腹经纶”》中国统一战线 张润生

  [3]《陈经纶传》史学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