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食物浪费的斗争,全世界都在行动。
在许多人肆意点餐、随意丢弃多余的食品时,仍有相当一部分人正为每日的餐食发愁。如何让这些仍在安全食用期内的食品得到更好的处置,帮助有需要的人?食物银行的概念应运而生。
在新加坡、日本、加拿大等国,食物银行联合政府、企业、商家,在一座座城市、一个个社区织起了一张张爱心网络,给越来越多家庭的餐桌带来欢笑。
【特殊网点进驻商场,手把手指导回收】
平均每年浪费6.6亿公斤的食物,重量相当于49000辆双层巴士!与此同时,每10个人中就有1个人在挨饿……这是新加坡正面临的严峻问题。
资料显示,新加坡土地总面积710.2平方公里,仅有1%的土地用于农业,90%以上的食物依靠进口。在新加坡,食物和餐饮开支平均占家庭支出的25%,然而,食物浪费的现象令人触目惊心。这些被浪费的食物中,仅有13%通过堆肥、动物饲养、生物能源等方式被回收利用。2012年,新加坡食物银行注册成立,向食物浪费“宣战”。
新加坡食物银行成立后,与全球另外20多个食物银行一起,构成了全球食物银行网络,将食品店提供的安全食品经过处置后捐赠给有需求的机构。他们致力于“抢救”那些因为临期、标签/包装错误、条码不完整、囤积过多或细微的问题而导致失去了商业价值的安全食品,将它们回收之后分发给私人和公众救助机构,捐赠给那些有需要的人。为了确保食品安全,食物银行与食品监管机构合作,以确保一切程序正规合法。
2019年,新加坡食物银行将网点搬进了商场。在市区多个商圈的中心商场内,人们可以看到由4个白色回收箱组成的回收点。回收箱后的背景墙上写着几行字,分别意为“在新加坡,食物浪费是最主要的浪费行为”“只买你所需要的”“捐赠,而不要浪费”。
走近之后,可以看到回收箱上的一块捐赠指导牌,引导人们将多余的食物放到这里。不过,并不是任何食物都适合捐赠,工作人员特意注明,只接受未开封、未被食用过且保质期还有至少4周的包装食品。为了让人们更加直观地对照家中多余食物的情况,一旁还附上了可捐赠的食物范例,如罐装食品(沙丁鱼罐头、蘑菇罐头),腌制食品、蜜饯(杏干、葡萄干、橄榄),主食(大米、面粉、意面);点心(饼干、巧克力),调料(油、盐、酱油),未冷藏过的饮料(牛奶、袋装饮品)。4个白色回收箱上贴有图文标注,告诉人们应把何种食物投放入哪个箱子,同时提醒人们轻拿轻放,避免包装受损。如有任何疑问,还可以通过电话或者邮件联系工作人员。
在新加坡一家美食广场,顾客在安装了塑料隔板的餐桌上用餐。新华社 图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新加坡食物银行与新加坡星展银行合作,联合当地的客工援助组织ItsRainingRaincoats,为老人、低收入人士及客工社区分发多达70万份餐食。
星展银行公关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其中一部分餐食由个体食品商贩制作,随后交由临时组建的送餐车队,根据食物银行联络网分发到有需要的人手中。疫情发生后,新加坡一度禁止民众外出堂食,大量餐饮店铺生意受到重创,许多之前备好的食材原料积压在店内。加入供应餐食行动后,个体店铺得以继续经营,大量食物避免被浪费,更多民众可以在家享用美食。
【“有瑕疵”也不要剩下,食物转赠作用大】
日本食物银行成立的时间更早一些。2000年前后,食物银行的概念在日本兴起,到现在,全日本共有40多个团体从事这方面活动。
日本餐饮界以追求“工匠精神”而闻名。有资料显示,许多日本餐饮店铺为追求食材完美而丢弃大量食材“边角料”,每年超市及商贩丢弃的“有瑕疵”食物更是达到500万吨。而这些食物若是得到加工,仍然可以烹制出美味佳肴。
日本首个食物银行Second Harvest Japan(2HJ)就“盯”上了这些食物。他们将那些被“剩下”的可用食材分配成食物包,交给社会福利机构分发给有需要的市民。该机构认为,在日本乃至全球大量食物被浪费的情况下,另花金钱购买食物绝非食物银行的首选,重要的是与合作商家签订食物转赠合约,厘清商家在捐赠食物时可能涉及的责任,令商家及团体在清晰合作关系下,互信合作。秉持着这个宗旨,该机构依靠着零政府资助,食物来源几乎百分百来自捐赠。
在日本,商家处理剩余食材时也要花费一定的人力和金钱,而与食物银行达成合作后,不但能够节省这部分花费,甚至还能建立品牌甚至增加收入。提供食品的商家也不用担心食品后续的处理,食物银行会带他们参观食物银行运作,展示他们如何确保食物安全以及食物的去向等。
起初,日本一些食物银行的目的是提供“附加的食品”,来丰富被救助者的饮食生活,但现在这种情况正在逐渐发生改变。其契机是日本2015年4月起正式实施的《生活贫困者自立支援法案》。借由该法案,食物银行与政府行政机关进行合作,作为民间救助手段之一,为那些生活困难的人士提供食品救济。
资料显示,日本目前有约1/6的人收入达不到收入中位数的一半,处于“相对贫困”状态,而这一数字还在逐年增加。当初只是为了提供“附加的食品”而开办的食物银行,如今收到的救助请求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连当天的伙食都没了着落”。
2013年成立的救助团体“川崎食物银行”的救助对象是川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困难家庭。对于那些达到贫困标准的家庭,食物银行每周一次给他们送去大米、面包、蔬菜、方便面、速食食品、罐头、饮料等食品,有时还会送一些日用品和二手电器。需求最多的是能够保证饮食健康的蔬菜、鱼、肉等食品。
长期研究贫困问题的日本法政大学现代福利学部的汤浅诚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今越来越多日本人的生活是一种“处在悬崖边上”的状态。他们发觉自己“快要掉下悬崖”时,首先会减少伙食开销。但是,如果每顿只吃一包方便面,每月伙食费可以控制在1万日元以内,但这样分量和营养显然跟不上正常所需。因此,食物银行“抢救”回来的放心食品,可以说是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美国纽约食物银行下属的一家慈善厨房内,低收入家庭正在挑选免费食物。 新华社 图
【哪里食品正打折,手机应用告诉你】
几年前,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食物浪费最严重的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欧洲部分国家。国际价值链管理组织也曾做过一项调查,显示加拿大人每年浪费价值310亿加元的食物。加拿大广播公司Marketplace栏目曾花费6个月,对超市进行调查,仅在多伦多地区的两个沃尔玛超市后面,就发现了数十个装满食物的垃圾桶。
但与此同时,加拿大全国每月接受食物银行救济的人数高达几十万,还有不少人每周都要去食物银行领取免费食品。
加拿大首家食物银行成立于1981年,位于阿尔伯塔省的埃德蒙顿市。之后,多伦多和温哥华等地也相继成立了当地的食物银行。这些食物银行大都是为应付当时的经济危机而建立,没想到因为需要救济的人源源不断,于是一直坚持走到今天。
近年来,由于食品价格持续上涨,低收入人群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申请免费食品的人因此越来越多。“大温哥华地区食物银行”的工作人员曾做过一个调查,前去申请免费食品的民众中,有一半家庭月收入不足1200加元(约合6287元人民币),支付了全家的生活费、日常开销和医疗费用后,所剩无几,购买水果蔬菜和食品时捉襟见肘,便只好去食物银行递交申请表。
食物银行主要靠机构、商店或是个人捐赠的不易变质的食品,有些是多余的食品,还有些是人们专门献爱心捐赠的食品。食物银行还接受捐款用以购买新鲜水果蔬菜。加拿大人认为,生活困难时接受社会援助可以保证自己和家人最基本的生活,等将来生活改善后,还可以捐助社会、帮助别人。因此,不少接受过食物银行帮助的人会回过头成为捐赠者或是志愿者,反哺食物银行。
除此之外,加拿大企业也在积极运用手机应用程序,减少食物浪费。比如当地有名的一款名为“flashfood”的应用程序,旨在帮助用户省钱的同时避免大量食物浪费。打开应用,消费者便可根据定位查到周围哪里有正在打折的食物,在线下单后即可到所在超市、商店或者餐馆取货。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吴越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朱瓅
来源:作者:吴越